收藏 分享(赏)

中考化学压轴题专题金属及酸碱盐反应的图像的经典综合题.docx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11769974 上传时间:2021-01-0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668.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化学压轴题专题金属及酸碱盐反应的图像的经典综合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中考化学压轴题专题金属及酸碱盐反应的图像的经典综合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中考化学压轴题专题金属及酸碱盐反应的图像的经典综合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中考化学压轴题专题金属及酸碱盐反应的图像的经典综合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中考化学压轴题专题金属及酸碱盐反应的图像的经典综合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一、中考初中化学金属及酸碱盐反应的图像1 现有盐酸和氯化铜的混合溶液,向其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直至过量,根据实验事实绘制如图所示曲线。其中说法正确的是()A a b 段产生 Cu(OH)2 的质量不断增大,故溶质质量增大B c d段溶液的pH 不变C整个过程中氯化钠的质量一直在不断增大D a 点、 d 点对应溶液中所含溶质均为两种【答案】 D【解析】【分析】向盐酸和氯化铜的混合溶液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至过量时,发生的反应的选后顺序是HCl+NaOH=NaCl+H2O 、 CuCl 2 +2NaOH=2NaCl+Cu(OH) 2 。【详解】A、 a b 段溶质质量增加,是因为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

2、氯化钠,生成的氯化钠的质量大于参加反应的氯化氢的质量,没有Cu(OH)2生成, A 不正确;B、 c 点代表氢氧化钠与氯化铜刚好完全反应,则c d段溶液中氢氧化钠不断增加,溶液碱性越来越强,溶液的pH 增大, B 不正确;C、从反应方程式可知,盐酸和氯化铜分别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溶液中的氯化钠的质量不断增加,当氢氧化钠过量时,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不再增加,C 不正确;D、 a 点表示混合液还末参与反应,溶液中的溶质只有氯化氢和氯化铜两种,d 点表示混合液已经完全反应,氢氧化钠过量,溶液中的溶质有生成的氯化钠和过量的氢氧化钠两种,D 正确。故选D。2 将含有酚酞的Ba( OH)2 溶液平均分

3、成两份置于烧杯中并插入电导率传感器,往其中一份滴加稀硫酸,往另一份滴加硫酸钠溶液,测得溶液的电导率变化如图所示(电导率越大,说明溶液导电性越强)。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相同条件下,溶液中离子浓度越大,电导率越大B甲曲线电导率减小过程中四种离子数目都减少C甲曲线上的M 点对应溶液的pH=7D乙曲线所对应的实验过程中观察到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答案】 D【解析】【分析】【详解】A、将含有酚酞的 Ba( OH)2 溶液平均分成两份置于烧杯中并插入电导率传感器,往其中一份滴加稀硫酸,往另一份滴加硫酸钠溶液,氢氧化钡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和水,氢氧化钡与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和氢氧化钠,Ba(OH) 2 +H

4、 2SO4 =BaSO 4+2H 2 O ,Ba(OH)2 +Na 2SO4 =BaSO 4+2NaOH,随着反应的进行,甲、乙溶液中的离子浓度都逐渐减小,恰好完全反应时,离子浓度最小,稀硫酸和硫酸钠过量后,离子浓度又逐渐增加,由图可知,随着反应的进行,电导率也呈现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故相同条件下,溶液中离子浓度越大,电导率越大,不符合题意;B、由图可知,甲的电导率变化趋势是,先减小至零,后逐渐增大,乙也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但是没有减小至零,由此可知,甲曲线反映的是Ba(OH) 2+H 2SO4 =BaSO 4+2H 2O ,乙曲线反映的是Ba(OH) 2+Na 2SO4 =BaSO 4+

5、2NaOH ,故甲曲线电导率减小过程中四种离子数目都减少,不符合题意;C、甲曲线上的 M 点电导率为 0,说明这时氢氧化钡和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故这时pH=7,不符合题意;D、乙曲线所对应的实验为Ba(OH) 2 +Na 2SO4 =BaSO4+2NaOH ,溶液中始终都含有氢氧根离子,故溶液始终呈碱性,无色酚酞试液遇碱变红,故溶液一直是红色,符合题意。故选 D。3 某无色溶液中可能含有 NaCl、 H2SO4、 Na2CO3、 BaCl2、 MgCl2 中的一种或几种,取适量该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产生沉淀的质量与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质量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证确的是()A O A、

6、B C过程中均没有发生化学反应B该溶液中一定含有H2SO4、 MgCl2C该溶液中一定没有Na2CO3、BaCl2、 NaClD C 点对应溶液中的溶质有NaCl、 NaOH【答案】 B【解析】【分析】开始一段时间内不产生沉淀,说明氢氧化钠先和稀硫酸反应,即溶液中含有硫酸,则溶液中不含有氯化钡、碳酸钠,是因为硫酸和氯化钡、碳酸钠不能共存,硫酸完全反应后,氢氧化钠和氯化镁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氢氧化镁和氯化钠,不能确定溶液中是否含有氯化钠。【详解】A、 OA过程中,稀硫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该选项说法不正确;B、该溶液中一定含有 H2SO4、 MgCl2,该选项说法正确C、该溶液中一定没有

7、Na2CO3、BaCl2、可能含有 NaCl,该选项说法不正确;D、 C 点中含有氢氧化钠、氯化钠、硫酸钠,该选项说法不正确。故选 B。4 取实验室中部分变质的NaOH 样品配成溶液,向其中滴加过量的稀盐酸。能正确反映其中变化的示意图是()ABCD【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A、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碳酸钠和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pH大于7,滴加盐酸溶液最终变为酸性,与图像不符,A 错。B、加入稀盐酸,首先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溶液质量增大,其次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溶液质量增大,但是增大幅度小一些,最后碳酸钠完全反应后继续加入稀盐酸,溶液质量增大,幅度和稀

8、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时相同,与图像相符,符合题意。C、加入稀盐酸,稀盐酸先和氢氧化钠反应,因此开始不能产生气体,与图像不符,故C错。D、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随着稀盐酸的加入,立即产生氯化钠,图像不符,故D 错。故选: B。5 下列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C 在一定量 AgNO和A 向一定量的二氧化锰中加B 加热一定量的高锰3D 向 NaOH 溶液中滴加稀Cu(NO )的混合溶液中加3 2入过氧化氢溶液酸钾固体盐酸至过量入铁粉A AB BC CD D【答案】 C【解析】【分析】【详解】A、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二氧化锰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图像应该是呈一条

9、水平直线,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不符合题意;B、高锰酸钾分解产生了氧气,使固体的总质量减少,锰元素的质量不变,反应前后锰元素的质量分数要增大,最后为一定值,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不符合题意;C、根据金属银、铜、铁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铁铜 银,当把铁粉加入到 AgNO3 和 Cu(NO3) 2 的混合溶液中,首先置换出银,银被置换完才继续置换铜。铁过量时,得固体为铁、银、铜,所得滤液所含溶质只为生成的Fe( NO3) 2,加铁粉为0 的时候,溶质只有AgNO 和 Cu( NO )两种,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符合题意;332D、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 pH7,逐滴加入稀盐酸至过

10、量,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显中性,至稀盐酸过量,溶液显酸性,pH7,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不符合题意;故选C。【点睛】本题是一道图像坐标与化学知识相结合的综合题,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所涉及的化学知识,正确分析各变化的过程,注意分析坐标轴表示的意义、曲线的起点、折点及变化趋势,确定正确的图像。6 下列图象与对应实验相符合的是( )A向 pH=1 的稀盐酸中逐滴加入pH= 13 的氢氧化钠溶液B向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硫酸中分别加入足量的金属镁和锌C将一定质量的不饱和硝酸钾溶液恒温蒸发至有晶体析出D向氢氧化钾与氯化钡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硫酸【答案】 D【解析】【分析】

11、【详解】A、向 pH=1 的稀盐酸中逐滴加入pH= 13 的氢氧化钠溶液,pH逐渐增大,由于反应生成水,溶液的pH 不能大于13;故选项错误;B、向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硫酸中分别加入足量的金属镁和锌,镁的金属活泼性强,镁产生氢气的速率快;故选项错误;C、将一定质量的不饱和硝酸钾溶液恒温蒸发至有晶体析出,溶质质量分数先增大,待有晶体析出时,质量分数不变;故选项错误;D、向氢氧化钾与氯化钡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硫酸,钡离子与硫酸根直接反应产生硫酸钡白色沉淀;故选项正确;故选: D。7 下列四个图象中,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B向一定量碳酸钙固体中C向一定量氧化铁固体中加D向一定量氢A向一定量铁粉中

12、加入稀入稀盐酸,测定溶液中铁元素中加入稀盐酸,加入稀盐酸,测定生成气体盐酸,测定生成氢气的质量的质量的质量氢氧化钠的质量A AB BC CD D【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A、铁能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加入稀盐酸前不能产生氢气,起点应从原点开始,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B、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随着稀盐酸的不断加入,不断产生二氧化碳,当碳酸钙完全反应后不再产生二氧化碳,该选项对应关系正确;C、氧化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随着稀盐酸的不断加入,氧化铁不断溶解,溶液中铁元素质量不断增大,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D、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随着稀盐

13、酸不断加入,氢氧化钠不断减少,直至减小到 0,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故选 B。8 如图所示的四个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ACa(OH)2 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变化曲线B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C水的电解D分别向等质量的镁和铜固体中逐滴加入盐酸【答案】 A【解析】【分析】【详解】A、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故A 正确;B、向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滴加NaOH 溶液,氢氧化钠先和稀硫酸反应,等到稀硫酸反应完毕后,氢氧化钠再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所以一开始没有沉淀,等到稀硫酸反应完后有沉淀生成,硫酸铜反应完后沉淀不再增加,为一定值,故B 错误;C、通

14、电分解水时产生氢气的体积是氧气的二倍,质量比为D、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可知:铜在氢的后面与酸不反应,故1: 8,故 C 错误;D 错误。故选A。9 用右图能正确反映下列对应变化关系的是序号实验内容x 轴含义y 轴含义坐标图向一定量铁粉和铜粉中不断滴加硫酸 硫酸铜溶液质量 单质铜的质量铜溶液向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稀盐酸质量所得溶液中水的质量一定温度下,向某溶液中溶质的不饱和氯化钠溶液加入氯化钠质量质量分数中加入氯化钠固体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加热时间剩余固体中锰元素质量ABCD【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向一定量铁粉和铜粉中不断滴加硫酸铜溶液,铁能将硫酸铜中的铜置换出来,生成硫酸亚铁和

15、铜,不断滴加硫酸铜溶液,那么铜的质量不断的增加,直至铁完全反应,铜的质量不再增加,关系正确;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随着加入的稀盐酸的量不断的增加,即使反应完全,溶液中水的质量也不断的增加,因为盐酸中含有水,关系错误;一定温度下,向某不饱和氯化钠溶液中加入氯化钠固体,氯化钠会逐渐的溶解,溶质质量分数增大,达到饱和状态后,氯化钠不能继续溶解,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关系正确;加热高锰酸钾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由于锰元素只存在于固体中,故随着反应的进行,固体中锰元素的质量不变,关系错误。故选C。10 下列图象分别与选项中的操作相对应,其中不合理的是A向一定量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pH

16、 =3 的稀盐酸B向混有少量硫酸的硫酸铜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C向等质量的镁与氧化镁中分别加入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D向一定量氯化铜溶液中加入一定量铝【答案】 A【解析】【分析】【详解】A、向一定量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pH =3 的稀盐酸后,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溶液的pH 逐渐变小,当加入过量稀盐酸后,生成的水将稀盐酸稀释,最终得到的溶液的 pH 应大于 3,选项错误;B、向混有少量硫酸的硫酸铜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先与硫酸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当硫酸完全反应后,氢氧化钠再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直至硫酸铜完全反应后沉淀的质量不再增加,选项正确;C、等质量的镁与

17、氧化镁中,镁中镁元素的质量比氧化镁中镁元素的质量多,等质量的镁与氧化镁中分别加入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则镁消耗的稀盐酸的质量比氧化镁多,生成的氯化镁的质量也比氧化镁生成的氯化镁的质量多,选项正确;D、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Al+3 CuSO4 = Al2(SO4)3+3 Cu 可知,参加反应的铝的质量与生成的铜的质量比为 54: 192,即反应后生成的固体的质量比参加反应的固体的质量大,所以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向一定量氯化铜溶液中加入一定量铝后,溶液的质量逐渐减少,直至反应停止,选项正确,故选A。11 已知 CO2+H2O+CaCO3Ca(HCO3) 2,下列图象表示将二氧化碳气体缓缓通入到一

18、定质量的饱和石灰水中某些量随通入二氧化碳质量的变化趋势,其中不正确的是()ABCD【答案】 D【解析】【分析】【详解】A、将二氧化碳气体缓缓通入到一定质量的饱和石灰水中,二氧化碳先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Ca(OH) 2 +CO 2 =CaCO 3+H 2O ,待氢氧化钙完全反应后,再发生如下反应: CO 2 +H 2O+CaCO 3 =Ca(HCO 3 )2 ,故溶质的质量先逐渐减小,待氢氧化钙完全反应时,减小至零,后逐渐增大,待碳酸钙完全反应时,不再变化,不符合题意;B、将二氧化碳气体缓缓通入到一定质量的饱和石灰水中,二氧化碳先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待氢氧化钙完全反应后,二氧

19、化碳会继续与碳酸钙沉淀、水反应,故沉淀的质量先逐渐增加,后逐渐减小至零,不符合题意;C、将二氧化碳气体缓缓通入到一定质量的饱和石灰水中,一开始无碳酸氢钙生成,后碳酸氢钙的质量逐渐增加,碳酸氢钙的质量分数不断增加,待碳酸钙完全反应后,不再变化,不符合题意;D、将二氧化碳气体缓缓通入到一定质量的饱和石灰水中,一开始生成碳酸钙沉淀,溶液的质量逐渐减小至零,后生成碳酸氢钙,溶液质量又逐渐增加,符合题意。故选 D。12 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关系的是()A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B稀释氢氧化钠溶液C煅烧一定质量的石灰石D等质量块状、粉末状石灰石分别与足量稀盐酸反应【答案】 A【解析】【分析】【详解】A、高温

20、条件下,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随着反应进行,固体质量减小,当完全反应后固体质量不再变化,对应关系正确,符合题意;B、稀释氢氧化钠溶液时,溶液碱性减弱,pH 减小,并且是由大于7 逐渐趋近于7,对应关系不正确,不符合题意;C、高温条件下,碳酸钙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随着反应进行,固体中钙元素质量分数增大,因为碳酸钙中也含有钙元素,反应前钙元素质量分数不能是0,对应关系不正确,不符合题意;D、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粉末状碳酸钙和稀盐酸接触面积大,反应速率较快,需要的反应时间短,对应关系不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A。13 下列图像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21、A常温下,相同质量的锌和铁分别与足量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反应B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pH 3 的稀盐酸C向稀硫酸溶液中慢慢滴加氢氧化钡溶液直至过量D用两份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分别制取氧气【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A、根据化学方程式:Zn + H2SO4 =ZnSO4 + H2, Fe + H2SO4= FeSO4+ H2可知,每65 份质量的锌反应生成2 份质量的氢气,每56 份质量的铁反应生成2 份质量的氢气,常温下,相同质量的锌和铁分別与足量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是铁比锌多,但锌比铁快,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B、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

22、溶液中滴加pH=3 的稀盐酸,溶液的pH 逐渐减少,由于反应过程中生成水,氢氧化钠溶液含有水,pH 不会小于3,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C、氢氧化钡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向稀硫酸溶液中慢慢滴加氢氧化钡溶液直至过量,开始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不断减小,恰好完全反应时,溶质质量为零,过量后溶液中溶质质量不断增加,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D、用等质量、等浓度的双氧水分别制取氧气,有无催化剂只是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不影响生成氧气的量,所以最终生成氧气的质量应该相等,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故选C。【点睛】本题是一道图像坐标与化学知识相结合的综合题,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所涉及的化学知识,

23、正确分析各变化的过程,注意分析坐标轴表示的意义、曲线的起点、折点及变化趋势,确定正确的图像。14 如图所示的四个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A向氢氧化钾和氯化钡的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硫酸B向等质量的碳酸钠粉末(a 曲线)和碳酸钙(b 曲线)中分别加入过量的等浓度的盐酸C向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盐酸中分别逐滴加入镁粉和铝粉D向一定质量的硫酸铜和稀硫酸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至过量【答案】 D【解析】【分析】【详解】A、向氢氧化钾和氯化钡的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硫酸,一开始钡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就可以结合生成硫酸钡沉淀,故错误;B、向等质量的碳酸钠粉末( a 曲线)和碳酸钙(酸,碳酸钠粉末接触面积

24、大,反应速率较快,每b 曲线)中分别加入过量的等浓度的盐106 份质量的碳酸钠产生44 份质量的二氧化碳,每100 份质量的碳酸钙产生44 份质量的二氧化碳,碳酸钙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更多,故错误;C、向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盐酸中分别逐滴加入镁粉和铝粉,镁的活动性大于铝,镁粉反应速率快,每24 份质量的镁产生2 份质量的氢气,每54 份质量的铝产生9 份质量的氢气,铝产生的气体质量多,故错误;D、向一定质量的硫酸铜和稀硫酸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此过程氢氧化钠先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此时pH 逐渐增大,然后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此时pH 恒定在 7,后继续加入氢氧

25、化钠pH 继续增大,无限趋近于14 但不等于14,故正确。故选 D15 实验室有一包白色固体,其中除了碳酸钠以外,还可能含有硝酸钡、硫酸钠、氢氧化钠中的一种或几种。为确定其组成进行如下实验:取少量白色固体于烧杯中,向烧杯中加入足量水并不断搅拌,固体部分溶解;继续向烧杯中逐滴加入足量稀硝酸并不断搅拌,此时固体质量变化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AB段对应的实验现象是固体部分溶解,无气泡冒出B BC段对应溶液pH 逐渐变大C原白色固体中一定含有碳酸钠、硫酸钠、硝酸钡D C 点对应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硝酸、硝酸钠、碳酸钠、硝酸钡【答案】 C【解析】【分析】碳酸钠和硝酸钡反应生成溶于酸的碳酸钡沉淀

26、,硫酸钠和硝酸钡反应生成不溶于酸的硫酸钡沉淀,所以步骤:取少量白色固体于烧杯中,向烧杯中加入足量水并不断搅拌,固体部分溶解,步骤:接着向烧杯中加入足量稀硝酸并不断搅拌,而图像中最终有固体剩余,所以固体中一定含有碳酸钠、硫酸钠、硝酸钡,据此分析回答此题。【详解】A、 AB 段对应的反应是碳酸钡和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钡、水和二氧化碳,实验现象是固体部分溶解,有气泡冒出,选项A 错误;B、 BC段对应是硝酸不断加入,不在反应,所以溶液酸性增强,溶液pH 逐渐变小,选项B 错误;C、根据分析可知,C 点对应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硝酸、硝酸钠、硝酸钡,选项C 正确;D、原白色固体中一定含有碳酸钠、硫酸钠、硝

27、酸钡,可能含有氢氧化钠,并未提及有硝酸,选项 D 错误。故选: C。二、中考初中化学科普阅读题16 科普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科普短文。第 24 届联合国气候大会召开,讨论的核心物质就是CO2 CO2 的浓度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都保持在一定的范围,随着工业的发展以及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CO2 的排放量不断增加。全球碳循环如图所示:如何降低大气中CO2 浓度,是人类一直在研究的重要议题。海洋封存:利用庞大的水体使海洋成为封存CO2 的容器,但会引起海水酸化等。地质封存:将CO2 注入特定的地层,该方法最大的风险是CO2 泄漏,局部CO2 浓度快速上升,直接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等。矿石碳化:利用矿石中的氧化

28、镁或氧化钙等,在一定条件下与CO2 反应,生成碳酸镁或碳酸钙等,但过程缓慢。综合利用:工业上可以将CO2 转化成尿素 CO(NH2)2、甲醇 (CH3OH)等资源。 2017 年 8 月,科学家发现了一种镍与有机物组成的混合催化剂,利用太阳光能,将水中溶解的CO2 转化成 CO和 O2。在二氧化碳的处理过程中,化学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在全球碳循环中,能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是_ 。(2)化石燃料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因为化石燃料中含有_元素。(3)上述综合利用 CO得到的产品中,属于氧化物的是_。2(4)写出上述将 CO 转化成 CO 和 O的化学方程式 _。22(

29、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A 碳循环中的 “碳 ”是指碳单质B CO2 是温室气体,对人类生活有害无利C 海洋封存CO会引起海水酸化,发生了反应CO +H O H CO22223一定条件D 矿石碳化过程中,可能发生反应MgO+CO2MgCO3催化剂【答案】光合作用碳 CO 2CO22CO+O2 AB光【解析】【分析】【详解】( 1)在全球碳循环中,能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是光合作用;( 2)化石燃料中均含有碳元素,所以化石燃料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3)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中含有氧元素,所以上述综合利用CO2 得到的产品中,属于氧化物的是一氧化碳;(4)一种镍与有机物组成的混合催化剂,利

30、用太阳光能,将水中溶解的CO2 转化成 CO 和催化剂O2,化学方程式为: 2CO22CO+O2 ;光(5) A、碳循环中的“碳 ”是指碳元素,故错误;B、 CO2 是温室气体,对人类生活有害,也有利,可以缓解冰川时代的到来,故错误;C、海洋封存 CO2 会引起海水酸化,发生了反应 CO2+H2OH2 CO3,故正确;D、矿石碳化过程中,可能发生反应MgO+CO一定条件MgCO ,故正确。2317 智轨电车在哈尔滨市成功的通过低温性能测试,未来智轨电车将会落户我市。智轨电车其实无轨 (不需铺设钢轨 ),即便在城市公共道路上运行,智轨电车也是一路畅通,不受干扰(安装相关设备会给红绿灯指令,以保障

31、电车一路“绿灯” )。胶轮、自动导向、锂电池供电是智轨电车的标签 ,智轨电车与传统汽车相比具有运送能力强、低碳环保及快速等特点,可有效缓解道路拥堵、降低环境污染,方便市民出行。(1)智轨电车在行驶的过程中的能量转化全过程是(用“”表示转化 )_ ;(2)智轨电车的胶轮轮胎是由合成材料和金属材料复合而成,其中使用的合成材料,主要利用它的 _等性能(填字母)。A 耐高温、高弹性B 透气性好、耐磨C 密度小、熔点低(3)传统汽车工作时产生的尾气中含有一氧化氮,可利用氨气在 400和有催化剂的条件下将其转化为空气中含量最多的一种气体和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液体,反应的方程式是_ ;该反应前氮元素的化合价分别

32、为_;汽车尾气中还含有_ 、 _(写出两种)等物质,对空气造成污染。【答案】化学能电能机械能A4NH 3+6NO5N2+6H 2O -3、 +2CO 烟尘或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解析】【详解】( 1)智轨电车在行驶的过程中的能量转化全过程是化学能电能机械能;( 2)轨电车的胶轮轮胎是由合成材料和金属材料复合而成,其中使用的合成材料,主要利用它的耐高温、高弹性;( 3)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在有催化剂的条件下生成氮气和二氧化碳,反应的方程式是:4NH 3+6NO5N 2+6H 2O;NH 3 中氢元素的化合价是价, NO 中氧元素的化合价是-2 价,因此氮元素的化合价是+1 价,因此氮元素的化合价是+

33、2 价;汽车尾气中还含有-3CO、烟尘或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18 阅读下面科普短文:豆制品是以大豆等豆类为原料,经加工而成的食品。以下为两种豆制品的主要制作流程:豆制品的营养主要体现在丰富的蛋白质含量上,另外还含有钙、磷、铁等矿物质以及维生素 B1 、 B 2 等,豆制品中不含胆固醇,所含豆固醇与不饱和脂肪酸有较好的祛脂作用,且热量很低。因光,肥胖和高血脂、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可多吃些豆制品。回答下列问题:(1)在豆豉的制作过程中,“发酵”属于_(填“物理”或“化学”)变化。(2)豆制品中含有钙、磷、铁等矿物质,这里的“钙、磷、铁”指的是_(填“原子”、“元素”或“单质”)( 3)豆制品中

34、含有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素主要是_、无机盐和维生素。( 4)滤浆的过程就是利用一种特殊工具把磨浆过程中产生的豆腐渣分离出去,其操作与化学实验中 _操作的作用相同。(5)建议肥胖和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可适当多吃一些豆制品的理由是_【答案】化学元素蛋白质过滤豆制品中不含胆固醇,所含豆固醇与不饱和脂肪酸有较好的祛脂作用【解析】【详解】( 1)在豆豉的制作过程中, “发酵 ”有生成新物质,发生的属于化学变化;( 2)豆制品中含有钙、磷、铁等矿物质,这里的“钙、磷、铁”指的是元素;( 3)由题干信息可知,豆制品中含有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 4)过滤可以将不溶性杂质从溶液中分离出来,所以滤浆的过程就是利用一种特殊工具把磨浆过程中产生的豆腐渣分离出去,其操作与化学实验中过滤操作的作用相同;( 5)豆制品中不含胆固醇,所含豆固醇与不饱和脂肪酸有较好的祛脂作用,所以建议肥胖和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可适当多吃一些豆制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初中教育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