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中考初中化学金属及酸碱盐反应的图像1 下列四个图象分别对应四个变化过程的一种趋势,其说法错误的是A用加热一定质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固体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氧气B向硝酸银和硝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锌粉C向氯化钙和盐酸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碳酸钠溶液D向一定量H2SO4 和MgCl2 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Ba(OH)2溶液至过量【答案】 B【解析】【分析】【详解】A. 加热一定质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固体混合物制取氧气,当加热一段时间以后,生成氧气、氯化钾,二氧化锰在反应中作催化剂,质量不变。随着反应的进行,固体质量逐渐减少,所以固体中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逐渐增大,当氯酸钾完全反应后,固体质量不再
2、减少,所以固体中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不再增大,此选项正确;B. 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前面的金属能将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化合物的水溶液中置换出来,且金属活动性差距越大,反应越易发生。向硝酸银和硝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锌粉,锌粉先与硝酸银溶液反应,Zn+2AgNO3=2Ag+Zn(NO3)2,每 65 份质量的锌能生成 216份质量的银,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减少,硝酸银完全反应后,锌再和硝酸铜溶液反应,Zn+Cu(NO3)2=Zn(NO3)2+Cu,每 65份质量的锌能生成 64份质量的铜,溶液质量变大,图像应先降后升,此选项错误;C. 向氯化钙和盐酸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碳酸钠溶液,碳酸钠先与盐酸
3、反应,使pH 值逐渐变大,盐酸刚好完全反应时,pH=7,再继续滴加过量的碳酸钠溶液,因为碳酸钠溶液显碱性,所以溶液的pH 7,此选项正确;D. 向 H SO 和 MgCl的混合溶液中不断加入Ba(OH) 溶液,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氯化镁都2422能发生反应生成沉淀,开始时就生成沉淀,当H2 42完全反应后,再加入2SO 和 MgClBa(OH)溶液也不再产生沉淀,故沉淀的质量先是零,再不断上升,最后形成一条水平直线,此选项正确。故选 B。【点睛】图像问题主要是结合化学反应分析图的起点位置、变化趋势、转折点、终点位置是否正确。2 下列图像中有关量的变化趋势与对应叙述关系正确的是A向一定质量表面生
4、锈的铁片中滴加盐酸至过量B向一定质量的稀硫酸中滴加水C向盐酸和氯化铁的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至过量D高温煅烧一定质量的石灰石【答案】 A【解析】【分析】【详解】A、向一定质量表面生锈的铁片中滴加盐酸至过量,盐酸首先与铁锈氧化铁的反应,不会生成气体,铁锈完全反应后,铁与盐酸反应时生成氢气与氯化亚铁,当铁全部反应完,氢气质量不再改变,观察图象,符合变化,故A 正确;B、稀硫酸呈酸性,其 pH 小于 7,加水后酸性减弱, pH 逐渐增大,观察图象 pH 在减小,故 B 错误;C、向氯化铁和盐酸的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氯化铁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和氯化钠
5、,由于在酸性环境下氢氧化铁不会存在(氢氧化铁会与酸反应生成可溶性的盐),因此需要等盐酸完全反应后才会出现沉淀,观察图象一开始就出现沉淀,不符合反应事实,故C 错误;D、石灰石高温煅烧后剩余固体主要是氧化钙质量不可能为零,故D 错误;故选 A。3 下列图像分别与选项中的操作相对应,其中不合理的是A向 MnO2 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B向一定量硫酸铜溶液中加入铝C向一定量不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晶体(不考虑温度变化)D向硫酸铜和稀硫酸的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钡溶液【答案】 D【解析】【分析】【详解】A、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二氧化锰是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均不变,故
6、A 正确;B、铝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铝和铜,反应的关系式为2Al+3CuSO 4 = Al 2 SO43+3Cu, 54份的铝和硫酸铜反应生成192 份的铜,则溶液的54192质量减少,反应完全,溶液的质量不变,故B 正确;C、向一定量不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晶体,硝酸钾溶解,溶质质量增加,溶质质量分数增大,当溶液达到饱和时,溶液中溶质质量不再增加,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故C 正确;D、向硫酸铜和稀硫酸的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钡溶液,开始就有沉淀生成,反应完全,沉淀的质量不变,故D 不正确。故选 D。4 向某盐酸和氯化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某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质
7、量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a 点时,溶液pH7B c 点时,溶液中含有两种溶质C b 点时,溶液质量比原混合溶液质量小D d 点时,整个反应过程消耗的氢氧化钠溶液质量为 8g 【答案】 B【解析】【分析】【详解】A. 向某盐酸和氯化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某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先后发生的反应分别是:NaOH+HCl=NaCl+H2O, MgCl2+2NaOH=Mg(OH)2 +2NaCl,a 点时,盐酸没有完全反应,溶液显酸性, pH 8g,故 D 错误。故选 B。【点睛】能从图像中获取正确的化学信息是解答此题的关键。5 有一溶液是由盐酸、硫酸、硫酸铁、氯化铁、稀硝酸、硝酸铁几种中的两种
8、混合而成,向该溶液中加 Ba( OH) 2 溶液的体积与生成沉淀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则该溶液是()A硝酸、硫酸铁B硫酸、氯化铁C盐酸、氯化铁D盐酸、硫酸铁【答案】 C【解析】【分析】【详解】A、硫酸铁和氢氧化钡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铁,氢氧化铁溶于硝酸,硫酸钡不容,会立刻产生沉淀,图像与事实不符,不符合题意。B、硫酸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会立刻产生沉淀,图像与事实不符,不符合题意。C、氢氧化钡和氯化铁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和氯化钡,氢氧化铁沉淀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所以开始没有沉淀,当盐酸完全反应,再滴加氢氧化钡就生成沉淀,图像与事实相符,符合题意。D、硫酸铁和氢氧化钡生成硫酸钡沉淀
9、和氢氧化铁沉淀,硫酸钡沉淀不溶于盐酸,会立刻产生沉淀,图像与事实不符,不符合题意。故选: C。6 将含有酚酞的Ba( OH)2 溶液平均分成两份置于烧杯中并插入电导率传感器,往其中一份滴加稀硫酸,往另一份滴加硫酸钠溶液,测得溶液的电导率变化如图所示(电导率越大,说明溶液导电性越强)。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相同条件下,溶液中离子浓度越大,电导率越大B甲曲线电导率减小过程中四种离子数目都减少C甲曲线上的M 点对应溶液的pH=7D乙曲线所对应的实验过程中观察到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答案】 D【解析】【分析】【详解】A、将含有酚酞的 Ba( OH)2 溶液平均分成两份置于烧杯中并插入电导率传感器,往其中一
10、份滴加稀硫酸,往另一份滴加硫酸钠溶液,氢氧化钡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和水,氢氧化钡与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和氢氧化钠,Ba(OH) 2 +H 2SO4 =BaSO 4+2H 2 O ,Ba(OH)2 +Na 2SO4 =BaSO 4+2NaOH,随着反应的进行,甲、乙溶液中的离子浓度都逐渐减小,恰好完全反应时,离子浓度最小,稀硫酸和硫酸钠过量后,离子浓度又逐渐增加,由图可知,随着反应的进行,电导率也呈现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故相同条件下,溶液中离子浓度越大,电导率越大,不符合题意;B、由图可知,甲的电导率变化趋势是,先减小至零,后逐渐增大,乙也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但是没有减小至零,由此可知,甲
11、曲线反映的是Ba(OH)2 +H 2SO4 =BaSO 4+2H 2O ,乙曲线反映的是Ba(OH)2 +Na 2SO4 =BaSO 4+2NaOH,故甲曲线电导率减小过程中四种离子数目都减少,不符合题意;C、甲曲线上的M 点电导率为0,说明这时氢氧化钡和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故这时pH=7,不符合题意;D、乙曲线所对应的实验为Ba(OH) 2 +Na 2SO4 =BaSO4+2NaOH ,溶液中始终都含有氢氧根离子,故溶液始终呈碱性,无色酚酞试液遇碱变红,故溶液一直是红色,符合题意。故选 D。7 下列选项中的操作,与图像不能相对应的是A向一块表面锈蚀的铁片上滴加足量稀盐酸B向氢氧化钠和硝酸钡混
12、合溶液中滴加稀硫酸C向碳酸钠和氢氧化钠混合溶液中滴加稀盐酸D向一定量硫酸和硫酸铜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答案】 B【解析】【分析】【详解】A、向一块表面锈蚀的铁片上滴加足量稀盐酸,稀盐酸先和氧化铁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后和铁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该选项对应关系正确;B、向氢氧化钠和硝酸钡混合溶液中滴加稀硫酸,硫酸根和钡离子结合可以生成硫酸钡沉淀,一开始就有沉淀生成,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C、向碳酸钠和氢氧化钠混合溶液中滴加稀盐酸,稀盐酸先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后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该选项对应关系正确;D、向一定量硫酸和硫酸铜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先和
13、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后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该选项对应关系正确。故选 B。8 向含 HCl、CuCl22的溶液中逐渐加入NaOH 溶液,随着2+、 Mg2+依和 MgClpH 增大, Cu次以氢氧化物形式沉淀,溶液中析出固体质量与pH 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以下分析正确的是()A pH 小于 4.2 的范围内,无化学反应发生B a 点处析出的固体是Cu( OH) 2 和 Mg ( OH) 2C pH 在 6.7-8.6 范围内,溶液中有3 种溶质D若 m2 =2m1,则原溶液中氯化铜和氯化镁的质量相等【答案】 C【解析】【分析】向含 HCl、 CuCl2 和 MgCl2 的溶液
14、中逐渐加入NaOH 溶液, HCl 先和 NaOH 反应生成 NaCl 和H O, CuCl 再和 NaOH 反应生成 Cu(OH) 沉淀和 NaCl,MgCl再和 NaOH 反应生成 Mg(OH)22222沉淀和 NaCl。【详解】A、 pH 小于 4.2 的范围内,是HCl 和 NaOH 反应生成 NaCl 和 H2 O,没有固体析出,不符合题意;B、 a 点处是 CuCl2 和 NaOH 反应生成 Cu(OH)2 沉淀和 NaCl,析出的固体是Cu(OH)2,不符合题意;C、 pH 在 6.7-8.6 范围内, HCl、 CuCl2 已完全反应,MgCl2 还未反应,所以溶液中含有氯化钠
15、、氯化镁和氢氧化钠,溶液中有3种溶质,符合题意;D、 若 m2=2m1,说明生成的Cu(OH)2和 Mg(OH)2 质量相等,均为m1,设原溶液中氯化铜的质量为 x,氯化镁的质量为 y。CuCl 2Cu(OH) 2MgCl 2Mg(OH) 2135989558xm1ym1135 x95y98m158m1x1.38m1y 1.64m1所以原溶液中氯化铜和氯化镁的质量不相等,不符合题意。故选C。9 探究稀盐酸与氧化铝粉末发生反应的实验,烧杯中溶液总质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b 点对应溶液中的溶质是AlCl3B该实验是将氧化铝粉末逐渐加入稀盐酸中C a 点和 b 点对应溶液蒸
16、发结晶后得到的固体成分不相同D a 点和 b 点对应溶液中铝元素的质量相等【答案】 D【解析】【分析】【详解】A、 b 点表示加入的盐酸过量,含有的溶质有氯化铝和氯化氢,故A 错误。B、溶液的总质量从零开始,所以该实验是将盐酸逐渐加入氧化铝中,故B 错误;C、盐酸具有挥发性,所以 a 点和 b 点对应溶液蒸发结晶后得到的固体成分相同,都是氯化铝,故 C 错误;D、 a 点表示氧化铝和盐酸恰好完全反应,b 点表示加入的盐酸过量,所以a 点和 b 点对应溶液中铝元素质量相等,故D 正确;故选: D10 下列图象的对应关系合理的是( )A向 pH=10 的 NaOH 溶液中不断加入水B在久置的NaO
17、H 溶液中加入稀盐酸C分别向稀盐酸中加入等质量的Fe和 MgD在饱和的KNO3 溶液中加入KNO3 晶体【答案】 B【解析】【分析】【详解】A、向 pH 10 的 NaOH 溶液中不断加入水,溶液的碱性逐渐减弱,pH 值逐渐减小,无限的接近 7,但是不会小于7,故 A 错误;B、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久置氢氧化钠中存在碳酸钠和氢氧化钠。在久置的 NaOH 溶液中加入稀盐酸,氢氧化钠会先与盐酸反应,再与碳酸钠反应,所以加入一定量的盐酸后,才会出现气泡,故B 正确;C、镁的金属活动性比铁的金属活动性强,所以镁的反应速率比铁的反应速率快,故C 错误;D、在饱和的KNO3 溶液中加入K
18、NO3 晶体,不会溶解,溶液的质量分数不会增大,故D 错误。故选 B。11 下列实验对应的图象不正确的是()A将等质量的锌和铁分别与足量的盐酸反应B向盐酸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碳酸钠溶液C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适量的CO2 气体至与氢氧化钙恰好完全反应D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饱和NaCl 溶液中不断加入蔗糖晶体【答案】 D【解析】【分析】【详解】A、相同质量的铁和锌与足量的酸反应,铁生成的氢气质量大于锌生成的氢气的质量,锌的活动性强于铁,与酸反应的速率大于铁,在坐标中表现斜线越陡,故A 正确;B、在盐酸和氯化钙的混合液中加入碳酸钠溶液,盐酸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氯化钙能与
19、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生成的碳酸钙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故开始是碳酸钠与盐酸反应,无沉淀生成,故B 正确;C、氢氧化钙的水溶液呈碱性,pH 大于 7,通入二氧化碳,则二者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使碱性减弱,氢氧化钙恰好完全反应,则溶液呈中性,故C 正确;D、在氯化钠的饱和溶液中能继续溶解蔗糖,故溶液质量会增加,故D 错误。故选 D。12 下列 4 个坐标图分别表示4 个实验过程中某些物质质量的变化,其中正确的是()ABCD向一定量氯化钠和碳酸向一定量二氧化锰中滴向一定量硫酸铜溶液中向一定量大理石中滴加氢钠混合物中滴加稀盐加过氧化氢溶液不断加入铁粉稀盐酸酸A AB B
20、C CD D【答案】 D【解析】【分析】【详解】A、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随着过氧化氢溶液的加入,水的质量不断增加,不会到最后保持质量不变,选项A 错误;Fe+CuSO4=FeSO4+CuB、160152根据上述化学方程式,可以看出,生成硫酸亚铁质量减小,因此溶液质量随着加入铁粉之后,质量减小,当硫酸铜全部反应完毕,质量不在变化,选项B 错误;C、盐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因此加入盐酸后,二氧化碳就已生成,所以只要盐酸不为零,则二氧化碳质量不为零,等大理石全部反应完毕后,二氧化碳质量不再增加,选项 C 错误;D、氯化钠本身含有一定质量,因此未加入盐酸时,
21、氯化钠质量不为零,加入盐酸后,盐酸与碳酸氢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氯化钠质量增加,当碳酸氢钠完全反应后,质量不再随着盐酸的加入而增加,选项D 正确。故选D。13 下列图象不能正确反映其变化过程的是()A镁在装有空气的密闭容器内燃烧B电解水生成气体的体积C向接近饱和的NaCl 溶液中加入固体NaClD向一定质量FeCl2 和 CuCl2 的混和溶液中逐渐加入足量的锌粒【答案】 D【解析】【分析】【详解】A、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都不发生改变,镁元素的质量不变,故 A 正确;B2 1B正确;、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之比为: ,故C、向接近饱和的 NaCl 溶液中加
22、入固体 NaCl,至溶液达到饱和状态后,溶液质量不再发生改变,故 C 正确;D、锌的活动性大于铁,铁的活动性大于铜,向一定质量FeCl2 和 CuCl 2 的混和溶液中逐渐加入足量的锌粒,锌先与氯化铜反应,当氯化铜反应完全后再与氯化亚铁反应,65 份的锌和氯化铜反应生成64 份的铜, 65 份的锌和氯化亚铁反应生成56 份的铁,锌和氯化铜反应溶液增加的幅度小于锌和氯化亚铁反应,没有加锌粒时,溶液中的氯化锌质量应为零,图像应从原点开始,故D 不正确。故选 D。14 下列四个图象分别对应四种操作过程,其中正确的是()A用水稀释KOH 溶液B向盐酸和氯化铜混合液中加入NaOH 溶液,直到过量C室温时
23、,向一定量的水中加入少量CaOD常温下,把等质量的锌和铁分别与等质量分数的足量稀盐酸反应【答案】 C【解析】【分析】【详解】A、用水稀释 KOH溶液时, pH 减小至无限接近于7,但是不能减小到7,更不能小于7,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不符合题意;B、向盐酸和氯化铜混合液中加入 NaOH 溶液时,氢氧化钠先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待盐酸完全反应后,氢氧化钠再和氯化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钠,故一开始无沉淀产生,之后,沉淀的质量逐渐增加,待氯化铜完全反应后,不再变化,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不符合题意;C、室温时,向一定量的水中加入少量CaO,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放热,温度升高,完全反
24、应后温度降低,直至降低至原温度,符合题意;D、常温下,把等质量的锌和铁分别与等质量分数的足量稀盐酸反应时,根据化学方程式Zn+2HCl=ZnCl 2 +H 2, Fe+2HCl=FeCl 2 +H 2可知,每65 份质量的锌生成2 份质量的氢气,每 56 份的铁生成 2 份质量的氢气,故最终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的氢气多,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 C。15 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的变化关系的是A 常温下,向一B 硝酸铵溶于C 向稀盐酸和氯化定量的水中加入硝水时溶液的温度D CO 和过量的氧气在钡的混合溶液中加入密闭容器中完全反应酸钾晶体变化碳酸钠溶液A AB BC CD D【答案】
25、C【解析】【分析】【详解】A、向一定量水中不断加入KNO3 固体时,硝酸钾继续溶解质量会增大,当硝酸钾溶液饱和时,溶质不再溶解,溶质质量保持不变,但溶液的质量是从0 开始,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B、硝酸铵溶于水吸收热量,所以溶液的温度开始时是降低,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C、向稀盐酸和氯化钡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碳酸钠溶液,稀盐酸先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盐酸消耗完后,氯化钡再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该选项对应关系正确;点燃D、由一氧化碳燃烧的方程式2CO+O22CO2 可知,一氧化碳燃烧前后分子个数发生变化,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故选 C。二、中考初中化学科普
26、阅读题16 可燃冰是在低温和高压条件下形成。可燃冰外观像冰,主要含有甲烷水合物,其组成可表示为CH4nH2O,还含少量二氧化碳等气体。可燃冰具有能量高、燃烧值大等优点。2017 年 5 月,中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 (可燃冰 )试采成功,成为全球第一个稳定开采可燃冰的国家。可燃冰开采困难重重,原因之一是可然冰极不稳定易爆炸,当甲烷气体涌入大气层,会产生比二氧化碳更为严重的温室效应。置换法是开采方法之一,将CO2 液化后进入1500 米以下的洋面,就会生成二氧化碳水合物沉入海底,因CO2 较甲烷易于形成水合物,因而就可能将甲烷水合物中的甲烷分子置换出来。(1)一个甲烷分子中含有_个原子。32g
27、甲烷完全燃烧后可以生成_g 二氧化碳。(2)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_。A 可燃冰的开采不存在任何困难B 可燃冰是一种前景广阔的燃料C 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除二氧化碳外,还有甲烷等气体(3)某种可燃冰的组成为CH nHO,其中 CH与 H O 的质量比是1: 9,则该可燃冰中4242n=_。(4)一定条件下,甲烷与二氧化碳反应是回收处理二氧化碳的一种方法,其产物是一种单质和一种氧化物,都有可燃性,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答案】 5 88 BC 8 CH4 2一定条件2+CO2CO+2H【解析】【分析】可燃冰外观像冰,主要含有甲烷水合物,还含少量二氧化碳等气体,甲烷完全燃烧后可以生成二氧化碳和
28、水,甲烷为清洁燃料,可然冰极不稳定易爆炸,当甲烷气体涌入大气层,会产生比二氧化碳更为严重的温室效应。【详解】(1)甲烷的化学式为CH 4 , 一个甲烷分子中含有5 个原子,设 32g 甲烷完全燃烧后可以生成二氧化碳质量为x.点燃CH 4 + 2O2CO2 +2H 2 O164432gx16 = 44 32g xx=88g故 32g 甲烷完全燃烧后可以生成88g 二氧化碳。( 2)可燃冰是一种前景广阔的燃料,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和水,是清洁燃料,甲烷燃烧产生二氧化碳,过多的燃烧会引起温室效应,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除二氧化碳外,还有甲烷等气体,故选 B。(3)某种可燃冰的组成为CH4nH2O,其中 C
29、H4 与 H2O 的质量比是1:9,则 16: 18n=1:9,所以 n=8。( 4)一定条件下,甲烷与二氧化碳反应是回收处理二氧化碳的一种方法,其产物是一种单质和一种氧化物,都有可燃性,根据元素守恒推测生成物是一氧化碳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H42一定条件2。+CO2CO+2H【点睛】甲烷与二氧化碳反应是回收处理二氧化碳的一种方法,其产物是一种单质和一种氧化物,都有可燃性,会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17 阅读下列短文,并回答问题。农药是一把 “双刃剑 ”,在为人类带来益处的同时,有的农药也会给人类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为了趋利避害,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对农药实行了严格的
30、管理,普遍建立了农药登记和淘汰退出制度,以最大限度发挥好农药对农业生产的保障作用和防范农药的使用风险。农药在投放市场前,必须申请农药登记。申请登记的农药产品,只有经农药登记部门科学评价,证明其具有预期的效果,对人畜健康或环境无不可接受的风险后,方可取得登记,并在规定的范围内销售、使用;已使用的农药,经风险监测和再评价,发现使用风险增大时,由农药登记部门作出禁用或限用规定。20世纪 80 年代,我国对六六六、滴滴涕等高残留有机氯农药做出了停产和停用的决定,90年代,禁止生产和使用杀虫脒、除草醚等农药。合理使用农药,可以达到农药使用的利弊平衡,例如有科研人员测定了三唑酮在温室大棚内和室外番茄中降解
31、规律如右下曲线。去皮和烹饪可以去除果蔬中部分农药残留,蒸煮炒均能有效降低黄瓜中的农药残留量,但部分果蔬不适用去皮和烹饪,如橄榄、草莓、樱桃等,因此清洗成为了消费者去除农药残留的方式。由于大多数农药难溶于水,一般在水中加入食盐、面粉、NaHCO3、醋酸等用于提高农药残留的去除效果,也有人研究了利用奶粉等6 种方法去除黄瓜中农药残留效果,请回答下列问题:(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A必须全面禁止使用农药,杜绝农药对人和环境的污染B合理规范使用农药,既能提高作物产量又能将农药危害降低到合理范围C 滴滴涕、除草醚已经禁止使用(2)奶粉、洗涤盐、比亚酶、洗洁精、清水、洗菜机中除去黄瓜中农药残留效果最好的是
32、_。(3)温室大棚内种植番茄施用三唑酮后,番茄中残留量最大的是_天,原因是_。【答案】 BC 奶粉 1 大棚内农药不容易扩散,番茄继续吸收农药造成残留量增加,农药降解 ( 或分解 ) 农药残留量减少【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和题中信息知,(1) A、必须合理使用农药,尽量减少农药对人和环境的污染,故 A 错误; B、合理规范使用农药,既能提高作物产量又能将农药危害降低到合理范围,故 B 正确; C、滴滴涕、除草醚已经禁止使用,这些农药对人体危害较大,已经停止生产和禁止使用,故 C正确。 (2)奶粉、洗涤盐、比亚酶、洗洁精、清水、洗菜机中除去黄瓜中农药残留效果最好的是奶粉,由题中图表知,使用奶粉农药残
33、留最小。(3)温室大棚内种植番茄施用三唑酮后,番茄中残留量最大的是1 天,原因是棚内农药不容易扩散,番茄继续吸收农药造成残留量增加,农药降解( 或分解 ) 农药残留量减少。点睛合理使用农药,大多数农药难溶于水,一般在水中加入食盐、面粉、NaHCO3、醋酸等用于提高农药残留的去除效果。18 氦 气氦气( He)在空气中含量甚微。通常它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它的密度为0.1785 克 /升, 大约氢气的2 倍,空气的七分之一。氦气的化学性质稳定,不易燃不易爆,使用十分安全。近年来在塑料及合成纤维工业上,诞生了一种特殊的生产工艺,是氦气的微泡摻入塑料或合成纤维。制成特别轻盈的泡沫塑料或纤维,例如,风
34、靡一时的“太空服 ”轻巧,保暖性好,就是因为它的纤维中含有氮气微泡。氦气也可作为焊接金属和冶炼金属时的保护气。在标准大气压下,液氮的沸点是-268.9 ,固态氮的熔点为-272.3,它与 “绝对零度 ”( -273.15 )仅一步之遥,因此,液氮可称得上是“世界上最冷的液体”了。液氮的这种超低温特性,在生产与科学研究上有很重要的应用。依据短文回答问题:(1)氦气代替氢气灌充飞艇,利用氮气的物理性质是(2)摻入氦气微泡的泡沫塑料属于材料,区分羊毛和制作,化学性质是。“太空服 ”的合成纤维,方法是。(3)通过阅读你已经了解了氦气的一些用途,除此之外,请再举一例氦气的可能用途。【答案】( 1)氦气的密度小于空气;稳定,不易燃不易爆( 2)有机合成;点燃灼烧,闻气味( 3)可做霓虹灯(答案合理即可)【解析】( 1)物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属物理变化如颜色、状态等;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示出来的性质属化学性质,如可燃性等。氦气代替氢气灌充飞艇,利用的物理性质是:氦气的密度小于空气;利用的氦气的化学性质是:稳定,不易燃不易爆;(2)有机合成材料包括: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羊毛燃烧时有烧焦羽毛的气味,合成纤维燃烧时没有,故可用点燃灼烧,闻气味的方法进行鉴别;(3)氦气属稀有气体,稀有气体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可做霓虹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