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中考初中化学金属及酸碱盐反应的图像1 向一定质量 AgNO3 和 Cu(NO3)2 的混合溶液中加入 Zn,溶液质量与加入 Zn 的质量关系,如右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a 点溶液中的溶质有2 种B c 点溶液中溶质为Zn(NO3)2、 Cu(NO3)2C取 d 点的固体,加入稀盐酸,无气泡产生D若取 ab 段溶液,滴加稀盐酸,有白色沉淀【答案】 D【解析】【分析】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 Zn Cu Ag,向一定质量AgNO3 和 Cu(NO3) 2 的混合溶液中加入Zn,与两种溶质依次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Zn+2AgNO 3 = Zn NO+2Ag265216所以析出银的过程是溶液
2、质量减少的过程;Zn +Cu NO 2 = Zn NO 2 +Cu6564所以析出铜的过程是溶液质量增加的过程。【详解】A、在 a 点时,硝酸银没有全部参加反应,溶液中含有硝酸银、硝酸铜和生成的硝酸锌,溶质是三种,故A 错误;B、 c 点时硝酸铜恰好完全反应,溶液中只有硝酸锌,故B 错误;C、取d 点的固体,有过量的锌,在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故C 错误;D、 ab 段硝酸银没有全部参加反应,溶液中含有硝酸银、硝酸铜和生成的硝酸锌,滴加稀盐酸,有氯化银白色沉淀,故D 正确。故选D。2 只含一种杂质的硫酸溶液 M ,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钡溶液后,再加足量的稀盐酸,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判断合理的是M
3、中一定不含有碳酸钠图中 ab 间(不含a、 b 两点)滴入酚酞溶液变红色 bc 段表示沉淀部分消失,无气泡产生c 点后溶液中的溶质不少于两种ABCD【答案】 A【解析】【分析】【详解】只含一种杂质的硫酸溶液 M,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钡溶液后,硫酸能与足量的氢氧化钡溶液反应生成不溶于酸的硫酸钡沉淀和水,沉淀的质量逐渐增加,至完全反应不再发生改变,故 oa 段沉淀质量增加; ab 段沉淀质量不变; bc 段质量减少,是因为生成的沉淀中,一部分沉淀能与稀盐酸反应。M 中一定不含有碳酸钠,因为碳酸钠能与硫酸反应,不能共存,故说法正确。图中 ab 间(不含 a、 b 两点)是过量的氢氧化钡与盐酸反应的过程,
4、过程中呈碱性,滴入酚酞溶液变红,故说法正确。M 中的杂质可能是氯化镁等,当杂质为氯化镁时,与氢氧化钡反应产生氢氧化镁沉淀,氢氧化镁与盐酸反应没有气泡产生,故说法正确。若 M 中含有氯化镁,氯化镁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钡,稀盐酸能与过量的氢氧化钡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钡和水,稀盐酸能与氢氧化镁沉淀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 c 点后溶液中稀盐酸过量,溶质有氯化钡、氯化镁、氯化氢三种溶质,c 点后溶液中的溶质不少于两种,故说法正确。故判断均合理。故选: A。3 下列四个图象分别对应四个变化过程的一种趋势,其说法错误的是A用加热一定质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固体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氧气B向硝酸银和硝酸
5、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锌粉C向氯化钙和盐酸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碳酸钠溶液D向一定量H2SO4 和 MgCl2 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Ba(OH)2溶液至过量【答案】 B【解析】【分析】【详解】A. 加热一定质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固体混合物制取氧气,当加热一段时间以后,生成氧气、氯化钾,二氧化锰在反应中作催化剂,质量不变。随着反应的进行,固体质量逐渐减少,所以固体中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逐渐增大,当氯酸钾完全反应后,固体质量不再减少,所以固体中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不再增大,此选项正确;B. 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前面的金属能将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化合物的水溶液中置换出来,且金属活动性差距越大,反应越易
6、发生。向硝酸银和硝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锌粉,锌粉先与硝酸银溶液反应,Zn+2AgNO33 2,每 65份质量的锌能生成 216=2Ag+Zn(NO )份质量的银,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减少,硝酸银完全反应后,锌再和硝酸铜溶液反应,Zn+Cu(NO3)2=Zn(NO3)2+Cu,每65 份质量的锌能生成64 份质量的铜,溶液质量变大,图像应先降后升,此选项错误;C. 向氯化钙和盐酸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碳酸钠溶液,碳酸钠先与盐酸反应,使pH 值逐渐变大,盐酸刚好完全反应时,pH=7,再继续滴加过量的碳酸钠溶液,因为碳酸钠溶液显碱性,所以溶液的pH 7,此选项正确;D. 向 H2SO4 和 MgC
7、l2的混合溶液中不断加入Ba(OH)2 溶液,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氯化镁都能发生反应生成沉淀,开始时就生成沉淀,当H2SO4 和 MgCl2 完全反应后,再加入 Ba(OH)2溶液也不再产生沉淀,故沉淀的质量先是零,再不断上升,最后形成一条水平直线,此选项正确。故选 B。【点睛】图像问题主要是结合化学反应分析图的起点位置、变化趋势、转折点、终点位置是否正确。4 下列根据实验操作所绘制的图象中,正确的是()A用胃舒平主要成分Al( OH) 3 治胃酸过多是,胃液 pH 的变化情B木炭和氧化铜粉末混合加强热C加热一定量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固体混合物D向盐酸和氯化镁的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钾溶液况A AB
8、 BC CD D【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A、用胃舒平主要成分液的 pH 不能增大到Al( OH) 3 治胃酸过多,胃液7,更不能超过7,故 A 错误。pH 不断变大,氢氧化铝不溶于水,胃B、木炭和氧化铜粉末混合加强热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固体质量不断减少,故B 错误。C、加热一定量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固体混合物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反应后质量变小,二氧化锰是催化剂,质量不变,故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不断增大,当氯酸钾完全分解后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不再变化,故 C 错误。D、向盐酸和氯化镁的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钾溶液,氢氧化钾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钾和水,无沉淀产生,然后氢氧化钾再与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
9、淀和氯化钾,沉淀量不断增大,当恰好完全反应时沉淀量达到最大值,故D 正确。故选: 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5 将含有酚酞的Ba( OH)2 溶液平均分成两份置于烧杯中并插入电导率传感器,往其中一份滴加稀硫酸,往另一份滴加硫酸钠溶液,测得溶液的电导率变化如图所示 (电导率越大,说明溶液导电性越强 )。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相同条件下,溶液中离子浓度越大,电导率越大B甲曲线电导率减小过程中四种离子数目都减少C甲曲线上的M 点对应溶液的pH=7D乙曲线所对应的实验过程中观察到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答案】 D【解析】
10、【分析】【详解】A、将含有酚酞的 Ba( OH)2 溶液平均分成两份置于烧杯中并插入电导率传感器,往其中一份滴加稀硫酸,往另一份滴加硫酸钠溶液,氢氧化钡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和水,氢氧化钡与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和氢氧化钠,Ba(OH) 2 +H 2SO4 =BaSO 4+2H 2 O ,Ba(OH) 2 +Na 2SO4 =BaSO 4+2NaOH ,随着反应的进行,甲、乙溶液中的离子浓度都逐渐减小,恰好完全反应时,离子浓度最小,稀硫酸和硫酸钠过量后,离子浓度又逐渐增加,由图可知,随着反应的进行,电导率也呈现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故相同条件下,溶液中离子浓度越大,电导率越大,不符合题意;B、由图
11、可知,甲的电导率变化趋势是,先减小至零,后逐渐增大,乙也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但是没有减小至零,由此可知,甲曲线反映的是Ba(OH)2 +H 2SO4 =BaSO 4+2H 2O ,乙曲线反映的是Ba(OH)2 +Na 2SO4 =BaSO 4+2NaOH,故甲曲线电导率减小过程中四种离子数目都减少,不符合题意;C、甲曲线上的 M 点电导率为 0,说明这时氢氧化钡和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故这时pH=7,不符合题意;D、乙曲线所对应的实验为Ba(OH) 2 +Na 2SO4 =BaSO4+2NaOH ,溶液中始终都含有氢氧根离子,故溶液始终呈碱性,无色酚酞试液遇碱变红,故溶液一直是红色,符合题意
12、。故选 D。6 某无色溶液中可能含有 NaCl、 H2SO4、 Na2CO3、 BaCl2、 MgCl2 中的一种或几种,取适量该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产生沉淀的质量与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质量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证确的是()A O A、B C过程中均没有发生化学反应B该溶液中一定含有H2SO4、 MgCl2C该溶液中一定没有Na2CO3、BaCl2、 NaClD C 点对应溶液中的溶质有NaCl、 NaOH【答案】 B【解析】【分析】开始一段时间内不产生沉淀,说明氢氧化钠先和稀硫酸反应,即溶液中含有硫酸,则溶液中不含有氯化钡、碳酸钠,是因为硫酸和氯化钡、碳酸钠不能共存,硫酸完全反应后
13、,氢氧化钠和氯化镁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氢氧化镁和氯化钠,不能确定溶液中是否含有氯化钠。【详解】A、 OA过程中,稀硫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该选项说法不正确;B、该溶液中一定含有 H2SO4、 MgCl2,该选项说法正确C、该溶液中一定没有 Na2CO3、BaCl2、可能含有 NaCl,该选项说法不正确;D、 C 点中含有氢氧化钠、氯化钠、硫酸钠,该选项说法不正确。故选 B。7 下列选项中的操作,与图像不能相对应的是A向一块表面锈蚀的铁片上滴加足量稀盐酸B向氢氧化钠和硝酸钡混合溶液中滴加稀硫酸C向碳酸钠和氢氧化钠混合溶液中滴加稀盐酸D向一定量硫酸和硫酸铜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答案】
14、B【解析】【分析】【详解】A、向一块表面锈蚀的铁片上滴加足量稀盐酸,稀盐酸先和氧化铁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后和铁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该选项对应关系正确;B、向氢氧化钠和硝酸钡混合溶液中滴加稀硫酸,硫酸根和钡离子结合可以生成硫酸钡沉淀,一开始就有沉淀生成,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C、向碳酸钠和氢氧化钠混合溶液中滴加稀盐酸,稀盐酸先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后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该选项对应关系正确;D、向一定量硫酸和硫酸铜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先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后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该选项对应关系正确。故选 B。8 下列图像不能正确反
15、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C 在一定量 AgNO 和A 向一定量的二氧化锰中加B 加热一定量的高锰3D 向 NaOH 溶液中滴加稀入过氧化氢溶液酸钾固体Cu(NO3)2 的混合溶液中加盐酸至过量入铁粉A AB BC CD D【答案】 C【解析】【分析】【详解】A、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二氧化锰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图像应该是呈一条水平直线,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不符合题意;B、高锰酸钾分解产生了氧气,使固体的总质量减少,锰元素的质量不变,反应前后锰元素的质量分数要增大,最后为一定值,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不符合题意;C、根据金属银、铜、铁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铁铜 银,当
16、把铁粉加入到AgNO3 和 Cu(NO3) 2 的混合溶液中,首先置换出银,银被置换完才继续置换铜。铁过量时,得固体为铁、银、铜,所得滤液所含溶质只为生成的Fe( NO3) 2,加铁粉为0 的时候,溶质只有AgNO3 和 Cu( NO3) 2 两种,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符合题意;D、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pH7,逐滴加入稀盐酸至过量,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显中性,至稀盐酸过量,溶液显酸性,pH7,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不符合题意;故选C。【点睛】本题是一道图像坐标与化学知识相结合的综合题,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所涉及的化学知识,正确分析各变化的过程,注意分
17、析坐标轴表示的意义、曲线的起点、折点及变化趋势,确定正确的图像。9 下列图象与对应实验相符合的是( )A向 pH=1 的稀盐酸中逐滴加入pH= 13 的氢氧化钠溶液B向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硫酸中分别加入足量的金属镁和锌C将一定质量的不饱和硝酸钾溶液恒温蒸发至有晶体析出D向氢氧化钾与氯化钡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硫酸【答案】 D【解析】【分析】【详解】A、向 pH=1 的稀盐酸中逐滴加入pH= 13 的氢氧化钠溶液,pH逐渐增大,由于反应生成水,溶液的pH 不能大于13;故选项错误;B、向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硫酸中分别加入足量的金属镁和锌,镁的金属活泼性强,镁产生氢气的速率快;故选项错误;C、将一定质
18、量的不饱和硝酸钾溶液恒温蒸发至有晶体析出,溶质质量分数先增大,待有晶体析出时,质量分数不变;故选项错误;D、向氢氧化钾与氯化钡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硫酸,钡离子与硫酸根直接反应产生硫酸钡白色沉淀;故选项正确;故选: D。10 向含 HCl、 CuCl和 MgCl2 的溶液中逐渐加入NaOH 溶液,随着2+、 Mg2+依2pH 增大, Cu次以氢氧化物形式沉淀,溶液中析出固体质量与pH 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以下分析正确的是()A pH 小于 4.2 的范围内,无化学反应发生B a 点处析出的固体是Cu( OH) 2 和 Mg ( OH) 2C pH 在 6.7-8.6 范围内,溶液中有3 种溶质D
19、若 m2 =2m1,则原溶液中氯化铜和氯化镁的质量相等【答案】 C【解析】【分析】向含 HCl、 CuCl2 和 MgCl2 的溶液中逐渐加入 NaOH 溶液, HCl 先和 NaOH 反应生成 NaCl 和H2O, CuCl2 再和 NaOH 反应生成 Cu(OH)2 沉淀和 NaCl,MgCl2 再和 NaOH 反应生成 Mg(OH) 2沉淀和 NaCl。【详解】A、pH 小于4.2 的范围内,是HCl 和NaOH 反应生成NaCl 和H2 O,没有固体析出,不符合题意;B、 a 点处是CuCl2 和NaOH 反应生成Cu(OH)2 沉淀和NaCl,析出的固体是Cu(OH)2,不符合题意;
20、C、pH 在 6.7-8.6范围内,HCl、 CuCl2 已完全反应,MgCl2 还未反应,所以溶液中含有氯化钠、氯化镁和氢氧化钠,溶液中有3 种溶质,符合题意;D、 若 m =2m1,说明生成的Cu(OH) 和 Mg(OH)质量相等,均为m ,设原溶液中氯化铜的2221质量为 x,氯化镁的质量为 y。CuCl 2Cu(OH) 2MgCl 2Mg(OH) 2135989558xm1ym1135x95y98m158m1x1.38m1y 1.64m1所以原溶液中氯化铜和氯化镁的质量不相等,不符合题意。故选C。11 下列四个图象中,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B向一定量碳酸钙固体中C向一定量氧化铁固体
21、中加D向一定量氢A向一定量铁粉中加入稀入稀盐酸,测定溶液中铁元素中加入稀盐酸,加入稀盐酸,测定生成气体盐酸,测定生成氢气的质量的质量的质量氢氧化钠的质量A AB BC CD D【答案】 B【解析】【分析】【详解】12 实验室有一包白色固体,其中含有A、铁能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加入稀盐酸前不能产生氢气,起点应从原点开始,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B、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随着稀盐酸的不断加入,不断产生二氧化碳,当碳酸钙完全反应后不再产生二氧化碳,该选项对应关系正确;C、氧化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随着稀盐酸的不断加入,氧化铁不断溶解,溶液中铁元素质量不断增大,
22、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D、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随着稀盐酸不断加入,氢氧化钠不断减少,直至减小到0,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故选 B。Na2CO3,还可能含有Ba(NO3)2、 Na2 SO4、NaOH 中的一种或几种。取该固体进行以下实验:取少量固体于烧杯中,加入足量水并不断搅拌,固体部分溶解;接着向烧杯中加入足量稀硝酸并不断搅拌,此时固体质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ab段对应的实验现象是固体部分溶解,有气泡产生B bc段对应的溶液pH 逐渐减小C原白色固体中一定含有NaOHD c 点对应的溶液中一定含有NaNO 、HNO 、 Ba(NO )2333【答案】 C【解析】
23、【分析】向烧杯中加入足量稀硝酸并不断搅拌,从固体质量变化图示可知,固体部分溶于硝酸,说明溶于水后产生的沉淀有碳酸钡和硫酸钡,碳酸钡溶于硝酸,硫酸钡不溶于硝酸。【详解】A、 ab段对应的是碳酸钡与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钡、水和二氧化碳气体,实验现象是固体部分溶解,有气泡产生, A 正确;B、 bc段对应的是加入硝酸,硫酸钡不与硝酸反应,溶液的硝酸越来越多,溶液呈酸性,且酸性增强,溶液 pH 逐渐减小, B 正确;C、无法证明原白色固体中一定含有NaOH, C 错误;D、 c 点对应的是碳酸钡已溶解,碳酸钠已与硝酸反应完,硝酸过量,故溶液中一定含有NaNO3、 HNO3、 Ba(NO3)2, D 正确
24、。故选C。13 已知 CO2+H2O+CaCO3Ca(HCO3) 2,下列图象表示将二氧化碳气体缓缓通入到一定质量的饱和石灰水中某些量随通入二氧化碳质量的变化趋势,其中不正确的是()ABCD【答案】 D【解析】【分析】【详解】A、将二氧化碳气体缓缓通入到一定质量的饱和石灰水中,二氧化碳先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 Ca(OH) 2 +CO 2 =CaCO 3 +H 2O ,待氢氧化钙完全反应后,再发生如下反应: CO 2 +H 2O+CaCO 3 =Ca(HCO 3 )2 ,故溶质的质量先逐渐减小,待氢氧化钙完全反应时,减小至零,后逐渐增大,待碳酸钙完全反应时,不再变化,不符合题意;B、将
25、二氧化碳气体缓缓通入到一定质量的饱和石灰水中,二氧化碳先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待氢氧化钙完全反应后,二氧化碳会继续与碳酸钙沉淀、水反应,故沉淀的质量先逐渐增加,后逐渐减小至零,不符合题意;C、将二氧化碳气体缓缓通入到一定质量的饱和石灰水中,一开始无碳酸氢钙生成,后碳酸氢钙的质量逐渐增加,碳酸氢钙的质量分数不断增加,待碳酸钙完全反应后,不再变化,不符合题意;D、将二氧化碳气体缓缓通入到一定质量的饱和石灰水中,一开始生成碳酸钙沉淀,溶液的质量逐渐减小至零,后生成碳酸氢钙,溶液质量又逐渐增加,符合题意。故选 D。14 下列图象不能正确反映其变化过程的是()A镁在装有空气的密闭容器内燃烧B电解
26、水生成气体的体积C向接近饱和的NaCl 溶液中加入固体NaClD向一定质量FeCl2 和 CuCl2 的混和溶液中逐渐加入足量的锌粒【答案】 D【解析】【分析】【详解】A、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都不发生改变,镁元素的质量不变,故 A 正确;B2 1B正确;、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之比为: ,故C、向接近饱和的 NaCl 溶液中加入固体 NaCl,至溶液达到饱和状态后,溶液质量不再发生改变,故 C 正确;D、锌的活动性大于铁,铁的活动性大于铜,向一定质量FeCl2 和 CuCl 2 的混和溶液中逐渐加入足量的锌粒,锌先与氯化铜反应,当氯化铜反应完全后再与氯化亚铁反应,6
27、5 份的锌和氯化铜反应生成64 份的铜, 65 份的锌和氯化亚铁反应生成56 份的铁,锌和氯化铜反应溶液增加的幅度小于锌和氯化亚铁反应,没有加锌粒时,溶液中的氯化锌质量应为零,图像应从原点开始,故D 不正确。故选 D。15 实验室有一包白色固体,其中除了碳酸钠以外,还可能含有硝酸钡、硫酸钠、氢氧化钠中的一种或几种。为确定其组成进行如下实验:取少量白色固体于烧杯中,向烧杯中加入足量水并不断搅拌,固体部分溶解;继续向烧杯中逐滴加入足量稀硝酸并不断搅拌,此时固体质量变化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AB段对应的实验现象是固体部分溶解,无气泡冒出B BC段对应溶液pH 逐渐变大C原白色固体中一定含有碳
28、酸钠、硫酸钠、硝酸钡D C 点对应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硝酸、硝酸钠、碳酸钠、硝酸钡【答案】 C【解析】【分析】碳酸钠和硝酸钡反应生成溶于酸的碳酸钡沉淀,硫酸钠和硝酸钡反应生成不溶于酸的硫酸钡沉淀,所以步骤:取少量白色固体于烧杯中,向烧杯中加入足量水并不断搅拌,固体部分溶解,步骤:接着向烧杯中加入足量稀硝酸并不断搅拌,而图像中最终有固体剩余,所以固体中一定含有碳酸钠、硫酸钠、硝酸钡,据此分析回答此题。【详解】A、 AB段对应的反应是碳酸钡和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钡、水和二氧化碳,实验现象是固体部分溶解,有气泡冒出,选项 A 错误;B、 BC段对应是硝酸不断加入,不在反应,所以溶液酸性增强,溶液pH
29、逐渐变小,选项B 错误;C、根据分析可知,C 点对应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硝酸、硝酸钠、硝酸钡,选项C 正确;D、原白色固体中一定含有碳酸钠、硫酸钠、硝酸钡,可能含有氢氧化钠,并未提及有硝酸,选项 D 错误。故选: C。二、中考初中化学科普阅读题16 阅读下面科普短文,回答问题。油纸伞的味道 ?桐油桐油是一种天然的植物油,主要成分为桐酸 (化学式 C18H30O2)和三油精,是油桐树果实经机械压榨,加工提炼制成的。它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迅速干燥、耐高温、耐腐蚀等特点。桐油又分生桐油和熟桐油两种,生桐油用于医药和化工;熟桐油由生桐油加工而成,可代替清漆和油漆等涂料,桐油使美丽而充满古韵的油纸伞能遮
30、风避雨。从直观上判断,熟桐油较生桐油粘稠,且颜色呈深咖啡色。2010 年中国宁德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被列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造船除木料外,辅助材料有船钉、桐油灰、竹丝、油漆等。桐油灰属无机胶凝材料,明天工开物一书中有关于在古建筑中用桐油石灰作为腻子的记载。桐油灰中熟桐油和生石灰(主要成分氧化钙 )的比例是 1: 3木船的缝隙用桐油石灰填充,起胶合作用,将木船的每块船板粘贴成一个整体,不会从船底里渗水,木船就可以在水中启航。请根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油桐树果实经机械压榨提炼桐油的过程是_(填 “物理 ”或 “化学 ”)变化。(2)写出桐油石灰的原料之一氧化钙中钙离子符号_。(
31、3)如何区分熟桐油与生桐油_。(4)在古建筑中用作腻子原料的桐油石灰属于 _(填 “纯净物 ”或 “混合物 ”)。(5) 桐酸 (化学式 C18H30O2)中氢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_。【答案】物理2+混合物15 16 或Ca熟桐油较生桐油粘稠,且颜色呈深咖啡色30 32【解析】本题考查了物质的性质,离子符号,物质的分类以及根据化学式的计算等。(1)油桐树果实经机械压榨提炼桐油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2)氧化钙中钙离子符号是Ca2+。(3)根据题中信息可知熟桐油较生桐油粘稠,且颜色呈深咖啡色;(4)桐油 石灰中是用熟桐油和生石灰(主要成分氧化钙)的比例是1:3制成 ,由不同种物
32、质组成,属于混合物;(5) -桐酸 (化学式C18H30O2)中氢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1 30:16302= 32= 15 16。点睛:认真阅读,找出有用信息,根据已有知识进行分析。17 氯化钠是重要的调味品。如图分别表示生成氯化钠的不同化学反应,请根据图示回答相关问题: 图 1 是金属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的微观示意图由图1 可知,元素的化学性质与_(填字母序号)密切相关。A 最外层电子数B 质子数C 电子层数 图 2 描述了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反应的微观实质,图中A、 B、 C 三处中B 处应填入的化学符号是_。图 3 所示物质NaClO2 中氯元素的化合价是 _,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_
33、 。【答案】 AH 3 Cl 2 2NaClO 2 =2ClO 22NaCl【解析】【分析】【详解】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密切相关;故填:A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的实质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了水分子,B 处是盐酸电离出来的氢离子;故填: H在 NaClO2 中,钠元素是 1 价,氧元素是 2 价,设氯元素的化合价是x,则有 ( 1) x( 2) 20, x 3;据图可以看出,该反应是Cl2 和 NaClO2 反应生成了 ClO2 和 NaCl,故填: 3,Cl 22NaClO 2 =2ClO 2 2NaCl 。18 阅读下面科普短文松花蛋又称皮蛋、变蛋、灰包蛋等,因剥开蛋壳后胶
34、冻状的蛋清中常有松针状的结晶或花纹而得名,是一种我国传统风味食品。松花蛋是用料泥包裹鸭蛋、鸡蛋等加工而成。料泥是由生石灰、纯碱、食盐、草木灰( 主要成分 K2CO3) 等原料与水按一定比例混合均匀制得,原料中还可加入少量硫酸锌改变皮蛋的品质。料泥制作过程中,通过一系列反应,产生的强碱(NaOH、 KOH)经蛋壳渗入到蛋清和蛋黄中,与其中的蛋白质作用,致使蛋白质分解、凝固并放出少量硫化氢气体和氨气。同时渗入的碱还会与蛋白质分解出的氨基酸进一步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的盐的晶体沉积在凝胶态的蛋清中,便出现了朵朵“松花”。而硫化氢气体则与蛋清和蛋黄中的矿物质作用生成各种硫化物,使蛋清和蛋黄的颜色发生改变,
35、蛋清呈特殊的荼褐色、蛋黄则呈墨绿色。很多人在平时生活中都非常喜欢凉拌松花蛋,由于松花蛋有一股碱涩味,在吃松花蛋的时候可以加入少量的姜醋汁。但专家提醒松花蛋少吃无妨,却不能过多食用,其一,松花蛋腌制过程中蛋白质分解、变质,导致营养价值遭到了一定的破坏;其二,市售松花蛋还可能含铅 ( 国家规定松花蛋中铅含量需小于0.5mgkg) ,微量铅很容易被儿童吸收,导致铅中毒;其三,剥开皮的松花蛋1 至 2 小时内一定要吃完,若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非常容易感染沙门氏杆菌,沙门氏杆菌会快速繁殖,此时食用松花蛋很容易引起中毒现象。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 食用松花蛋时加入 _调料可以除去松花蛋中碱涩味。A油辣子B食盐C酱油D醋(2) 料泥制作过程中会生成了强碱NaOH和 KOH,KOH中的钾元素来自于原料中_ 。(3) 原料中的少量硫酸锌可为人体补充了锌这种 _元素 ( 选填“常量”、“微量” ) 。(4) 制作松花蛋的鸡蛋、鸭蛋富含的营养素有_( 填字母序号,下同 ) 。A蛋白质B脂肪C维生素(5) 下列关于松花蛋的说法正确的是_。A松花蛋中蛋清和蛋黄颜色的形成与氨气有关B松花蛋中“松花”的形成与料泥产生的强碱有关C市售松花蛋可能含有少量的铅,儿童不宜食用D剥开皮的松花蛋隔夜放置后依然可以放心食用【答案】 D草木灰微量ABC【解析】松花蛋的料泥是由生石灰、纯碱、食盐、草木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