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高考政治必背哲学知识点总结.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1099290 上传时间:2020-02-0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政治必背哲学知识点总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考政治必背哲学知识点总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考政治必背哲学知识点总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考政治必背哲学知识点总结.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考政治必背哲学知识点总结.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高考政治必背哲学知识点总结1、 意识的本质(唯物论)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1 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近似的反映;2 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能动的反映;3 无论正确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4 都能从客观存在中找到原形;5 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6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7 但其形式是主观的;8 意识体现了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9 “观念的东西不 10 外是移入人脑,11 并在人脑中改造过了的物质的东西而 12 已”(列宁)2、 永恒发展的含义(辩证法)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是过程的集合体,是前进性的运动; 发展是一切事物和现

2、象的根本法则。三、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内容和意义(辩证法) 世界上没有永恒存在的事物; 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 所谓过程是指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 一切事物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因此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而不是具体事物的集合体。四、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辩证法) 两点论就是要同时看到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辨证关系,不能只看一方面而忽视另一面。 重点论就是在看到两个方面的同时,必须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坚持重点论反对均衡论;坚持两点论中的重点论,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前提;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统一的

3、。五、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辨证关系(辩证法)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事物产生、发展、灭亡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有区别的:1 必然性是指 2 在事物发展中一定如此的趋势;偶然性是事物发展中并非必定发生的、不 3确定的趋势;4 必然性是由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决定的;偶然性是由非根本矛盾决定的;5 必然性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6 它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偶然性则对事物的发展起影响作用,7 它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 必然性和偶然性相互依存,相互转化:1 二者相互依存: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2 并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3 偶然性一定与必然性相互联系而 4 存在,5 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

4、然性,6 偶然性是必然性的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7 偶然性为必然性的发展开辟道路;8 在一定条件下,9 二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六、认识的本质(认识论)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 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 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 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有真实的反映和不真实的反映; 实践是检验反映真实与否的唯一标准。七、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辨证关系(认识论)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有区别的:1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2 感性认识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与人的感官而 3 产生的对事物表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在感

5、性材料的基础上通过抽象和概括对事物本质及规律的认识。4 感性认识通过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反映;理性认识则通过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来反映。5 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赖的:1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活动的起点。2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3 这是认识的任务。4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包含,5 相互渗透的。6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辨证统一的,7 统一的基础是时间。 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会导致唯理论或经验论的错误。八、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辨证关系(认识论)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真理的两重属性,二者是对立统一

6、关系。 二者是有区别的: 任何绝对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具有不依赖与人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人的认识按其本性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的,即真理是有条件的。从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来看任何真理都是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近似的反映。真理有待扩展和深化。 二者又是相互渗透、相互联结的:1 任何相对真理中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部分;无数相对真理的综合构成绝对真理。2 真理是由相对走向绝对的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3 任何真理认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中的一个环节。 割裂二者的关系会犯绝对主义和

7、相对主义的错误。九、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认识论) 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和相对的辨证统一,这就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 实践标准的绝对性是指:1 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 2 准只能是实践,3 这是无条件的,4 绝对的;5 时间对一切 6 认识最终都能作出检验,7 没有实践检验不 8 了的认识。 实践标准的相对性是指:1 任何实践都是具体的,2 都受一定历史条件的限制;3 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不 4 是一劳永逸的,5 是一个过程;6 因此,7 一定历史阶段的实践对认识真理的检验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十、认识论相关综合原理(认识论)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1 实践是

8、认识的基础,2 实践决定认识;3 实践是认识的基本来源、发展动力,4 是检验人们认识真理性的标 5 准,6 是认识的目的;7 认识能够指 8 导实践,9 对实践具有能动的指 10 导作用;11 实践的观点是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观点。 认识是在时间的基础上无限反复,无限发展的过程。 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我们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十一、社会和自然的关系(历史观) 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 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必要条件;2 它们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3 维护生态平衡,4 自觉控制人口增长,5 实施可

9、持续发展战略。 努力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1 社会发展是一个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2 社会发展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3 把发展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和保护生态环境有机地统一起来;4 把人类生活需要的内在尺度和生态环境规律的外在尺度有机的结合起来。十二、社会基本矛盾(历史观)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辨证关系(强调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1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2 决定其产生、性质、变化和发展方向。3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巨大的反作用:a) 上层建筑必须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 b) 务;c) 上层建筑用政权力量和思想影响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同 d) 有害于自己经济

10、基础的旧生产关系及上层建筑残余作斗争;e) 上层建筑对自己经济基础可以起促进作用,f) 也可以起阻碍作用,g) 主要看它是否适合自己经济基础的要求。4 上层建筑对生产力乃至整个社会发展作用的性质,5 取决于他所服 6 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服务于先进生产关系时促进生产力及社会发展,反之阻碍。 科技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技转化为直接和现实的生产力,为人类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 科技是历史上对社会发展起巨大推动作用的推动力量,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 在当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科技的发展影响着社会生产者的方方面面,并通过解放人们的思想、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推动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等表现出来。

11、十三、社会意识(历史观)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强调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社会存在主要是指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主要指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是精神生活,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主要是对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社会意识包括社会的人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决定其内容、形式和产生、发展。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反之阻碍。 意识形态的阶级性: 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经济关系的反映; 在阶级社会里,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 在阶级社会意识形态的内容必须体现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并为一定阶级服务。十四、人的问题(历史观) 人

12、的自觉活动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社会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人既是历史的“剧作者” ,同时又是历史的“ 剧中人”; 社会规律具有客观性; 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自觉活动在实践的基础上是统一的。 人的本质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是人的社会性。资产阶级“人性论”把人的本质归结为生物属性。 规定人的本质最主要的是生产关系。资产阶级“人性论”把人的本质归结为抽象的共性。 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资产阶级“人性论”宣扬永恒不变的人性。 在阶级社会,人的社会性主要表现为阶级性。资产阶级“人性论”

13、宣扬超阶级的“人性论”。 人的价值 人的价值在社会关系中存在。 人的价值包括两方面内容即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和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人的价值关系就是个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评价人的价值的标准应是两方面内容的结合。唯物史观在二者的关系问题上首先强调个人对社会、对他人的贡献,即人的社会价值是第一位的。 党群关系综合原理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a) 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力是最终决定力量,而人民群众是生产力的体现者;b)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c)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推动社会历史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决定力量;d) 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

14、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h) 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作用受社会经济、政治、精神等条件的制约。 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a) 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观点,它包括:坚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b) 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党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二是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即“从群中来,到群众中去”。c) 群众路线是实现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根本工作路线。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6 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是最

15、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对立的哲学派别和观点: 唯物论: 一元论和二元论的对立 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 辨证唯物论和旧唯物论的对立 主观唯心论和客观唯心论的对立 辩证法: 辩证法和形而 上学的对立:是否承认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唯心辩证法(黑格尔)和唯物辨证法的对立:都承认世界是发展变化的 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的对立:割裂绝对和相对, 是诡辩论的两种表现 决定论(唯物)和非决定论(唯心)的对立:是否承认因果联系的必然性 辨证决定论和机械决定论的对立:夸大因果联系的必然性, 但都承认之 认识论: 唯物反映论和唯心先验论的对立:是否承认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能动反映论和机械反映论的对立:是否承认

16、实践和辩证法 可知论和不 可知论的对立:思维和存在有无同 一性 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对立:割裂了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 唯物经验论和唯心经验论的对立:感性认识的来源问题 唯物唯理论和唯心唯理论的对立:理性认识的来源问题 客观真理观和主观真理观的对立:真理的客观性 相对主义真理观和绝对主义真理观的对立:割裂了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 历史观:唯意志论和宿命论的对立:割裂了人的自觉活动和社会规律的作用(唯心史观的两种理论表现)2010 高考政治审题技巧高考政治要取得理想成绩,不但必须扎实掌握知识基础,还需要良好的临场发挥,而临场发挥离不开科学的审题、缜密的思考。审题清楚准确,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失误,把该得的分数拿

17、到,取得满意的成绩。如果审题不慎,没有准确理解题意,或者是“牛吃南瓜无处下口”,或者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其结果是不可能得高分。考试大纲规定了文科综合(含政治学科)四项考核目标与要求,审题过程就是“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过程,这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 “论证和探究问题”的基础,是考生正确解答试题的前提。可见,不管是考试的实际需要,还是大纲的具体要求,指导学生掌握审题的策略,都是高考复习不可忽略的重要任务。一、选择题的审题技巧选择题的答案具有唯一性,一旦审题出现失误,就不能得分,这对考生精准审题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不允许出现丝毫的偏差与失误。(一)审查材料与题干正确解答选择题需

18、要全面准确地弄清试题的规定性,即通过审材料、审题干,明确试题所要表达的意图、要求和考查的考点等。政治试题大多采用材料型(文字材料、图表材料或文字图表结合的材料)选择题,这类试题看起来比较复杂,考生常常抱怨不知从何下手。其实,只要稍加细心,运用语文课学到的阅读经验和技巧,把握材料的关键词、时间、空间、数据、主旨等,我们就不难从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关键的信息。对于图表材料,标题、图例、纵横坐标、数值、图中的注释等,都需要认真地一一解读,才能准确把握图表的内容。审题干则需要做好三件事,一是理解题目所要考查的问题,二是理解该问题与材料的关系,三是明确限定条件有哪些,这样就能准确把握试题的规定性,找到解题

19、的钥匙,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二)审查题肢考生在明确题干规定性的基础上,对题肢逐一进行审查,弄清题肢本身是否正确。题肢本身错误或含有错误成分的原因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针对易混的相近或相反知识点,通过偷换概念或转移话题设置错误;二是根据知识本身正确所需要的条件、范围,通过改变条件、或变换概念的外延,造成观点绝对化。(三)审查题干与题肢的关系要重视审查题干与题肢关系,一是因为有的题肢需要结合材料和题干才能辨明正误。在一般情况下,这些观点可能是正确的、合理的,但放在材料或题干所规定的特殊背景下,它们就是错误的或片面的。二是因为应选题肢不仅应该本身观点正确,而且必须完全符合题干的规定性。如果干肢不符,

20、即使本身正确的题肢也不能入选。干肢不符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形:一是题肢是题干的变相重复;二是颠倒原因与结果、目的与手段、本质与现象、内容与形式等对应关系;三是题肢与题干之间没有真实联系,题肢不符合题干的规定性。三是因为要选出最佳题肢,必须准确把握题肢与题干之间的“亲疏”关系。我们在审题时,特别要注意题干的关键词语,明确题干在范围、层次、角度、条件等方面有什么特殊要求。一般来说,题肢与题干之间有直接联系者选,间接联系者不选;有本质联系者选,现象联系者不选;有必然联系者选,偶然联系者不选;有主要联系者选,次要联系者不选。【例 1】(2008 江苏政治卷 30)下边的漫画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A.要坚持前进

21、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B.要坚持运动的观点C.要坚持全面的观点 D.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解析:要理解漫画的寓意,首先要读标题,“顾上不顾下”表明没有坚持全面的观点。漫画中间的那个人一只脚正在跨入下水道,危险正在悄然来临,由于别人用伞为他掩住了头部,他就以为自己是安全的,却忽视了脚下的危险,他对危险的认识是片面的。本题的四个题肢都是正确的,但从干肢的关系来看,只有 C 符合题意。二、非选择题的审题技巧非选择题的审题,就跟语文学科的作文审题一样,必须吃透题意,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理解试题的设问,弄清题目要求回答的中心问题究竟是什么,以免走题,造成答非所问的失误。(一)明确试题所属知识板块解答不同知识板

22、块的试题,对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述的要求有所不同。审清试题所属知识板块,才能确定思考问题的方法和组织答案所要运用的学科语言。有的设问直截了当地指明了试题所属知识板块,比如从辩证唯物论的知识回答,从公民与国家关系的角度分析有的则需要根据设问中的关键词及其背景材料作出判断。一般说来,审清试题所属知识板块难度不大,只要我们从宏观上阅读整个试题,是不难作出正确判断的。(二)明确试题内容及作答要求审查试题内容及作答要求是审题的核心任务,即通过阅读试题的背景材料及设问,确定命题者的考查意图。第一,审析题型导语,明确题型类型要求,初步确定应该运用哪一种答题方法,是分析还是综合,是概括还是比较,是归纳还是演绎。第

23、二,审析背景材料和设问,挖掘和提取有效信息,明确命题角度,确定试题要考查的学科知识、思维方法和思想觉悟,建立理论与试题的链接点。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考生把设问中“依据材料回答”或者“结合 知识分析”之类的语句当作套话,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事实上,这是试题在为考生规定答题范围和方向。如果是“依据材料回答”的试题,或者是可以从材料中总结概括出答案来,或者是要求考生分析材料中的事实是如何体现相关理论的,或者是要求考生运用相关理论解决材料所反映的问题、分析材料所述现象事实的理论依据。如果是“结合知识回答”,首先我们要明确学习了哪些相关理论知识,以相关理论知识为线索,在理论知识、设问、材料三者之间寻找有

24、效的联系。【例 2】(2008 全国文综卷 I38)材料一 2007 年以来,国际市场粮食价格持续上涨,一些发展中国家出现了严重的粮食危机,30 多个国家由此发生民众的抗议和骚乱,一些发达国家出现了抢购大米等食物的风潮,粮食危机有向世界蔓延之势。材料二 在过去五年中,我国政府从加强农业基础入手,把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作为首要任务,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全国粮食连续四年增产,储备充足。为了防止粮食危机蔓延到我国,造成粮食价格大幅度上升,我国政府应采取哪些政策措施?解析:第一步审析题型导语,从设问句中不难看出,本题是一道“措施型”试题。第二步审析背景材料和设问,明确

25、命题角度。“措施型”试题的命题角度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一是审读设问和材料明确行为主体,本题的设问明确规定了行为主体是“我国政府”,二是审读设问和材料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即明确措施的针对性),从设问看,本题是解决的问题是“防止粮价大幅上升”,从材料看,世界出现了粮食抢购和粮食危机,因此本题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应对粮食危机、控制粮食价格”。第三步建立理论与试题的链接点,分析解决问题的“措施”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联系教材,看看教材有没有给我们提供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和方法。二是联系材料,看看材料给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哪些有用信息,如果材料呈现的是问题和困难,就要对症下药地提出措施(如本题材料一)

26、;如果材料呈现的是成功经验(如本题材料二),就要对材料中的措施与经验加以概括总结,并使之与教材理论相符合。三是联系时政知识和社会知识,从时政知识、社会知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结合教材知识可知,商品的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要控制粮价就需要缓解粮食供求紧张的局面,在此基础上,我们可结合教材、材料二以及相关的时政知识来分析如何增加粮食供给、如何稳定(或减少)粮食需要。本文分析的是一般性的审题方法,在复习中,不妨指导考生将近几年的高考政治试题分解为不同类型,分类研究其解题要求和训练要领,掌握不同类型试题的特点及解题技巧,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审题能力,提高运用知识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