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初中数学六年级下教案15.1 有理数的意义教学目标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 体会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和广泛的应用性,初步理解有理数的意义.2. 理解有理数的意义及分类,能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运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3.在积极思考、参与讨论的活动中,自觉改进学习方式,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沟通、交流能力的提高.教学重点与难点理解有理数的意义,能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还是非负数.5.2 数 轴教学目标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 体会引入数轴的必要性和广泛的应用性,初步理解数轴的意义.2. 理解数轴的意义,能在数轴上表示出任意一个有理数,并理解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在数轴上
2、表示出来.3.在积极思考积极参与讨论的活动中,自觉改进学习,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沟通、交流能力的提高.教学重点与难点理解数轴的意义,理解在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点位于原点的两侧,并且到原点的距离相等.5.3 绝 对 值教学目标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 体会引入绝对值的必要性和广泛的应用性,初步理解绝对值的意义.2. 理解绝对值的意义,理解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绝对值有什么关系,理解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那个数反而小.3.在积极思考积极参与讨论的活动中,自觉改进学习,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沟通、交流能力的提高.教学重点与难点理解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绝对值相等,理解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那
3、个数反而小.5.4 有理数的加法(1)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能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可应用于实际生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2通过探索,能归纳总结出有理数加法法则,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3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并能准确地进行有理数加法运算。教学重点及难点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5 .4 有理数的加法(2)教学目标1能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加法运算2通过综合运用有理数加法法则及加法运算律,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3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认识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并服务于实践教学重点和难点初中数学六年级下教案2重点:如何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运算难点: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律5.5 有理数的
4、减法教学目标:1、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探索,能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激发学习的兴趣.2、通过学习,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初步具有一定的数学素养.3、学生能掌握有理数减法法则并熟练的进行有理数减法运算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有理数减法转化成加法来运算.5.6(1)有理数的乘法(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经历有理数乘法这一知识的产生过程,规律的发现过程,了解有理数乘法的实际意义,理解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初步形成自主学习知识的能力。2 掌握有理数的乘法法则,正确、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了解有理数乘法意义,会根据有理数乘法法则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2 难点:有理数乘法运算法则的推导。5
5、.6(2)有理数的乘法(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 掌握多个有理数相乘的积的符号法则;2. 掌握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并利用运算律简化乘法运算;3. 初步形成观察、归纳、概括及运算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乘法的符号法则和乘法的运算律.2.难点:积的符号的确定及乘法运算律的灵活运用.5.7 有理数的除法教学目标1.了解有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理数除法法则,会进行有理数的除法运算.2.理解有理数倒数的意义,了解有理数除法也可分为商的符号确定和绝对值运算两部分组成.3.知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0 不能作除数,初步形成逆向思维.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有理数的除法法则和倒数概念.难点:除法与乘法的互换.5
6、8 有理数乘方教学目标1、能理解有理数的意义,会正确判断底数,理解幂的含义,掌握有理数乘方运算的符号法则和有理数乘方的运算.2、创设情境,感受到数学的奇妙性,形成一定的数感、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3、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能认识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相关,增强实际问题与数学问题之间相互转化的意识和能力.4、通过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形成主动的学习态度. 积极参与、合作探究,学会倾听和感悟,进一步建立自信心.教学重点及难点初中数学六年级下教案3有理数乘方的意义,正确判断幂的底数,掌握乘方运算的符号法则59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了解有理数混合运算的意义,掌握有
7、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2、会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3、会合理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4、通过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培养一定的数感.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是有理数的混合运算难点是有理数混合运算顺序的确定并根据运算顺序正确的进行混合59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会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2、会合理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3、能通过数的计算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4、通过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培养一定的数感.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是有理数的混合运算难点是有理数混合运算顺序的确定并根据运算顺序正确的进行混合运算,以及运算律的合理应用5.10 科学记数法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能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可应用
8、于实际生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2借助身边熟悉的事物进一步体会大数,重视大数的实际意义,并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在感受大数的过程中,发展数感.3会正确算出形如 的数的结果.na10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科学记数法的表示.难点:科学记数法中 的求法.6.1 列方程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方程,会区分方程和等式.2.会寻找未知数和已知数之间的等量关系,列方程.教学重点与难点会寻找未知数和已知数之间的等量关系,列方程.6.2 方程的解教学目标1、了解方程的解的定义.2、会判断某个数是否是一个方程的解.教学重点与难点会判断某个数是否是一个方程的解,即学会检验.初中数学六年级下教案463(1)一元一次方程
9、及其解法教学目标1会运用等式的两条基本性质对等式进行变形;2运用等式的性质和移项法则解一元一次方程;3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有关概念,并会检验一个数是不是方程的解.教学重点及难点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对等式进行变形.移项法则及方程解的检验.6.3(2)一元一次方程及解法教学目标1.理解和掌握去括号的法则;2.会解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教学重点及难点掌握去括号的法则并应用这个法则求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6.3(3)一元一次方程及解法教学目标1.掌握含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2.通过一元一次方程三节内容的学习,归纳出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教学重点及难点掌握含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及解一
10、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64(1)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教学目标1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掌握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并会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2 能正确的分析问题,从问题中找出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数量关系.3 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初步养成正确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及难点1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2找等量关系.3于未知量之间存在比的关系如何设元64(2)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教学目标1 在解决储蓄问题和折扣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列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2 能正确的分析问题,从问题中寻找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数
11、量关系.3 养成一定的观察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初步养成正确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及难点1 正确的寻找储蓄问题和折扣问题中的等量关系.2 能正确的求出方程的解.初中数学六年级下教案564(3)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教学目标在解决行程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列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在不同类型的行程问题中能正确的分析问题,从问题中寻找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数量关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体会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初步养成正确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及难点在不同类型的行程问题中能正确的分析问题,从问题中寻找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数量关系.65(1)不等式及其
12、性质一教学目标理解和掌握不等式的概念及不等式的性质一,通过等式与不等式性质的类比,初步形成分析、概括等严谨数学思想,提高数学的思维品质。从实际生活事例提出量的相等与不等关系,从而激发学习不等式性质的兴趣。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不等式及其基本性质一,并且能简单运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一。65(2)不等式及其性质(2)教学目标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得到不等式性质二、三.初步形成分析、概括等严谨数学思想,提高数学的思维品质,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发学习不等式性质的兴趣.教学重点和难点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能正确运用它们将不等式变形.不等式及其性质教学目标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能正确运用它们将不等式变
13、形;体验观察、比较、归纳的过程,渗透类比的思维方法,形成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形成团结协作能力。重点难点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能正确运用它们将不等式变形。66(1)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1)教学目标:理解不等式的解,不等式的解集,解不等式的概念,掌握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的集合的方法;在观察、分析、比较的过程中,并初步掌握对比的思想方法,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初步学会运用数形结合的观点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体验成功的快乐。教学重点和难点:不等式的解集的概念及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的方法.66(2)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2)教学目标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和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一般步骤,在观察、分析
14、、比较的过程中,并初步掌握对比的思想方法,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初步学会运用数形结合的观点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体验成功的快乐。教学重点和难点掌握解法步骤并准确地求出不等式的解集;正确地运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3初中数学六年级下教案666(3)一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3)教学目标能根据给出的条件列出不等式,在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应用不等式的意识.体会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已知的基本数量关系,列出不等式.有关“不大于”,“不小于”,“非负”,“至少”等语言如何转化为相应的不等式的符号6.7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15、不等式组的解集,解不等式组.2、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教学重点与难点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6.8 二元一次方程教学目标1、理解二元一次方程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2、会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写成用含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3、会检验一对数值是不是某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4、渗透方程组的解必须满足方程组中的每一个方程恒等的数学美,激发学生探究数学奥秘的兴趣和激情教学重点和难点二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不定性和相关性.即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有无数个,但又不是任意两个数是它的解.6.9 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法(1)教学目标1、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及二元一次方程组
16、的解的概念.2、掌握用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3、理解代入消元法的基本思想体现的“化未知为已知”, “变陌生为熟悉 ”的化归思想方法.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难点是代入消元法的基本思想.6.9 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法(2)教学目标1.掌握用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步骤2.能运用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3.进一步理解加减消元法的基本思想所体现的“化未知为已知”的化归思想方法.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使学生学会用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难点:灵活运用加减消元法的技巧610 三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法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三元一次方程;初中数学六年级下教案72、掌握解三元一次方程组过程
17、中化三元为二元或一元的思路;3、培养学生分析能力,能根据题目的特点,确定消元方法、消元对象;渗透“消元”的思想,设法把未知数转化为已知.教学重点及难点使学生会解简单的三元一次方程组,经过本课教学进一步熟悉解方程组时“消元”的基本思想和灵活运用代入法、加减法等重要方法;针对方程组的特点,选择最好的解法.611(1)一次方程的应用教学目标1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掌握用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并会列出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2 能正确的分析问题,从问题中找出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数量关系.3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初步养成正确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及难点能正确的分析问
18、题,从问题中找出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数量关系.611(2)一次方程的应用教学目标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用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2.能正确的分析生活中的问题,从问题中找出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数量关系.3.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初步养成正确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及难点能正确的分析生活中的问题,从问题中找出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数量关系.7.1 线段的大小比较教学目标1、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掌握线段大小比较的一般方法;2、掌握用尺规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了解一些基本的画图语句.3、了解两点间线段最短,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19、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探求线段的比较方法难点:线段的比较方法中尺规法的运用.7.2 画线段的和、差、倍教学目标1理解线段可以相加减,掌握用直尺、圆规作线段的和、差、倍.2掌握线段中点的定义,了解线段中点的五种表示法.3掌握用度量法求作线段的中点,了解如何用直尺圆规作线段中点.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用直尺、圆规作线段的和、差、倍难点:直尺圆规作线段中点7.3 角的概念与表示教学目标1.掌握角的两种定义及有关概念;2.掌握角的四种表示方法;3.会用含方向角的射线表示方向,会通过测量说出一个点在已知参照点的什么方向上;初中数学六年级下教案84.提高抽象、概括能力及操作实践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1.角的两种
20、定义及表示法;2.会用含方向角的射线表示方向.7.4 角的大小比较,画相等的角教学目标:1掌握用度量法和叠合法比较两个角大小的方法,并会由叠合后一条边与角的位置关系判断两个角的大小.2掌握画相等角的两种方法,并会写出相应的作法. 3学会数学中常用的类比方法和分类讨论思想.4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和概括归纳的能力,增强合作学习意识.教学重点:掌握角的大小的两个比较方法和画相等角的两个方法.教学难点:叠合法过程的描述、尺规作图作法的书写7.4 角的大小的比较、画相等的角一、教学目标1、学生在用度量法比较角的大小的过程中,复习量角器的使用方法;在用叠合法比较角的大小的过程中,体会类比的方法.2、学习用两种
21、方法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体会化归的数学思想.3、通过作图工具的复习、使用,形成画角的操作技能.二、教学重点角的大小比较、画相等的角.三、教学难点1、运用类比的思想探究角的大小比较;2、探究尺规作图画相等的角;3、尺规作图的规范语言表达.7.5 (1) 画角的和、差、倍(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角的和、差的意义及性质,会用数学式子表示角的和、差,掌握用量角器画角的和、差、倍的方法,体会类比的思想方法.2. 探究用一副三角尺画出特殊角的特征(15角的整数倍角) ,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初步养成分类讨论的习惯,初步感知书写画法的过程.教学重点1.理解角的和、差的意义及性质,会用数学式子表示角的和、差
22、,会用量角器画角的和、差.2.会用一副三角尺画特殊角.教学难点:完整规范地书写画法.探究用一副三角尺画特殊角的特征.7.5(2) 画角的和、差、倍(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角平分线的概念,掌握用量角器画角平分线的方法,体验类比的数学思想.2. 初步体会角平分线的几何符号表示方法,感知几何符号语言的简洁性,初步感知因果关系形式的几何说理方法.3会用尺规作出已知角的平分线,探究用尺规法作出 45 度、90 度等特殊角的方法,初步初中数学六年级下教案9会用几何作图的基本语言写出作法.教学重点1. 理解角平分线的概念,掌握角平分线的画法,.2. 会用尺规作出已知角的平分线以及正确完整地写出作法.教
23、学难点:完整规范地写出用尺规方法作出角平分线的作法.探究用尺规画出 30 度、45 度、60 度等特殊角的方法.7.6 余角、补角教学目标1. 理解余角、补角、互余、互补等概念,理解余角(补角)与互余(互补)的区别和联系,会求已知角的余角或补角.2. 掌握角的度量单位之间的关系,会用计算器计算角的和差.3理解余角(补角)的性质,会用方程的思想方法求有关角的度数.4理解互余(及互补)两角的等式表示方法,初步体会说理几何的语言表述方法;体会类比的数学思想教学重点1. 理解余角、补角的概念,会求已知角的余角或补角.2. 理解余角(补角)的性质,会用性质及建立方程的思想方法求有关角的度数.教学难点1.
24、理解余角(补角)的性质,会用性质及建立方程的思想方法求有关角的度数.2. 理解互余(及互补)两角的等式表示方法.8.1 长方体的元素(1)教学目标1. 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初步学会看立体图形;2. 认识并理解长方体的各个构成元素及之间的联系;3. 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教学重点认识并理解长方体的各个构成元素及之间的联系。教学难点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8.1 长方体的元素(2)一、教学目标1、认识长方体的特征,理解平面、水平面的概念;2、通过观察、操作,初步具备认识长方体等几何体的能力及空间想象能力;3、学会与人合作,获得在活动中克服困难,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25、.二、教学重点长方体的面、棱的特点.三、教学难点平面与水平面概念的区别与联系.8.2 长方体直观图的画法教学目标1. 通过对实物长方体的观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并学会用斜二侧画法画长方体的直观图;2. 具有初步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初中数学六年级下教案10教学重点、难点用斜二侧画法画长方体的直观图。8.3 长方体中棱与棱位置关系的认识教学目标1、认知并且能用数学语言正确地表述长方体中棱与棱位置关系和空间两直线的三种位置关系.2、在动手操作、观察和思考的过程中体会认知事物的概括分类思想并获得初步的空间想象能力.3、从生活中感悟数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棱与棱的相交、平行、异
26、面关系,如何找与已知直线异面的直线.8.4(1) 长方体中棱与平面位置关系的认识( 1)教学目标1. 理解长方体中棱与平面的垂直关系;会用数学式子表示直线与平面的垂直.2理解长方体中的棱与面分别是直线和平面的部分;能够说出生活环境中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实例.3. 知道检验直线与平面是否垂直的常用方法,知道使用各种方法检验的实际对象;在长方体中找出现成的检验棱与平面垂直的合页型折纸.4提高概括、归纳的能力;提高动手实践的能力;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1. 理解长方体中棱与平面的垂直关系. 2. 知道检验直线与平面是否垂直的常用方法;理解各种方法使用的具体情况;在长方体中找出现成的检验棱与平面垂直
27、的合页型折纸.教学难点1理解长方体中的棱与面分别是直线和平面的部分;能够认识生活环境中直线与平面的垂直关系.2在长方体中找出现成的检验棱与平面垂直的合页型折纸.8.4 长方体中棱与平面位置关系的认识(2)教学目标1. 理解长方体中棱与平面的平行关系;会用数学式子表示直线与平面的平行.2能够说出生活环境中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实例.3. 知道检验直线与平面是否平行的常用方法;在长方体中找出现成的检验棱与平面平行的长方形纸片.4提高归纳的能力;提高动手实践的能力;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1. 能够熟练的判断长方体中棱与面是否平行.2. 知道检验直线与平面是否平行的常用方法;在长方体中找出现成的检验
28、棱与平面平行的长方形纸片.教学难点:1理解长方体中的棱与面分别是直线和平面的部分;能够正确判定生活环境中直线与平面的平行关系. 8.5 长方体中平面与平面位置关系的认识(1)教学目标初中数学六年级下教案111. 理解长方体中平面与平面的垂直关系;会用数学式子表示平面与平面的垂直关系.2能够说出生活环境中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实例.3. 知道检验平面与平面是否垂直的常用方法;在长方体中找出现成的检验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合页型折纸.4提高归纳的能力;提高动手实践的能力;体验类比的思想方法.教学重点1. 能够熟练的判断长方体中平面与面是否垂直.2. 知道检验直线与平面是否垂直的常用方法;在长方体中找出现成的检验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合页型折纸.教学难点在长方体中找出现成的检验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合页型折纸.8.5(2) 长方体中平面与平面位置关系的认识( 2)教学目标1. 理解长方体中平面与平面的平行关系;会用数学式子表示平面与平面的平行关系.2能够说出实际生活中的平面与平面平行的例子.3. 知道检验平面与平面是否平行的常用方法;在长方体中找出现成的检验平面与平面平行的长方形纸片.4提高动手实践的能力;体验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重点1. 能够熟练的判断长方体中平面与面是否平行.2. 知道检验直线与平面是否平行的常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