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 什么是发展?发展是指个体从受孕到死亡的过程中,连续性和系统的变化。系统性有序、模式化、相对持久连续性跨时间的稳定性、对过去反应的的连续性二、 发展的过程:成熟(maturation): 由成长过程而非学习、受伤、疾病或者别的生活经历导致的身体或行为上的发展变化。学习 (learning):由个体的经历或实践导致的个体行为(或行为潜能)相对持久的变化。三、 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一种持续和渐变的过程是一种整体过程具有可塑性受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影响四、 研究发展的目的:描述:描述所有人都会遵循的一般道路(发展的典型道路) ,包括变化的典型方式(常态发展)和个体的差异(特殊发展) 。 解释:解释观察
2、到的变化及变化产生的原因。优化发展(预测和控制):通过提供研究的结果帮助人们向积极的方向发展,达到优化的目的。什么是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development psychology)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衰老的生命全程(life-span)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简言之,就是研究个体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发展心理学研究各种心理活动的年龄特征。广义发展心理学是指研究种系和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的科学。 所谓种系心理发展,指的是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这个演变过程包括: 动物心理学 民族心理学 个体发展心理学狭义发展心理学即个体发展心理学:所研究的是个
3、体从出生到成熟到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各阶段的心理特点和规律。 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体掌握和积极再现社会经验、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过程。 发展心理学研究中的基本问题发展心理学具体研究问题:1. 有关心理发展原理或规律的理论问题 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 先天后天 主动被动 阶段连续 发展的终点是开放的还是有最终目标的? 遗传决定论 V.S. 环境决定论 遗传决定论 英国遗传学家高尔顿(F.Galton )坚持以遗传的观点来解释个体差异。 他认为遗传在发展中起决定作用,儿童的心理与品性早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已经决定了,发展只是这些内在因素的自然展开,环境和教育只起引发作用
4、。 遗传决定论 V.S. 环境决定论 遗传决定论 辩证的观点:遗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并奠定了个体心理发展差异的先天基础,规定了发展的高低限度,但它不能限定发展的过程以及所达到的程度。 遗传决定论 V.S. 环境决定论 环境决定论 观点:认为儿童的发展完全由环境决定。 代表人物:洛克、华生辩证的观点:教育和社会环境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速度和方向 遗传决定论 V.S. 环境决定论 成熟论(二因素论) 观点:认为心理发展是由遗传和环境两个 因素共同决定。 代表人物:斯腾 辩证的观点:机械,只是将遗传和环境简单地结合在一起,未看到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遗传决定论 V.S. 环境决定论 相
5、互作用论 最典型的是皮亚杰的儿童发展观 环境与遗传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辩证的观点:两种因素动态的、历史的相互影响。有机体当前的行为不仅受到当前环境及遗传的影响,而且可能受到其遗传基因和过去的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的影响 发展心理学研究中的基本问题 儿童的主动性与被动性 实际上是儿童发展的内、外因的关系问题 环境和教育通过儿童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起作用“内部矛盾” 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连续性表现在:第一,心理发展的前后阶段具有内在的必然联系,先 前的发展是后来发展的基础,而后来的发展是先前发展的必然结果。第二,心理发展进入高一级水平后,原先的发展水平并不是简单地消亡了,而是被高一级水平所包
6、容和整合。如坐站 走 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阶段性表现在: 心理的发展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逐步积累、逐步过渡的过程。 在量变期间,心理发展表现出相对的稳定,而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便引起心理的质变。 不同的质构成了不同的发展阶段,表现为心理发展的阶段性。 关键期奥地利动物习性学家劳伦兹(K.Z.Lorenz)在研究小鸭和小鹅的习性时发现,它们通常将出生后第一眼看到的对象当作自己的母亲,并对其产生偏好和追随反应,这种现象叫“母亲印刻(imprinting) ”。心理学家将“母亲印刻”发生的时期称为动物认母的关键期(critical period) 。儿童发展中的关键期 某一特定的时期,幼儿有某
7、种心理倾向性,从而使儿童在发展的某一特定时刻对一定的事物或活动表现出积极性和兴趣,并能有效的认识事物和掌握活动,而过了这一时期上述活动就会消失而不再出现。 关键期的缺失 关键期的缺失对人类发展所造成的负面影响,通常在极端的情况下才难以弥补,对人类大部分心理功能而言,也许用敏感期这样的概念更为合适:各种心理功能,成长与发展的敏感期不同,在敏感期内个体比较容易接受某些刺激的影响,比较容易进行某些形式的学习。 在这个时期以后,这种心理功能产生和发展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只是可能性比较小,形成和发展比较困难。 请从一下几个角度对比各发展心理学理论的异同 发展的连续性/阶段性 发展进程的单一性/多样性 发展
8、过程中儿童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先天环境/后天因素哪个更重要?胎儿的生理、心理发展 胎儿的生理发展 机体发育成熟过程 神经系统发展过程 反射机能形成发育 胎儿的心理发展 感觉的发展 思维与记忆的发展 胎儿发育过程中的主要异常 影响胎儿发育的主要因素 胎教胎儿的生理、心理发展 胎儿的生理发展 机体发展 从受精到出生 孕期发展 胎儿在子宫内的发育时间表与我们从外部观察孕妇时所划分的三个阶段完全不同 子宫内部的发育也有三个阶段,比我们所观察到的更快一些 女人可能在根本不知道自己怀孕的情况下错过了孕期最关键的阶段 胎儿的生理发展 反射机能 反射机能 神经系统最基本的活动方式 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有
9、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做的适应性、规律性反应 无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 孕 8 周时反射运动所必需的解剖结构已经形成,胎儿第一次对刺激出现肌肉收缩反应。这不是自发行为,而是对刺激的直接应答 从出生到围产期 出生时的潜在问题 不良环境造成的长期危害是出生并发症的 10 倍。 孕期和出生并发症可能留下持久性的伤害 如果是在支持性的、刺激丰富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至少有一位能够给与无条件的爱的照料者,大多数孩子将会表现出很强的“自我修正”倾向,并克服出生缺陷。胎儿的生理、心理发展 影响胎儿发育的主要因素 遗传因素 环境因素 母体因素 影 响 胎 儿 发 育 的 主 要 因 素 遗 传 因 素先 天 缺 陷 :
10、是 指 出 生 时 即 存 在 ( 尽 管 并 不 一 定 显 现 ) 的 一种 毛 病 , 这 种 缺 陷 可 能 来 自 于 基 因 和 胚 胎 期 的影 响 , 或 者 来 自 于 出 生 过 程 的 复 杂 因 素 。先 天 缺 陷遗 传 缺 陷环 境 的 缺 失染 色 体 异 常染 色 体过 多 或者 过 少 染 色 体损 伤 遗 传 异 常异 常 的隐 性 基因 异 常 的显 性 基因 遗 传突 变分 娩 过 程的 并 发 症 围 产 期 受到 有 害 影响胎 儿 的 生 理 、 心 理 发 展影响胎儿发育的主要因素遗传因素 遗传对行为的影响 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论 向导原则:遗传把
11、表型限制在少量的发展结果里;对于一种高度向导的属性来说,基因使其按照一定的预定道路发展,环境对其显现表型的作用较小。 个体发展有多种途径 天性和教养共同决定了这些发展道路 基因或环境都可能限制另一个因素影响发展的程度 影响胎儿发育的主要因素 遗传因素 遗传对行为的影响 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论 反映范围原则:基因一般不严格指导行为,而是个体的基因型对不同的生活经历建立起一定范围的可能反应。 定型化:遗传的一种倾向,即限制有些特征的发展,使之只能发展为一种或几种结果。被强烈定性的行为,将遵循遗传设定的生长计划,只有强大的环境力量才能改变它。 影响胎儿发育的主要因素 遗传因素 遗传对行为的影响 遗传与
12、环境交互作用论(基因型/环境相关) 被动基因型/环境相关:父母为儿童提供的家庭环境的类型部分受父母自己的基因型决定。在生命早期特别重要。 唤起基因型/环境相关:儿童受基因影响的属性将影响他人对待他的行为。一直都影响他们人对待他的反应方式。 主动基因型/环境相关:不同基因型的人将为自己选择不同的小环境,这个小环境将对他们经来的社会性、情绪和智力发展有非常强的影响。随着成熟发展,这个影响越来越大婴儿的发展一、新生儿对生活的准备二、研究婴儿感知觉的方法三、婴儿的感觉能力四、婴儿的知觉能力五、婴儿的动作发展一、新生儿对生活的准备 感觉和知觉的发展 头尾原则和远近原则 大脑单侧化的发展 新生儿的反射 新
13、生儿的反射 生存反射可分为原始反射和生存反射 生存反射:健康的新生儿所具有的一些比较精细和复杂的行为模式,具有明显的适应价值。 生存反射不仅能够保护婴儿避免不良刺激的伤害,满足基本需要,还对看护着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生存反射 原始反射名称 发展和出现时间 名称 发展和出现时间呼吸反射 终生 巴宾斯基反射 8 个月到一年之后消失眨眼反射 终生 手掌抓握反射3 到 4 个月之内消失瞳孔反射 终生 摩罗反射 胳膊动作和背部弓形在 4 到 6 个月消失,但是惊吓反射并不会消失觅食反射 自出生头几个星期后消失,被自主性头部转动取代游泳反射 4 到 6 个月消失吞咽反射 终生 行走反射 除非婴儿有很多机会
14、锻炼这种反射,否则在出生后 8 周消失 吮吸反射 终生 三、婴儿的感觉能力 听觉,视觉,触觉,嗅觉,痛觉发展特点四、婴儿的知觉能力 跨通道知觉 注意力的发展及理论 五、婴儿的动作发展 动作发展的理论 动作发展的心理意义 精细动作尤其是手部动作的发展儿童的认知发展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观皮亚杰的认知理论 关键概念: 图示、平衡、组织、同化、顺应 认知发展与智力 认知发展阶段及其各阶段的重要能力,特征,相关实验4. 对皮亚杰理论的评价 贡献: 用发展的观点研究儿童思维而不是套用承认的思维研究方法 把儿童看成积极能动的探索者,承认其自身在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角色地位 是第一个试图解释
15、而不是描述发展过程的理论 其智力发展阶段的划分为研究不同年龄阶段儿童思考问题提供了参考 在社会性研究,教育研究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 不足: 未能区分能力和表现 过于强调发展的阶段性而忽视发展的逐渐演变 对于能使儿童进入更高智力阶段的机制还不是很清楚 后来的研究者认为皮亚杰的理论对认知发展作了详尽描述,但解释力有限 忽视社会、文化的影响,还有儿童与更有力个体交往时的心理发展方式,实际上社会交往对认知发展起重要促进作用二、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理论 社会文化理论:认为儿童通过与拥有更丰富知识的社会成员的合作对话中获得他们的文化价值观、信仰和问题解决策略。 认知发展发生于社会文化背景中, 儿童的许多重要认
16、知技能是在社会交往中发展起来的 低级心理机能 高级心理机能 语言符号系统的作用 心理发展的动力 最近发展区 自我言语和自我中心语言的区别与联系五、 游戏与认知发展游戏是学前儿童的主导活动游戏是最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活动形式游戏的性质和它在幼儿身心发展上的作用决定了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 关于游戏的理论 传统游戏理论 复演说霍尔 精力过剩说 席勒斯宾塞 生活准备说 格罗斯 机能快乐说 彪勒 成熟说博伊千克:游戏是一种欲望的表现(发展个人主动性,适应环境,重复练习) 当代游戏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 游戏是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愿望和克服创伤性事件的手段 埃里克森提出游戏是情感和思想的一种健康的发泄方式
17、认知动力理论(皮亚杰) 游戏是由其认知发展的内在动力决定 是儿童认识新事物的方法,是巩固和扩大概念、机能的方法是同化过程而非顺应过程受儿童认知发展特点的影响学习理论 游戏也是一种学习行为。遵循效果律和练习律受社会文化和教育要求的影响。 中国心理学家的有关游戏的认识 游戏的特点 游戏具有社会性 游戏是想象与现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结合 游戏是儿童主动参与的,伴有愉悦体验的活动 游戏是学前儿童的主导活动 游戏是学前儿童的主导活动 游戏是最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活动形式 游戏解决了儿童渴望参加成人活动的强烈愿望与身心发展水平的矛盾 游戏是儿童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特殊形式 游戏是最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活动形式 在游
18、戏中,儿童的运动器官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通过游戏,儿童的各种心理过程也能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游戏有助于培养和形成幼儿优良的个性品质 游戏是最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活动形式 通过游戏,儿童的各种心理过程也能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可促进儿童感知能力的发展 可促进儿童有意注意和有意记忆的发展 游戏可使幼儿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游戏可促进想象的发展 游戏可以丰富和发展儿童的情感 游戏可以锻炼幼儿的意志游戏是最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活动形式 通过游戏,儿童的各种心理过程也能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在游戏中,幼儿初步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人” (扮演的角色)与“我”的比较中发展自我意识。游戏能促进幼儿与同伴之间的交
19、往,有利于克服“自我中心”倾向,并对培养合作精神,增进相互理解有很大促进作用 游戏的种类及发展 游戏的种类 按照游戏的目的性分类 创造性游戏-角色游戏、建筑性游戏、 表演游戏 教学游戏 活动性游戏 皮亚杰根据儿童认知发展阶段 练习游戏 象征性游戏 规则游戏 从认知水平分 机能游戏 建筑游戏 假装游戏 规则游戏 机能游戏 最简单、最基本的游戏形式。包括简单地、重复地移动自己的身体或反复地摆弄某物体。 儿童没有任何目的,只是从动作本身获得兴趣。 这种游戏教给儿童关于他的活动的效果以及物质世界的某些性质。 建筑游戏 儿童为了建成某些东西而进行的对物体的操作。 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20、 假装游戏 既与现实相似又充满了戏剧性色彩。 假装游戏的根本特征是“替代性” 、 “假定型” 。 帮助幼儿练习和巩固先前获得的知识技能;促进创造力的发展;练习各种社会角色,发展社会性技能;帮助儿童区分幻想和现实。 规则游戏 按照一定规则从事的游戏。 对于培养儿童遵纪守法的习惯有重要作用。 美国心理学学家帕腾按照儿童社会性发展把游戏分为(从社会化水平分为) 无所事事游戏(无所用心的行为) 单独游戏 旁观游戏 平行游戏 联合游戏 合作游戏 游戏的发展趋势 游戏的内容逐渐丰富、深刻 游戏内容反映儿童对现实生活的模拟能力和想象能力;游戏主题由幼儿熟悉的家庭、幼儿园日常生活扩大到生产活动、社会生活。 游
21、戏的形式日益复杂,集体性逐步增强 从模仿性游戏角色游戏表演游戏规则游戏 游戏中的计划性、独立性和创造性逐步提高言语发展 言语发展的理论 语言与言语基本过程 言语过程包括言语感知、言语理解和言语表达 言语感知是言语活动的首要环节 言语感知是婴儿最早获得的一种言语能力 言语反馈也是言语过程的一个环节 言语发展的理论 语言的发展 语言理解(linguistic) 言语理解(speech ) 语言生成 语言交流 “理解先于生成” 言语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 强化说 巴普洛夫和斯金纳都认为,言语的获得就是条件反射的建立,强化在这一过程起了非常重要的做用 斯金纳强调“强化依随” 乔姆斯基批判认为婴儿不可能通过
22、强化而最终获得语言 言语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 先天论转换生成说(乔姆斯基) 语言是利用规则去理解和创造的 语法是生成的 LAD 每个句子都有深层和表层结构 批判:LAD 只是一种假设,很难被证实;过于强调天赋和先天性,低估了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忽略了语言的社会性 言语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 斯洛宾“语言制造能力(LMC)” The Sapir-Whorf hypothesis 萨丕尔沃尔夫假设 所有高层次的思维都倚赖于语言 语言决定论:语言决定思维 语言相对论:由于语言在很多方面都有不同,使用不同语言的人对世界的感受和体验也不同,也就是说与他们的语言背景有关“thinking for speaking
23、“ -the language we learn shapes the way we perceive reality and think about it 语发展的理论 言语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 模仿说(奥尔波特) 婴儿语言知识对成人语言的模仿,是承认语言的简单翻版 “选择性模仿” 模仿可分为: 即时的、完全的临摹 即时的、不完全的临摹 延迟模仿(有变形或创造性因素)选择性模仿(按照语言范型的结构、功能在新情境中标标书新内容) 言语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 认知学说(皮亚杰) 强调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对言语发生发展的重要影响 语言是儿童一种符号功能 语言源于智力并随认知结构的发展而发展 语言并非构成逻
24、辑的根源,相反,语言是由逻辑所构成 言语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 相互作用论 强调内部经验和环境输入之间的相互作用 强调语言学习的社会语境 把儿童看成积极得交流个体,但是不排除先天作用的影响 言语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 总的来说,语言的发生过程应该是一个多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的动态系统活动过程 系统发生初期,即时模仿和强化依随可能相对起着更重要的作用系统发生中、晚期,选择性模仿和婴儿自发的言语实践活动则可能起主导作用语言的发展阶段 前语言时期 特点 五个前语言时期的具体阶段发展状况 发音的特点 语言的理解(谈话交替规则) 手势性语言 前语言交流的约定性 单词句时期 特点 场合约定性 单词的增长
25、多通道母婴语言 指示型和表达型风格 快速匹配、过度泛化、扩展不足 双词句时期 特点 电报语 儿童语言发展中词汇的发展特点 语法(句子)的发展特点 过渡规则化 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特点 双语学习 关于语言、言语与思维的关系,有几种假说。一种见解是把语言、言语和思维看成同一的东西。在古希腊时代,柏拉图就认为“心灵在思想的时候,它无非是在内心里说话,在提出和回答问题思想就是话主,判断就是说出来的陈述,只不过是在无声地对自己说,而不是大声地对别人说而已。”行为主义心理学派也持有这种见解。华生认为思维与自言自语没有丝毫不同之处,他把思维完全看成是无声的语言,只是因为这时身体互动是隐蔽而微弱的,所以使用通常
26、的方法难以观察。新行为主义者斯金纳认为思维是无声的、微弱或隐蔽的言语行为。 另一种见解是思维与语言、言语不同一的观点。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就持这种看法,他认为:“说话是心里经验的符号,而文字又是说话的符号。人类不会有相同的问题,也不会有相同的发音;但是这些文字和声音所代表的心理经验以及这些经验所反映的事物,对大家都是共同的。”这就是说思维不等于语言。今天,不少西方心理学家也持这种观点,J.皮亚杰是其中的一个。他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发生的起源史,从个体产生和发展趋势,从正常儿童与盲聋哑儿童的比较研究中发现,思维先于语言,语言又可以通过抽象化的作用来帮助思维的发展。语言和思维互相依存,思维越精确就越需要
27、语言。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也认为思维与有声语言有不同的起源和不同的发展路线。思维与有声语言并非同一事物。 再一种见解是 BL 语言决定思维的极端观点。他认为:语言支配思维,它是思想的塑造者,是个人心理活动、个人分析现象、个人综合思想资料的纲领和指南。思想的形成不是独立的过程,而是某种特殊的语法的一部分;在各种不同的语法中,思想的形成会多少有所不同。 语言、言语与思维有密切的联系。首先,语言、言语是人类交流的工具,也是思考的主要工具,是思想的直接实现。语言是由一定的词语(含词形、词音、词义)的语法结构、无法规则组成的、人们表达交流思想的工具;言语是运用语言表达交流思想的工具;言语是运用语言表达
28、交流思想的过程。言语不是空洞的声音流,而是有确定意义与内容的心理现象;言语的意义(词义和句子的意义)就是思维的内容,就是人们的思想观念;语法机构和语法规则也是人类思维逻辑规律的具体表现。个人思维水平的差异,也直接影响言语水平的不同。人们要进行间接、概括的抽象逻辑思维更需要借助语言。因此,语言和言语是思维最合适的“物质外壳” ,思维必须领先词句与言语表现,思维的最后结果都必须以此举作为它的承担着。虽然人们并非全部用词句来思考,有时用科学记号(如数量化公式、数字、音符、钟声、警笛、灯光符号、旗语、乐队及交通指挥等),但这些符号只是语言的辅助形式,若离开了语言、言语,人们的思想就无法清晰准确地表述。
29、个体语言掌握和言语的运用,在人的思维发展中起重大作用。实践证明:言语能促进人的思维和思维品质的发展。 但语言、言语和思维不能等同。第一,思维及思维的基础形式(概念、判断、推理)是客观现实本质特征及其规律的反映,思维与客观事物之间有必然联系;语言、言语只是客观事物的标志、符号,它和客观事物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只是代表思维来反映客观现实,所以,二者不能等同。第二,语言、言语中的词汇与思维中的概念,也并不完全等同或同一。统一概念可由多个不同词汇来标志,如以治病为职业者称一生、医师、大夫、郎中等;同一个词汇可表达不同概念,如“仁” 既代表果实的概念,又可代表道德概念;另外,有的虚词并不表示概念。第叁,思维是精神现象,不具有物质性,而语言是其物质外衣,具有一定的物质性(词形、语音),所以二者不能混淆。内部言语具有发音器官隐蔽性的特点。人在默默思考时,它的肌肉组织让在活动并向大脑皮层发送动觉刺激。但是这种内部语言不等于思维。第四,思维与语言、言语常出现矛盾现象。人们在用语言材料表达思想时,会出现词不达意、心口不一的现象。如果语言、言语与思维是等同或同一的,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形。第五,语法规则和思维规律也不是等同的。各个民族语法规则虽有共性,但其差别性十分明显;而不同的民族之间,思维的规律虽有某些差异,但其中有共同规律性是主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