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苏轼简介ppt.ppt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0110425 上传时间:2019-10-11 格式:PPT 页数:16 大小:64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轼简介ppt.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苏轼简介ppt.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苏轼简介ppt.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苏轼简介ppt.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苏轼简介ppt.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文忠,眉州眉山人。在才俊辈出的宋代,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均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词人、美食家。,天纵奇才苏轼,苏轼的一生波澜 乌台诗案 诗词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入京重用 诗词 答张文潜县丞书 走进苏轼内心,走进文本,一生波澜,一、书香世家:母程氏是大里氏木程文应的女儿,书香门第出身,因从小耳闻目染,故品德、学识都相当好,苏轼很幸运有这样的母亲,因此他能够受到良好的家教。 二、名震京城:仁宗嘉枯元年,他同其弟苏辙在父亲的陪伴下初次离开眉山,并赶赴京城参加科举考试。这一年顺利地

2、考上预备考试的两兄弟,又一起参加第二年春季的科举,苏轼一举进士及第。 三、反对变法:英宗继位以后,韩琦做了山陵使,他表面上爱护苏轼,其实有点妒忌他的才华,所以苏轼办事格外小心。 四、漂泊流离:苏轼后来被调任到徐州(今江苏省铜山县)、湖州(今浙江省吴兴县)。不久,苏轼就被送人狱中,这就是著名的 “乌台诗案“。 五、政事艰难:苏轼四十九岁时,任为登州知事。仅十余日,任礼部郎中。这年腊月调回京都开封,任起居舍人。第二年,苏轼晋升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语,同时兼任侍读,不到一年,三次升官。这年九月,旧法派的领袖司马光去世,集宋朝理学之大成的程颐领导的洛党相苏轼等人的蜀党势不两立。元枯四年,调转任杭

3、州叶知事,刚到任就遇到严重的天灾和病害。元佑六年又奉召出任翰林学士承旨,并兼任侍读。不到几个月又被调任颖洲知事。次年转任扬州知事。元佑七年九月,出任兵部尚书。十一月晋升为礼部尚书。 六、晚年: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六月,苏轼卧病常州,七月二十八日,苏轼逝世,一代才子就此陨落,死时六十六岁。,乌台诗案,乌台诗案,是北宋年间的一场文字狱,结果苏轼被抓进乌台,被关4个月。御史中丞李定、舒亶、何正臣等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中语句和此前所作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苏轼,苏轼的诗歌确实有些讥刺时政,包括变法过程中的问题。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所谓“乌台”,即御史台,因官署内遍

4、植柏树,又称“柏台”。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乃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释: 定惠院:在湖北黄冈县东南。 漏:古代盛水滴漏计时之器。漏断,漏壶水滴尽了,指时已深夜。 幽人:幽居之从,苏轼自谓。 飘渺:即缥渺,陷约、记远的样子。 省:明白。,此篇是词人被贬居黄州后的抒怀之作。词借咏孤雁夜飞抒写政治失意的孤寂忧愤之情,表现词人不同流俗、清高自守的品格。全词写景兴怀、托物咏人,物我交融,含蕴深广。 上片写词人独居定惠院的寂静冷清。“缺月挂疏桐,漏断

5、人初静”营造出一幅夜深人静的画面:半轮残月高高地挂在梧桐树梢,漏壶已尽,夜已深,四周一片寂静。在这样孤寂的夜里,“谁见幽人独往来”,谁能看见那幽居人独自往来呢?他隐约出没,就像那“缥缈孤鸿影”。词人以寥寥笔墨,即将一个独来独往、心思缜密的“幽人”形象描出来。末二句虚实相间,先写“幽人”独自走来,后将人、鸟形象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又以诗意之美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缺”、“ 疏”、“断”几字写尽幽独凄清的心境,烘托悲凉的气氛。下片承接上文,专写孤鸿,借孤鸿寄托自己满腹怨恨而又不愿攀龙附凤的情怀。“惊起却回头”一语双关,既可言说孤鸿被惊起而回头,也可言说“幽人”猛回头。而下句“有恨无人省

6、”也是两层意思,一层为孤鸿因无故被惊起,故心怀怨恨,无人理解。另一层意思为词人所思,言自己被贬谪黄州时的孤寂处境。“拣尽寒枝不肯,寂寞沙洲冷”写孤鸿选求栖息处的情景,宁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也不愿栖息高枝。此处,词人运用象征的手法表现了自己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惊”、“恨”、“寒”、“寂寞”、“冷”等词眼写出词人在患难之中“忧谗畏讥”的情绪。,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轼,【序词】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7、,也无风雨也无晴。,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以上数句

8、,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尾“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入京重用,诗词三,诗词三解释,苏东坡的

9、性格:一,感受敏锐,好奇深思,自然真挚,天真烂漫。1,文学艺术上的成就,多面之才;2,前期作品大气磅礴,彰显英雄本色;3, 对待弟弟子由,朋友的真挚。二,生性倔强,心直口快,多才多思,赤心为民,至大至刚,激烈冲动对待政治笔锋的尖锐触动权贵、嫉妒者乌台诗案以乌台诗案为转折点旷达开阔,成熟淡泊,思想透彻,酣甜诙谐。1,在黄州的杰出成就,大江一词,赤壁二赋。2,对宇宙、人生的理解渐趋成熟。3,随笔杂记的生动幽默,前 期,后 期,林语堂在苏东坡传的结尾写道:“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 。这才是万古不朽的。”他之写作,除去自得其乐外,别无理由,而今日吾人读其诗文,别无理由,只因为他写得那么美,那么遒健朴茂,那么字字自真纯的心肺间流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