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三 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考纲解读考纲内容 能力要求 考向定位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
中国扇子文化的演变Tag内容描述:
1、专题十三 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考纲解读考纲内容 能力要求 考向定位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1要关注近代经济现象的变化及其经济发展原因,经济制度与经济的发展特点。2关注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尤其是经济现代化,包括经济的。
2、 世纪金榜 圆您梦想- 1 -温馨提示:此题库为 Word 版,请按住 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点击右上角的关闭按钮可返回目录。 考点 18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选择题1.(2011广东文综T12) “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 ”孟子的这段话认为( )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 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 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思路点拨】本题从孟子仁政的主张入手考查学生信息提取能力和理解能力。【精讲精析】选 C。因为根据材料,孟子的主。
3、,第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演变,先秦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萌发与争鸣秦汉南北朝:从文化一统走向文化多元辽夏金元时期: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冲突与融合唐宋时期:中国文化的成熟与辉煌明清时期:中国文化的继往与开来,第一节 上古和先秦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萌发与争鸣,一、中国文化的多元发生: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夏鼐、苏秉琦:中国古代文明六(七)大区域:陕西、山西与河南交界地区;山东及邻省河南东部、安徽中北部地区;长江下游地区;长江中游地区的湖北、湖南等地;以鄱阳湖、珠江三角洲为轴心的南方地区;以辽河中下游。
4、 世纪 60 年代的服装有人戏称为“集体撞衫” ,不过人们的衣服颜色单一,款式相同却是真实的。60 年代初期,是新中国历史上最艰苦的时期,由于三年自然灾害,1959 年到 1960 年棉花大幅减产,棉布定量为每人 21 尺。人们买服装、棉布和日用纺织品都要凭布票,为了尽可能地节约,购买服装的标准是耐磨和耐脏,灰、黑、蓝色成为街头流行色,千篇一律、季节不分、男女不分的服装样式也更通行了。所有的花衣裳、旗袍都成了“封、资、修”的象征,当革命革掉了旗袍等资产阶级的尾巴,剩下的只有解放装、青年装、中山装、对襟衫。我中国女性服饰。
5、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淄川区般阳中学 邓中华 2009 年 7 月 22 日 10:16 浏览:174 专家浏览:1 | 评论:11 专家评论:0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课标要求】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知 识 梳 理 】补充:儒家思想地位的演变:创 立 : 春 秋 , 孔 子 创。
6、文化史学习,为什么:()社会根源:经济 政治()所处的阶级立场()文化的继承、借鉴 所涉及的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经济政治状况的反映;一定的思想观点代表某一阶级或阶层的利益,第三讲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知识结构,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学创立和发展,考点九: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孔子,百家争鸣,(一)产生的原因,1.经济上:2.政治上:3.阶级关系上:4.思想文化上:,铁犁牛耕(生产力进步),土地私有(生产关系变革),诸侯争霸,社会变革,王室衰落,“士”的兴起,学术下放 。
7、浅谈中国孝文化的演变及其时代要求孝 文 化 是 我 国 传 统 文 化 的 基 本 特 征 , 在 我 国 漫 长 的 历 史 发 展 过 程 中 ,“孝 ”已 成 为 我 们 民 族 最 高 的 道 德 准 则 , 其 内 涵 也 逐 渐 丰 富 , 已 演 变 成 了中 国 特 有 的 孝 文 化 。 孝 文 化 随 着 历 史 不 断 发 展 变 化 , 在 不 同 的 时 代 , 给 与了 人 们 不 同 的 道 德 要 求 。 探 究 中 国 孝 文 化 的 发 展 变 化 从 而 总 结 其 时 代 要 求 ,对 中 国 的 道 德 发 展 , 对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核 心 价 值 体 系 的 建 设 具 有 重 要 。
8、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产生与百家争鸣 两汉时期的百家的罢黜与儒术的独尊 宋明时期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明清时期对传统儒学的批判和发展四个重要的阶段 从这四个时期的内容上看 以一贯之的都与儒学有关 于是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它对中国社会 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 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同时 也是世界文明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9、高三历史必修 3文化发展历程之教学案 制作人:常长岭 审核人:郭九生1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知识网络】【专题归纳整合】1.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背景、发展过程、影响(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产生发展的背景:首先,社会大变革带来思想大解放。其次,王室的衰微为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创造了条件。再次,大国争霸战争,促进了思想文化的交流。最后,讲学风气的盛行,私学的兴起,各种学说广为流传,形成了争鸣氛围。汉代成为正统思想的背景:儒家学说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调整,董仲舒整合出了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
10、2010年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必修(),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 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二、儒学的兴起三、宋明理学四、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课程标准,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一、“百家争鸣”,1、“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2、孔子创立儒学和早期儒学,3、“诸子。
11、高二历史期中复习第一讲 第一单元,必修三,“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 根本原因:社会大变革 经济:井田制瓦解 政治:周王室衰微 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并受重用 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学术逐渐下移,“学在民间”出现,诸子百家争相发表不同见解,开展争论,相互诘难批驳,形成“百家争鸣”局面是在 :战国时期 诸子百家代表: 道家:老子(创始人)庄子(战国时期) 儒家:孔子(创始人)孟子、荀子(战国时期) 墨家:墨子 法家:韩非子,“百家争鸣”评价: 奠定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成。
12、 中学学科网学科精品系列资料 WWW.ZXXK.COM 上中学学科网,下精品学科资料中学学科网学科精品系列资料 WWW.ZXXK:COM 版权所有 中学学科网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 1 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的形成一、“百家争鸣 “局面的形成1、含义:百家,泛指,形容数量多,主要有儒、道、墨、法等思想流派;争鸣,指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2、出现原因:经济上井回制崩溃;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阶级关系上“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学术逐。
13、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百家争鸣 班级:组别:组名 姓名: 7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 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 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
14、中华文明的发展自古至今未曾间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社会主流思想的传承和演变。 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它兴起于春秋战国之际,形成于秦汉,其后儒家兼收并蓄佛教、道教等其他学说的一些思想内容,不断完善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中心内容。 在中国向近代化的转型过程中,儒家思想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时至今日,它在中国及东亚社会中依然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1、自2004年11月全球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成立以来,已有160余家孔子学院,遍布全球40多个国家,成为传播中国文化和推广汉语教学的全球品牌和平台。 2、2008年9月。
15、第 1 页(共 12 页)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 1 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 :(1)知道诸子百家中的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代表人物及他们的主要观点;(2)了解孔子、孟子与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3)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培养学生材料阅读能力,分析儒家思想形成原因,总结儒家思想形成过程,探究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可以根据教材与教师提供的材料进行分析图文材料,概括归纳知识,史论结合;(2)自主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
16、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历史演变摘要:孝作为传统人伦秩序,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礼崩乐坏后的西汉王朝,将孝文化作为国家体制建构的基础。随着佛教的传入,孝道思想逐渐深入民间,成为魏晋隋唐时期底层社会的核心理念。宋元时期,佛教、道教和民间信仰的融合,使孝道思想成为一般民众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明代国家政治体制与儒家理念互为依据与支撑,形成一个整体,孝文化成为国家政治体制的合法性来源,而清朝的国家体制与儒家伦理并不呈现完全合一的状态,儒家孝道伦理也并不是整个国家全民的行为规范,呈现一种多元复合型局面。
17、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 (百家争鸣,启于春秋,兴盛于战国,它是特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为学术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社会变革和各国纷争的局面促成了思想自由的社会环境;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竞相礼贤下士,重用人才 2、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儒。
18、中国扇子文化的演变 扇子在古代的别称“摇风”、“凉友”,相传禹舜时代已有,晋朝崔豹古今注曾记载 “舜作五扇”。不过,在隋朝以前,扇子多以绫绢、禽羽、竹蔑等材质制成。隋至唐代,出 现了纸扇,后又发展了象牙扇、檀香扇等名贵品种。明清时苏杭的扇艺代表了中国古代工艺 扇的最高峰:苏州的扇子称为“香扇”,杭州的为“雅扇”。而杭州的王星记扇业就是杭州 “雅 扇”的代表。 王星记扇业的前身杭州王星记扇庄, 由王。
19、中国扇子文化的演变 扇子在古代的别称“摇风”、“凉友”,相传禹舜时代已有,晋朝崔豹古今注曾记载 “舜作五扇”。不过,在隋朝以前,扇子多以绫绢、禽羽、竹蔑等材质制成。隋至唐代,出 现了纸扇,后又发展了象牙扇、檀香扇等名贵品种。明清时苏杭的扇艺代表了中国古代工艺 扇的最高峰:苏州的扇子称为“香扇”,杭州的为“雅扇”。而杭州的王星记扇业就是杭州 “雅 扇”的代表。 王星记扇业的前身杭州王星记扇庄, 由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