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11784617 上传时间:2021-01-07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68.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百家争鸣,启于春秋,兴盛于战国,它是特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为学术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社会变革和各国纷争的局面促成了思想自由的社会环境;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竞相礼贤下士,重用人才2、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儒家:孔子哲学思想 思想核心是 “仁 ”、“礼 ”(仁者爱人,克已复礼)政治思想 主张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教育思想“有教无类 ”、 “因材施教 ”评价: 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

2、主流;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被推崇为“圣人 ”孟子政治思想 “仁政 ”(核心)、 “民贵君轻 ”哲学思想 “性善说 ”道德思想 先义后利,舍生取义人格精神 要求人们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评价: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 后列为 “四书 ”之一; 建立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 “仁政,”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被尊为“亚圣 ”,对传统文化产生很大影响。荀子哲学思想 “天行有常 ”“制天命而用之 ”(唯物主义)“性恶论 ”(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政治主张 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评价: 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 但不为正统儒家重视。作为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3、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古代儒家思想在继承、吸收和创新中不断发展春秋时期,孔子结合时代的特点和个人的认识,创立了以仁为核心儒家思想;战国时,孟子进一步发挥孔子的思想,荀子吸收战国时法家、道家思想精华, 丰富了早期儒家思想的内容, 是儒家思想更能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董仲舒把诸子百家的道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揉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吸收佛道精神, 有了新的发展;隋唐时期出现 “三教合一 ”的趋势,儒学在三教合一中得到进一步发展; 两宋时期,儒学从佛道中吸取有益内容,构成新的儒学体系 理学; 明朝王阳明吸取佛教禅宗的思想,把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心

4、学;明末清初, 黄宗羲等思想家批判继承了儒家思想,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儒学就是在这种的继承、吸收和创新中不断呈现出其旺盛的生命力。1道家:老子哲学思想 “道 ”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否定“天命论 ”;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政治主张 “无为而治 ”、 “小国寡民 ”评价: 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 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 产生了深远影响。法家:韩非思想主张 主张法、术势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评价: 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 其思想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 法儒结合,此后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

5、基础。墨家:墨子思想主张 兼爱、非攻、尚贤评价: 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 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 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曾被广泛吸收,战国以后不再受重视。3、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国后世思想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对后世影响很大, 直至今天仍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董仲舒对儒学的新发展董促舒将道家(黄老之学) 、阴阳家、 法家思想融合在一起改造传统儒家思想,形成新儒家,新儒学主要增加了四方面的内容: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大一统。政治上主张实现大一统,以加强君权,维护君主专

6、制;思想上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以维护思想上的封建专制。2、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新儒学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有积极作用(根本原因);儒家思想与时俱进,吸纳了其他学说,由先秦时的批判时政改为维护现实统治。3、影响对当时: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适应西汉经济的发展,具有进步意义。对后世: 使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对中国人的伦理观念、 文化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儒学独尊局面的形成,又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2“工商皆本 ”三、宋明理学1、理学兴起的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面临危机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 “三教合

7、归儒 ”(三教合一)的主张,儒学吸收了佛、道精神,得到新的发展到宋代,逐渐确立了了个以 “理 ”或“天理 ”为核心,融合儒、道、佛三家的新儒学体系,即理学。2、主要内容:程朱理学(北宋 程颢、程颐;南宋 朱熹)“理 ”是世界万物的本源,主宰万物;“理 ”休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要把握 “理 ”,就要 “格物致知 ”(接触万事万物才能明 “理 ”)当人的私欲与天理发生冲突时,就要 “存天理,灭人欲 ” 王阳明的心学:明朝 王守仁(王阳明)王阳明把理学发展为 “心学 ”王 “致良知 ”学说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就在自己心中,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进一步发

8、展了 “仁 ”的思想,强调自我修养和奋发立志。3、宋明理学的评价压抑人性,扼杀人生自然欲求;重视主观意志力、崇尚气节强调社会责任感等对塑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四、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末清初对儒学的继承和批判)1、出现的背景政治: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经济: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兴起;思想:理学和心学盛行,束缚了人们的思想。2、李贽思想:否定孔孟学说的权威;反对传统道德和传统观念,追求个性解放;否定“存天理,灭人欲 ”;主张男女平等。3、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大进步思想家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倡导议论自由,建立监督机构学术上,主张 “经世致用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出4、影响: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具有思想解放的历史进步作用对儒学的继承与批判,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