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 数据的波动(2)同步练习(总分:100 分 时间 45 分钟)一、选择题(每题 6 分,共 36 分)1.如图是甲.乙两位同学 5 次数学考试成绩的折线统计图,你认为成绩较稳定的是( )A.甲 B.乙 C.甲.乙的成绩一样稳定 D.无法确定乙乙乙乙乙乙乙乙2.某工厂为了选拔 1 名车工参加加
数学北师大版八年级下数据的波动教学设计一Tag内容描述:
1、5.4 数据的波动(2)同步练习(总分:100 分 时间 45 分钟)一、选择题(每题 6 分,共 36 分)1.如图是甲.乙两位同学 5 次数学考试成绩的折线统计图,你认为成绩较稳定的是( )A.甲 B.乙 C.甲.乙的成绩一样稳定 D.无法确定乙乙乙乙乙乙乙乙2.某工厂为了选拔 1 名车工参加加工直径为 10mm 的精密零件的技术比赛,随机抽取甲.乙两名车工加工的 5 个零件,现测得的结果如下表,请你用计算器比较 S 2 甲 .S 2 乙 的大小( )AS 2 甲 S 2 乙 BS 2 甲 S 2 乙 CS 2 甲 S 2 乙 DS 2 甲 S 23.人数相等的甲.乙两班学生参加了同一次数学测验,班级平。
2、第五课时 数据的波动(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二个量度极差、标准和方差的概念。2、能借助计算器求出极差、标准差、方差的值。3、通过实例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情境:在甲、乙两个厂家抽样调查了 20 只鸡腿的质量。让学生感受到:虽然这两组数据的“平均水平”相近,但在实际问题中的具体意义却千差万别,因而必须研究数据的“波动” ;动由此逐步引出刻画数据波动状况的几个量度极差、方差和标准差,并要求学生掌握利用计算器处理数据的基本技能;体会通过样本估计总体的思。
3、5.4 数据的波动课前导读1求平均数有哪些方法?2刻画数据波动的统计量有哪些?它们各有什么作用?课中导学1极差是指一组数据中 ,它是刻画数据 的一个统计量。2 标准差是方差的 。3一般而言,一组数据的极差、方差或标准差 ,这组数据就越稳定。【精典例题】例 1 下表是某县统计局随机抽样调查甲、乙两个村 lO 户居民 2002 年人均纯收入的情况单位:人、千元甲村被调查户人口数 3 5 4 3 4 5 4 4 3 3乙村被调查户人口数 6 7 5 5 4 4 4 3 3 2被调查户人均纯收入 0.9 1.2 1.3 1.4 1.5 1.6 1.8 2.0 2.2 2.4由上表计算得甲村被调查户的人均纯收。
4、数据的波动教学目标:1、经历数据离散程度的探索过程2、了解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三个量度极差、标准差和方差,能借助计算器求出相应的数值。教学重点:会计算某些数据的极差、标准差和方差。教学难点:理解数据离散程度与三个“差”之间的关系。教学准备:计算器,投影片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投影课本 P138 引例。(通过对问题串的解决,使学生直观地估计从甲、乙两厂抽取的 20 只鸡腿的平均质量,同时让学生初步体会“平均水平”相近时,两者的离散程度未必相同,从而顺理成章地引入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一个量度极差)2、极差:是指。
5、总体说明本节是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的第 4 小节,占两个课时,这是第一课时,它主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逐渐理解极差、方差、标准差等概念及其计算方法,领悟极差、方差、标准差都是刻画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理解一组数据的稳定性与极差、方差、标准差等数值的大小相关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学生的技能基础:学生已经学习过平均数、中位数等几个刻画数据的“平均水平”的尺度,已具备了一定的数据处理能力和初步的统计思想,但学生对一组数据的波动情况并不了解,它们是否稳定,稳定的依据是什么,学生缺乏直观的认识,更缺乏理性的认识学。
6、数据的波动一基本知识点讲解: 1级差:是指一组数据中最大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 2. 方差:设在一组数据 x1 x2 x3 xn 中各数据与它们的平均数的差的平方分别是 (x 1- )2, (x2- )2(xn- )2,则他们的平均数: 方差可以用来衡量这组数据的波动的大小,一组数据的方差越大,就说明这组数据的波动也越大,这波动的大小是指偏离平均数的大小。3. 标准差: 一组数据的方差的算术平方根叫做这组数据的标准差,用 S 来表示,即: 标准差也只是来衡量一组数据波动大小的量,它虽然比计算方差多开一次平方,但它的度量单位与原数据的度量单位是一致的,。
7、策略与反思纠错与归纳【学习目标】1. 进一步了解极差、方差、标准差的求法。2. 用极差、方差、标准差对实际问题做出判断,提高数学统计的素养。3通过解决现实情境中的问题,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重点难点】用极差、方差、标准差的大小对实际问题作出解释,培养解决问题能力【自主学习】建立自信,克服畏惧,尝试新知(一)课前检测:1. 计算下组数据的方差与标准差:103 102 98 101 99(二)问题导学:如图是某一天 A、B 两地的气温变化图。问(1)这一天 A、B 两地的平均气温分别是多少?(2)A 地这一天气温的极差、方差分别是多少?B。
8、5.4.1 数据的波动(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掌握极差、方差、标准差的概念.2.明白极差、方差、标准差是反映一组数据稳定性大小的.3.用计算器(或计算机)计算一组数据的标准差与方差.(二)能力训练要求1.经历对数据处理的过程,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2.根据极差、方差、标准差的大小,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1.通过解决现实情境中问题,增强数学素养,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2.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教学重点1.掌握极差、方差或标准差的概念,明白极差、方差、。
9、5.4.2 数据的波动(二)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进一步了解极差、方差、标准差的求法.2.用极差、方差、标准差对实际问题做出判断.(二)能力训练要求1.经历对统计图中数据的读取与处理,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2.根据描述一组数据离散程度的统计量:极差、方差、标准差的大小对实际问题作出解释,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1.通过解决现实情境中的问题,提高学生数学统计的素养,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2.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教学重点1.进一步了解极差、方差、标准差的意义,会根据。
10、5.4 数据的波动(二)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进一步了解极差、方差、标准差的求法.2.用极差、方差、标准差对实际问题做出判断.(二)能力训练要求1.经历对统计图中数据的读取与处理,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2.根据描述一组数据离散程度的统计量:极差、方差、标准差的大小对实际问题作出解释,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1.通过解决现实情境中的问题,提高学生数学统计的素养,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2.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教学重点1.进一步了解极差、方差、标准差的意义,会根据它。
11、第五章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2数据的收集总体说明本节是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的第 2 小节,占一个课时,它主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领会抽样调查的优点和局限性,体会不同的抽样可能得到不同的结果,从而避免在进行抽样调查时出现不必要的失误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学生的技能基础:学生已经基本了解了数据在统计中的作用,有了初步的统计意识,并在上一节课的基础上,学生分清了普查与抽查之间的区别,明了在什么情况下应进行何种调查学生活动经验基础: 在以往的统计课程中,学生经历了大量的统计活动,有了一定的活动经验,这些活动本身也是学。
12、5.4 数据的波动教学目标:1、经历数据离散程度的探索过程2、了解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三个量度极差、标准差和方差,能借助计算器求出相应的数值。教学重点:会计算某些数据的极差、标准差和方差。教学难点:理解数据离散程度与三个“差”之间的关系。教学准备:计算器,投影片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投影课本 P138 引例。(通过对问题串的解决,使学生直观地估计从甲、乙两厂抽取的 20 只鸡腿的平均质量,同时让学生初步体会“平均水平”相近时,两者的离散程度未必相同,从而顺理成章地引入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一个量度极差)2、极差:。
13、第五章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4数据的波动(二)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学生的技能基础: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统计意识,并在第一课时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了极差、方差与标准差的概念,并进行了必要的应用,但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很单一,认为方差越小越好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以往的统计课程学习中,学生经历了大量的统计活动,有了一定的活动经验,本节课主要采用学生熟悉的讨论、自主探索、实验等活动方法,他们有一定的活动基础 二、教学任务分析在学生对极差、方差、标准差等概念都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学生对这些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三个量度。
14、5.4 数据的波动教学目标:1、经历数据离散程度的探索过程2、了解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三个量度极差、标准差和方差,能借助计算器求出相应的数值。教学重点:会计算某些数据的极差、标准差和方差。教学难点:理解数据离散程度与三个“差”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投影课本 P170 引例。(通过对问题串的解决,使学生直观地估计从甲、乙两厂抽取的 20 只鸡腿的平均质量,同时让学生初步体会“平均水平”相近时,两者的离散程度未必相同,从而顺理成章地引入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一个量度极差)2、极差:是指一组数据中最大数据与最。
15、5.4 数据的波动(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掌握极差、方差、标准差的概念.2.明白极差、方差、标准差是反映一组数据稳定性大小的.3.用计算器(或计算机)计算一组数据的标准差与方差.(二)能力训练要求1.经历对数据处理的过程,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2.根据极差、方差、标准差的大小,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1.通过解决现实情境中问题,增强数学素养,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2.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教学重点1.掌握极差、方差或标准差的概念,明白极差、方差、标。
16、5.4 数据的波动(二)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进一步了解极差、方差、标准差的求法.2.用极差、方差、标准差对实际问题做出判断.(二)能力训练要求1.经历对统计图中数据的读取与处理,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2.根据描述一组数据离散程度的统计量:极差、方差、标准差的大小对实际问题作出解释,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1.通过解决现实情境中的问题,提高学生数学统计的素养,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2.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教学重点1.进一步了解极差、方差、标准差的意义,会根据它。
17、5.4 数据的波动(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掌握极差、方差、标准差的概念.2.明白极差、方差、标准差是反映一组数据稳定性大小的.3.用计算器(或计算机)计算一组数据的标准差与方差.(二)能力训练要求1.经历对数据处理的过程,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2.根据极差、方差、标准差的大小,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1.通过解决现实情境中问题,增强数学素养,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2.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教学重点1.掌握极差、方差或标准差的概念,明白极差、方差、标。
18、第五章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4数据的波动(一)总体说明来源: 学优中考网本节是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的第 4 小节,占两个课时,这是第一课时,它主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逐渐理解极差、方差、标准差等概念及其计算方法,领悟极差、方差、标准差都是刻画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理解一组数据的稳定性与极差、方差、标准差等数值的大小相关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学生的技能基础:学生已经学习过平均数、中位数等几个刻画数据的“平均水平”的尺度,已具备了一定的数据处理能力和初步的统计思想,但学生对一组数据的波动情况并不了解,它们是否稳定,。
19、第五章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4数据的波动(二)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学生的技能基础: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统计意识,并在第一课时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了极差、方差与标准差的概念,并进行了必要的应用,但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很单一,认为方差越小越好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以往的统计课程学习中,学生经历了大量的统计活动,有了一定的活动经验,本节课主要采用学生熟悉的讨论、自主探索、实验等活动方法,他们有一定的活动基础 二、教学任务分析在学生对极差、方差、标准差等概念都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学生对这些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三个量度。
20、第五章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4数据的波动(一)总体说明本节是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的第 4 小节,占两个课时,这是第一课时,它主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逐渐理解极差、方差、标准差等概念及其计算方法,领悟极差、方差、标准差都是刻画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理解一组数据的稳定性与极差、方差、标准差等数值的大小相关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学生的技能基础:学生已经学习过平均数、中位数等几个刻画数据的“平均水平”的尺度,已具备了一定的数据处理能力和初步的统计思想,但学生对一组数据的波动情况并不了解,它们是否稳定,稳定的依据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