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承钢 医 院肿瘤科 马进元,流行性出血热(EHF),又名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属于病毒性出血热中的一种,为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上以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特征。本病流行于世界 许多国家,我国是高疫区。,病原学,病原学,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属布尼亚病毒科布尼亚病毒属。为单链RNA
流行性出血热 ppt课件_2Tag内容描述:
1、流行性出血热,承钢 医 院肿瘤科 马进元,流行性出血热(EHF),又名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属于病毒性出血热中的一种,为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上以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特征。本病流行于世界 许多国家,我国是高疫区。,病原学,病原学,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属布尼亚病毒科布尼亚病毒属。为单链RNA病毒,形态呈圆形或卵圆形,有双层包膜,直径为78240nm。其基因RNA可分为大、中、小三个片段,即L、M和S。其中S基因编码核衣壳蛋白(NP);M基因编码包膜蛋白(G1和G2); L基因编码聚合酶。核衣壳蛋白抗原性强,抗体出现早,可用于早期诊断。。
2、流 行 性 出 血 热,流 行 性 出 血 热,概述,流行性出血热(EHF)是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鼠为本病主要传染源。 本病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广泛性损害。 临床上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流行性出血热(以下简称出血热)是病毒性出血热的一种,该病毒属汉坦病毒属,是经啮齿动物传播的一种自然疫源性传染病。该病在我国流行范围广,病死率高,危害较大,是国家重点防治的传染病之一。近几年,城乡轻型家鼠型出血热病例有所增加。,病原学,抵。
3、1,流行性出血热 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 EHF,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感染科,2,概述,病毒性出血热中的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HFRS) 自然疫源性疾病 主要传染源:鼠 基本病理变化:全身广泛小血管、毛细血管损害 临床特征:发热、休克、出血及肾脏损害。典型病例呈五期经过,3,病原学,流行性出血热病毒 布尼亚病毒科,汉坦病毒属 负性单链RNA病毒 形态:圆形或卵圆形 包括外膜和核心,4,EHFV基因组,S基因:核衣壳蛋白(NP) M基因:膜蛋白(一种糖蛋白) L基因:聚合酶,5,免疫原性,核蛋白免疫原性强,抗。
4、肾综合征出血热 (HFRS),2,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 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又名 流行性出血热(EHF)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 属于病毒性出血热中的一种,为自然疫源性疾病。 临床上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国内1935年发现本病,1942年定名为流行性出血热,我国至今沿用。 1982年由WHO统一命名为肾综合征出血热。 本病流行于世界许多国家,我国是高疫区。,概述,3,病原学,4,1978年南朝鲜学者李镐汪等人从汉坦河流域的黑线姬鼠肺组织中首次分离病毒成功,定名为汉坦病毒(HTN.V)国内又称流行性出。
5、肾综合征出血热 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肾综合征出血热旧称流行性出血热,属病毒性出血热的一种。流行性出血热是由Hantaan病毒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由老鼠传播。 三大主征: 发热、出血、肾损 五期经过: 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本病流行地区较广,迄今有31个国家发现此病。我国是31个国家中发病最严重的国家。,业榴嗅篷拭写鄢肥潦播骛讴刚韵啖徊平镣固据瞢狺衰锥弃页筷葳润骨笆镧霜鹞绋北刎屺俐革,病原学1976年,李镐汪等在黑线姬鼠朝鲜亚种的肺及肾组织中发现了出血热抗原的存在。197。
6、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EHF)属于病毒性出血热中的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为自然疫源性疾病,鼠为主要传染源。临床上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我国为重疫区。,概述,一、病原学 二、流行病学 三、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四、临床表现 五、实验室检查 六、并发症 七、诊断与鉴别诊断 八、治疗及预后 九、预防,病原学,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病原学,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属布尼亚病毒科的汉坦病毒属。为负性单链RNA病毒,根据血清学检查,汉坦病毒至少可分为16型,即型汉滩病毒(野鼠型);型汉城病毒(家。
7、肾综合征出血热,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 刘耀敏,男性,31岁,从事野外工作。主因发热、头痛、眼眶痛、食欲不振5天入院,体温最高39。入院前1天开始尿量减少,约300ml/d。查体:颜面、颈部及前胸部轻度充血,眼睑浮肿,球结膜充血、水肿。软腭粘膜可见出血点。双肺可闻及散在湿罗音,肝脾不大。肾区叩击痛阳性。血常规:白细胞15109/L,中性粒细胞0.75,淋巴细胞0.3,可见异型淋巴细胞。血小板60109/L。尿常规:尿蛋白+。血生化:BUN20.4mmol/L,Cr610umol/L。,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又称 流行性出血热(EFH) 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
8、肾综合征出血热 (HFRS),2,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 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又名 流行性出血热(EHF)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 属于病毒性出血热中的一种,为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上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国内1935年发现本病,1942年定名为流行性出血热,我国至今沿用。1982年由WHO统一命名为肾综合征出血热。本病流行于世界许多国家,我国是高疫区。,概述,3,病原学,4,1978年南朝鲜学者李镐汪等人从汉坦河流域的黑线姬鼠肺组织中首次分离病毒成功,定名为汉坦病毒(HTN.V) 国内又称流行性出血。
9、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概 述,流行性出血热 是自然疫源性的传染病属病毒性出血热中的肾综合症出血热。传染源: 主要为鼠。临床特点: 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病 原 学,EHFV为负性单链的RNA病毒,又名汉坦病毒其RNA基因分为S基因-编码核衣壳蛋白(NP)M基因-编码膜蛋白(糖蛋白分G1、G2)L基因-编码聚合酶核衣壳蛋白-较强的免疫原性-稳定的抗原决定族核蛋白抗体最早出现-有利于早期诊断,膜蛋白,中和抗原-宿主产生中和抗体-具有保护作用血凝抗原-产生低PH依赖性的细胞融合-病毒粘俯宿主细胞。
10、1,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EHF),2,流行性出血热是由病毒引起的、经鼠传播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鼠类为其自然宿主和主要传染源。 病理特征: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广泛损伤。 临床特征:发热、低血压、休克、充血出血、急性肾功能损害。,一、概 述,3,根据我国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种类不同,本病可分为姬鼠型和家鼠型两种主要类型,其中黑线姬鼠为姬鼠型出血热的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褐家鼠为家鼠型出血热的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通过多年研究,已经基本明确了我国存。
11、流 行 性 出 血 热,流 行 性 出 血 热,吉林市第五人民医院 杨霞,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现,据研究,汉坦病毒可能已在老鼠身上存在数千年之久,只是近几十年才被发现。1825年、1913年在俄国的乌兹别克及远东地区就有出血热的记载。19311944年在我国黑龙江、吉林等地的侵华日军中,常发生一种以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为主要特征的传染病,病死率高达30,被命名为流行性出血热。上世纪50年代,驻朝鲜的美军和我国内蒙古、陕西局部地区也发生过该病。,1978年,韩国学者从汉坦河野生的黑线姬鼠体内分离出一种病毒,命名为汉坦病毒,所致疾病称为姬鼠型。
12、流行性出血热 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 EHF,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感染科,概述,病毒性出血热中的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HFRS) 自然疫源性疾病 主要传染源:鼠 基本病理变化:全身广泛小血管、毛细血管损害 临床特征:发热、休克、出血及肾脏损害。典型病例呈五期经过,病原学,流行性出血热病毒 布尼亚病毒科,汉坦病毒属 负性单链RNA病毒 形态:圆形或卵圆形 包括外膜和核心,EHFV基因组,S基因:核衣壳蛋白(NP) M基因:膜蛋白(一种糖蛋白) L基因:聚合酶,免疫原性,核蛋白免疫原性强,抗原决定簇稳。
13、麻疹肾综合征出血热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淋巴瘤科2018年 3月1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2主要内容概述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 与 病理解剖 临床表现 并发症 实验室检查诊断 与鉴别诊断 治疗 原则 预防3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 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 肾综合征出血热肾综合征出血热 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E H MH F R S41982年 WHO统称肾综合症出血热概述 肾综合症出血热是由 汉坦病毒 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 鼠 为主要传染源。 临床上以 发热、低血压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肾功衰竭为主要表现 典型病例 五期经过 主要。
14、流行性出血热,【疾病概述】,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广,病情危急,病死率高,危害极大。 世界上人类病毒性出血热共有13种,根据该病肾脏有无损害,分为有肾损及无肾损两大类。 在我国主要为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在病原体未解决前,在我国称流行性出血热(EHF);在朝鲜称朝鲜出血热(KHF);在俄罗斯称出血性肾病肾炎(HNN);由于特异性血清学诊断的确立及病原学的解决,1982年世界卫生组织统一定名为肾综合征出血热。现我国仍沿用流行性出血热的病名。,本病是由病毒引起以鼠类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