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 波的图像 1

物理1(必修),第5章,力的平衡,第3节,匀速升空,站立,力的平衡,第3节,1、物体的平衡状态,静止 匀速直线运动。,2、二力平衡,大小相等 方向相反 同一直线,一对平衡力的合力为零,力的平衡是物体平衡的本质条件,物体平衡是力平衡的效果,3、三个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猜想假设,实验设计,F1,

高中物理 波的图像 1Tag内容描述:

1、物理1(必修),第5章,力的平衡,第3节,匀速升空,站立,力的平衡,第3节,1、物体的平衡状态,静止 匀速直线运动。,2、二力平衡,大小相等 方向相反 同一直线,一对平衡力的合力为零,力的平衡是物体平衡的本质条件,物体平衡是力平衡的效果,3、三个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猜想假设,实验设计,F1,F2,F3,F1,F2,F3,3、三个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猜想假设,实验设计,收集证据,四人一组,比一比哪组又准又快,实验和理论得出结论:,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为:F合=0,处理力的主要方法:1、F12=F3(F12表示F1、F2的合力)2、F1=F31(F31表示F3在F1方。

2、共点力的平衡及其应用,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叫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状态。 (2)知道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的平衡条件。 (3)掌握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并能处理平衡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 简单的物理现象,认识共点力和共点力下的物体的平衡状态。 (2)能从简单的二力平衡设计实验,得出三力的平衡,总结推理得出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3)根据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对简单的现象进行分析。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能从简单的问题出发,善于思考,从中发现规律性的知识的能力。认识生活中的平衡也是一种美。,。

3、3.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一、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 1直线坐标系 直线坐标轴上每一点的_表示该点的坐 标,两个坐标的_表示坐标的变化量, 不同含义的坐标轴上坐标的变化量具有 _的物理意义,2位移 在位移轴上坐标变化量表示位移,即 x_,x的大小表示位移的 大小,x的正负表示位移的_, 如下图甲 3时间 在时间轴上坐标变化量表示_, 即t_,如图乙,4单位:国际单位制中是_,符号 _,另外在实用中还有_、_等. 1 m/s_ km/h.,5方向:速度是矢量,其方向就是物体 _的方向 6速度的大小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在 _内发生的位移,三、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1平均速。

4、运动快慢的描述 速度,比较运动快慢的方式,方式1. 距离一定,时间越少,运动越快 例如:在雅典奥运会上的110米跨栏中,谁先跑到终点,即谁用时最少,谁最快.我国运动员刘翔用时最少,得到了金牌.,方式2. 时间一定,位移越大,运动越快,相同位移比较时间,相同时间比较位移,以上两种不同的方式都可以用来比较运动的快慢,总结如下:,问题: 以上是我们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不同的方式,我们能不能找到一种共同的标准来同时衡量这两种方式?,我们在初中学过电功率,若做功为w,时间为t,则表示用电器做工的快慢的电功率p为p=w/t 单位时间内做工越多,说明做功。

5、7.5探究弹性势能 的表达式,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理解弹性势能的概念及意义,学习计算变力做功的思想方法。 过程与方法 1、猜测弹性势能的表达式与哪些因素有关,培养学生科学预测的能力。 2、体会计算拉力做功的方法,体会微分思想和积分思想在物理学上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弹性势能公式的探究过程和所用方法,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和学习兴趣,体味弹性势能在生活中的意义、提高物理在生活中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探究弹性势能公式的过程和所用方法。 【教学难点】 推导拉伸弹簧时,用微分思想和积分思想求解拉力所。

6、,1.3、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提出问题,怎样描述汽车向前行驶的运动过程?,坐标表示位置:A点x1 B点x2,坐标变化量表示位移:x=x2-x1,x=x2-x1=30m-10m=20m,上述汽车在向哪个方向运动?如何表示?,思考与讨论,一、坐标和坐标的变化,观察与比较,通过相同位移,用时短,运动得快。,相同时间内,位移大,运动得快。,13s , 110m,21s , 200m,时间不同 位移不同,如何比较快慢?,归纳总结:如何判断谁运动的快?,方法二:时间 t 相同,比较位移 s 的大小。,方法一:位移 s 相同,比较时间 t 的大小。,办法:以单位时间作为标准,比较在单位时间内的位移。,。

7、,1.3、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提出问题,怎样描述汽车向前行驶的运动过程?,坐标表示位置:A点x1 B点x2,坐标变化量表示位移:x=x2-x1,x=x2-x1=30m-10m=20m,上述汽车在向哪个方向运动?如何表示?,思考与讨论,一、坐标和坐标的变化,观察与比较,通过相同位移,用时短,运动得快。,相同时间内,位移大,运动得快。,13s , 110m,21s , 200m,时间不同 位移不同,如何比较快慢?,归纳总结:如何判断谁运动的快?,方法二:时间 t 相同,比较位移 s 的大小。,方法一:位移 s 相同,比较时间 t 的大小。,办法:以单位时间作为标准,比较在单位时间内的位移。,。

8、3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一,二,三,一,二,三,一,二,三,一,二,三,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四,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四,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四,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四,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四,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四,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四,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四,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四,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四,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四,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四,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四,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四,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四,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

9、第2 节 力的分解,力的分解,什么是力的分解,力应该怎样分解,能解决什么问题,力为什么要分解,什么是力的分解,用几个分力来等效替代一个力,1,求一个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一、力的分解,求一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二、力的分解也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因为分力的合力就是原来被分解的那个力, 所以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同样遵守平 行四边形定则。,力 的 分 解,2,力为什么要分解,通过力的分解,可以求出一个力的两个效果,通过力的分解,可以使关系由复杂变得简单,3,力应该怎样分解,是由研究的问题所决定的,选择的分解方法要有利于问题。

10、,1 + 1 = 2,矢量合成,第五章 第1节 力的合成,F=F1-F2,F=F1+F2+F3+,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互成角度 力的合成,当一个力产生的效果和几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而那几个力就叫做分力,共点力 合力 分力,什么是等效?,探讨合力F与分力F1F2之间的关系,平行四边形定则矢量合成的法则,友情提醒,1、弹簧秤的使用: 使用前要先调到零点弹簧秤伸长方向和所测拉力方向要一致即应保持与木板平行 读数时要正视,按有效数字正确读数和记录弹簧、指针、拉杆都不要与刻度板和刻度板末端的限位卡发生磨擦 2、如何做到合力与两个分力效。

11、复习提问: 1:产生机械波的条件是什么? 2:机械波传播的实质是什么? 3:机械波分哪二种?各有什么特点?,12.2 波的图象,我们可以用照相机把波的形状拍摄下来,就是按下快门瞬间各个质点离开各自平衡位置时的情形。我们就把这些质点连成曲线,就是该时刻的波的图象。,横波动画展示,一、波的图象,1.用横坐标X表示在波传播方向上各质点的平衡位置,2.用纵坐标Y表示某时刻各质点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振动质点在某一时刻的位置连成的一条曲线,叫波的图象,波的图象是在波的传播方向上,介质中各质点在某一时刻的波形图简称波形.(1)如果波的。

12、5力的分解,一、力的分解 1定义:求一个已知力的_ 2力的分解原则: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_, 同样遵守_ 3力的分解依据: (1)一个力可以分解为两个力,如果没有限制,同一 个力可以分解为_对大小、方向不同的分力 (2)在实际问题中,要依据力的_分解,二、矢量相加的法则 1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相加时遵从 _的物理量叫做矢量 2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求和时按 照_相加的物理量叫做标量 3三角形定则:把两个_从 而求出合矢量的方法叫做三角形定则,4矢量加减遵循的法则: (1)平行四边形定则; (2)三角形定则: 三角形定则与平行四边形定。

13、3 波的图像,第二章 机械波,学习目标,1.知道图像中横、纵坐标各表示的物理量,理解波的图像的物理意义. 2.理解波的图像和振动图像的区别. 3.会处理由波的双向性和周期性引起的多解问题.,内容索引,重点探究 启迪思维 探究重点,达标检测 检测评价 达标过关,自主预习 预习新知 夯实基础,自主预习,一、横波的图像 1.波形图 若以横坐标x表示在波的传播方向上各质点的 ,纵坐标y表示_各个质点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规定位移的方向向上为正值,向下为负值,则在xOy坐标平面上,描出该时刻各质点的位置(x,y),用平滑曲线将各点连接起来,就得到这一。

14、高中物理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及其应用 总结1,考点1,物体的受力分析,1受力分析的步骤(1)选取对象:研究对象可以是质点、结点、某个物体、或几个物体组成的系统原则上使问题的研究处理尽量简便,(2)按顺序找力:把研究对象从周围的环境中隔离开来,分析周围物体对研究对象的力的作用按照先场力(重力、电场力、磁场力等),后_力(弹力、摩擦力),再按其他力的顺序进行分析注意分析的力为_力,如重力、弹力、摩擦力等,,不要分析效果力,如向心力、回复力等,接触,性质,(3)画出受力示意图:把物体所受的力一一画在受力图上,并标明各力的方向,注意。

15、5 力的分解,一,二,一,二,一,二,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一,探。

16、4 力的合成,一,二,一,二,一,二,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一,探。

17、力的分解,一、力的分解 1定义:求一个已知力的_ 2力的分解原则: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_, 同样遵守_ 3力的分解依据: (1)一个力可以分解为两个力,如果没有限制,同一 个力可以分解为_对大小、方向不同的分力 (2)在实际问题中,要依据力的_分解,二、矢量相加的法则 1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相加时遵从 _的物理量叫做矢量 2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求和时按 照_相加的物理量叫做标量 3三角形定则:把两个_从 而求出合矢量的方法叫做三角形定则,4矢量加减遵循的法则: (1)平行四边形定则; (2)三角形定则: 三角形定则与平行四边形定则。

18、,(对应学生用书P9) 匀变速直线运动图象() 1直线运动的xt图象 (1)意义:反映了做直线运动的物体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2)图线上某点切线斜率的意义 斜率大小:表示物体速度的大小 斜率的正负:表示物体速度的方向 (3)两种特殊的xt图象 若xt图象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说明物体处于静止状态 若x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说明物体在做匀速运动,2直线运动的vt图象 (1)意义:反映了做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2)图线斜率的意义 斜率大小:表示物体加速度的大小 斜率正负:表示物体加速度的方向 (3)两种特殊的vt图象 若vt图象是。

19、高中物理 波的图像(1),波 动 图 像,大连长兴岛高中老姚物理,波动图像上找:质点振动的振幅A、波长,这就是振幅:A=2cm,这个距离就是波长:=8m,?,我会了吗?,已知波的传播方向判断某质点的振动方向。,V,例如:若波向右传播,则P质点此时刻的振动方向向哪?,判断方法:,1-明确波的传播方向,2-知道波源在该点P的哪测,3-在该点P的两侧附近各找个质点,如B、C两质点,B,C,4-明确P、B、C各点那点离波源最近,5-看离波源最近的质点在P点的上方还是下方,6-结论:在哪方P点振动方向就向哪方,如此而已,你们会了吗?,做题是检验的标准,下面你们自己。

20、高中物理 波的图像(1),波 动 图 像,大连长兴岛高中老姚物理,波动图像上找:质点振动的振幅A、波长,这就是振幅:A=2cm,这个距离就是波长:=8m,?,我会了吗?,已知波的传播方向判断某质点的振动方向。,V,例如:若波向右传播,则P质点此时刻的振动方向向哪?,判断方法:,1-明确波的传播方向,2-知道波源在该点P的哪测,3-在该点P的两侧附近各找个质点,如B、C两质点,B,C,4-明确P、B、C各点那点离波源最近,5-看离波源最近的质点在P点的上方还是下方,6-结论:在哪方P点振动方向就向哪方,如此而已,你们会了吗?,做题是检验的标准,下面你们自己。

【高中物理 波的图像 1】相关PPT文档
高中物理 力的分解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ppt
高中物理  波的图像 1.ppt
高中物理--波的图像-1.ppt
标签 > 高中物理 波的图像 1[编号:401207]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