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一、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来源与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五个基本观念,一、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来源与发展 1、来源 康德 黑格尔 费尔巴哈 2、发展 “西方马克思主义”,康德,18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古典唯心主义创始
第二章考古学理论与方法Tag内容描述:
1、 审美判断(趣味判断):无利害感;没有概念的普遍性;没有目的的合目的性;没有概念的必然性,康德 Immanuel Kant1724 1804,黑格尔,德国古典唯心主义辩证法哲学的集大成者、客观唯心主义者 主要著作:精神现象学、逻辑学、法哲学原理、历史哲学、美学等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黑格尔 Friedrich Hegel 17701831,费尔巴哈,德国古典哲学最后一个伟大代表、唯物主义哲学家 主要著作:黑格尔哲学批判、基督教的本质、未来哲学原理 人本主义人类学原则,坚持反映论和审美意识的观点。
但没有看到社会实践在人类活动中的作用。
,费尔巴哈 Ludwig Feuerbach18041872,卢卡契,西方著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 主要著作:历史与阶级意识(1923)心灵与形式(1911)审美特性(1963)社会存在本体论(1978) 卢卡契的现实主义文论:审美反映论,艺术发生于劳动与巫术统一论,情感与认识世界统一论,卢卡契 Georg Lukacs 18851971,葛兰西,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文艺理论家 主要著作:狱中札记(。
2、790) 审美判断(趣味判断):无利害感;没有概念的普遍性;没有目的的合目的性;没有概念的必然性,康德 Immanuel Kant1724 1804,黑格尔,德国古典唯心主义辩证法哲学的集大成者、客观唯心主义者 主要著作:精神现象学、逻辑学、法哲学原理、历史哲学、美学等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黑格尔 Friedrich Hegel 17701831,费尔巴哈,德国古典哲学最后一个伟大代表、唯物主义哲学家 主要著作:黑格尔哲学批判、基督教的本质、未来哲学原理 人本主义人类学原则,坚持反映论和审美意识的观点。
但没有看到社会实践在人类活动中的作用。
,费尔巴哈 Feuerbach Ludwig 18041872,卢卡契,西方著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 主要著作:历史与阶级意识(1923)心灵与形式(1911)现实主义论文集审美特性社会存在本体论 卢卡契的现实主义文论:审美反映论;艺术发生于劳动与巫术统一论;情感与认识世界统一论,卢卡契 Georg Lukacs 18851971,葛兰西,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文艺理论家 主要著作:狱中札记。
3、的面目各异之显著, 用“ 天壤之别”来形容, 恐怕一点也不为过。
问题意识:客观的学术史叙事究竟有无可能以及如何可能?,一、20世纪中国史学叙事的变迁,(一)1920年代的史学叙事王国维: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国新发现之新学问(1925年)。
王国维认为殷墟甲骨文字、敦煌塞上及西域各地之简牍、敦煌千佛洞之六朝唐人所书卷轴、内阁大库之书籍档案、中国境内之古外族遗文的发现和整理代表了最近二三十年的新学问; 而且, 前四类合在一起, 可与孔子壁中书的发现、汲冢书的发现并列为中国学问上的三大发现。
这篇文章高度肯定了新史料之开发和研究,明显地影响了此后的学术史书写, 初步确立了以史料工作为本位、以史料派为中心的叙事模式。
,(二)1930年代的史学叙事。
1.齐思和:最近二年来之中国史学界(1931年)。
齐思和正是选取了这段时间, 从“地下史料之发现”和“出版之史学书籍”两方面, 总结、赞扬了以胡适、顾颉刚为代表的“新史学”取得之成绩, 他显然是以史料派为正宗和主流。
,2.朱谦之:对史料派与史观派的辩证认识中国史学之阶段的发展(1934年)。
朱谦之认为, 考证史学成绩固。
4、面成长与发展的规律1.规律性和可预测性2.顺序性3.连续性和阶段性 4.不平衡性5.差异性,成长与发展理论,主要研究整个生命过程中个体身心变化与年龄的关系一、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学说二、艾瑞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学说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学说,第二节 成长与发展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学说 弗洛伊德“现代心理学之父” 通过精神分析法观察人的行为 创建了性心理学说包含三大理论要点 意识层次理论 人格结构理论 人格发展理论,一、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学说,(一)意识层次理论1. 意识 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环境中的人及事物变化的综合察觉与认识,是直接感知的心理活动 2. 潜意识 是人们没有意识到的深层的心理活动 3. 前意识 介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原始冲动、本能 被压抑的欲望, 潜意识的心理活动是一切意识活动的基础 潜意识中潜伏的心理矛盾、心理冲突等常常是导致个体产生焦虑不适乃至于心理障碍的症结,一、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学说,(二)人格结构理论 本我 是最主要、最原始的部分,是潜意识欲望的根源 包含遗传的各种内容,与生俱来 受快乐原则支配,目的在于争取最大的快乐和最。
5、研究的历史发展前科学阶段 即课程研究的原始萌芽时期,指古代社会的课程及其研究,包含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3种社会形态的课程及其研究。
特点 课程研究思想存在于哲学、伦理和政治等论述中。
没有专门的术语、概念,体系、著作和论述,更谈不上对课程的专门研究;与课程研究相关的论述,仅仅停留在描述、规定或记载上,没有对课程的推理、论证及构成课程要素的内部规律的认识与把握。
,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系统理论阶段 17-19世纪,伴随教育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和学校课程变革,课程研究在逐步繁荣中形成系统理论。
文艺复兴后,自然科学在学校课程中占据了应有的位置;百科全书式的课程主张及课程编排的文理学科趋向统一;新人文学科如现代国语、历史、公民、地理等的出现。
特点 课程研究逐步系统化;课程研究的理论依据科学化(心理学);课程有关问题的专门化研究(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之课程内容、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出现代表人物(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杜威),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专门学科阶段 课程论独立体系的建立,标志着课程学科的诞生。
20世纪早期课程学科化运动 1918年,美国著名。
6、的独特见解。
,1 教学理论的发展1.1 教学的定义 1.1.1 课程与教学“课程”是英语curriculum的中文翻译,是为了达到教育目标,选择与组织教育内容,按照一定的顺序编排的计划。
四个要素: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
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
美术课程是为了达到教育目标,选择与组织教育内容,按照一定的顺序编排的计划。
这一计划指对学生的美术素质造成影响的所有经验和活动,包括美术课堂教学和美术课外活动的教育计划。
,1.1.2 四个教学定义(1)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或者叫做描述性定义。
(2)教学即成功。
(3)教学是一种有意识的活动。
(4)教学是一种规范性活动。
,1.1.3 科学的教学定义20世纪后半期,出现了科学的教学定义的倾向。
这种形式的定义被赖辛巴赫(Reichenbach)称为“由若干命题配合而成的定义”,其公式是a=df(b,c)。
其中a指“教学有成效”这个命题。
(b,c)表示各种命题。
这一科学的教学定义也同样适合定义美术教学。
,1.2 教学理论演变的概述1.2.1 古代的教学理论,早期西方文化教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学到公开演讲的技巧。
早期中国的文化教育。
7、学习是刺激反应之间联结的加强;教学的艺术在于如何安排强化,www.themegallery.com,第一节 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斯金纳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主要的贡献在于他发展了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原理。
并且将心理学研究成果运用于教学方面,设计的“程序教学”(“教学机器” )对60年代的西方教育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www.themegallery.com,一、程序教学理论基础(一)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 有机体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反射(刺激反应)构成,有机体的行为分为由已知刺激引起反应的应答性行为和有机体本身自发的操作性行为。
相应的,反射也分为刺激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
,www.themegallery.com,刺激性条件反射:由无条件刺激引起的,伴随条件刺激所获得的条件反射。
操作性条件反射:对有机体自发的操作行为进行强化而形成的条件反射。
斯金纳认为有机体的学习行为是随着一个起强化作用的刺激发生的,人类一切的行为都是操作性条件反射的结果。
,www.themegallery.com,(二)强化理论 。
8、和获取遗存资料。
广义的调查包括地面踏查、钻探、航空勘查和地面物探与化探。
狭义的调查仅指常规的地面踏查。
,1、地面踏查,周公庙遗址城墙残段,钻探的姿势要正确,探眼要竖直,2、钻探,二、田野挖掘,(一)发掘的基本程序 1、布方 2、挖掘 3、收集遗物 4、记录,1、布方,a.什么是探方:把发掘区划分为若干相等的正方格,以方格为单位分工发掘,这些正方格叫“探方”,这种发掘方法叫探方发掘法。
划分正方格的过程叫布方。
,b.探方的结构、规格、方向,1米 4米,主体 T1 T2,北隔梁,东隔梁,关键柱,4米 1米,基点,N,c、探方的编号(T),(1)顺序法:常规顺序法T1、T2、T3年代顺序法98T1、98T2.区号顺序法T101、T206,顺序法,(2)坐标法,第一象限坐标法T0103全方位坐标法T30204,坐标法,d、布方的程序,在遗址表面划定探方、隔梁和关键柱的界线叫做“布方”。
确定坐标基点 拉线 钉桩子 系线,2、挖 掘,发掘工具,横向发掘原则,主体 隔梁 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