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经历:,春秋时期,应运而生,战国后期,蔚然大宗,秦朝时候,遭到打击,西汉初年,逐渐复苏,汉武帝时期,正统思想,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从“无为”到“有为”,1、“无为而治”,汉初的与民休息政策,汉初社会贫困,减轻田租、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并免除一定的赋税和
第二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Tag内容描述:
1、社会稳定 3、生活改善,积极:,消极:,“无为”中央软弱无力 匈奴和亲;民族矛盾 诸侯国、豪强地主放纵、姑息,阶级矛盾,怎么办?,解决之道:,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积极有为的思想。
,2、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的形成,1、董仲舒对策阐发思想,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董仲舒新儒学体系的形成,2)根本目的:为了适应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和维护统一的需要,1)形成:糅合道家 、法家、 阴阳五行思想改造成新儒家思想。
,“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加强君权的需要,“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巩固君权、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3)董仲舒新儒学的思想主张,2、以儒家经典为教材,儒家垄断教育。
,1、重用大儒;以儒家为选拔标准。
,三 儒学成为正统,3、设太学、州县学,儒家独尊。
,积极,1、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促进统一国家的稳定与发展。
,2、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
,思考:如何评价汉代新儒学(独尊儒术)?,消极,1、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不利于学术发展,2、宣扬的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带有明显的。
2、独尊儒术”。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
“三纲五常” : 三、儒学成为正统:,汉初的“无为”,1.背景:经济残破。
2.目的:恢复生产,安定人心。
3.治国原则:“无为而治”。
4.应用:休养生息政策。
,汉初的社会经济,“汉兴,接秦之弊,丈夫从军旅,老弱转粮饷,作业剧而财匮,自天子不能具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
” 史记平准书,汉初的社会经济,“汉兴,按秦之敝,诸侯记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高祖以是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
汉书食货志,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 策,兵皆罢归家,以有功劳行田宅。
号召流亡者各归故土,恢复故爵田宅。
以饥饿自卖为奴婢者,一律免为庶人。
重农抑商。
减轻田赋,十五税一。
订九章律,较秦律缓和。
,文 景 之 治,重视农业生产 ,减轻人民负担 。
三十税一。
减轻刑法。
文景两代对周边少数族也不轻易动兵,尽力维持相安的关系。
皇帝励精图治 :文帝曾想建造一座露台,听说要花费百金,等于中人十家之产,于是作罢。
,减轻刑法,秦代大多数罪人,即被判处为。
3、对自己的言论,于是下令将这些人逮捕审问,并将违犯禁令的四百六十余人坑杀于咸阳,以警告天下的文化人。
,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天下既定,民亡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百业俱废,生灵涂炭,治国思想,社会状况,吸取教训,无为而治,吸取秦亡教训,批判法家,1、汉初实行无为而治的原因,一、从“无为”到“有为”,黄老之学:汉代的黄老之学是一种特定的学术思潮和政治思潮。
在思想学术上,汉代的黄老之学已不是先秦老庄的宗派之学,而是以道家的基本精神为主干,积极吸纳儒墨名法各家思想,从而显示一定程度的综合性。
在政治上主张清静无为。
,“至正者静,至静者圣”、“善为国者,太上无刑”,“重柔者吉,重刚者灭”,2、无为而治的思想来源,一、从“无为”到“有为”,1、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3、轻徭:汉文帝时,一般民众的负担减少到每三年服役一次。
,2、对征发兵役有所控制,让大量士兵回家, 并授予田宅。
,4、薄赋:汉文帝时代宣布将租率减三十税一,算赋也由每人每年120钱减至40钱。
,3、无为而治下采取的与民休息政策,一、从“无为。
4、国的思想学术在不断的相互渗透、改造,以适应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需要,同时又将反作用于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
,一、提出背景:从“无为”到“有为” 二、董仲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三、提出后的实践:汉武帝“独尊儒术” 四、结果:儒学成为正统,一、提出背景:从“无为”到“有为”,“无为而治”(道),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表现-休养生息政策(萧规曹随),影响 -积极影响;经济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强盛- 消极影响:潜伏危机:王国问题;土地兼并严重;边境匈奴问题。
,“有为”,加强中央集权, 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的形成,1、董仲舒生平(前179 -前104年),博览群书,专心致志(“三年不窥园”“乘马不知牝牡”)经历文、景、武帝时代,汉代儒学代表、大学问家、是儒家思想成为传统文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 汉武帝举贤良对策,三次应对策问天人三策受赏识、为官 晚年著春秋繁露 创制新儒学体系,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材料二: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
5、目的:加强中央集权 实质:思想文化专制,材料: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 千人,人相食,死者过半。
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
天下 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问:根据材料概括出汉初所面临的困难并指出其应对策略,策略:无为而治 与民休息,原因:客观由于长期战争,社会经济破坏主观吸取秦亡教训,欲图长治久安,黄老之学:中国战国时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
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 人,故名。
黄老之学始于战国盛于西汉 。
无为而治是其主要观点,它强调无为而 无不为,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倡导“待 时而动”“因时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材料一 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
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
当此之时,网疏而民富,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
司马迁史记.平准书,根据你所学的设问方式,为本段材料设计一个问题并准好答案。
,一.独尊儒术的背景(从无。
6、整理汉初从无为到有为的原因。
用资料分析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用阅读分析法理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认识仁政思想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有积极作用;通过汉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认识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重视教育对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提出问题 (预习任务。
为理科班学生掌握)1.儒学自诞生到西汉期间发展演变轨迹: 2.汉初与民休息政策有哪些具体措施?3.儒学在西汉的复苏的社会原因?董仲舒的学说哪些可体现相应的解决问题 原因 董仲舒的学说思想王国土地 限田、薄敛、省役边境阶级矛盾 缓和阶级矛盾,制定规范限制人民4.汉武帝“独尊儒术” 采取了哪些措施? 拓展延伸1.试分析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有哪些积极可取的,哪些是今天应当扬弃的消极影响? 2.有人认为:就其实质而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朝的“焚书坑儒”是相同的请回答:你认为上述观点是否有道理?结合秦汉史实指出依据巩固练习一、选择题1西汉时,以大夫随汉武帝外出打猎,君主猎得一头小鹿,交大夫带回,路遇母鹿,两鹿互相哀鸣,引起大夫的恻隐之心,便放了。
7、国力强盛(文景之治),3.危机:,(1)南北边境不宁 (2)王国威胁中央 (3)土地兼并剧烈,阶级矛盾激化,二、汉武帝的“贤良对策”,推荐策问(成为定制),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初令郡国举孝(孝子)、廉(廉吏)各一人”(汉书武帝纪)。
,“是时,汉兴六十余载,海内艾安,府库充实,而四夷未宾,制度多阙。
上方欲用文武,求之如弗及,始以蒲轮迎枚生,见主父而叹息。
群士慕向,异人并出。
卜式拔于刍牧,弘羊擢于贾竖,卫青奋于奴仆,日磾出于降虏汉之得人,于兹为盛。
是以兴功造业,制度遗文,后世莫及。
”,发掘治国之才;推动封建社会的发展.,影响:,“贤良对策”的影响是什么吗?,三、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代儒学代表 三次应对策问天人三策 受赏识、为官 晚年著春秋繁露 创制新儒学思想,1、董仲舒生平,2、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加强君权的需要,“仁政”:限田、薄敛、省赋役,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糅合道家、阴阳五行思想改造儒。
8、重;边境匈奴问题。
,“有为”,加强中央集权, 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2、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的内容,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 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罢黜百家,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纲五常,“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君权神授”,“天人合一” ,“天人感应”,加强君权的需要,“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仁政”:限田、薄敛、省赋役,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糅合法家,道家、阴阳五行思想改造儒家思想,从而形成了具有时代特点的新儒学体系,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董仲舒的哲学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
他认为天是至高无上的人格神,不仅创造了万物,也创造了人。
因此,他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和人一样“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
人与天 是相合的。
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继承了孟子学派和阴阳家邹衍的学说,而且将它发展得十分精致。
董仲舒认为,天生万物是有目的的。
天意要大一统的,汉王朝的皇帝是受命于天来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