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能比较熟练地进行整十数、几百几十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2、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3、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能够比较熟练的掌握口算方法。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教学过程教师引导活动1、口算方法训练看卡片写得数917 982 7010 27
北京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5.综合应用 第二课时Tag内容描述:
1、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能比较熟练地进行整十数、几百几十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2、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3、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能够比较熟练的掌握口算方法。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教学过程教师引导活动1、口算方法训练看卡片写得数917 982 7010 27090 54060 764 847 6020 35070 360402、口算速度训练(1)看卡片抢答722 28040 56080 35070 7204 483 9608 56040 40080 50010(2)比一比看谁算得快练习九 23、变式练习匹配题。把算式和得数连起来32080 2 91070 1028040 4 60050 24、发。
2、(沪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三步计算式题第二课时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课本第七册(试验本)P45 页/复习课。教学目标:熟练、正确地计算没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式题。教学过程:一、算术公园先说一说运算顺序,再用递等式进行计算。567294 20015025 487+1613121336647 840+2723452 346+3700689521796623 263898721 16511+127120+300512 816024532 8517+5213二、分层练习1标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递等式计算。2514613864 3721+8428432986973+12。
3、(沪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分数的加减法第二课时课题:分数的加减法 2教材解读:分数的加减法是第七册中分数的初步认识(二) 中的一个教学内容,上节课中通过“形象感知讨论探究抽象概括”已经让学生亲历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中获取分母在 20 以内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本节课重点在于结合课页,巩固练习。学生解读: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能计算分母在 20 以内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并抽象概括出计算方法。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在于通过学生“画一画、推一推”两种方法加深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理解。并能适当拓展。教学目标。
4、(沪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四舍五入法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四舍五入法(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巩固找与一个数最接近的整万数、整十万数、整百万数的方法。2.结合生活实际,初步学会根据实际需要把一个数用四舍五入法省略尾数,写出它的近似数。3.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实践活动,体会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数学是有用的。过程与方法:1经历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现实背景中抽象出“四舍五入”的过程,积累数感。2借助学生已有的关于平方米的活动经验、平方米和平方千米这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丰富 1 平方千米的量感。3通。
5、第二课时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归纳和整理出千亿以内数的数位顺序表,帮助学生分清数位与计数单位的联系和区别;使学生感受什么是数位,知道四位一级的分级方法和每一级各都有哪些数位及表示的含义;理解一个数字所在的数位、数级不同,表示的数的大小也不同。使学生能够把数位和数级结合起来,突出“数级”的概念,掌握数级的规律。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数位顺序表,掌握数级的分级方法和各级表示的含义。教学过程:一、旧知识应用导入。1、给下面句子中的数字标出每个数字所对应的数位。(2-3 页)(1)故宫占地面积 720000 平方米。(2)在。
6、第二课时教学目标:通过对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调查、统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回答并提出问题教学过程:一、出示统计表和折线统计图。通过观察初步感受折线统计图的特点。1、每隔几小时测量一次气温?2、几时的气温最高?3、这一天当中气温是怎样变化的?你能预测这一天 18:00 的气温吗? 二、114 页试一试说一说:从统计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估计小明 70 秒能跳多少个?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着提出问题。三、115 页练一练春节期间,去庙会的人数是怎样变化的?根据上面的信息,如果明年你去逛庙会。哪天去比较合适。
7、(沪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从毫升到升第二课时教学内容:从毫升到升(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用毫升和升来描述液体容量的多少。2.运用毫升和升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3.能用毫升和升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4.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探究得到不同单位加减法的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认识 1L=1000mL;通过自己动手制作 1L 的量具,并用来测量身边容器的容量,积累关于升与毫升的认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逐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数学是有趣的和有用的,初步了解数学的价值。2对日常生活。
8、(沪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从克到吨第二课时教学内容:从克到吨(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表示较重的物体的轻重时一般使用吨做单位,了解 1 吨的实际重量。2.知道克、千克、吨之间的进率,回进行简单的换算。3.会通过换算,将不同单位表示的两个量之间的加减计算转换成同一单位表示的两个量之间的计算。过程与方法:借助学生已有的关于克、千克的活动经验、克和千克这两个重量单位之间的换算,丰富 1 吨米的量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逐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数学是有趣的和有用的,初步了解数学的价值。2对日。
9、乘除混合运算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经历自主探索并尝试将分步计算的两个算式改写成一个乘除混合算式的过程。2理解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计算乘除混合运算式题,能解决一些简单应用问题。3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感受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课前准备:一本稍厚点的儿童读物。教学方案:通用教案 个性化教案教学环节 教学预设一、问题情境1拿出一本儿童读物,让学生估计书的页数,然后提出看书中有许多数学问题,并出示情境图。2观察情境图,交流图中的数学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给学生充分表达的机会,师:同学们,看老师手里这本书,。
10、(沪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大数的认识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大数的认识 p13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巩固多位数的计数单位及相应数位2.能够较熟练的按照四位一级的分级方法,正确读出多位数3.掌握多位数各个数级中末尾“0”及中间“0”的正确读法过程与方法1.以旧引新,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2.引导学生大胆探索,掌握规律,培养学生抽象、归纳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教学重难点: 1.学习亿级数的读法。2.读中间和末尾有零的数。教学准备: 课件教学过程:。
11、第二课时 认识垂直教学内容:教材信息窗 2,70-72 页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情境,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垂直关系,理解互相垂直、垂线、垂足等概念。2、经过自主探 索和合作交流,学会用合适的方法做出一组垂线,能够借助直尺、三角板、量角器等工具画出已知直线的垂线。3、感受生活中的垂直现象,能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垂线,了解垂直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能主动参与观察、操作等学习 活动,培养学习空间与图像的兴趣,发展空间观念,感受学习数学的趣味性。教学重点:结合生活情境,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垂直关系。建立垂线的概念。教学难。
12、第二课时教学目标:通过对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调查、统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回答并提出问题教学过程:一、出示统计表和折线统计图。通过观察初步感受折线统计图的特点。1、每隔几小时测量一次气温?2、几时的气温最高?3、这一天当中气温是怎样变化的?你能预测这一天 18:00 的气温吗? 二、114 页试一试说一说:从统计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估计小明 70 秒能跳多少个?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着提出问题。三、115 页练一练春节期间,去庙会的人数是怎样变化的?根据上面的信息,如果明年你去逛庙会。哪天去比较合适。
13、五、加法和减法(一)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体会“加法交换律”2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重点:体会加法交换律教学过程:一、导入在生活中,你发现了什么生活问题?创设情境:鸡妈妈数小鸡,1、2、3、4、5、6、7,请你帮帮它,到底几只鸡?二、 新授(一)出示图,引导生观察,自己说说图意,可以提出什么问题?1、一共有多少只鸡?怎样列式?2、 生边说师边板书:3+2=53、还可以怎样列式?2+3=54、讨论:为什么同一道题,能列出不同的算式,结果却不同?使生初步体会:相加的两个数调换位置,得数不变。(二)摆。
14、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初步体会“加法交换律”,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2、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重点:体会加法交换律教学难点:多角度思考问题,学习有条理说话。教学过程:一、导入口算练习二、新授1、出示图,引导生观察,自己说说图意,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说图意,求一共有多少只鸽子?怎样列式?2、生边说师边板书:3+2=53、还可以怎样列式?2+3=54、观察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两个加数相同,位置不同相加的结果相同)师:相加的两个数交换位置后,在相加,得数不变。5、练习,看谁说的快,说说为什么这么。
15、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练习测量,画线段,掌握方法,与日常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教学重点:掌握画线段的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一、汇报展示1、你从生活中搜集到了那些直线,线段,射线。2、试着画一画。二、画线练习1、连接 A、B 两点画一条线段。(要画直)A B 2、画一条长 51 毫米的线段。(画法、和长度)3、以 O 为端点画两条不同方向的射线。(射线特点、能画几条、渗透角)O4、求下图中线段 AC 的长。(会看线段图)5 厘米 3 厘米A B C?厘米 5、线段 AC 长 9 厘米(。
16、第五单元 平移与旋转第二课时 旋转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使学生通过观察,初步感受生活中的旋转现象,直观认识物体的旋转。 通过观察实例,使学生理解物体旋转的特点。能力目标:1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生活,获得数学知识的思想。2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及“用数学”的意识。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感受物体旋转的特点教学难点:使学生初步理解物体旋转的特点,能够正确判断物体的运动方式。教学过程:一、 引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物体的平移,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物体的另外一种运动方式,请同学们先想一想地球围着太阳做什么?电风扇怎么样运动? 。
17、五、综合应用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参与秋季运动会的相关活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如面积计算、统计、方向与位置、大数目估算等。同时扩展学生的思维,学习简单数列求和的方法,会运用和实施淘汰赛和单循环赛等赛制,从而获得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教学重点: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扩展学生的思维,学习简单数列求和的方法,会运用和实施淘汰赛和单循环赛等赛制,从而获得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方。
18、五、综合应用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参与秋季运动会的相关活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如面积计算、统计、方向与位置、大数目估算等。同时扩展学生的思维,学习简单数列求和的方法,会运用和实施淘汰赛和单循环赛等赛制,从而获得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教学重点: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扩展学生的思维,学习简单数列求和的方法,会运用和实施淘汰赛和单循环赛等赛制,从而获得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方。
19、第二课时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参与秋季运动会的相关活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如方向与位置、大数目估算等。教学重点: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秋季运动会的开幕式正在进行,让我们去看一看。二、新授(一) 出示例图二:图中都有哪些人?1、看台上的观众这么多,大概有多少人呢?可根据学生服装颜色的不同,划分三个区域,先估算一个区域510=50 503=1502、滑轮队有多少人?补充简单等差数列求和的方。
20、第二课时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参与秋季运动会的相关活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如方向与位置、大数目估算等。教学重点: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秋季运动会的开幕式正在进行,让我们去看一看。二、新授(一) 出示例图二:图中都有哪些人?1、看台上的观众这么多,大概有多少人呢?可根据学生服装颜色的不同,划分三个区域,先估算一个区域510=50 503=1502、滑轮队有多少人?补充简单等差数列求和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