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趣教案 5教学目的:1、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通过反复诵读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味文中的童真童趣。2、指导学生识记文言词汇,理解并积累几个成语的意思及妙用;品位文中的精彩语句。3、让学生学会观察、联想和想象,学会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教学重点:着重从阅读和写作方面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
1.5 童趣 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Tag内容描述:
1、童趣教案 5教学目的:1、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通过反复诵读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味文中的童真童趣。2、指导学生识记文言词汇,理解并积累几个成语的意思及妙用;品位文中的精彩语句。3、让学生学会观察、联想和想象,学会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教学重点:着重从阅读和写作方面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习惯。教学步骤:一、联想导入引导学生回忆童年趣事联想所了解的名人童年趣事探究清代文学家沈复有哪些童年趣事,导入课题,简介作者。二、感知积累(一)指导学生试读课文教师指导文言文诵读方法。请一位同学。
2、记我成功的一节课童趣课堂实录 海南省儋州市洋浦实验学校 杨本道【课堂实录】师:今天有老师在这里听课,同学们多少有些紧张吧。为了放松一下大家的心情,先请同学们看一样东西,这是老师上次在海边游泳时捡到的。 (亮出海螺,重点让学生观察海螺的形状、棱角、上面的一些线条。 )看完之后说说它们像什么。生:看它的形状像宝塔。生:看它上面的线条像树的年轮。生:上面的花纹像条盘旋的龙。师:你们真会观察。你们看,一个看似普通的海螺,经过仔细的观察,经过丰富的想象,就会发现它的审美价值。这说明,观察和想象是很重要的。它能。
3、5、童 趣 沈复知识与能力:1、背诵、翻译全文。2、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3、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2.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教学重点: 1、掌握文言词句。 2、感悟“物外之趣”教学难点:1、反复朗读,解释字词,理清句子层次,朗读时注意停顿。2、品味文章的语言之美,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教学课时:3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儿童是天真烂漫的,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幻想。 “青梅竹马。
4、童 趣学习目的1、反复诵读,品味深透于文中的童真童趣。2、初步培养借助注解、工具书自主理解文言文文意的能力。3、学会围绕课文提出问题,初步培养问题意识。4、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味人生。 学习重点1、初步培养借助注解、工具书自主理解文意的能力。2、反复诵读,品味深透于文中的童真童趣。学习难点1、学会围绕课文提出问题,初步培养问题意识。2、2、 初步培养借助注解、工具书自主理解文意的能力。教材分析本文是作者追忆童年生活的一篇极有情趣的散文,生动地描述了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的趣事,表现了童年生活的乐趣。。
5、1童 趣沈复课型:文言文 讲读教学目标:1、背诵、翻译全文。2、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 。3、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教学重点: 1、掌握文言词句。 2、感悟“物外之趣” 。 教学难点:1、反复朗读,解释字词,理清句子层次,朗读时注意停顿。2、品味文章的语言之美,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教学课时:2 课时。教学方法:诵读法 探究法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1、导语:同学们,儿童是天真烂漫的,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幻想。 “青梅竹马”这个成语大家都是知道的。可是你们知道其中“竹马”是。
6、童趣教案 6教学目标 背诵、翻译全文。 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 。 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教学重点 掌握文言词句, 感悟“物外之趣” 。 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了解大意。 字词。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反复朗读,疏通文意。 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设计 导入 同学们,儿童是天真烂漫的,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幻想。 “青梅竹马”这个成语大家都是知道的。可是你们知道其中“竹马”是什么意思吗?李白有诗云:“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其中“竹马”就是小孩子将竹竿跨在裆下当作马来骑。。
7、童趣教案教学设想 : 教学本文,宜把诵读作为教学重点,默读以疏通其文,朗读以领悟其妙。本文内容比较浅显,可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可作适当点拨、引导。要求学生当堂熟读成诵,流畅地复述课文内容,从而深刻地理解“物外之趣” 。 由于本文是学生入校后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教师有必要谈谈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 课前可安排预习。 教学目标 :1,背诵,翻译全文。 2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一一“物外之趣” 。 3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重点、难点:理解文言词句,感悟“物外之趣” 。 教学方法 : 传统的朗读和背诵是学。
8、童趣 教案 7 计划课时 两课时课 题 童 趣(沈复)使用时间 一课时知识目标1.准确地划出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理解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3.学习积累重点词语。 4.理解文章叙事顺序,了解各层大意。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语感,体验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用心领悟了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 教学目标德育目标 让学生认识自然之美和创造之美,培养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教学重点、难点、关键1.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2.初步了解。
9、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背诵、翻译全文2、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 。二、过程与方法:朗读、自主、合作、探究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四、教学重点1、掌握文言词句。2、感悟“物外之趣” 。五、 教学难点1、掌握文言词句。2、课文背诵第一课时一、课前准备预习课文,了解大意。掌握字词。二、 导入新课(师口述 1 分钟)同学们,儿童是天真烂漫的,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幻想。“青梅竹马 ”这个成语大家都是知道的。可是你们知道其中“竹马” 是什么意思吗?李白有诗云:“郎骑竹马来,。
10、 一个之前没备课的课堂实录童趣教学内容是清代作家沈复的童趣 。因为本文在旧教材中出现过,自己对文本有一些印象,再加上今天是周末,所以直到上课前 10 分钟,我才拿起了教材。没有一些上课的思路,于是课堂上干脆放手了。第一课时一、活跃气氛:师:课前一个小问题,上课前你们在干什么?生:打乒乓球、跳绳、吃东西师:好玩吗?生:好玩,我们分组打乒乓球,3 个球全输了的做俯卧撑。生:好玩,第一次在学校的走廊上跳绳,很热。生:吃东西很无聊,不好玩。师:呵呵,今天我们学什么?生:不知道(生笑)二、欣赏插图:师:请翻书到 2。
11、童 趣沈复教学目标:积累文言词语,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体会文中的童趣同时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 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教学重点: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并背诵全文。 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活乐趣。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方法:1、诵读法:字音、节奏、文意、内容。2、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培养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引读:同学们,儿童是天真烂漫的,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幻想。孩子的想像是奇特的、变幻的,一些大。
12、七年级语文导学案班级:_ 姓名:_编者:高源 寒梅 瑞斌 审核: 评阅等级:时 间 2012-9-5 学习内容 童趣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反复朗读课文,培养语感(能读准节奏、停顿) ,疏通文意。3、理解课文中表现的“物外之趣” 。 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的童真童趣,提高朗读能力,培养文言文语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善于观察,做一个有生活情趣的人。学习重点 反复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学习难点 理解课文中表现的“物外之趣” 。学习方。
13、教学目标 背诵、翻译全文。 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 。 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教学重点 掌握文言词句, 感悟“物外之趣” 。 课前准备预习课文,了解大意。 掌握字词。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反复朗读,疏通文意。 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设计 导入 同学们,儿童是天真烂漫的,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幻想。 “青梅竹马”这个成语大家都是知道的。可是你们知道其中“竹马”是什么意思吗?李白有诗云:“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其中“竹马”就是小孩子将竹竿跨在裆下当作马来骑。这种想像。
14、童 趣 教学设想1. 疏通文句,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儿时观察昆虫的童趣。2.口头翻译课文,在熟悉文句的基础上,复述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物外之趣”并且思考这种“物外之趣”是怎么来的。课时安排 :两课时。第 一 课 时教学内容和步骤导入同学们,儿童是天真烂漫的,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幻想。今天我们来学习清代文学家沈复的短文童趣 。文章中趣事,可能勾起我们许多儿时的回忆,许多奇思妙想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二结合注释,疏通文句,朗读课文,理解文意。正音。藐(mio )小 项为之强( jing) 鹤唳(l)怡(y)。
15、童趣教案教学设想 教学本文,宜把诵读作为教学重点,默读以疏通其文,朗读以领悟其妙。本文内容比较浅显,可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可作适当点拨、引导。要求学生当堂熟读成诵,流畅地复述课文内容,从而深刻地理解“物外之趣”。 由于本文是学生入校后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教师有必要谈谈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 课前可安排预习。 教学目标 1背诵,翻译全文。 2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一一“物外之趣”。 3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重点、难点 理解文言词句,感悟“物外之趣”。 教学方法 传统的朗读和背诵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
16、童趣学习目标 准确划分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理解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学习积累重点词语。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 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活乐趣。 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反复朗读,正确停顿,疏通文意。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香港是弹丸之地,高楼林立,将道路挤得没有了,楼与楼之间没有空间建路、相通,怎么办?建筑师们就带着画好的图,来到幼儿园,让孩子们在楼与楼之间划上路,孩子们拿起笔,不假思索地就在楼与楼的空。
17、童趣学案科目:七年级语文 班级:七(3)班 主备教师:张进云 日期:2011.9.6 审阅学习目标准确划分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理解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象,才能有物外之趣。 学习积累重点词语。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朗读古文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德育目标 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学习重点 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 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学习难点 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活乐趣。学习方法 朗读、背诵;自主、合作、探究。学时 两课时。情景导入孩子的想像是奇特的、平易的。
18、童趣课堂教学案例一、教材说明 童趣说的是作者童年时代观察草丛、虫蚁、土砾、癞蛤蟆 幻象迭出,妙趣横生,从现实事物中体会到各种物外之趣。与学生现实生活很接近,很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指导学生正确的语音停顿,在朗读中提高语感能力,可以消除语言习惯障碍;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规律,使学生消除畏惧心理,打好学习文言文的基础;组织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自己去解决问题,体会作者的“情趣” ,并向作者学习,在日常生活中得到新的美的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19、七年级语文教案童趣 时间:2009 年 08 月 08 日教学目标: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培养语感(能读准节奏、停顿) ,能用自己的话叙述文章内容。 2把握文言词语解释的最常见方法,理解和积累重点词语。学习重点: 体会文章中细致观察的作用及联想和想象的用法.学习难点: 理解文言词语, 感悟“物外之趣”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自学 1.字词积累(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掌握加点字藐(mio) 项为之强(ji ng) 鹤唳(l) 怡(y) 然 凹凸(o t) 为壑(h) 癞(l i)虾蟆 土砾(l ) 庞( png)然 童稚( zh)(2)解释下列成语明察秋毫: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
20、童 趣教学目标:积累文言词语,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体会文中的童趣同时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 。 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教学重点: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并背诵全文。 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活乐趣。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方法:1、诵读法:字音、节奏、文意、内容。2、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培养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引读:同学们,儿童是天真烂漫的,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幻想。孩子的想像是奇特的、变幻的,一些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