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背景知识在英语阅读理解中的作用合肥市第二十六中学 梁晓燕摘要:背景知识的作用在近 20 年来已经引起语言学家的广泛关注。本文首先介绍几种阅读模式理论,然后依据图式理论,阐述了该理论对阅读理解的作用。认为充分利用读者所具有的图式,即背景知识,并发挥其认知能力,将会改变传统的阅读理解中所存在的不足,使读者在阅读理解中积极地参与思考,从而使理解更准确、更全面,最后指出了背景知识的作用对教学的启发。关键词:背景知识 阅读理论“自下而上”模式 “自上而下”模式 “相互作用”模式 阅读理解 阅读理解能力是当今社会中的一项最基本的技能,我们接受外界的信息和知识,处理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阅读
2、文字材料,从中提取意义。英国心理学家Goodman(1968)曾说过:“ 阅读是心理语言的猜谜游戏,是思想和语言相互作用的过程。 ”阅读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和心理活动。阅读理解是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一种语言综合能力、一种在单位时间内学习者对语言符号“摄入”的能力。它不仅包括对词、句、段落、篇章的理解能力,还包括对写作者意图的理解能力。而背景知识是掌握阅读理解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将探讨背景知识在阅读理解中的作用。一、阅读理论近年来,国外对英语阅读的研究有了很大发展,阅读的研究已经从教育和心理的研究独立出来形成体系,并提出了多种阅读的理论模式。1 “自下而上”模式(bottom-up mo
3、del)理论.60 年代,因受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阅读被看成是一种精确的自下而上的过程:读者对印刷符号的刺激作出反应、辨认出字母和单词、直到对更大的语言单位(如短语、句子等)加以识别。Gough,P.B.是这种理论的主要代表,他通过反复研究,将阅读过程分解为肖像表征、字母辨认、词义理解和句子中词的加工等四个从低级水平到高级水平,自下而上的过程。 “自下而上”模式理论认为读者按字、词、句、段、篇逐级解码,就可获取意义,因为意义附身于问,决定文章意义的是文章本身。阅读一篇文章的过程也就是对构成该文章语言的理解过程。2 “自上而下”模式(top-down model)理论,在 1967 年提出,阅
4、读是“ 心理语言学的猜谜游戏”。他认为阅读过程就是一个预测、选择,检验,证实的等一系列认知活动,有效阅读并不依赖于对所有语言成分的精确辨认,而在于能否在输入的信息中利用尽可能少的信息作出准确判断。阅读是一个积极的过程。在阅读中,读者把比课文带给他的信息更多的信息(即自己已有的语言知识和背景知识)带到阅读中来,据此对文章不断作出预测,并对所作预测进行检验:或肯定或否定。 “自上而下”模式理论又被成为“以读者为基础的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阅读者所具备的同材料相关的知识是译玛的基础。作者通过语言符号想读者传递信息,实际上是在刺激读者通过联想自己的既存知识来挖掘意义,读者对相关材料的知识越多,对材料的
5、理解也越深入。 “自上而下”模式理论又被成为“ 概念驱动” 模式理论。概念知识可以用来对读物进行预测,在输入信息有多种可能时,读者可以通过概念的判断择其合理的一种。这一运作过程被称为概念驱动。3 “相互作用”模式理论。70 年代后期,现代认知心理学家鲁姆哈特(D.E.Rumeihatr)提出了“相互作用” 模式理论,认为读者带到阅读中来的更多的信息和课文包含的信息在阅读理解中都是很重要的,阅读的“自下而上”和“ 自上而下 ”加工应该有机地结合起来。在阅读过程中人们运用这两种方式进行信息处理,无论在阅读的哪一阶段、哪一层次里,两种信息处理的方式总是同时进行的。自下而上的信息处理保证读者发现新的信
6、息和发现与自己的假设不同的信息,自上而下的信息处理帮助读者消除歧义并通过概念的判断在各种可能的意义中作出合理的选择。因此,阅读的过程是读者大脑已存的知识与文章的信息相互作用的过程。近 20 年来,对阅读理论的研究重点集中在对图式理论的研究。而背景知识又是理论的重要成分。图式(schema)的提法最早见于康德(Kant,1781)的著作。图式理论认为,任何语言材料,无论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本身无意义,它只指导听者或读者如何根据自己原有的知识,恢复或构成意思。图式是人头脑中存在的知识的单位。根据这一理论,阅读理解首先是输入一定的信息,然后在记忆中寻找这些信息的图式,当足以说明这些信息的图式被找到后
7、,就可以说产生了理解。可见,读者理解一篇语言材料的过程,就是读者头脑中的图式与语言材料所提供的信息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当读者头脑中的图式与语言材料所提供的信息联系起来时,就能获得作者所要传递的意义,达到读者与作者相互交流的目的。否则,阅读理解就失败。比如,我们提到“上山下乡”,35 岁以上的人都明白,而 20 岁以下的青少年不明白,因为前者有这方面的图式,后者则无。根据图式阅读理论,读者的阅读能力由三种图式决定,即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内容图式(content schema ) 和形式图式(formal schema)即是背景知识。二背景知识在阅读理解中的作用Pearson and J
8、ohnson (1978)把阅读理解定义为“联系新旧知识的桥梁”,强调了背景知识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学生尽管读懂了文章中的每一词句,却无法理解全文的意义。图式理论对此现象的解释是:学生或者未具备有关的内容图式,或者缺乏调动内容图式的能力,因而无法将文章中的信息和大脑中的知识联系起来,于是出现了读后不知所云的现象。图式理论认为文章的内容也是构成文章难度的一大要素。在外语阅读中,外国文化背景知识是内容图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民族的语言并不等于语音词汇语法,它还渗透着该民族的文化。缺乏对该民族文化的了解往往是造成阅读困难的一大要素。学生有时之所以无法理解某些文章的意思是由于
9、文化差异而未能具备相应的内容图式,因而在阅读中无从调用,阻碍了对文章的理解。每一种民族文化中都有大量为该种文化所独有的特殊现象。这些现象在使用外语的社会成员的生活中经常发挥作用,并反应在语言中;反之,有些在本民族文化中习以为常的现象,在外族文化中却无此传统习惯。比如, “龙 ”在中国被视为吉祥物,有不可思议的伟大力量,因此成为至尊帝王的象征,炎黄子孙都骄傲地称他为“龙”的传人。但罗马神话中的龙,却是想鄂鱼类的陆生动物,能够喷烟吐火,是具有四足的凶残动物。对目的语国家的背景知识越丰富,在同外国人交集中越能达到完全的理解。反之,就会在交际中,通过语言把本国特有的文化背景强加给对方,有失礼节,甚至冒
10、犯对方。下面一个阅读实验足以说明建立学生内容图式(即背景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我们的阅读教学很有启发。鲁姆哈特在他的一篇文章(Understanding,1984)中说到他的一个实验 “石油危机的故事”。他让被试阅读这样一篇短文:Business had been slow since oil crisis. Nobody seemed to want anything really elegant nay more. Suddenly the door opened and a well-dressed man entered the showroom floor. John put o
11、n hes friendliest and sincere expression and walked toward the man.这个材料仅仅是一个片段,而且表达比较含糊,并没有使某一图式活动起来的明显提示。但的实验表面被试对这个材料产生了相当清楚的解释。显然,约瀚是一个汽车推销商,可能他卖的比较豪华的汽车,由于石油危机,生意不景气,他的日子不好过。突然一个很好的推销对象进入了他工作的推销厅。为了推销,他必须给人一个很好的印象,他努力表现出友好与诚挚,想与来人交谈以便推销汽车,因此,他向来人走去。可以推论,如果这个故事继续下去,他很可能做成这笔生意,把汽车卖给那个人。同样是这个片段,桂诗春
12、老师拿给中国学生阅读,却碰到了理解上的困难。从字面上来看,这段文字对中国学生也没什么困难,但问到这个买卖中的商品是什么时,一些学生就答不上来,有的连买卖的图式也未能激活;有的虽然知道这是关于做生意的,却推断不出文中无直接点出的商品-汽车。也就是说中国被试阅读这段文字没有困难,但达不到理解,原因是没有找到内容图式,说不出整段话说的是什么,处在似懂非懂的状态。这是英语阅读常常出现的典型状态。这个实验结果表明,缺乏某一内容图式,即使有语言图式,也无法理解其实质含义,无法达到与作者交流的目的。这就告诉我们,读懂英语材料并不完全在于语言知识,理解过程中读者调用大脑中的相关图式很重要。由此可见,背景知识对
13、阅读理解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三图式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从前文的阐述可以看出,背景知识对阅读理解产生巨大的影响。但是把英语作为外语的中国学生,不可能象本族语一样充分了解背景知识,掌握各种篇章结构。因此,英语教师的作用不可忽视。英语教师要认真领会阅读理论的实质,灵活地运用阅读理论指导教学。对于外语阅读教学而言,领会以下几点很重要:1 阅读过程是读者和读物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语篇的意义并不在其本身,而是在读者的图式之中,是读者赋予的,不同的读者就同一篇文章可以根据自己的图式赋予不同的意义。语篇只是向读者提供了调用图式的线索和方向。因此读者大脑中的图式越多,越完善,则被调用的可能性越大,调用的速度越快,
14、阅读效率也越高。2、在阅读过程中读者掌握的相关知识(背景知识,跨文化知识,语篇的结构知识)与语言知识同等重要。因此,要不断丰富学生的内容图式,即语篇信息,语境氛围和文化背景等方面的知识。学生的人文、历史、地理、科技、体育、卫生、环境、生活、习俗、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知识的多寡,都直接影响着他们的阅读理解水平。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善于帮助学生不断启动并扩充他们的阅读内容图式,培养他们发散性思维的元认知结构。主 要 参 考 文 献1.Goodman K.S. The Psycholinguistic Nature of the Reading processM.Detroit; Wayne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68.152 陈思清:从图式论来看阅读的心理过程 ,见桂诗春主编中国学生英语学习心理 ,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年版。3 李绍山:影响中国学生英语阅读理解的主要因素 ,见桂诗春主编中国学生英语学习心理 ,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年版。4. 李维:学习心理学 ,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年版。5. 畲广安:阅读的心理机制以及英语阅读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见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编外语教学理论和实践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