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优化方案】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后赤壁赋 课件 .ppt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979066 上传时间:2018-05-12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2.1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优化方案】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后赤壁赋 课件 .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优化方案】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后赤壁赋 课件 .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优化方案】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后赤壁赋 课件 .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优化方案】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后赤壁赋 课件 .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优化方案】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后赤壁赋 课件 .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4后赤壁赋,第四单元,第四单元,古诗品韵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苏轼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第四单元,【赏析】这首诗是苏轼最后留下的作品之一。作者借由一次夜渡大海的经历,展现出老而弥坚的性格和旷达的襟怀。苏轼晚年受政敌的迫害,被贬至海南儋州。元符三年(1100)遇赦召还。诗人北归途经琼州海峡时,连日的风雨突然停止,云散月明,一派蓝天碧海景象。诗人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他将自己被贬谪海南视为一次“奇绝”的经历,通过比拟,形象描绘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寄寓了诗人坚持操守、不随波逐流的人生态度,以及豁达

2、乐观的情怀。全诗前半部分铺叙景色,融情入景,借景写情;后半部分议古论今,含而不露,寄意遥深。首颔两联句句双关,将自己在政治斗争中始终清白自持、最后终于履险如夷的经历同自然界的气候变幻结合无痕。,第四单元,颈联则宕开笔墨,直抒胸臆,坦陈自己在政治风云中忘得失、齐荣辱的情怀。最后一联更是他屡经风波、年纪虽老而骨气不衰的倔傲性格的写照。【思考】这首诗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提示】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须,通“需”,需求,反,通“返”,返回,俛,通“俯”,低头,副词,正好,形容词,安适,动词,去、到,动词,女子出嫁,动词,路过,动词,越过,名词,过错,动词,超过,副词,过分,动词,拜访,动词,举起

3、,副词,全都,动词,攻克,副词,尽,副词,可是,动词,看,动词,考虑,动词,回头,名词作动词,唱歌,名词作动词,登上,名词作状语,像虎豹,名词作动词,向西飞,名词作动词,穿着羽衣,意动用法,以为乐,离开。,门。,多久。,作者卡片见方山子传一文此栏目。写作背景本文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十月。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他的心情十分苦闷。同年,他先后两次游览黄州的赤鼻矶,“借地抒情”,相继写下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诗文。,作者第二次游览赤壁,离上次只有三个月,但这里已是一片初冬景色。作者描绘了冬夜的江岸,渲染出山间的凄凉气氛,并写出他

4、独自登高而引起的悲戚心情,结尾用白鹤道士的梦境结束全文,流露出作者幻想脱离尘世,却不能逃避现实的矛盾心理。,1.文章第一段先写黄泥坂夜游,而不直接写游赤壁,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我的理解起笔不写赤壁之游,文章将时间、地点、人物作了扼要的交代之后,即用彩笔描绘黄泥坂一带的冬夜之景:“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寥寥十六字,逼真地写出了初冬月夜静谧宁馨的气氛,烘托出主客浓厚的游兴,并为下文写登山和见鹤作了很好的铺垫。接着,通过主、客、妇三方的对话,写良宵、美酒、贵宾、佳肴四美已具,因此,为夜游赤壁酝酿好了气氛。,2.诗人重新回到船上,放任一叶扁舟从流飘荡,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我的

5、理解表现了诗人随遇而安的态度,感情又转为平静。这也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苏轼采取的是一种政治性的退避,“宁固穷以济意,不委屈而累己”,这正是他找到了生活的快乐和心灵的安慰较为现实的途径的一种表现。,3.如何理解道士化鹤这一情节所传达的诗人的情感?我的理解这一情节是本文的重点也是理解上的难点,结合“鹤”的特性,注重“孤”的意义,寻求“道士”的职业追求,言之成理即可。鹤是实体,梦中的道士如鹤,是作者的积想所致的幻觉。从这个幻觉中透露了

6、作者精神已升腾入大自然的旷达之中,与大自然合为一体,含蓄地传达出他企望超脱尘世、逍遥物外的隐秘心态,同时有“人生如梦”的感叹。,1.写景、抒情、议论的紧密结合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寓含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一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三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历史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出处困境而又能超脱的人生感悟。,2.“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音律和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的成

7、分,使文章既有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意。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勃郁顿挫,如“万斛泉源”,喷薄而出。与赋的讲究整齐对仗不同,它的抒写更为自由。参差疏落之中却有整饬之美。3.优美形象,善于取譬的语言特色本文对山水木石的描绘异常逼真,形象优美,足见作者超凡的文字功力。鹤化道士的情节,无疑是神来之笔,使文章在清空之外更添几分神秘色彩。,纵观苏轼起伏不定的一生,可以说贬谪黄州是苏轼仕途生涯的重大转折点,在他的文学创作历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次贬谪是苏轼遭到的空前严重的政治和人生打击,他开始思考和探索许多问题。其结果是他的政治态度、生活态度,以及艺术创作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他前后共在黄州生

8、活了四年零四个月。,在此期间,身为罪人的苏轼常常表现出对事功追求的鄙薄和厌恶,从而更多地关注于个体人生底蕴和价值,其作品也常常直接抒写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命运的思考和感悟。回想自己的人生历程,苏轼深深地感到一种空漠、无聊、孤寂与忧郁。然而,种种阅历,以及在黄州的生计、游历、与儒释道思想的接触,苏轼也表现了热爱生活、积极进取,与超然淡泊、旷达豪放的一面。,适用话题,苏东坡与明月何泽琼一轮明月,在云朵中游走,穿行于岁月的天空。月隐月现,月缺月圆。人生如梦,聚散依依。诗意的月,牵系着多少骚人墨客解不开的情怀。,大文豪苏东坡一生怀揣着这样一轮明月。这位仕途多舛仍豪放豪迈的才子,即便在横祸加身屡遭贬谪的境

9、遇下,也不忘临风把酒,望月抒怀。于他,月如故人似知己。多少人间事,几多爱与愁,全付与一弯明月。苏子的旷世乐观之性,其坚贞的气节和独立的人格精神在他的鸿篇巨作中洋溢弥漫。少年时代的苏东坡意气风发,才情过人。那时在东坡眼中,月色姣好,光华融融。有一天苏老泉想检验他和八娘的课业,便出一题,要他俩在“轻风细柳,淡月梅花”每句中加上一个字,使诗句更完美。此刻,窗外月光清辉,风摇翠竹,梅月一色。还没等八娘开口,东坡就先用“摇”和“映”,再改“舞”和“隐”,后定“扶”和“失”,吟出“清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的佳句,让苏老泉窃喜。,中年东坡“老夫聊发少年狂”,以至于“会挽雕弓如满月”。这位自在得意、才情横溢的

10、才子,在丙辰中秋夜举杯望月,欢饮达旦。一篇水调歌头千年盛名,脍炙人口。“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佳节月夜,月圆人不圆。无奈望月兴叹。“何事长向别时圆?”以埋怨月儿来抒发离别之愁,但又深知离散聚合乃人之常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诗人月下起舞,醉意阑珊,望月抒意,咏出了对弟弟子由的深深思念之情。诗中或明或暗,处处咏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成千古佳句。,这轮明月照亮了赤壁的夜晚,辉映华章前赤壁赋。正是在这明月朗照的夜晚,苏子与友人荡舟于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江面,与友人对酒当歌,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如醉如痴间,为山间明月与江上清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欣喜。

11、苏东坡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彰显无遗。东坡是豪迈的,然而又是灵心善感的。中年失妻的悲痛以及人生的不际使才子终日凄凄惶惶,形影相吊,于是催生“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绝句。“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其时,夜雾茫茫,残月当空,清冷逼人。断肠人无处话凄凉,泪涟涟魂寄短松冈。月,是多么地牵人愁思啊。,苏子一生不随波逐流,宁折不弯,一生漂泊,历尽坎坷,正如他描述自己的“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无限恨事无人能解,唯借清月诉说愁忧。“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黄州,幽清的定慧寺内,夜色凄清,天上之月残缺不全,像一把弯钩挂在枯槁、稀疏的梧桐上,极尽萧瑟和荒凉。月下,不屈的苏子“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不愿高攀、不肯依附于权贵的苏子,不就是那只清月下的孤鸿吗?,【赏评】作为一代文豪的苏东坡一生与月结缘,在他的许多诗词文赋中都描写到月,即使在横祸加身屡遭贬谪的境遇下也总是借月抒发爱与愁。苏东坡的一生可用月来概括:少年时代,月色姣好,光华融融;中年以后,月是离别之愁、思念之情、祝愿之意和旷达乐观人生态度的寄托。,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高考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