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自动控制原理选择题题库.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9773528 上传时间:2019-09-03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54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动控制原理选择题题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自动控制原理选择题题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自动控制原理选择题题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自动控制原理选择题题库.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自动控制原理选择题题库.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自动控制理论选择题 08 级1开环控制方式是按 进行控制的,反馈控制方式是按 进行控制的。 (A)偏差;给定量 (B)给定量;偏差(C)给定量;扰动 (D)扰动;给定量 ( )2自动控制系统的 是系统正常工作的先决条件。 (A)稳定性 (B)动态特性(C)稳态特性 (D)精确度 ( )3系统的微分方程为 ,则系统属于 22)()(5)(dtrtrtc。 (A)离散系统 (B)线性定常系统(C)线性时变系统 (D)非线性系统 ( ) 4系统的微分方程为 ,则系统)(8)(6)(3)(2 trcdttcdt 属于 。 (A)离散系统 (B)线性定常系统(C)线性时变系统 (D)非线性系统 ( )

2、5系统的微分方程为 ,则系统属于 ()()3dctdrtt。 (A)离散系统 (B)线性定常系统(C)线性时变系统 (D)非线性系统 ( ) 6系统的微分方程为 ,则系统属于 。 ()cos5trt(A)离散系统 (B)线性定常系统(C)线性时变系统 (D)非线性系统 ( ) 7系统的微分方程为 ,则系统属于 drdtrttct)(5)(6)(3。 (A)离散系统 (B)线性定常系统(C)线性时变系统 (D)非线性系统 ( )8系统的微分方程为 ,则系统属于 。 )(2trtc(A)离散系统 (B)线性定常系统(C)线性时变系统 (D)非线性系统 ( )9. 设某系统的传递函数为: 则单位阶跃

3、,1286)(ssRCG响应的模态有:(A) (B)te2, te,(C) (D) ttsin tte2,( )10. 设某系统的传递函数为: 则单位阶跃,2186)(2ssRCG响应的模态有:(A) (B)te2, te,(C) (D) ttsin tte2,( )11. 设某系统的传递函数为: 则单位阶跃,23186)(2ssRCG响应的模态有:(A) (B)te2, te,(C) (D) ttsin tte2,( )12.时域中常用的数学模型不包括 。(A)微分方程 (B)差分方程(C)传递函数 (D)状态方程 ( )13适合于应用传递函数描述的系统是 。(A)线性定常系统 (B)线性时

4、变系统(C)非线性时变系统 ( D)非线性定常系统 ( )14传递函数的零初始条件是指 时系统的 。0t(A)输入为零 (B)输入、输出及各阶导数为零(C)输入、输出为零 (D)输出及各阶导数为零 ( )15传递函数的拉氏反变换是 。(A)单位阶跃响应 (B)单位加速度响应(C)单位斜坡响应 (D)单位脉冲响应 ( ) 16系统自由运动的模态由 决定。(A)零点 (B)极点(C)零点和极点 (D)增益 ( ) 17信号流图中, 的支路称为源节点。(A)只有信号输入 (B)只有信号输出(C)既有信号输入又有信号输出 (D)任意 ( )18信号流图中, 的支路称为阱节点。(A)只有信号输入 (B)

5、只有信号输出(C)既有信号输入又有信号输出(D)任意 ( )19信号流图中, 的支路称为混合节点。(A)只有信号输入 (B)只有信号输出(C)既有信号输入又有信号输出(D)任意 ( )20如图所示反馈控制系统的典型结构图,扰动作用下的闭环传递函数的 与输入信号下的闭环传递函数相同。(A)分子 (B)分母 (C)分子和分母 (D)分子和分母都不 ( )21如图所示反馈控制系统的典型结构图,扰动作用下的误差传递函数的 与输入信号下的闭环传递函数相同。(A)分子 (B)分母(C)分子和分母 (D)分子和分母都不 ( )22如图所示反馈控制系统的典型结构图,输入信号下的误差传递函数的 与输入信号下的闭

6、环传递函数相同。(A)分子 (B)分母(C)分子和分母 (D)分子和分母都不 ( )23如图所示反馈控制系统的典型结构图, )(sRC(A) (B) HG21 HG21(C) (D) 21 HG21( )G1(s) G2(s)H(s)R CNBE24如图所示反馈控制系统的典型结构图, )(sNC(A) (B) HG21 HG21(C) (D) 21 HG21( )25如图所示反馈控制系统的典型结构图, )(sRE(A) (B) HG21 HG21(C) (D) 21 HG21( )26如图所示反馈控制系统的典型结构图, )(sNE(A) (B) HG21 HG21(C) (D) 21 HG21

7、( )27分析系统的动态性能时常用的典型输入信号是 。(A)单位阶跃函数 (B)单位速度函数(C)单位脉冲函数 (D)正弦函数 ( )28.某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和动态性能指标如图所示,则上升时间为 。(A) (B) s50. s4.1(C) (D) 3 s59.4( )29.某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和动态性能指标如图所示,则峰值时间为 。(A) (B) s50. s4.1(C) (D) 3 s59.4( )30.某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和动态性能指标如图所示,则调节时间为 。(A) (B) s50. s4.1(C) (D) 3 s59.4( )31一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的输出值为 0.

8、632 时对应的。t(A) (B) T 2T(C) (D) 3T 4T( )32一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的输出值为 0.95 时对应的。t(A) T (B) 2T(C) (D) 3 4T( )33一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的输出值为 0.982 时对应的t。(A) T (B) 2T (C) 3 (D) 4T ( )34一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随时间的推移 。(A)上升 (B)下降 (C)不变 (D)无规律变化 ( )35一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的斜率初始值是 。(A)0 (B) T (C) (D)1 ( 1/T)36一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的斜率随时间的推移 。(A)上升 (B)下降

9、(C)不变 (D)无规律变化 ( )37若二阶系统处于临界阻尼状态,则系统的阻尼比应为 。(A) (B)10 1(C) (D) 0( )38若二阶系统处于过阻尼状态,则系统的阻尼比应为 。(A) 10 (B) 1(C) (D) 0 ( )39.若二阶系统处于零阻尼状态,则系统的阻尼比应为 。(A) 10 (B) 1(C) (D) 0 ( )40.若二阶系统处于欠阻尼状态,则系统的阻尼比应为 。(A) 10 (B) 1(C) (D) 0 ( )41. 若二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为发散正弦振荡,则系统具有 。 (A)两个正实部的特征根 (B)两个正实根 (C)两个负实部的特征根 (D)一对纯虚根 (

10、 )42. 若二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为单调发散,则系统具有 。 (A)两个正实部的特征根 (B)两个正实根 (C)两个负实部的特征根 (D)一对纯虚根 ( )43. 若二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为等幅振荡,则系统具有 。 (A)两个正实部的特征根 (B)两个正实根 (C)两个负实部的特征根 (D)一对纯虚根 ( )44. 若二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为衰减振荡,则系统具有 。 (A)两个不相等的负实根 (B)两个相等的负实根 (C)两个负实部的特征根 (D)一对纯虚根 ( )45. 若二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为非周期的趋于稳定,则系统的阻尼比应为 。 (A) 1 (B) 1(C) 都对 (D) 都错 ,

11、B ,AB( )46. 二阶欠阻尼系统的阻尼振荡频率 无阻尼振荡频率。 (A)大于 (B)小于(C)等于 (D)小于等于 ( )47二阶欠阻尼系统的超调量 ,则其阻尼比的范围为 %5。(A) 1 (B) 10(C) (D) ( 69.0 69.0)48二阶欠阻尼系统的超调量 ,则其阻尼比的范围为 %5。(A) 1 (B) 10(C) (D) 69.0 69.0( )49.典型欠阻尼二阶系统,当开环增益 K 增加时,系统 。(A)阻尼比 增大,超调量 增大; %(B)阻尼比 减小,超调量 增大;(C)阻尼比 增大,超调量 减小;(D)无阻尼自然频率 减小。 ( ) n50. 二阶欠阻尼系统的调节

12、时间与闭环极点的实部数值 。 (A)成正比 (B)成反比 (C)无关 (D) 都有可能 ,ABC( )51.已知典型二阶系统的阻尼比为 ,则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1.0呈现为 。()等幅的振荡 ()发散的振荡 ()衰减的振荡 ()恒值 ( ) 52.已知系统的传递函数 ,则系统的无阻尼振荡频42sG率为 。 (A) 0.25 (B)0.5 (C) 1 (D) 2 ( )53.已知系统的传递函数 ,则系统的阻尼比为 42sG。 (A) 0.25 (B)0.5 (C) 1 (D) 2 ( )54.以下属于振荡环节的是 。 (A) (B) 231)(2SG231)(SG(C) (D) 2 1)(2S(

13、)55.已知某系统的劳思表如下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5614253034ss(A)系统稳定 (B)系统不稳定,有一个正实部根(C)系统不稳定,有两个正实部根(D)系统不稳定,没有正实部根 ( )56.已知某系统的劳思表如下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121304ss(A)系统稳定 (B)系统不稳定,有一个正实部根(C)系统不稳定,有两个正实部根 (D)系统不稳定,没有正实部根 ( )57.已知某系统的劳思表如下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2142302ss(A)系统稳定 (B)系统不稳定,有一个正实部根(C)系统不稳定,有两个正实部根 (D)系统不稳定,没有正实部根 ( )58.已知某系

14、统的劳思表如下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32 11107504.6758sKs(A)系统稳定 (B)系统不稳定(C)系统条件稳定 (D)无法判定 ( )59.已知某系统的劳思表如下所示,系统稳定时 的取值范围是 1K。32 11107504.6758sKs(A) (B) 1K 134.6K(C) (D) 34.6 134.6K( )60已知单位反馈控制系统稳定,其开环传递函数:,输入为 时的稳态误差是 。)5(1.0()ssG2)(tr(A)不确定 (B)零(C)常数 (D)无穷大 ( )61已知单位反馈控制系统稳定,其开环传递函数: )5(1.0()ssG,输入为 时的稳态误差是 。tr)

15、((A)不确定 (B)零(C)常数 (D)无穷大 ( )62.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 ,系统的开环增益和型次)5(7)SG分别为 。 (A) 7,型 (B) 7,型 (C) 1.4,型 (D) 1.4,型 ( ) 63根轨迹法是利用 在 S 平面上的分布,通过图解的方法求取 的位置。(A)开环零、极点;闭环零点 (B )开环零、极点;闭环极点(C)闭环零、极点;开环零点 (D )闭环零、极点;开环极点 ( )64根轨迹法是 的并且对称于 。 (A)离散;实轴 (B)连续;实轴(C)离散;虚轴 (D)连续;虚轴 ( )65相角条件是根轨迹存在的 。 (A)充分条件 (B)必要条件 (C)充要条件 (

16、D) ,AC都不对 ( ) 66闭环零点由开环前向通路传递函数的 和反馈通路传递函数的 组成。 (A)零点,零点 (B)零点,极点(C)极点,零点 (D)极点,极点 ( ) 67根轨迹起于开环 ,终于开环 。 (A)零点,零点 (B)零点,极点(C)极点,零点 (D)极点,极点 ( ) 68当开环有限极点数 大于有限零点数 时,有 条根轨nm迹趋向无穷远处。 (A) n (B)(C) (D) m nm( )69实轴上的某一区域,若其 开环实数零、极点个数之和为 ,则该区域必是根轨迹。 (A)左边,奇数 (B)右边,奇数(C)左边,偶数 (D)右边,偶数 ( )70分析系统的频率特性时常用的典型

17、输入信号是 。(A)单位阶跃函数 (B)单位速度函数(C)单位脉冲函数 (D)正弦函数 ( )71.线性系统的频率特性 。 (A)由系统的结构、参数确定;(B)与输入幅值有关; (C)与输出有关; (D)与时间 有关; t( ) 72 不是频率特性的几何表示法。(A)极坐标图 (B)伯德图 (C)尼科尔斯图 (D)方框图 ( ) 73已知系统开环传递函数 ,其奈氏图如下,)18(2)(ssG则闭环系统 。(A)稳定 (B)不稳定 (C)条件稳定 (D)无法判别 ( )74已知系统开环传递函数 , )18(2)(ssGRN,。(A)1,1,0 (B)0,0,0 (C)0,1,-2 (D)0,0.

18、5,-1 ( )75已知系统开环传递函数 ,其奈氏图如下,)10(2)(ssG则闭环系统 。(A)稳定 (B)不稳定 (C)条件稳定 (D)无法判别 ( )76已知系统开环传递函数 , )10(2)(ssGRN,。(A)1,1,0 (B)0,0,0 (C)0,1,-2 (D)0,0.5,-1 ( )77已知系统开环传递函数 ,其奈氏图如下,则1)0(8)2sG闭环系统 。(A)稳定 (B)不稳定 (C)条件稳定 (D)无法判别 ( )78已知系统开环传递函数 , 。1)0(8)2sGRN,(A)1,1,0 (B)0,0,0 (C)0,1,-2 (D)0,0.5,-1 ( )79已知系统开环传递

19、函数 ,其奈氏图如下,则闭)1(8)sG环系统 。(A)稳定 (B)不稳定 (C)条件稳定 (D)无法判别 ( )80已知系统开环传递函数 , 。)1(8)sGRN,(A)1,1,0 (B)0,0,0 (C)0,1,-2 (D)0,0.5,-1 ( )81最小相位系统稳定的充要条件是奈奎斯特曲线 点。)0,1(j(A)包围 (B)不包围(C)顺时针包围 (D)逆时针包围 ( )82.系统闭环极点在 S 平面的分布如图所示。那么,可以判断该系统是 。-1.4 -1.2 -1 -0.8 -0.6 -0.4 -0.2 0-1-0.8-0.6-0.4-0.200.20.40.60.81Pole-Zer

20、o MapReal AxisImaginary Axis(A)稳定的 (B)不稳定的(C)临界稳定的 (D)无法判定稳定性 ( )83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其幅值裕度2416)(sG等于 。h(A) (B)dB0 d(C) (D) 16 dB( ) 84某单位反馈系统的伯德图如图所示,其幅值裕度 h。dB(A) (B)1.28 8.2(C) (D) 46 25.3( ) 85某单位反馈系统的伯德图如图所示,其相角裕度 。(A) (B)1.28 8.2(C) (D) 46 25.3( )86某单位反馈系统的伯德图如图所示,其截止频率 c。srad/(A) (B)1.28 8.2(C) (

21、D) 46 25.3( )87某单位反馈系统的伯德图如图所示,其穿越频率 x。srad/(A) (B)1.28 8.2(C) (D) 46 25.3( )88典型二阶系统的超调量越大,反映出系统 。(A)频率特性的谐振峰值越小; (B)阻尼比越大; (C)闭环增益越大; (D)相角裕度越小 ( ) 89开环对数频率特性的低频段决定系统的 。(A)型别 (B)稳态误差(C)动态性能 (D)抗干扰能力 ( )90开环对数频率特性的中频段决定系统的 。(A)型别 (B)稳态误差(C)动态性能 (D)抗干扰能力 ( )91开环对数频率特性的高频段决定系统的 。(A)型别 (B)稳态误差(C)动态性能

22、(D)抗干扰能力 ( )92.已知串联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为 ,则它是 。 0.2(5)1s(A)相位迟后校正; (B)迟后超前校正; (C)相位超前校正; (D )、都不是 ( ) 93香农采样定理指出,如果采样器的输入信号 具有有限带)(te宽,并且有直到 的频率分量,则使信号 )(te完满地从采样信号h恢复过来的采样周期 ,满足下列条件 。)(*teT(A) (B)hT2/ hT2/(C) (D) hT2( )94开环离散系统的脉冲传递函数为 。(A) (B) 2()Gz 12()Gz(C) (D) 1 12()Gz( )95闭环离散系统的输出 。()Cz(A) (B) ()1GRzH (

23、)1GzRH(C) (D) ()z ()z( ) 96离散系统闭环脉冲传递函数的极点 ,则动态响应为 1kp。(A)双向脉冲序列 (B)发散脉冲序列 (C)等幅脉冲序列 (D)收敛脉冲序列 ( ) 97离散系统闭环脉冲传递函数的极点 ,则动态响应为 1kp。(A)双向脉冲序列 (B)发散脉冲序列 (C)等幅脉冲序列 (D)收敛脉冲序列 ( ) 98离散系统闭环脉冲传递函数的极点 ,则动态响应为 01kp。(A)双向脉冲序列 (B)发散脉冲序列 (C)等幅脉冲序列 (D)收敛脉冲序列 ( ) 99离散系统闭环脉冲传递函数的极点 ,则动态响应10kp为 。(A)单向脉冲序列 (B)双向发散脉冲序列

24、 (C)双向等幅脉冲序列 (D )双向收敛脉冲序列 ( ) 100离散系统闭环脉冲传递函数的极点 ,则动态响应为 1kp。(A)单向脉冲序列 (B)双向发散脉冲序列 (C)双向等幅脉冲序列 (D)双向收敛脉冲序列 ( ) 101离散系统闭环脉冲传递函数的极点 ,则动态响应为 1kp。(A)单向脉冲序列 (B)双向发散脉冲序列 (C)双向等幅脉冲序列 (D )双向收敛脉冲序列 ( ) 102非线性系统的 曲线和 交点时 无外作G)(1AN用下的周期运动。(A)有,存在 (B)有,可能存在 (C)无,存在 (D)无,可能存在 ( ) 103线性系统状态变量的选取 唯一性,状态变量的数目 。(A)具

25、有,一定 (B)具有,不一定(C)不具有,一定 ( D)不具有,不一定 ( ) 104线性连续系统状态方程的一般形式为 。(A) (B) )()()(tuBtxt )()(tButAxt(C) (D) 1kHkGk 1kHGk( )105线性离散系统状态方程的一般形式为 。(A) (B) )()()(tuBtxt )()(tButAxt(C) (D) 1kHkGk 1kHGk( )106线性定常系统状态方程的一般形式为 。(A) (B) )()()(tuBtxt )()(tButAxt(C) (D) 1kHkGk 1kHGk( )107线性定常离散系统状态方程的一般形式为 。(A) (B) )()()(tuBtxt )()(tButAxt(C) (D) 1kHkGk 1kHGk(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