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0讲 宋明理学,宋明理学。,名师导语,考点 宋明理学,理学是宋明时期的主流思想,在政治、教育、社会教化等方面影响深远。在历年高考中,本考点是高频考区,题型以选择题为主;内容涉及宋明理学背景(佛教道教地位的变化)和认识(如孔孟之道和对人性的认识)。从新高考对学科素养的要求来看,宋明理学所体现的民族气节,社会责任感等是备考时要予以关注的要点。,知识点一 理学的创立 1.背景(1)魏晋时期_、道教广泛传播冲击着儒学地位。(2)唐中后期,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的主张,提出儒家的“_”思想。(3)北宋时期:士大夫们在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鼓励下,掀起儒学复兴运动。 2.概念: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
2、_”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又称新儒学。,佛教,道统,天理,3.代表,(1)周敦颐:把人与天地万物的本原合而为一,从而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 (2)周敦颐和邵雍:率先运用系统的思辨,自觉地将宇宙的自然结构与人的精神结构融合起来,寻找其统一的本原,为理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 (3)张载:开创“气学”一派,严格区分了天、道、性、心等概念。 (4)程颢、程颐: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其核心是“_”。,仁,知识点二 理学的成熟 1.朱熹的理学体系(1)理气论:理先于气,理比气更根本。(2)修养论:强调日积月累和循序渐进,即“慎思明辨,格物致知”;“仁”是一切道德价值
3、的终极源泉;强调要有_。(3)政治理论:道的价值内涵是“_”;干预政治的关键是“正君心”。 2.朱熹地位及影响(1)注解四书,使之成为理学的主要经典。(2)作为一代儒学宗师,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社会责任感,三纲五常,理学的成熟 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约束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三 理学的发展 1.概况,2.地位: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完成。,发明本心,知行合一,宋明理学的特点 宋明理学达到了思想发展史上的新的水平。它提出的
4、范畴、命题,所讨论的问题,是新的,它探究的学术理论的广度和深度,是前所未有的。 史学家侯外庐、邱汉生,【构图解史】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关系,信息提取:程朱理学的理是外在的,求理要“格物致知”,陆王心学的理是内在的,求理要内心反省。二者对理的理解不同,但本质是相同的,都主张用儒家的伦理纲常来约束社会。,【图表证史】 从烈妇的增多看宋明理学对人性的扼杀,信息提取:南宋以来理学成为官方哲学,理学强调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理学的流传,导致节妇烈女人数的增加。,【图示解史】 生活中的“天理”,信息提取:朱熹认为理之在于天理,人性本来就有仁、义、礼、智等美德,但被后天的欲望所
5、蒙蔽,故强调“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探究1 从“唯物史观”角度解读宋明理学,1.辩证地评价宋明理学,(1)积极影响 心学打破理学的僵化,活跃了人们的思想。 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2)消极影响 宋明理学为适应封建社会后期统治阶级的需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夸大了“心”即良知的作用,助长了明中叶以后不务实际之风。,2.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共性
6、,(2018北大教育冲刺演练)程朱学派与陆王学派虽然存在着严重的分歧,但他们在理想方面却存在着一致性。其一致性表现在( ) A.重建儒家文化的新秩序,以安定社会 B.融合释、道、儒观念,以达到三教一统 C.强调经世致用之功,致力于政治改革 D.将理学向下通俗化,以觉醒庶民大众,解析 不管是程朱理学还是陆王心学他们都是面对佛道思想对儒学思想的冲击而展开的复兴儒学的运动,其目的就是重建儒家文化新秩序,使儒学更加哲学化、思辨化、理论化,以更好的起到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故A项正确。 答案 A,探究2 从“家国情怀”角度解读宋明理学对先秦儒学的发展,1.理学体现的民族精神,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
7、、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其蕴含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这种精神需要我们珍视和传承。,2.理学对孔孟思想的继承发展,(1)继承:强调儒家伦理道德、性善,追求圣贤、气节、德操等。 (2)发展 高:把儒家伦理提高为天理。 深:把道德良知深植于内心。 广:把追求圣贤推广到民众。 世俗化。 程朱理学:格
8、物致知(向外);陆王心学:本心良知(向内)。,(2016海南单科,7)关羽因其忠义勇武,被世人称颂,至宋徽宗时被封为“忠惠公”,其后不断加封,到清代被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这种现象反映了( ) A.关羽的个人品德决定了民众崇拜的形成 B.历代皇帝的好恶决定着崇拜关羽的取向 C.对关羽的信仰符合官方意识形态的要求 D.民众的信仰不断推高关羽“神”的地位,解析 关羽因为忠勇被人称颂,符合理学宣扬的封建社会的价值观,因而被统治者所加封,故C项正确。 答案 C,探究3 从“史料实证”角度解读宋明理学的观点及影响,1.理学的特点及影响,(理学)是以儒家礼法、伦理思想为内核,吸纳佛、道思辨哲学、宇宙生
9、成、万物化生等理论及精神修养方法,而最终形成的一种既有精巧的思辨形态,又有极为现实的纲常伦理内容的哲学体系。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 新知识 核心论点:宋明理学吸收了佛道思想,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实现了儒学进一步思辨化,标志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2.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哲学观点,程朱坚认一草一木皆有理不仅如此,程朱以为须穷究事物内在之理。其说乃不免以物为外在,析心与理为二。阳明认为其结果是心必将丧失其方向与动力。阳明说,如其理外在于心,则亲没之后,吾心即无孝之理及孝亲之心。 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 核心论点:“程朱”认为理
10、是万物本原,王阳明认为心是万物本原;“程朱”主张探究外物,王阳明强调内心反省。,1.(2014课标全国,26)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C.非善非恶 D.本善习远,解析 “存天理,灭人欲”是南宋朱熹提出的道德修养目标。朱熹继承孟子“人性本善”的观点并进一步发挥,认为人性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私欲”不断膨胀,以致“习远”。只有克服私欲,“穷究天理”,才能恢复“本善”,成为圣贤。A、B两项分别是孟子和荀子对人性的认识,而非宋明理学家“对人性的新认识”,排除;C项与题意不符。故答案为D项。 答案 D,
11、2.(2018广东深圳模拟)若从现代观念言,朱子言格物,其精神所在,可谓既是属于伦理的,亦可谓属于科学的,其“科学”主要表现在( )A.属于唯物主义的范畴B.通过实践方式探求理C.用伦理纲常维护统治D.强调人具有正当私欲,解析 程朱理学强调“格物致知”,即通过实践方式探 求理,故B项正确。 答案 B,考法1 “三教合一”的趋势,【考题1】 (2014课标全国,25)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
12、社会基础薄弱答案 C,明立意 从唐代儒佛道竞相发展角度考查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 抓关键 题干信息反映了统治者对佛道思想的态度的变化,而唐代儒学的政治地位始终未动摇。 清误区 本题属于文字信息提取类选择题,难度很大。考生对唐代儒佛道发展地位理解不够全面,道教和佛教在唐代的社会地位跌宕起伏,B、D两项表述明显不够全面。,考法2 宋明理学的发展表现与影响,【考题2】 (2018广东深圳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
13、的意义;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所以它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材料二 先生(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外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云:“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如此知一切可见不可见的事物,都在心中,便知心量之广大无边,放之则弥六合,退之则藏于密。” 传习录,(1)材料一论述了理学的兴起及基本主张。根据材料一,指出理学的积极作用有哪些?并分析儒学由“粗糙”趋向“精微”的原因。(10分) 提
14、示 作用:引导人们关注现实;有利于培养道德品质。原因:儒学受到佛道思想的挑战(冲击);复兴儒学的需要(宋明理学家的学术创新)。 (2)材料二阐述了王阳明对山间花树所存在的看法。根据材料二,概括王阳明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时代价值。(15分) 提示 观点:人是世界的主体,人所生活的世界离不开人的主观感受。 价值:修补了理学僵化所造成的问题,推动了儒学的发展;充分肯定人的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动性,成为晚明人文思潮的哲学基础。,关键信息信息1 据史料“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可归纳理学的积极作用。信息2 史料二“天外无心外之物”“如此知一切可见不可见的事物,都在心中”突出反映了王阳明心外无物,强调人的主观感受的观点。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理学的主张及影响,意在考查学生阅读史料、综合概括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第(1)问中儒学由“粗糙”趋向“精微”的原因可根据所学回答理学产生的条件。第(2)问中所谓“时代价值”即回答心学积极的历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