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际贸易的标准理论,比较优势理论与机会成本,比较优势原理的古典假设:1、2*2*1模型2、劳动价值论3、自由贸易4、劳动力在一国范围内的各部门之间可以自由流动,在国际完全不能流动5、生产成本固定6、商品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7、两国的经济资源都被充分利用,即充分就业8、不存在技术进步,没有规模收益9、 没有运输成本和其他交易成本,Slide 1-2,劳动价值论的局限性一种生产要素,即劳动劳动是同质的利用机会成本理论,有关劳动的假设可以放松,Slide 1-3,机会成本理论提出者:1936年哈伯勒(Gottfried Haberler)机会成本概念:一种商品的机会成本等于再生产1单位此种产品所必
2、须放弃的另一种产品的产量,是为一种生产机会而不得不放弃另一种生产机会的代价。在某个时刻,X商品的机会成本=dQy/dQx机会成本的便利:不必考虑是否只有劳动力这唯一的生产要素不必考虑生产要素是否同质机会成本的类型:固定机会成本:机会成本递增:机会成本递减:,Slide 1-4,生产可能性曲线概念(PPF ):又称生产可能性边界。PPF上、内部、外部各点的经济含义:PPF上任意点切线斜率:即边际转换率(MRT)=机会成本,也是此时市场的相对商品价格机会成本的三种类型对应着三种不同形状的PPF机会成本不变时,PPF向右下方倾斜的直线,Slide 1-5,固定成本下的贸易基础与贸易所得,贸易基础:由
3、生产可能性曲线决定的两国相对商品价格差异,是各自比较优势的反映,是两国开展互利贸易的基础贸易利得分析:世界总产出增加贸易双方国民福利增加,Slide 1-6,基于机会成本不变的比较优势模型(完全专业化分工),Slide 1-7,关于完全专业化分工的特别说明固定成本条件下,至少有一国实现完全专业化分工只有小国可以实现完全专业化分工完全专业化分工的小国获得全部贸易利益,Slide 1-8,国际贸易标准模型,主要内容:将第二章简单模型扩展为机会成本递增的标准模型基本分析工具:PPF、社会无差异曲线分析方法:一般均衡方法结论之一:国际贸易基础的比较优势来源于两国不同的PPF和消费偏好基于不同偏好的贸易
4、模型,Slide 1-9,成本递增的生产可能曲线在现实的生活中,一国的通常面对的是机会成本递增。对边际成本递增的生产可能曲线 的说明一条凹向原点的曲线边际成本递增的原因:要素不是同质的。商品生产所需生产要素的比率不是固定不变的,Slide 1-10,Slide 1-11,社会无差异曲线概念:作用:决定一国的偏好与需求情况,用来反映福利水平高低特征: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决定社会无差异曲线的形状。不相交的更高的无差异曲线表示更高的满足程度斜率是负的,其绝对值即边际消费替代率(MRS),Slide 1-12,Slide 1-13,关于无差异曲线的说明,收入分配格局确定无差异曲线的形状一组特定的无差异曲线
5、表示的是国内一种特定的收入分配,一种不同收入的分配会导致一组全新的无差异曲线,而它可能与先前的无差异曲线相交贸易会改变一国国内收入分配格局这种情况下,不可能用无差异曲线来确定贸易是否带来福利的增加,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采取所谓的补偿原则为了便利福利分析,通过补偿原则和对收入、偏好、消费模式的限制性假设避免无差异曲线相交,Slide 1-14,孤立均衡,封闭经济生产与消费的均衡:无差别曲线与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切点。某经济体孤立均衡点E : MRT=MRS=XPxPY=均衡点切线斜率。 边际转换率MRT:x对y的边际转换率表示在技术不变、资源充分动员条件下,增加1单位产品x必须放弃几单位产品y。消费
6、者增加1单位的某种商品X的消费时,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Y的消费数量,被称为商品的边际替代率(MRS)。,Slide 1-15,Slide 1-16,比较优势的确定如果两国有不同的生产可能性曲线或不同的无差异曲线,那么孤立均衡时,两国国内均衡商品相对价格不同当PA小于PA,则A国在X产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B国在Y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成本递增条件下的贸易基础与贸易均衡,Slide 1-18,贸易条件下的相对均衡价格,互惠贸易的国际交换价格范围:介于经济孤立均衡时两国国内交换价格之间均衡国际相对价格与贸易利得A国对Y(B国的出口商品)的需求越强,而B国对X(A国的出口商品)的需求越弱,贸
7、易的相对均衡价格就越接近A国的孤立均衡相对价格,A国在贸易中的地位就越低,Slide 1-19,不完全分工,机会成本递增时,只能出现不完全分工原因:机会成本递增使得两国相对商品价格相等发生在任何一国生产上达到完全专业化分工之前,Slide 1-20,贸易利益,贸易利益可以分解为交易(或交换)所得与分工所得。因此,贸易利益来源于两个方面:国际交换和国际分工,而不仅仅是分工。,Slide 1-21,贸易利益的分解: 交换所得:C1C3 分工所得:C3C2,Slide 1-22,基于不同偏好的贸易,假设两国具有完全相同的生产条件,但消费偏好不同,即具有不同的社会无差异曲线,两国也可以发生贸易。贸易的
8、基础:消费偏好的国际差异贸易模式与贸易利益:依据贸易标准理论:当两国PPF与消费偏好都完全相同时,国际贸易才不会发生,Slide 1-23,Slide 1-24,供求、提供曲线与贸易条件,引进提供曲线,确定相对商品价格范围的更精确模型局部均衡分析某种商品的均衡价格的确定推导反映进出口供给和需求的提供曲线以一般均衡讨论两种商品市场同时均衡的价格贸易条件,Slide 1-25,贸易均衡相对商品价格的局部均衡分析,其他条件既定条件下,一国一种商品出口价格和数量如何由本国出口供给和别国进口需求共同决定。根据A国的X商品市场的出口状况可以推出X商品的国际贸易供给市场曲线。根据B国的X商品市场的进口状况可
9、以推出X商品的国际贸易需求市场曲线根据X商品的国际市场供求曲线确定其相对商品价格,Slide 1-26,Y商品世界市场供求曲线推导,Slide 1-27,贸易利益的局部均衡分析,Slide 1-28,Slide 1-29,贸易利益的一般均衡分析,提供曲线: (offer curve)又译作供应条件曲线,也称相互需求曲线,是由马歇尔和埃奇沃斯提出的,一国在不同相对价格水平下愿意进口的商品数量和愿意出口的商品数量的组合点的轨迹提供曲线包含了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反映了一个国家在不同的相对价格水平下所愿意进口和出口的商品数量。曲线本身是由一个国家的供给(出口)、需求(进口)曲线合成的。 两个国家的提供曲
10、线的交汇点所决定的价格,就是国际商品交换价格,Slide 1-30,提供曲线的形状:凸向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轴线上点与原点连线的斜率的含义:切线斜率的含义:国际相对价格A国在生产更多用于出口的X时会面临机会成本递增问题A国消费的Y越多,X越少,Y的边际效用就会低于X的边际效用,Slide 1-31,对OFFER CURVE的特别说明:线上每一个点表示在由该点与原点相连的射线表示的贸易条件下一国所原出口和进口的数量组合;凸向比较优势商品坐标轴;既是供给又是需求线作为供给线(出口线),它表明: 出口 出口; 作为需求线(进口线),它表明: 进口 进口,Slide 1-32,国I提供曲线的导出,Sli
11、de 1-33,各国的提供曲线凸向代表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坐标轴。表示相对价格对本国越来越有利。国I:凸向X轴向上弯曲,通过曲线上每一点的射线越来越陡,即斜率越来越大,意味着随着贸易量的增加,国I交换同样数量的对方产品(Y)所用的本国产品的数量(X)越来越少,或用同样数量的本国产品能交换更多的对方产品。国I的提供曲线位于其均衡价格PA之上.,Slide 1-34,国II提供曲线的导出,Slide 1-35,国II:凸向Y轴向上弯曲,通过曲线上每一点的射线越来越平缓,即斜率越来越小,意味着随着贸易量的增加,国II交换同样数量的对方产品(X)所用的本国产品的数量(Y)越来越少,商品交换价格对本国越来
12、越有利。国II的提供曲线位于国内均衡价格PA之下。,Slide 1-36,贸易商品价格的决定与贸易均衡,国II的提供曲线位于国内均衡价格PA之下,国I的曲线位于PA之上,如果将两条曲线置于一个坐标轴内,则两国的提供曲线位于两国的国内相对商品价格(即均衡价格)之间。这就是互惠贸易的范围。在一个坐标轴内,只要两条曲线在原点有不同的斜率,即两国国内的均衡价格不同,它们总会在某处相交,因为两国国内均衡价格存在差异,为贸易提供了基础。,Slide 1-37,在PF价格水平上,国I经济在F点,国II经济在M点:出现了国II对商品X的过度需求;出现了国II 对Y商品的过度供给。贸易的失衡使X商品价格上升,Y
13、商品价格下降(即X相对价格上升),从而使价格线变得陡峭,缩小F与M的距离。这一过程将持续到相对价格与贸易均衡价格重合为止。,Slide 1-38,Slide 1-39,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分析方法的比较相同:都来自于PPF和无差异曲线差异:一般均衡分析考虑了所有市场,因此考虑了不同产品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市场之间的相互影响。所以,局部均衡分析只是近似的分析。,Slide 1-40,贸易条件及其运用,概念:2种商品时=,以表示多种商品时,出口商品价格指数进口商品价格指数)100由于提供曲线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一国的贸易条件也随之变化,可能改善也可能恶化:既定时期内一国出口价格相对于进口价格整体上
14、提高,表明相同数量的出口品可换回更多进口品,则该国贸易条件改善,反之为恶化。,Slide 1-41,关于贸易条件的几点说明:由于A国出口X,进口Y,因而A国的贸易条件为PX/PYB国的贸易条件是A国的倒数。多国世界里,即使A国的贸易条件提高了,也不能据此判断B国的贸易条件恶化,因为贸易条件是多国贸易综合的结果。通过比较一国(或与他国)不同时期(或同一时期)的贸易条件可以研究其贸易条件因而贸易利益的变化,为一国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参考依据。,Slide 1-42,总结,借助于供求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可以显示两国的生产条件、供给、需求偏好、自给自足条件下生产及消费的均衡点,孤立均衡的相对商品价格和各国的比较优势。将孤立经济模型进行扩展为开放模型,进而还可以扩展为n*n*n的一般均衡模型,可用来分析一国供给和偏好变化对贸易条件进而贸易量和贸易利益的影响下一章要解决的问题:A、确定比较优势的基础B、2个贸易国内贸易对生产资源或者要素的回报率或者收益率的影响,Slide 1-43,案例,4-3七国集团贸易条件的变化4-4发达大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变化的对比,Slide 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