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章 新古典贸易理论,斯密,第一节 相互需求理论 约翰穆勒,约翰穆勒是李嘉图的学生,是19世纪英国最著名的经济学家。他提出了相互需求理论,对比较利益论作了重要的说明和补充;用两国商品交换比例的上下限解释了互惠贸易的范围;用贸易条件说明贸易利益的分配;用相互需求程度解释贸易条件的变动。 互惠贸易的范围 在世界市场上,两国商品的交换形成一个国际交换比例(即贸易条件),这一比例只有介于两国的国内交换比例之间,才对贸易双方均有利。,相互需求理论 约翰穆勒,(下限) 1:2/3 PUS,1:1,1:4/3,1:5/3,1:2 PUK (上限),互利贸易区,美国不参加贸易的区域,英国不参加贸易的区域,X
2、,Y,0,2,2/3,1,互惠贸易的范围,分工前,美国国内:1W2/3C;英国国内:1W2C; 两国间小麦和布的交换比例必须介于1:2/3与1:2之间。,相互需求理论 约翰穆勒,2、贸易利得的分配 贸易生产单位的大小取决于两国国内交换比例之间的范围的大小,即互惠贸易范围的大小。而贸易利益的分配中的多少,则决定于具体的国际交换比例。 国际交换比例越接近于本国国内的交换比例,对本国越不利,分得的贸易利益越少(因为交换的量接近于本国分工和交换前自己单独生产时的产品量);越接近于对方国家国内交换比例,对本国越有利,分得的贸易利益越多(因为交换能获得更多的产品,超过分工和交换前单独生产时的产品量)。,相
3、互需求理论 约翰穆勒,3、相互需求法则 在两国互惠贸易的范围内,贸易条件或两国间商品交换比例是由两国相互需求对方产品的强度决定的,它与两国相互需求对方产品总量之比相等,这样才能使两国贸易达到均衡。 法则:一国对另一国出口商品的需求越强,而另一国对该国出口商品的需求越弱,则贸易条件对该国越不利,该国的贸易利益就越小;反之,则贸易条件对该国越有利。,第一节 相互需求理论 马歇尔,提供曲线(Offer Curve),也称相互需求曲线(Reciprocal Demand Curve),它表示一国想交换的进口商品与所愿意出口的本国商品数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它反映了一个国家在不同的相对价格水平下所愿意出口和
4、进口的商品数量。 提供曲线是由生产可能性曲线、社会无差异曲线簇以及可发生贸易的各种不同相对价格推导出来的。,马歇尔是新古典学派的创始人,他用均衡价格论来解释描绘条件的提供曲线,对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作了进一步的说明。,国I提供曲线的导出,各国的提供曲线凸向代表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坐标轴。表示相对价格对本国越来越有利。 国I:凸向X轴向上弯曲,通过曲线上每一点的射线越来越陡,即斜率越来越大,意味着随着贸易量的增加,国I交换同样数量的对方产品(Y)所用的本国产品的数量(X)越来越少,或用同样数量的本国产品能交换更多的对方产品。 国I的提供曲线位于其均衡价格PA之上.,国I提供曲线的分析,国II提供
5、曲线的导出,国II提供曲线的分析,国II:凸向Y轴向上弯曲,通过曲线上每一点的射线越来越平缓,即斜率越来越小,意味着随着贸易量的增加,国II交换同样数量的对方产品(X)所用的本国产品的数量(Y)越来越少,商品交换价格对本国越来越有利。 国II的提供曲线位于国内均衡价格PA之下。,贸易商品价格的决定与贸易均衡,国II的提供曲线位于国内均衡价格PA之下,国I的曲线位于PA之上,如果将两条曲线置于一个坐标轴内,则两国的提供曲线位于两国的国内相对商品价格(即均衡价格)之间。这就是互惠贸易的范围。 在一个坐标轴内,只要两条曲线在原点有不同的斜率,即两国国内的均衡价格不同,它们总会在某处相交,因为两国国内
6、均衡价格存在差异,为贸易提供了基础。,贸易商品价格的决定与贸易均衡,在PF价格水平上,国I经济在F点,国II经济在M点: 出现了国II对商品X的过度需求; 出现了国II 对Y商品的过度供给。 贸易的失衡使X商品价格上升,Y商品价格下降(即X相对价格上升),从而使价格线变得陡峭,缩小F与M的距离。这一过程将持续到相对价格与贸易均衡价格重合为止。,E点是均衡点,PE为均衡相对价格。,第二节 要素禀赋理论,一、赫克歇尔 、俄林、萨缪尔森与要素禀赋论,要素禀赋理论创立者: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1879-1952)和俄林(1899-1979)。 赫克歇尔于1919年发表了对外贸易对国民收入之影响的著名论
7、文,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观点。 俄林接受了其师赫克歇尔的观点,于1933年出版了域际和国际贸易(Interregional and International Trade)一书,并因此获197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要素禀赋理论也称为赫俄理论(H-0理论)。,用生产要素丰缺来解释国际贸易的产生和一国进出口贸易类型。,要 素 禀 赋,狭 义,狭义+要素价格均等化学说(萨缪尔森),广 义,萨缪尔森:经济分析的基础,分析基础,要素禀赋(Factor Endowment):指一个国家或经济体所拥有的可供利用的经济资源的总量。要素价格(Factor Price):生产要素的使用费用或要素的报酬。 相对要
8、素充裕度(Relative Factor Abundance):也称相对要素禀赋,可以说是一个国家的相对资源供给量。 要素密集度(Relative Factor Intensity):指单位产品的相对要素投入比例。,假定英国有 2000 万英亩土地和 2000万劳动 力,美国有2亿英亩土地和 8000万劳动力。从绝 对的意义上来看,美国的土地和劳动力都比英国 多。但从相对意义上看,英国的土地 /劳动力 的比率为2000万/2000万= 1:1,而美国的土地/劳 动力的比率为2亿/8000万= 2.5:1 。,从这一数字的比率来看,相比较而言,英国 在劳动力方面比较丰裕,土地相对比较稀缺;而 美
9、国土地方面比较丰裕,劳动力比较稀缺。,如果生产单位X产品需投入2单位资本和2单位劳动力,则(K/L)x=1;如果生产单位Y产品需投入1单位资本和4单位劳动力,则(K/L)y=1/4;,从这一数字的比率来看, 由于(K/L)x (K/L)y,所以X就是资本密集型产品,y就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主要假设,两国使用两种要素生产两种商品 区域或国家之间生产要素不能自由流动 各国同一商品的生产技术相同 完全自由贸易,无运输成本和交易费用 两国消费者偏好相同 只有商品贸易,且贸易平衡,要素供给比例理论的主要内容,一个国家的比较优势由其要素丰裕度决定。,一国应出口较密集使用其丰裕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较密集地使
10、用其较稀缺的要素生产的产品。,(二)要素禀赋论的理论分析,1.国家间的商品相对价格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主要原因。,2.国家间的生产要素相对价格的差异决定商品相对价格的差异。,3.国家间的要素相对供给不同决定要素相对价格的差异。,要素供给比例理论的推导过程,商品相对价格,生产要素价格,生产要素的派生需求,最终产品需求,生产技术,生产要素供给,消费偏好,生产要素所有 者的收入分配,要素禀赋论的一般均衡框架,(二)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关于贸易的出发点: 要素价格不同。,关于贸易的结果: 各国要素价格均衡化。,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国际间的商品流动不仅会使各国商品价格均等化,而且会使各
11、国的生产要素价格趋于均等化。,分析过程(X 劳动密集型产品,Y资本密集型产品) 国I(劳动充裕资本稀缺): L(w) 低,K(r)高 专业化生产并出口 X, 减少Y的生产而进口 Y 对劳动的需求 L ,对资本的需求 K 劳动的价格 L(w) ,资本的价格 K(r) ; 国II(资本充裕劳动稀缺):K(r)低,L(w)高 专业化生产并出口 Y, 减少X的生产而进口 X 对资本的需求 K,对劳动的需求 L 劳动的价格 L(w) 资本的价格 K(r) ; 随着国I工资率上升,利率下降,国II利率上升,工资率下降,两国都有一股强大趋势推动要素价格趋向一个共同的水准。,要素价格均等化,思考,那么,在一个
12、劳动稀缺的国家(即资本、技术充裕),贸易后工人如果更多地购买价格下降的劳动密集型商品棉布,是否会使得工人更多地获得贸易利益以至于实际收入不变甚至增加呢?,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定理,在贸易前和贸易后都能达到充分就业的情况下,贸易使丰富要素的价格上升和稀缺要素的价格下降,意味着丰富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增加而稀缺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减少。,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定理说明,自由贸易虽然能提高整个国家的福利水平,但是在一部分人收入增加的同时,另外一部分人的收入却减少了。 这就是为什么每个国家总是有人主张自由贸易,也总是有人反对。,要素价格均等化的限制条件“世界大同”理论与现实不符?没
13、有完全自由贸易各国的生产技术不同产品不同质不完全竞争,五、罗勃津斯基定理要素禀赋变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内容:在商品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动,并且两种商品均被生产的条件下,一种要素供给数量增加,而其他要素供给供给数量均保持不变,这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生产的产品的产出增加。同时,又使其他产品的产出下降。,(二)要素禀赋论的不足,六、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森国际贸易论简评,(一)对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评价,进步性: 在各国参加国际分工、专业化生产的依据上比“比较优势理论”更加深入、全面; 正确指出了生产要素在各国对外贸易的地位 局限性: 强调静态结果,忽视了技术进步等许多实际情况; 对需求因素并未给予充分的
14、重视,与当代发达国家间贸易的实际情况不符; 建立在一系列假设基础上,与现实有很大差距。,第三节 里昂惕夫之谜,一、里昂惕夫与里昂惕夫之谜,(一)里昂惕夫其人,(二)谜的提出,?,里昂惕夫的论证,1953年的论文国内生产与对外贸易:美国资本地位再审查,运用美国1947年的投入产出和贸易结构数据进行验证。,里昂惕夫得出结论:,这些数字表明,当我们以平均价值 100 万美圆的国内出口去置换相同数额的竞争性 进口品的时候,出口品含 有 的 资本 要少得 多,而劳动则相对多一些。因此,美国参与 国际分工是以劳动密集型高而不是以资本密 集型高的生产专业化为基础的。换 句 话说, 这个国家进行对外贸易是为了
15、节约它的资本 并解决其劳动力过剩问题。,里昂惕夫的文章发表后,曾有人对他的验证提出质疑,认为他所采用的是美国1947年的数据,当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各国的贸易结构可能会因处于这一特殊时期而遭到扭曲,当经济进入正常运行之后,情况或许会有所不同。为了回答这一诘问,1956年里昂惕夫又发表了因素比例和美国贸易结构:理论经验再分析一文,以美国1947年的投入产出数据和1951年的贸易结构数据重新进行了统计分析,另外,美国另一位经济学家鲍德温也于1971 年运用与里昂惕夫同样的方法以美国1958年的投入产出数据和1962年的贸易结构进行了验证。,根据HO模型的结论,一个国家应当是生产并且出口大量使
16、用本国含量丰裕的生产要素生产的商品,进口大量使用本国含量稀缺的生产要素生产的商品。人们普遍认为,美国是一个资本因素丰裕而劳动因素希缺的国家,所以它应当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进口劳动密集型商品。但里昂惕夫通过验证发现事实正好相反,这一结论就被称为里昂惕夫悖论,或里昂惕夫之谜。,里昂惕夫之谜的主要内容,(二)人力资本的差异,二、对里昂惕夫之谜的不同解释,(一) 劳 动 效 率 的 差 异,(三)贸易壁垒的存在,(四)忽略自然资源因素,(五)要素密集度逆转,三、里昂惕夫之谜简评,界碑:投入产出分析法开辟 了用统计数据全面检验贸易 理论的道路。,对要素禀赋论的前提假 定条件进行了修正。,1、劳动效率的差
17、异,Leontief:美国的劳动与外国质量差别很大,美国的劳动多是熟练的技术工人,而外国多为不熟练的一般工业劳动者;如,Leontief认为1947年美国工人的劳动效率大约是其它国家的3倍,因此,在计算美国工人人数时应是实际人数的3倍,这样以劳动效率衡量,美国就成了劳动力丰富而资本短缺的国家。所以,美国出口的实际上是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或科技开发密集型产品,而不是一般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因此,如果把美国的人力资本因素折合成实物资本然后再计算KL,就可以破解Leontief Paradox。后来Leontief本人放弃了这种解释。,该学说认为,里昂惕夫的统计检验中,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即它只考虑了物质资本 (Physical Capital),忽略了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即美国投入在劳动力的智力开发、技术培训及素质提高等方面的资本。美国在这方面的投入是超过其他国家的。如果将人力资本同物质资本结合起来,里昂惕夫之谜会得到解释。,2、人力资本的差异,要素密集度逆转: 指一种特定的商品在劳动力丰裕的国家生产就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在资本丰裕的国家生产就是资本密集密集型产品。 e.g.小麦:美国和中国的生产方式 要素密集度逆转只存在于少数行业中,在现实中不具有普遍性,对H-O理论无实质性的影响。,3、要素密集度逆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