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鸿门宴 【重点列表】 重点 名称 重要指数 重点1 文中的通假字 重点2 古今异义词 重点3 词类活用现象 重点4 文意理解 重点1:通假字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 “通假”就是“通用、借代” ,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 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 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别字) 。事实上,第一个写通假字的人可以说是写 的白字,但是后人纷纷效仿,也就积非成是了。通假字大量存在于古书之中,是造成中国古书 难读的原因之一。 【考向】通假字 【例题】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成五采。 (2)距关,毋内诸侯。 (3)
2、要项伯。 (4)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5)不可不蚤来。 (6)秋豪不敢有所近/豪毛不敢有所近。 (7)令将军与臣有郤。 (8)因击沛公于坐/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9)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10)不者。 (11)沛公奉卮酒为寿。 【答案】 (1)成五采(“采”同“彩” ,是彩色的意思) (2)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 , 把守的意思, “内”通“纳” ,接纳) (3)要项伯(“要”通“邀” ,邀请) (4)愿伯具言 臣之不敢倍德(“倍”通“背” ,背叛的意思)也(5)不可不蚤来(“蚤”通“早” ) (6)秋豪不敢有所近/豪毛不敢有所近(“豪”通“毫” ,细毛) (7)令将军与臣有
3、郤 (“郤”通“隙” ,隔阂、嫌怨) (8)因击沛公于坐/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坐”通 “座” ,座位) (9)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具”通“俱” ,都) (10)不者(“不”通“否” )2 (11)沛公奉卮酒为寿(“奉”通“捧” ) 【名师点睛】 与假错字的分别:有人常把通假字与六书中的“假借字”相混。严格来说,通假字是指本 有其字的替代,而六书的的假借字则是本无其字,因为要创制新字较麻烦或为免使字数大量增 加,而采用同音或近音字表达那种意思。 即使在古人的训诂解说中,也有时会把两个名称相混。读者应按其上文下理,或按文字学 知识,小心判别。但有一点值得注意的就是通假字本质上不属于错字或别字,
4、属于正常的文言 现象。 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距关,勿内诸侯B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C令将军与臣有郤D杀人如不能举 重点2:古今异义词 当阅读古诗文遇到与现代汉语同形的双音节词语时,学生容易混淆它们的古今词义。他们 之所以会混淆古今同形异义的双音节词语,主要是因为这些古汉语词汇中的双音节词语与现代 汉语的书写形式一模一样,看到它们马上联想到它的现代汉语的词语常用义,用现代汉语的意 思来诠释,从而偏离了古汉语的词义。当阅读古诗文遇到这类词语时,如不稍作辨析,易混淆 古今词义,造成误解,从而偏离文意,不能准确理解文章内容。对于容易混淆的古今同形异义 的双音节词语,如能教学生掌握一
5、定的方法辨析它们,不仅有利于学生确切地理解句意和文意, 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古诗文阅读能力。 【考向】古今异义词 【例题】找出并解释下面句中的古今异义词。 (1)沛公居山东时。 (2)约为婚姻。 (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4)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5)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答案】 (1)沛公居山东时(山东 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指山东省) (2)约为婚姻(婚姻 古义:结为儿女亲家 今义:由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 (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3 常 古义:不同一般的事 今义:副词,很、非常) (4)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河南,河 北 古义:黄河以南,黄河以北。 今义:河南省,河北
6、省) (5)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谢 古义:道歉。 今义:感谢) 【名师点睛】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它周围的事物必然会有所联系。词语也一样。因为词义 不是单一的,它具有多义性,但当这个词语放到具体的语句中时,它的意义大都会单一化。因 此,在具体的语句中,一个词的确切意义,往往需要根据该词出现的上下文语境来辨析。词、 短语、句子等在语流中出现时,它前面或后面出现的其他语言单位都是该单位的上下文语境。 【2】对于一些古今词义差异特别大的词语,或是古义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亡的词语,应该利 用上下文语境来确定它的词义。例如:孔雀东南飞:“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 ” “可怜” 是一个形容词
7、,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是值得怜悯,根据上下文,用现代汉语的的词义理解此句, 句意不通。这句话是焦仲卿的母亲所说,她在劝焦仲卿速遣刘兰芝,娶东家女为妻,因此, “可怜”是用于形容东家女的,在此处是“可爱”之意。 下列句中不含古今异义词的一项 是( ) A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B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C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 D备他盗之出入于非常也 重点3:词类活用现象 汉语的词类划分,在上古就已奠定了基础。实词可以分成名词、动词、形容词和数词等类; 虚词可此分成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兼词等类。某个词属于某一词类比较固 定,各类词在语句中充当什么成分也有一定的分工。比如名
8、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动 词经常用作谓语,形容词经常用作定语、状语和谓语,数词经常用作定语,代词经常用作主语、 宾语、定语,副词精华藏用作状语、补语,等等。这些基本功能是古今相同的。 【考向】词类活用现象 【例题】辨识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并做解释 (1)籍吏民。 (2)范增数目项王。4 (3)若入前为寿。 (4)刑人如恐不胜。 (5)道芷阳间行。 (6)沛公欲王关中。 (7)于是项伯复夜去。 (8)吾得兄事之。 (9)日夜望将军至。 (10)常以身翼蔽沛公。 (11)头发上指。 (12)道芷阳间行。 (13)项伯杀人,臣活之。 (14)从百余骑。 (15)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
9、16)拔剑撞而破之。 (17)封闭宫室,还军霸上。 (18)樊哙侧其盾以撞。 (19)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20)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21)素善留侯张良。 (22)秋豪不敢有所近。 (23)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24)君安与项伯有故。 【答案】名词用作动词(1)籍吏民(造户籍册或登记) (2)范增数目项王(使眼色) (3)若 入前为寿(上前) (4)刑人如恐不胜(用刀割刺) (5)道芷阳间行(取道) (6)沛公欲王 关中(称王)名词用作状语(7)于是项伯复夜去(连夜) (8)吾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 那样) (9)日夜望将军至(每日每夜) (10)常以身翼蔽沛公(像翅膀那样)
10、(11)头发上 指(向上) (12)道芷阳间行(从小路)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13)项伯杀人,臣活 之(使活) (14)从百余骑(使跟从) (15)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使进来) (16)拔剑撞而破之(使破) (17)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使回去) (18)樊哙侧 其盾以撞(使侧过来) (19)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以为王) (20)大行不顾细谨, 大礼不辞小让(做大事;行大礼)形容词用作动词(21)素善留侯张良(交好) (22)秋 豪不敢有所近(接触,沾染)形容词用作名词(23)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急事) (24)君安与项伯有故(老交情) 【名师点睛】5 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
11、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 中充当其它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 总的来说,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动词或名词,形容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数词活 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等等。此外,名词用作状语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中也很常见。名词 用作状语,并不是词类活用,但是在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一般不能用作状语,古今有别。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按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1)沛公军霸上 (2)范增数目项王 (3)籍吏民,封府库 (4)刑人如恐不胜 (5)素善留侯张良 (6)项伯杀
12、人,臣活之 (7)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8)沛公欲王关中 (9)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10)吾得兄事之 A (1) (2) (3) (4) (8)/ (6) (7) (9)/ (5) /(10) B (1) (2) (3) (4) / (6) (7) (9)/ (5) /(8) (10) C (1) (2) (3) (4) / (6) (7) (8) (9)/ (5) (10) D (1) (2) (3) (4) /(5) / (6) (7) (9) (8) /(10) 重点4:文言文文意理解 筛选文中信息,主要是要求考生学会整体把握文意,概括文章叙述的事件,排除干扰, 正确答题。如果不
13、看清题干,不明确筛选的具体要求,或没有读懂文章中的关键句,不能整体 把握文意或段意,因而将人物的某种行为和由这种行为导致的结果混为一谈。将人物的思想、 语言与他人的评价或行为混为一体。将甲类行为与乙类行为混为一体,就会导致选择的错误。 有些省市的高考语文卷近两年在设置这道题目时,不仅考查对文章内容、作者观点态度 的分析、评价、归纳、概括能力,而且也考查对文章的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这个变化值得注 意。【考向】文意理解6 【例题】宴会上的情节可概括为“三起三落” 。试简要分析。 【答案】三起:开始很和平,刘邦卑词“谢罪” ,项羽说出告密人,可见怒气全消,有和解意, 且设宴招待刘邦。但范增蓄意杀死刘
14、邦,于是气氛陡然紧张,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 块以示之者三” ,暗示项羽下决心除掉刘邦,这是一起;范增见项羽“默然不应” ,怕失去 时机,乃叫项庄以舞剑为由,趁机刺杀刘邦,宴席间充满杀机,形势极为严峻,这是二起; 樊哙持剑盾闯帐,怒视项羽,并予以斥责,情节发展到高潮,紧张气氛达到了极点,这是 三起。三落:一落是项羽对樊哙闯帐,不仅不怒,反而称为“壮士” ;二落是项羽让樊哙 喝酒,赐生彘肩,被樊斥责一顿后还赐坐;三落是刘邦以“如厕”为名,脱身回本营,项 羽并没有追究。 【名师点睛】 解答文意理解类题目的注意事项 紧扣人物性格品质来进行分析。选文如果是人物传记,考生就紧扣人物性格品质这一主 线
15、,抓住人物的品行特征,对人物进行初步分析评价。 分析文中所叙述的事件。史传文或其他记叙性散文。其行文结构往往是在交代了人物的 性格特点之后,叙述几件事加以印证。考生要分析文章的内容,在分析中把握住作者的意图或 态度,就要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弄清事件的来龙去脉;就要分析事件导致的结果,尤其是要 分析事件内部的因果关系:就要分析把握事件本身能够说明的问题,以及作者在叙事中流露出 的观点、态度。 分析评述性文字和议论的话语。考生要注意选文中的关键语句,如中心句、段落的起始 句,尤其是作者的评述性文字、议论的话语等。对议论文要字斟句酌,分析这些议论形成的根 据,即分析这些议论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或与原
16、文的意思相不相符。 分析、评价文言散文的艺术特色。对于非传记性的文言散文,考生应该注意对文章艺术 特色的分析、评价。这与对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分析和评价有所区别。一般来说,命题者在艺 术手法方面设置的题目难度较小,而注重在主题思想方面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 下列对本段文字的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刘邦、项羽的矛盾冲突中,作者选择了樊哙闯帐、面斥项王的情节,通过描写其言 语来反映其心情,描写其神态来刻画其性格。 B樊哙不仅勇敢,而且有智谋,他为刘邦的辩护和对项羽的指责,体现了他的智慧。 C “闯帐”过程中的行为描写以及入帐后“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的情态描 写,主要表现了樊哙粗
17、鲁莽撞的性格特点。 D项王“按剑而跽”是一种戒备的姿态。他对樊哙的指责无言以对,体现了他不善于随7 机应变的缺点。 1下列加点词语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美姬(j) 鲰生(zu) 以飨士卒(xing) 按剑而跽(j) B樊哙(kui) 卮酒(zh) 瞋目视之(chn) 目眦尽裂(c) C玉玦(ju) 参乘(shng) 切而啖之(dn) 不胜桮杓(be) D刀俎(z) 彘肩(zh) 戮力攻秦(l) 从百余骑(j ) 2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3分) A卮酒 彘肩 遣将守关 秋豪无犯 B目眦 白壁 项庄舞剑 意在沛公 C瞋目 诛杀 劳苦功高 为人不忍 D拜谢 有郤 人为刀诅
18、 我为鱼肉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17分)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 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 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 子气也。急击勿失!”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 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 ”张良曰:“臣 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
19、去不义,不可不语。 ”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 “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 可尽王也。 故听之。 ”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 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 ”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沛公曰:“孰与君 少长?”良曰:“长于臣。 ”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 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 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
20、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 之不敢倍德也。 ”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沛公曰:“诺。 ”于是 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 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 ”项王许诺。(鸿门宴节选)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沛公军霸上 军:驻扎 B沛公欲王关中 王:称王 C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存活,生存8 D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谢:道歉 (2)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后长达五年斗争的开端,一开始从刘
21、邦和项羽的兵力对比, 可以看出项羽占有绝对优势,战争的主动权在项羽手中。故事的开端是曹无伤告密。 B刘邦本来是一个贪财好色之人,但是攻进咸阳之后,却“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 想收买人心而争夺天下。 C刘邦面对张良传来的项伯密报,一时间显得手足无措,但面对项伯时所表现出的一系 列言行举止又让我们看到刘邦很有心计,善于随机应变的一面。 D刘邦借项伯的嘴向项羽表明自己“日夜望将军至” , “不敢倍德” ,可见刘邦对项羽由衷 地尊敬。来到鸿门宴后的一番道歉之词更可以看出他对项羽非常恭顺、虔诚。 (3)请用斜线(/)给画线部分断句。 (不超过5处) (2分)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 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课后练习) (4)翻译下列句子(9分)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 )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烛之武退秦师 )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荆轲刺秦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