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高中语文 重难点 第八课 咬文嚼字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5.doc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95894 上传时间:2018-03-1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75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重难点 第八课 咬文嚼字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5.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 重难点 第八课 咬文嚼字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5.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 重难点 第八课 咬文嚼字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5.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 重难点 第八课 咬文嚼字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5.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 重难点 第八课 咬文嚼字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5.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咬文嚼字 【单元说明】 这一单元,是全套五册书中的第二个议论文单元,也是惟一的一个文艺评论和文艺随笔单 元。这个单元的三篇课文,或者评论一位作家,或者谈论我国的一种文学作品,或者探讨艺术 表现的语言形式和审美现象,都能持之有故,自成一家之言。 咬文嚼字一文,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作者通过对每个实例的咀嚼,使读 者领悟到,句式不同意味也不同,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也不同,用字不同意境也不同。对于文字 的联想意义,如果用得好,可以使诗的意旨丰富蕴藉;如果误用,就形成“套板反映”,从而告 诉读者,在文字运用上, “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必须“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 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

2、与吻合, ”“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课文指出, “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 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涵义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 放松的谨严”。原因是,语言文字是那么微妙的东西,用这个字,还是那个字,一句话这样说, 还是那样说,竟然有那么大讲究。养成咬文嚼字的习惯,就会逐渐养成创作和欣赏的好习惯。 说“木叶”一文,就是咬文嚼字的范例。作者说:“木叶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 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差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在 语言上是一字之差,在艺术形象上却是千里之别,原因何在?这涉及诗歌语言的暗示问题。 “木” 在形象上有两个

3、艺术特征,一是使读者更多地想到树干,而很少想到叶子, “叶”因此常常被排 斥在“木”的形象之外,这排斥暗示着落叶。二是“木”暗示了它的颜色,可能是透着黄色,在触 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于是“木叶”就自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感,它带来了整 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由于“木”在形象上具有树所不具备的艺术特征,因此, “木叶”突出地成 为我国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谈中国诗一文,是谈论中国诗歌的特征。先交代谈论中国诗的根本立场,即采取比较 文学的立场。接着概括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外国是先有史诗,次有戏剧诗,最后 有抒情诗。中国则不然,先有抒情诗,后有戏剧诗,没有史诗。然后阐述中国诗的

4、四个特点。 一是篇幅短小, “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两三分钟。比了西洋中篇诗,中国长 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二是富于暗示性, “言有尽而意无穷”。这富于暗示, “是一种怀 孕的静默”, “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三是笔力轻淡,词气 安和。 “西洋诗的音调像乐队合奏,而中国诗的音调比较单薄,只像吹着芦管”。这是由于中国 诗调较轻,比不上西洋诗调的沉重;又由于中国古代诗人“对于叫嚣和呐喊素来视为低品”,中 国诗“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 ”四是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文章最后指出,中国 诗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像各国人都是人一样,中国诗和

5、西洋诗,共同点多于不同点。 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议论性文章。对这类文章的阅读,主要用理性思维。从文章的层次结 构入手,理清作者的思路,同时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不失为一种较好的解读方法。可以借鉴 这些课文的写法,对自己熟悉的或感兴趣的作家作品,写一些文艺评论和文艺随笔。对于提升 学生的“审美品位”, “增强文艺评论能力”,当会大有裨益。【重点列表】 重点 名称 重要指数 重点 1 分析文章结构 重点 2 分析论证方法 重点 3 概括文章的观点 【重点详解】 重点1:分析文章结构 【要点解读】 议论文的结构大致是两种:横向展开和纵向展开,横向展开就一个问题在一个层面展开论 述,比如谈时间可以谈时间的

6、价值问题、人对时间不同感觉的实质问题、有限的生命与无限的 时间之关系问题、时间的公正与否问题、时间的品格问题等;纵向展开就是就一个问题纵向延 伸,主要的方式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本文就是纵向展开的方式。 【考向】分析文章结构 【例题】仔细阅读全文,划分本文的层次结构。 【名师点睛】 分析议论文的结构要注意抓住文体特征,明确论点,分析观点与材料的内在逻辑关系。注 意寻找标志性词语、关键语句,依据关键词语和句子的提示来划分层次。关键词语如“首先、 其次、再次”、 “总之”、 “由此可见”等。关键句子,如领起句、总起句、过渡句、设问句和小结 句等。 【对点练习】(2016届江苏省扬州中学

7、高三 3月质量检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真情实感”论的贫乏和僵化 现代和当代散文缺乏系统的理论,散文理论界影响最大的是“真情实感论”。其著名论述是: “散文创作是一种表达内心体验和抒发内心情感的文学样式。”“它主要是以内心深处迸发出来 的真情实感打动读者。”不难看出,事实上把散文的特殊性定性在“真情实感”,也就是抒情性 上。这种“真情实感论”在相当一个时期中,拥有相当的权威,至今仍然得到学界并不敏感的人 士的广泛认同,但这样的理论是极其粗陋的。 首先,真情实感并不是散文的特点,而是一切文学共同的性质。其次,真情实感的强调, 并非永恒现象,而是一种历史现象,最初出现在五四时期,是对“

8、瞒和骗”的文学传统的反拨, 后来,是在新时期对“假大空”政治图解的颠覆。把这种理念从具体的历史语境中抽象出来,作 为散文的永恒的性质,实质上是以抒情为半径为散文画地为牢。中国散文史乃至西方散文史上, 并不全以抒情为务,不以抒情见长的散文杰作,比比皆是。不管是蒙田还是培根,不管是博尔 赫斯的沙之书,还是罗兰巴特的艾菲尔铁塔,甚至是苏东坡的赤壁赋,诸葛亮 的出师表,都不仅仅是以情动人的,其中的理性、智性,恰恰是文章的纲领和生命。 这样的散文理论之所以独步一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话语霸权遮蔽了思维方法上的漏洞。 第一个疏漏是把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散文观念当作永恒不变的规律。第二个疏漏比之第一个漏洞 更加

9、严重,那就是,真情实感,和巴金讲真话一样,并不是文学的规律,而是对作家的道德要 求。第三个遗漏,就散文而言,在表现情感时,并不一定局限于真和实,作为文学创作,最根 本的规律乃是想象,更全面的说法应该是真假互补虚实相生。 因为没有西方现成的理论资源,也没有自己的像样的理论,散文不得不从历史和现状中直 接进行概括。这就用得上逻辑的方法和历史的方法。问题在于,流行的真情实感论,既没有逻 辑的系统性,又没有历史的衍生性。它是一种抽象混沌,没有内部矛盾和转化。实际上,情和 感并不是统一的,而是在矛盾中转化消长的。情的特点是动,但是,情是一种“黑暗的感觉”, 情之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要借助感觉才能传达

10、,所以叫做“感动”。感有一个特点,就是 它是在情感冲击下发生“变异”的。情人眼里出西施,月是故乡明,贾宝玉第一眼看到林黛玉就 说这个姑娘见过的,王维在散文中感到深巷寒犬“吠声如豹”,这些在真情冲击下变异了的感觉, 明显不是“实感”,而是“虚感”。通过这种“虚感”传达出来的感情是真情还是假情呢? 看不到内在矛盾,也就看不到运动发展、变化,从而对情与感的历史的消长视而不见。在 散文历史的最初阶段,实用理性占着绝对的优势,情在散文中是被排斥的。至少到了魏晋以后, 抒情才从实用理性中独立出来。晚明小品中提出独抒性灵,五四散文继承了这个传统。散文的 抒情主题,其深层的矛盾,其实不仅在于感,而且在于理。主

11、情的极端就是用变异的感觉来抑 制理性,走向极端就是情感的泛滥,变成了滥情、矫情、煽情。故到了二十世纪中叶,西方产 生了抑制抒情的潮流,在中国的先锋诗人和小说家中,跳过情感,直接从感觉向审智方面深化, 追求冷峻的智性成为主流,而散文却停留在真情实感的抒情中。直到余秋雨出现,他把诗的激 情和文化的智性,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迈向了散文的新阶段,也就是从主情到主智的历史 过渡。 “真情实感论”如果真要成为一种严密的学科理论基础,起码要把情与感之间的虚和实,情与理之间的消和长作逻辑的同时又是历史的展开。它最大的缺失在于号称散文理论,却并未接 触散文本身的特殊矛盾。 问题:本文一共分为几部分?请简要概括

12、文章的结构。 重点2:分析论证方法 【要点解读】 论述文常见论证方法 有(1)举例论证:运用具体事例,真实可信,增强文章说服力,趣 味性,权威性,让文章浅显易懂。 (2)道理论证 :可以增强文章说服力或文采,使论证更有 力或更有吸引力。 (3)对比论证 :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使论证更 有力或更有吸引力。 (4)比喻论证 :道理讲得通俗易懂,语言生动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5)归纳论证 ,它是用列举具体事例来论证一般结论的方法。 (6)演绎论证,用普遍性的 论据来证明特殊性的论点。 (7)类比论证 :考察两类事物某些相同或相似属性的基础上, 推断出它们另外的属性也相同或相似

13、,形象生动证明某一论点。因果论证 ,可以 让人弄清 楚事情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 【考向】分析论证方法 【例题】谈谈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一种论证方法?是如何进行论证的。 【答案】本文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本文最大特点,在于作者所举事例充分典型,分析丝丝入扣,说理精譬透彻。不仅使人信服; 而且使人获得一种艺术的享受。例如:作者为了剖析“是”与“这”两字的区别,先后选取了 水浒和红楼梦的生动例子,强调“是”与“这”不单是文字之争,而且涉及到“思想 感情”的意味。又如为了说明“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的观点,作 者将史记李广射虎一段文字和王若虚史记辨惑的改文进行对比,从比较分析中

14、, 不难看出改文虽然“似乎简洁些”,但不仅思想的表达有误,惊讶、斩截的意味也已存无多, 令人觉得“索然无味”。这样就很好地论证了观点。例子遍及古今,十分丰富。 【名师点睛】 本文主要运用了例证法。使用例证法进行论证时要注意:(1)事例要丰富,注意点面结 合。切忌狭隘,古今中外交相辉映。同类事例可用排比句式列举。 (2)事例要典型、确凿、有 影响力。一般要优先考虑著名的人物或事例,慎用校园、家庭、市井街头的琐碎事例。 (3)事 例叙述简明扼要。举例为证明观点,不是为了弄清事实,切忌本末倒置。 (4)举例之后要有简 短的分析,不能把例证法变为事例列举。 【对点练习】 指出下列文段所使用的论证方法:

15、 (1)意志力是成功的保证。中国工农红军的两万五千里长征令世人为之赞叹:爬雪山、过草地、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可是要知道,若没有遵义会议,毛泽东在中央 的领导地位就不能巩固起来,王明的左倾投降主义不知要把红军推向哪里,正是有了毛泽东坚 定有力的指导,红军才能完成这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战略大转移。后来,在一系列的重大事 件,西安事变、皖南事变、重庆谈判乃至建国后的风风雨雨,毛泽东都镇定自若,克服种种困 难,化解了各种危机,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立下了汗马功劳。 (2)意志力是成才的基石。哥德巴赫猜想,被誉为?数学皇冠上最耀眼的明珠?,为了摘 取这颗明珠,著名数学家在?四人帮?横

16、行时,不顾嘲笑和诽谤,在没有电灯的六平方米的斗室 之内进行着艰苦的研究工作,他尽管重病缠身,却仍然专心致志地向?哥德巴赫猜想?这个数论 的城堡挺进,终于获得了重大成就。贝多芬,这位 19世纪最伟大的音乐家,作为作曲家,他 偏偏在最辉煌的时候双耳失聪,但是他?扼住了命运的咽喉?,凭借顽强的毅力,为我们留下了 英雄交响曲 、 田园交响曲 、 献给爱丽丝等不朽名篇。尤其是命运交响曲 ,犹如自 己人生的真实写照。 重点3:概括文章的观点 【要点解读】 文章的观点,既指论述文的中心论点,也指分论点,还包括作者的观点态度。对文章观点 的考查,既可以是对某一语段、某些语段内容的分析归纳,也可以是对整篇文章中

17、心论点的分 析。我们读一篇论述文章,要明确作者对其论述的具体事物或谈论的某个问题的主观倾向,即 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讴歌什么,批判什么。 【考向】概括文章的观点 【例题】阅读全文,找出作者所举例子,请指出它们分别证明了什么观点。 (5) “烟”字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证明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文学的文字有 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 (6) 惠山烹小龙团三、四两句的剖析,证明善用联想的意义,会使文章增色。 (7) “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证明联想意义的误用会造成流弊。 【解析】这是一道分析文章论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首先要明确文章每一段要说明的重点, 然后分析这些例子和要表明的观

18、点之间的关系,分析是注意从例子和观点的吻合度上着眼。 【名师点睛】 分析文章的观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动机、目的进行分析概括。注意分析题目、注释、题干以及字里行间的暗示性语句。 (2)抓住文章中的显性因 素进行分析概括。 (3)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 (4)综合分析、比较鉴别。作者的观 点和态度往往分散在多处,需要我们认真辨别、筛选后才能掌握。 【对点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精进的程序 朱光潜 练习作文,一要不怕模仿,二要不怕修改。多修改,思致愈深入,下笔愈稳妥。自己能 看出自己的毛病才算有进步。严格地说,自己要说的话是否从心所欲地说出,只有

19、自己知道, 如果有毛病,也只有自己知道最清楚,所以文章请旁人修改不是一件很合理的事。丁敬礼向曹 子建说:“文之佳恶,吾自得之,后世谁相知定吾文者耶?”杜工部也说:“文章千古事,得失 寸心知。 ”大约文章要做得好,必须经过一番只有自己知道的辛苦,同时必有极谨严的艺术良心, 肯严厉地批评自己,虽微疵小失,不肯轻易放过,须把它修到无疵可指,才能安心。不过这番 话对于未脱“疵境”的作者恐未免是高调。据我的观察,写作训练欠缺者通常有两种毛病:第一 是对于命意用字造句布局没有经验,规模法度不清楚,自己的毛病自己不能看出,明明是不通 不妥,自己却以为通妥;其次是容易受虚荣心和兴奋热烈时的幻觉支配,对自己不能

20、作客观的 冷静批评,仿佛以为在写的时候既很兴高采烈,那作品就一定是杰作,足以自豪。只有良师益 友,才可以医治这两种毛病。所以初学作文的人最好能虚心接受旁人的批评,多请比自己高明 的人修改。如果修改的人肯仔细指出毛病,说出应修改的理由,那就可以产生更大的益处。作 文如写字,养成纯正的手法不易,丢开恶劣的手法更难。孤陋寡闻的人往往辛苦半生,没有摸 上正路,到发现自己所走的路不对时,已悔之太晚,想把“先入为主”的恶习丢开,比走回头路 还更难更冤枉。良师益友可以及早指点迷途,引上最平正的路,免得浪费精力。 自己须经过一番揣摩,同时又须有师友指导,一个作者才可以逐渐由“疵境”达到“稳境”。 “稳境”是不

21、易达到的境界,却也是平庸的境界。我认识许多前一辈子的人,幼年经过科举的训 练,后来借文字“混差事”,对于诗文字画,件件都会,件件都很平稳,可是老是那样四平八稳, 没有一点精彩,不是“庸”,就是“俗”,虽是天天在弄那些玩意,却到老没有进步。他们的毛病 在成立了一种定型,便老守着那种定型,不求变化。一稳就定,一定就一成不变,由熟以至于 滥,至于滑。要想免去这些毛病,必须由稳境重新尝试另一风格。如果太熟,无妨学生硬;如 果太平易,无妨学艰深;如果太偏于阴柔,无妨学阳刚。在这样变化已成风格时,我们很可能 地回到另一种“疵境”,再由这种“疵境”进到“稳境”,如此辗转下去,境界才能逐渐扩大,技巧 才能逐渐

22、成熟,所谓“醇境”大半都须经过这种“精钢百炼”的功夫才能达到。比如写字,入手习 帖的人易于达到“稳境”,可是不易达到很高的境界。稳之后改习唐碑可以更稳,再陆续揣摩六 朝碑版和汉隶秦篆以至于金文甲骨文,如果天资人力都没有欠缺,就必定有“大成”的一日。 这一切都是“匠”的范围以内的事,西文所谓“手艺”(craftsmanship) 。要达到只有大艺术 家所能达到的“化境”,那就还要在人品学问各方面另下一套更重要的功夫。我已经说过,这是 不能谈而且也无用谈的。本文只为初学说法,所以陈义不高,只劝人从基本功夫下手,脚踏实 地循序渐进地做下去。 (节选自朱光潜谈文学 ) 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项是( )

23、 A文中引用的丁敬礼和杜工部的话,完全适用于作文未脱离“疵境”的作者。 B只要有良师益友,就可以医治初学写作训练的人的两种毛病。 C养成纯正的手法不易,丢开恶劣的手法更难,因此要及早走上最平正的道路。 D借文字“混差事”的人,件件平稳,但缺乏精彩,落入俗套。 2根据文意,写作训练者怎样才能写好作文?(4分) 【趁热打铁】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跻(j)身 敷(f)衍 媲(p)美 饿殍(pio)遍野 B娉(png)婷 寒碜(chen) 谙(n)熟 提纲挈(xi)领 C震慑(sh) 服膺(yng) 鞭挞(t) 踽踽(y)独行 D炫(xun)耀 逮(di)捕 缜(zhn)密

24、栉(zh)风沐雨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斡旋 互相推诿 交插学科 望风披靡 B脉搏 不可思议 不揣冒昧 进退维谷 C焦燥 草菅人命 哗众取宠 青春永驻 D怠慢 未雨绸缪 察颜观色 沽名钓誉 3选出加点词语使用无误的一项( ) A有些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 些或是漂亮些。但是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 B无论是阅读以及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 C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离不掉“套板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以至在整个人生态度方 面也就难免如此。 D在表面上看,改得似乎简洁些,却实在远不如

25、原文。 4依次填入下面语段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 ( )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 写作,我们( )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学借文字( )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 得思想还没有( ) ,情感还没有凝练。 A所以 必须 表现 透彻 B虽然 必需 表示 精确 C虽然 必须 表现 精确 D所以 必需 表示 透彻5【2016年高考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各小题。 考据、批评与欣赏 朱光潜 把快感、联想当作美感,是一般人的误解。有一种误解是学者们所特有的,就考据和批 评当作欣赏。拿我在国外大学读的莎士比亚这门功课来说,英国的教授整年地讲“

26、版本的批评”;莎士 比亚的某部剧本在哪一年印第一次“对折本”,哪一年印第一次“对折本”,各有几次翻印,某一 个字在第一次“四折本”怎样写,后来在“对折本”里又改成什么样自然他们不仅讲这一样, 对来源和作者生平也很重视:莎士比亚大概读过些什么书?哈姆雷特是根据哪些书写的? 他和戏院和同行的关系如何?“哈姆雷特”是不是作者现身说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者 们个个埋头于灰封虫咬的故纸堆中,寻找片纸只字以为至宝。 这些功夫都属于中国人说的“考据学”。这门课的教授只做这种功夫,对我们也只讲他研 究的那一套。至于学生能否欣赏剧本本身,他并不过问。从美学观点来说,我们该如何看待这 种考据工作呢? 考据所得的

27、是历史知识,可以帮助欣赏,却不是欣赏本身。欣赏之前要有了解。只就欣赏 说,版本、来源以及作者生平都是题外事,因为美感经验全在欣赏形象本身。但就了解说,这 些历史的知识却非常重要,要了解洛神赋,就不能不知道曹植和甄后的关系;要了解饮 酒诗,就不能不先考定原本中到底是“悠然望南山”还是“悠然见南山”。但若只了解而不能欣赏,则没有走进文艺的领域。通常富于考据癖的学者难免犯两种错 误。第一种错误是穿凿附会。他们以为作者字字有来历,便拉史实来附会它。他们不知道艺术 是创造的,虽然可以受史实的影响,却不必完全受其支配。第二种错误是因考据而忘欣赏,他 们好比食品专家,把一席菜的来源、成分及烹调方法研究得有条

28、有理之后,便袖手旁观,不肯 染指。而我是饕餮汉,对于考据家的苦心孤诣虽十二分地敬佩、感激,但我以为,最要紧的事 还是伸箸把菜取到口里来咀嚼,领略领略它的滋味。在考据学者们自己看来,考据就是一种文学批评,但是一般人所谓的文学批评,意义实 不仅如此。文学批评学者向来有派别的不同,所认识的文学批评的意义也不一致。区分起来, 除开上述帮助了解的文学批评,主要还有两类。第一类是“法官”式的文学批评。“法官”要有“法”,也便是“纪律”,“法官”式的学者心中预 存几条纪律,用来衡量一切作品。符合它们的就是美,违背它们的就是丑。他们向作家下批语 说:“亚里士多德明明说过坏人不能做悲剧主角,你何以要用一个杀皇帝

29、的麦可白?”但文艺是 创造的,谁能拿死纪律来限制活作品? 第二类就是近代法国印象主义的文学批评。这一派学者可说是“饕餮者”:只贪美味,尝到 美味便把印象描写出来,法郎士说:“依我看来,文学批评和历史一样,只是一种给深思好奇 者看的小说;一切小说,精密地说起来,都是一种自传。凡是真正的文学批评家都只叙述他的 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这是印象派文学批评家的信条。他们主张,文学批评应当时艺术的、 主体的,各人应以自己的嗜好为标准。“法官”式的文学批评所持的是“批评的态度”,印象派的文学批评所持的是“欣赏的态度”, 它们是相反的。批评的态度是冷静的,不杂情感;欣赏的态度则注重我的情感和物的姿态的交 流。

30、批评的态度须用反省的理解;欣赏的态度则全凭直觉,批评的态度预存美丑的标准,把我 放在作品之外去评判它的美丑;欣赏的态度则忌杂有任何成见,把我放在作品里面去分享它的 生命。遇到文艺作品如果始终持批评的态度,则我是我而作品是作品,得不到真正的美感经验。 我是倾向于印象派的,不过我也明白它的缺点,比如看一幅图,内行有内行的印象,外 行有外行的印象,它们的价值是否相同呢?我小时候欢喜读花月痕 一类的东西,现在想 来不禁赧颜,究竟是从前对还是现在对呢?文艺虽无普遍的纪律,而美丑的好恶却有一个道理, 遇见一个作品,只说“我觉得好”还不够,还应说出觉得好的道理。 总之,考据、批评都不是欣赏,但是欣赏却不可无

31、考据与批评。有的人太看重考据和 批评的功夫,有个人又太不肯做脚踏实地的功夫,以为有文艺的嗜好就可以谈文艺,这都是很 大的错误。 (1)第段画线的词语“现身说法”在文中是指_。(2 分) (2)第段详细列举“功课”内容,对其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流露出作者对纯考据工作不满的态度。 B证明考据学者只做这种无意义的功夫。 C有助于读者对考据工作形成感性认识。 D为“考据对欣赏是题外事”提供证据。 (3)概括“法官”式文学批评的特点。(3分) (4)以下对文章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第段提出文章讨论的对象,总领全文。 B第段着重阐述了作者对考据的看法。 C第段分别对第段

32、进行了深入分析。 D第 段总括了上文,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5)下列推断与文章一致的一项是( )(3分) A把考据和批评当作欣赏的人不都是学者。 B如果不欣赏形象本身,就不能得到美感经验。 C在考据学者们自己看来,文学批评也是一种考据。 D“法官”式文学批评者不认为麦可白是一部悲剧。 (6)分析作者与印象派在文学批评观点上的异同。(5分) 6下面是朱光潜诗论中的一段文字。请用一句话概括朱光潜对陶渊明的评价,不超过 15 字。 自钟嵘推渊明为“隐逸诗人之宗”,一般人都看重渊明的隐逸一方面;自颜真卿作诗表白渊 明眷恋晋室的心迹以后,一般人又看重渊明的忠贞一方面。渊明是隐士,却不是一般人所想象 的孤高自赏、不食人间烟火气,像红楼梦里妙玉性格的那种隐士;渊明是忠臣,却也不是 他自己所景仰的荆轲、张良那种忠臣。渊明还有极实际极平常的一方面,他处处都最近人情,保持着一个平常人的家常便饭的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