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百年老行当研讨会.ppt

上传人:cw6mk8 文档编号:9575051 上传时间:2019-08-16 格式:PPT 页数:65 大小:1.2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百年老行当研讨会.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百年老行当研讨会.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百年老行当研讨会.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百年老行当研讨会.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百年老行当研讨会.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百年老行当 丛书规范写作研讨会,百年老行当丛书名称及作者清单 第1册 蜡染、扎染 作者:胡海晓 石家庄铁道大学 TEL:13731150555 第2册 吹糖人 作者:张 婷 石家庄信息工程学院 TEL:13503205533 第3册 闺中女红 作者:吴华珠 王申 辽宁师范大学 TEL:13898682090 第4册 砖 雕 作者:胡 欣 石家庄铁道大学 TEL:13933028090 第5册 泥瓦匠 作者:宋雪雅 石家庄铁道大学 TEL:13785183721 第6册 金银匠 作者:辛昆堂 石家庄铁道大学 TEL:13932153625 第7册 塑泥人 作者:戴金玲 大连艺术学院 TEL:13

2、644983645 第8册 小炉匠 作者:王丽丽 大连艺术学院 TEL:13591832927 第9册 花灯匠 作者:洪生光 大连民族学院 TEL:13942030420 第10册 造像师 作者:刘冰 侯琳 大连艺术学院 TEL:15140510199 第11册 捏面人 作者:秦少静 河北科技大学 TEL:13180462151 第12册 小裁缝 作者:程俊力 河北科技大学 TEL:18931120387 第13册 纸扎匠 作者:路春娇 石家庄铁道大学 TEL:13731142825 第14册 蔑匠 作者:李 炜 石家庄铁道大学 TEL:13722999319 第15册 戏班 作者:王艳贞 石

3、家庄铁道大学 TEL:18610069836 第16册 塑泥人 作者:张 媛 天津商业大学 TEL: 13702082659 第17册 鼓乐班 作者:贡巧丽 河北科技大学 TEL: 第18册 镖行 作者:马海霞 河北教育出版社 TEL: 第19册 酒坊 作者:李 哲 省电大 TEL: 第20册 风水先生 作者:徐彦利 河北科技大学 TEL:13931171388 第21册 木雕 作者:徐彦利 河北科技大学 TEL:13931171388 第22册 刻章 作者:王学霞 河北阅读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TEL:,第23册百年老行当皮影戏 作者:赵善君 燕山大学 第24册百年老行当剪窗花 作者:赵善君 燕

4、山大学 第25册百年老行当玩具艺人 作者:杨 昱 工商职业学院 第26册百年老行当编 结 作者:王斌杰 燕山大学 第27册百年老行当木 匠 作者:孙炳明 燕山大学 第28册百年老行当铁 匠 作者:孙炳明 燕山大学 第29册百年老行当皮 匠 作者:孙炳明 燕山大学 第30册百年老行当锯 匠 作者:孙炳明 燕山大学 第31册百年老行当造纸工 作者:程俊力 河北科技大学 第32册百年老行当做风筝 作者:贡巧丽 河北科技大学 第33册百年老行当养 蚕 作者:白素梅 河北科技大学 第34册百年老行当制 扇 作者:曹亚辉 河北阅读传媒 第35册百年老行当厨 师 作者:王 静 河北科技大学 第36册百年老行

5、当太 监 作者:徐彦利 河北科技大学 第37册百年老行当杂 技 作者:徐彦利 河北科技大学 第38册百年老行当琢 砚 作者:唐金龙 河北体育学院 第39册百年老行当茶馆 作者:徐彦利 河北科技大学 第40册百年老行当接生婆作者:赵 祎 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 第41册百年老行当媒婆 作者:吕 闽 石家庄信息工程学院 第42册百年老行当染坊 作者:刘义青 石家庄信息工程学院 第43册百年老行当测字算卦作者:成晓丽 石家庄信息工程学院 第44册百年老行当爆米花 作者:周素欣 石家庄信息工程学院,第45册百年老行当当铺 作者:高瑞果 石家庄信息工程学院 第46册百年老行当守墓人 作者:赵新国 石家庄机械

6、化步兵学院 第47册百年老行当磨豆腐 作者:孙 静 石家庄信息工程学院 第48册百年老行当黄包车 作者:李秋红 石家庄信息工程学院 第49册百年老行当刻碑手 作者:高夕果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 第50册百年老行当制伞 作者:乔 南 河北科技大学 第51册百年老行当印年画 作者:刘丽娜 石家庄信息工程学院 第52册百年老行当画匠 第53册百年老行当车把式 第54册百年老行当货郎担 第55册百年老行当纤夫 第56册百年老行当脚夫 第57册百年老行当拉洋片 第58册百年老行当马帮 第59册百年老行当驼队 第60册百年老行当赶尸 第61册百年老行当车马店 第62册百年老行当油坊 第63册百年老行当耍猴

7、第64册百年老行当剃头匠 第65册百年老行当磨剪子戗菜刀 第66册百年老行当修锁配钥匙,第67册百年老行当游方郎中 第68册百年老行当修鞋 第69册百年老行当钉称 第70册百年老行当修脚 第71册百年老行当窑匠(烧砖) 第72册百年老行当铜匠 第73册百年老行当精修钟表 第74册百年老行当装裱师 第75册百年老行当收荒匠 第76册百年老行当变戏法 第77册百年老行当镞花边 第78册百年老行当伢子 第79册百年老行当筏子客 第80册百年老行当箍桶匠 第81册百年老行当制香 第82册百年老行当石磨匠 第83册百年老行当修车匠 第84册百年老行当麦客子 第85册百年老行当舞女 第86册百年老行当雕印

8、钮 第87册百年老行当养金鱼 第88册百年老行当铁画,第89册百年老行当烧炭工 第90册百年老行当船夫 第91册百年老行当摆渡 第92册百年老行当泊钓 第93册百年老行当淘金 第94册百年老行当棚匠 第95册百年老行当屠夫 第96册百年老行当轿夫 第97册百年老行当邮驿 第98册百年老行当擦皮鞋 第99册百年老行当走马耍解(马戏) 第100册百年老行当更夫,一、目录大纲基本情况,第1册 蜡染、扎染作者:胡海晓 扎染篇 第一章 天然质朴 技艺渊长概说扎染 历史渊源 艺术魅力 第二章 扎结工艺 染似天成材料工具 工艺流程 扎结方法 第三章 各地染花 异韵纷呈 云南周城 四川自贡 第四章 民间传承

9、能人艺士张仕绅 张桂英蜡染篇 第一章 溯源历史 灵动神韵概说蜡染 历史渊源 “东方第一染” 第二章 蜡防成纹 染尽古雅 工具材料 制作工艺 设计创作 第三章 民族蜡花 竞染成趣苗族 瑶族 布依族 第四章 蜡染行家 技艺能手洪福远 熊承早 陈宁康 傅木兰 杨金秀,第2册 吹糖人作者:张婷目录第一章 糖与糖人艺术第二章 糖人的制作工艺第三章 糖人故事第四章 糖人的传承与发展,建议调整:文字风格尽量向第1册、第4册、第5册靠。列出二级标题名称并列出写作要点。,第3册 闺中女红作者:吴华珠 王申目录第一章 闺中女红的“前世”与“今生”一、“女红”释义二、女红的起源及其历史嬗变三、女红的艺术特征第二章

10、原生态文化意味的民俗艺术一、原始艺术对女红艺术的影响二、民间的祥瑞图案及表现题材第三章 四大名绣一、苏绣 二、湘绣 三、粤绣 四、蜀绣,第四章 其他流派一、苗绣 二、陇绣 三、鲁绣 第五章 女红工艺制作一、选样及选线二、选料三、选绷四、刺绣五、编结 第六章 闺中女红的发展现状 一 、女红逐渐衰落的历史原因二 、女红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建议调整:文字风格尽量向第1册、第4册、第5册靠。补充女红中有代表性的人物和故事。,第4册 砖 雕 作者:胡欣目录第一章 砖雕源砖的雏形雕的起源传承史略 第二章 天地人时代使命地域分布流派代表 第三章 形神意 装饰内容表现手法意境传达,第四章 宫宅园宫殿建筑民居建筑

11、园林应用 第五章 庙塔墓寺庙佛塔墓葬 第六章 材技艺选材工艺制砖工艺雕刻工艺,第5册 泥瓦匠 作者:宋雪雅 目录第一章 泥瓦匠作的源流与谱系一、泥瓦匠作的历史发展二、泥瓦匠作的地域传统三、泥瓦匠的匠业行会 第二章 泥瓦匠作的技艺特征一、 技艺特征的地域性二、 技艺特征的帮派性三、 南北技艺的交融 四、泥作与瓦作技术 第三章 泥瓦匠作的文化和组织特征一、营造习俗和仪式二、各地的匠作风习三、匠帮与匠人四、匠帮与行会,第四章 民匠与官匠的营造活动一、泥瓦匠的民间营造活动二、明代个体入仕泥瓦匠的营造活动 三、明代集体入仕泥瓦匠的营造活动 第五章 泥瓦匠的生活一、泥瓦匠的社会地位二、泥瓦匠的日常生活三、

12、匠作技艺的师承传统 第六章 历史上的著名营造案例一、 故宫 二、 苏州园林三、 其他地区的实例 第七章 泥瓦匠的故事一、香山帮的代表人物二、明代入仕的代表人物三、其他,第6册 金银匠 作者:辛昆堂,第一章 迷人的金银 一、黄金的家族 二、白银的家族 三、淘金与金银的冶炼第二章、炫目的金银一、 昂贵的货币二、 完美的金银首饰三、 精美的金银用器四、 金银装饰品,第三章 中国人的金银情结 一、中国早期的金银器二、 唐代的金银器 三、代金银器四、明代金银器五、 清代金银器六、民国和建国后的金银器七、宫廷与民间风格的差别 第四章 远去的背影 一、贬值的金银 二、天价的金银器三、消失的街头金银匠四、未来

13、的金银匠人,目录,第6册 金银 匠 作者:辛昆堂 目录第一章 、 匠人与金银器早期金银器明清金银器民国后的金银器第二章 、匠人与货币和饰品货币首饰器皿装饰品第三章 、金银 匠的技艺特征(宫廷与民间风格)第四章、已然远去的背影消失的街头匠人未来的金银匠人,建议调整:熟悉资料,特别注意围绕金银匠人和金银器物的关系作文章。避免写成介绍金银器皿和冶炼的书。研读第五册的大纲思路,重新调整。,第7册 塑泥人 作者:戴金玲目录第一章 泥人寻踪一、“塑泥人”的艺术始源二、“塑泥人”的繁衍与发展第二章 泥塑时光一、故事与传说二、泥塑的风俗化第三章 艺术形态一、题材的多元化二、以形写神 神形兼具第四章 塑绘结合一

14、、制作的习俗二、材料与工具三、塑泥人制作工艺第五章 津门一绝一、民间艺术荟萃二、典章制度第六章 传承互动一、家族传人二、继承与创新,第8册 小炉匠作者:王丽丽目录 第一章 概述 第二章 朴拙的回归 寻找小炉匠一、小炉匠行业的历史起源二、小炉匠行业的思想文化传承三、小炉匠行业的时代承载第三章 分离的兴起 拿起小炉匠的铁铲一、小炉匠行业在不同地域的辉煌二、修补和制作的材料及工具和相应的地域差异。三、小炉匠行业手工全过程第四章 融合的创新 见证小炉匠的曲折命运一、阐述小炉匠行业兴盛的原因及时代的人文性二、步入现代,小炉匠行业的曲折命运三、小炉匠行业的新发展第五章 传承的美好 用小炉匠补过的碗吃饭一、

15、小炉匠行业的历史意义和价值二、小炉匠行业的民族性,建议调整:熟悉资料,重新组织内容和结构,特别注意逻辑关系。重新调整大纲思路。,第9册 花灯匠作者:洪生光 目录第一章 花灯概述 一、几个概念 二、关于元宵灯节的传说故事三、民间社火与花灯 第二章 花灯的演变历程一、花灯的历史回顾二、人文对花灯产生的影响三、各历史时期的审美趣味对花灯的影响 第三章 五光十色的花灯世界一、各地花灯制作特点二、各地元宵灯会的华光异彩三、各地的花灯制作工艺及传承 第四章 花灯的制作工艺 第五章 传统花灯制作技艺的当代延续状况一、花灯世家的现实生存状况二、技艺失传的囧境 第六章 花灯艺术的继承与发展一、对传统制灯手艺的改

16、良与创新二、工业社会背景下的生存模式,建议调整:注意人和物的关系,围绕花灯匠和花灯的关系展开。研读第五册,文字风格向第一册、第四册尽量靠拢。重新调整,并列出写作要点。,第10册 造像师作者:刘冰 侯琳目录第一章 中国造像师为何寥寥几人?第二章 中国造像史(回眸)第三章 造像艺术与人民及统治者的思想息息相关(人与造像艺术)一、民间信仰造像二、道教造像三、佛教造像四、海外造像第四章 造像师的故事一、多才多艺蒋少游二、传奇父子戴逵,戴颙三、出名不怕晚,千年小汤二四、阿汤哥?阿尼哥!五、百姓的泥人张第五章 造像所用的材质分类及其制作方法 第六章 综述一、造像行业兴衰的原因二、造像行业的历史意义和价值三

17、、造像行业的民族性四、造像行业的新发展,第三章 造像师的故事一、多才多艺蒋少游二、传奇父子戴逵,戴颙三、出名不怕晚,千年小汤二四、阿汤哥?阿尼哥!五、百姓的泥人张第四章 造像材质及制作第五章 中国造像的灵魂一、民族性与思想性二、历史意义和价值三、造像师的未来,第10册 造像师作者:刘冰 侯琳目录第一章 中国造像回眸第二章 造像艺术与人一、民间造像二、道教造像三、佛教造像四、海外造像,建议调整:大量收集并熟悉资料,注意逻辑关系,写作前列出写作要点并注意字数分配。重新调整并列出写作要点。,第11册 捏面人作者:秦少静目录第一章 民艺奇葩 异彩纷呈1源远流长的面塑艺术2 面塑与神话传说3 面塑与岁时

18、民俗第二章 沧海遗珠 精湛玲珑1 北京面塑的慨况与艺术特征2 山东面塑的文化内涵与艺术特色3 海派面塑的慨况与艺术特征第三章 登峰造极 炉火纯青1皇城脚下的面大王2 穆李庄与李俊兴3 别具一格的上海面人赵第四章 匠心独运 巧夺天工1 制作工具的展示2神奇配方的揭秘3 制作技法的研究4 面塑艺术的造型特征与审美要求,第五章 博古通今 一脉相承1北京面塑的传人及代表作2山东面塑的传人及代表作3上海面塑的传人及代表作4其他地区的传人及代表作 第六章 无与伦比 妙趣横生1 民间面塑艺术的造型美2 民间面塑艺术的色彩美3 民间面塑与审美价值 第七章 烟波浩瀚 延展交融1面塑与泥塑的关系2面塑与糖艺的关系

19、3面塑与戏曲的关系 第八章 浮沉如梦 回味无穷1 大众对面塑的喜好与艺术价值2 对面塑艺术的普及与保护措施,第11册 捏面人作者:秦少静目录第一章 民艺奇葩 异彩纷呈源远流长的面塑面塑与神话传说 面塑与岁时民俗第二章 沧海遗珠 一脉相承北京面塑山东面塑海派面塑其他地区第三章 登峰造极 炉火纯青皇城脚下的面大王穆李庄与李俊兴别具一格的上海面人赵,第四章 匠心独运 巧夺天工制作工具配方揭秘制作技法 造型与审美第六章 无与伦比 妙趣横生面塑的造型美面塑的色彩美第七章 烟波浩瀚 延展交融面塑与泥塑面塑与糖艺面塑与戏曲第八章 浮沉如梦 回味无穷面塑的艺术价值面塑的普及与保护,第12册 小裁缝作者:程俊力

20、目录第一章 裁云为裳 缝叶为衣一、文明启蒙二、裁缝传说第二章 裁缝探源一、裁缝的出现二、先民裁缝第三章 裁缝行当的形成一、裁缝行当形成过程二、裁缝行规第四章 裁缝发展变迁一、裁缝的功能演进二、裁缝推进相关产业第五章 历史上的名裁缝一、名裁缝与名店铺二、裁缝与女红,第六章 裁缝工具一、裁缝工具二、裁缝工具的创新与发展第七章 小裁缝大事业一、服装业的兴起二、服装工业化下的裁缝第八章 裁缝的分化一、机械化与手工制作二、标准化与个性化第九章 未来的裁缝一、怀旧与时尚二、科技与艺术第十章 小裁缝的生存之道一、衣食住行说裁缝二、为人类文明作嫁衣裳,第63册耍猴,第63册 耍猴 作者:杨理 目录第一章 耍猴

21、的源流一、耍猴的历史发展二、耍猴的地域分布 第二章 耍猴艺人一、 耍猴艺人的分类二、 耍猴技艺的传承三、 耍猴艺人的社会地位 第三章 猴子与耍猴一、捕猴二、驯猴三、耍猴一、传统戏法二、现代杂耍,第四章 耍猴的生存环境一、耍猴的民俗环境二、耍猴的发生环境 第五章 耍猴的文化功能一、耍猴与戏曲二、耍猴与旅游三、耍猴与杂技四、耍猴与影视五、耍猴与道德伦理 第六章 历史上的著名营造案例一、 故宫 二、 苏州园林三、 其他地区的实例 第七章 猴子与耍猴艺人的故事一、香山帮的代表人物二、明代入仕的代表人物三、其他,1.理顺一个关系:逻辑关系2.牢记两个要点:准确、精炼3.做到三个不能缺少:不能缺少资料不能

22、缺少理解不能缺少感悟,目录大纲构思 三大原则,关于提交目录大纲的说明 1.目录风格尽量向第1册、第4册、第5册、第11册、第12册靠。 2.未提交目录大纲和需“建议调整”的作者请于8月20号提交目录大纲。 3.提交目录大纲时,同时提交个人简历(300字)、电话、邮箱。 4.目录大纲需列出章标题、二级标题及二级标题下的写作要点。 收稿邮箱: 收稿人:杨亚伟,标准目录大纲观摩:要求需提交目录大纲的作者参照此大纲,在充分熟悉资料的前提下,列出二级标题下的写作要点。以便清晰地展现全书结构、写作方向、主要内容及观点。 百年老行当捏面人目录 大纲第一章 民艺奇葩 异彩纷呈(民间面塑的起源)1源远流长的面塑

23、艺术(1)追本溯源写作要点 (2)唐宋时期的繁荣兴盛(3)从明清走来的面人儿艺术2 面塑与神话传说北京面人与刘墉传说3 面塑与岁时民俗春节 元宵节上网节 寒食节七月七 中元节八月十五 重阳节,第二章 沧海遗珠 精湛玲珑 (各地面塑发展概况及艺术特征) 1 北京面塑的慨况与艺术特征 (1)面人儿北京民间工艺的“一绝” (2)流畅精美的造型特征 2 山东面塑的文化内涵与艺术特色文化内涵:(1)生殖和生命崇拜 (2)祈祥求瑞的愿望艺术特色:(1)山东民间面塑的造型特色(2)山东民间面塑的色彩特色(3)山东民间面塑的制作工艺及特色 3 海派面塑的慨况与艺术特征(1)海派面塑的起源(2)传统与现代的、东

24、西方艺术融汇的“海派”风格 4 山西面塑的概况与艺术特征(1)山西面塑与艺术特征(2)霍州面塑与艺术特征(3)忻州面塑与艺术特征(4)绛州面塑与艺术特征,第三章 登峰造极 炉火纯青 (各地区的开山鼻祖与大师作品赏析) 1皇城脚下的面人大王:面人汤;面人郎;面人曹 (1)汤子博与核桃面人 (2)郎绍安与蝈蝈玉米 (3)微型面塑艺人曹仪策 2 穆李庄与李俊兴 (1)赫赫有名的穆李庄 (2)一代大师李俊兴 (3)李俊兴作品赏析 3 别具一格的上海面人赵 (1)北艺南传、名扬上海 (2)赵阔明作品赏析,第四章 匠心独运 巧夺天工 (面塑工艺的及制作流程与创作的审美要求) 1 制作工具的展示 (1)塑刀

25、与梳子 (2)镊子与锥子 (3)用于制作其他工具 2神奇配方的揭秘 (1)本色面的配置 (2)彩色面的制作方法 (3)颜色搭配及应用 3 制作技法的研究 (1)一印、二捏、三镶、四滚 (2)捏面人儿的全过程与技法详解 4 面塑艺术的造型特征与审美要求 (1)面塑的种类传统举棍式掉线式圆雕式微雕式仿效式浮雕式 (2)基本的造型特征 大众的审美要求,第五章 博古通今 一脉相承 (民间面塑艺术的传承) 1北京面塑的传人及代表作 (1)传人艺无止境的汤夙国 (2)郎志丽与葫芦面塑 2、山东面塑的传人及代表作 (1)济南面塑创始初期的李派 (2)何派创始人何晓峥 (3)“学院派”的代表董凤崎 (4)创新

26、派李军(5) 李派后人李咏梅 3上海面塑的传人及代表作 (1)妙手生花的赵艳琳 (2)童心未泯的谢雅芬 (3)容淑芝与硬朗的艺术风格 (4)陈瑜与柔美的飞天仕女 4其他地区的传人及代表作,第六章 无与伦比 妙趣横生 (从物象出发探究其形式美) 1 民间面塑艺术的造型美 (1)面塑造型种类江米面人面老虎 巧饽饽 面灯 (2)造型特征 立体性随意性象征性抽象性 2 民间面塑艺术的色彩美(1)色彩与审美情趣(2)传统文化中特定色彩的象征(3)从面塑作品中看色彩美 3 民间面塑与审美价值(1)民间面塑形式上的审美特征(2)民间面塑的内容上审美特征,第七章 烟波浩瀚 延展交融 (面塑其他艺术形式的关系)

27、 1面塑与泥塑的关系 (1)从起源上看泥塑与面塑功能的相似性 (2)从形式上看泥塑与面塑的相似性 2面塑与糖艺的关系 (1)面塑与糖艺造型技法的差异 (2)从构图布局上看 (3)从造型形式上看 3面塑与戏曲的关系(1)面塑大师与戏曲艺术(2)戏曲面塑作品赏析,第八章 浮沉如梦 回味无穷 (面塑的艺术价值与发展对策) 1 大众对面塑的喜好与艺术价值 (1)民俗文化价值 (2)审美价值 (3)经济价值 (4)教育价值 2 对面塑艺术的普及与保护措施 (1)民间面塑的旅游开发 (2)打造民间面塑品牌 (3)加强民俗宣传力度,二、写作规范,写作要求 以尊重历史事实为原则、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宗旨、特别强调

28、雅俗共赏、图文并茂。 从不同老行当形态的起源、演变及发展过程; 代表人物;代表性作品或事件;文化影响和普及程度;故事趣闻五个方面,真实反映老行当的传统形态全貌。, 篇章概述:介绍老行当的发展面貌; 历史故事:用故事的形式讲述重大事件中的细节或人物,讲述不同地域老行当的行规、行俗特点等内容,注重可读性和趣味性; 大事年表:以编年的方式,简要展示历史演进线索,从中可以找到历史故事所处的地位; 常识介绍:介绍一些必要的背景知识,如典章制度、人物史实等; 知识链接:以名词形式阐释与历史故事相关的事件; 图片传真:选择历史图片,展示讲述内容的相关场景等。,内 容,体例章“节”结构丛书统一配置前言 章后配

29、置简短的引言(500800字)一级标题保留“章”部分 二级标题不按“节”区分 二级标题统一用一、二、三。,风格:文化随笔类 风格指创作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带有综合性的总 体特点。因为我们的作者来自不同专业,原来 熟悉的论文风格不尽一致,而丛书面对的不是专 业读者,而是中青年读者,是需要文化市场认同 的文本,设想到我们的读者群,在创作前我们努 力追求文本的风格是文化随笔类的风格。,文化随笔类文章,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启人心智,引人深思。 在写法上,往往通过旁征博引,而不作理论性太强的阐释,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谨严,富有“理趣”是它们的突出特色。建议:大家动笔

30、前认真研读李之亮一本书读懂宋朝、余秋雨的一个王朝的背影。熟悉文化随笔的文笔风格。,结构 总分总结构 、总分结构 每一层次(章、节、段)在具体写作布局时, 应以“总分总”式或“总分式”展开。,第一章 清明上河图中的女人 总论(引言、引论)(500-800)一、男女有别分论 二、缠足三、相夫教子总论 (100-200字),分配字数 8万字的内容,如何分配字数,保证全书比例的大体一致,是一个重要问题。防止出现的问题:1、比例严重失调。有材料的内容特多,而材料少的部分字数太少,撑不起一个章节来。2、条理间不连贯,内容间缺少过渡勾连。重视转折过渡语的营造。,(标准样章) 百年老行当蜡染、扎染 引言你看见

31、过扎染、蜡染制作而成的花布吗?这种蓝底白纹的花布,曾经令整个世界陷入它神秘的魅力之中。中国特有的蓝色以及无法重复的冰纹肌理,是用最简单的工艺和自然界的植物染料染制而成。变幻无穷的蓝色图案布料,使中国的服饰艺术产生了独持的梦幻般的神秘感。扎染和蜡染,被人们并称为“姊妹艺术”,这种朴实无华的民间手工艺术,像一朵具有神奇魅力的艺术奇葩,一直以自己独特而美妙的丰姿生长在中国大地,根源于普通劳动人民之中。广大劳动者以他们质朴的天性,勤劳的双手,卓越的智慧将其不断发扬光大,默默地点缀和美化着人们的生活。沧海桑田,斗转星移,尽管随着时代的变迁,在这熙熙攘攘、喧嚣繁华的尘世间,很多人已经淡忘了它们的存在。但是

32、,它们仍然倔强的绽放着生命,释放着属于自己的艺术魅力,并且也在追随着时代的脚步,大胆的创新,多方的融合,逐渐的走上了世界的舞台。这古老而又神奇的染色艺术,现如今也是属于全人类的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的技术源远流长,风格独异,是民间智慧又一种特有的体现,就让我们一同去尽情领略扎染和蜡染这两种古老的技艺所带来的激荡人心的斑斓的艺术魅力吧!,扎染篇第一章 天然质朴 技艺渊长提到扎染你会想到什么哪?是一头雾水?还是会立即就赞不绝口?如果你曾经见过这种艺术,一定会为它的魅力所感染,甚至会想拥有一件属于自己的扎染艺术品。比如在我国著名的旅游景区云南大理就随处可见扎染布艺的踪影,它朴素自然,蓝底白花,清

33、清爽爽,意趣独特,凡是去过那里观光的人们大都会买上几件作为纪念。在当地扎染不仅代表着一种传统,是当地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更是白族人民勤劳、质朴、纯洁、善良和乐观、开朗、热情好客等美好品格的一种象征。扎染在人们心目中已成为大理最特殊的标签和民族传统艺术的文化象征。不仅如此,在现代大都市中扎染俨然已成为一种时尚,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喜欢。用扎染布料制成的床单,桌布,窗帘等可以将居室装点的极富个性,其它如钱包、衣裙、围巾、手帕等又为都市爱美人士增添独到的魅力。扎染如此受欢迎,是由于它特有的有别于其它现代染织物的个性,它满足人的情致,符合现代人追求健康生活的需求,贴近人的生活,在崇尚人性化的今天

34、扎染布充满着人性的色彩,尤其是它巧然天成、不可复制的图案纹样都使每一件扎染布成为独一无二的工艺精品。扎染以它奇特而绝妙的美姿根深蒂固生长在民间,点缀、美化人民的生活,以其独特的手工扎结,染色形成的痕迹美,自然过度的色晕美,感染着每一个见过它的人。 扎染这支古老的染缬奇葩,以它旺盛的生命力在中国大地顽强的生长着,如此独特的艺术如果你还未曾真实领略过它的魅力,那就随着我们一起走进扎染艺术的世界。,一、概说扎染扎染又称扎缬、绞缬或染缬,在民间还有“疙瘩染”之称,是我国最古老的一种传统手工防染(见旁注111)工艺,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扎染与蜡染(蜡缬)和镂空印花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其中,扎染是

35、防染艺术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先单从字面意义来理解,“扎”即为“捆扎”、“捆绑”之意,表示人的肢体操作的动作行为;“染”即为“染上颜色”,也就是用某种染料使布匹等材料着色,二者合在一起扎染的意思即为先扎再染。这种传统的染色方法全是手工操作,过程却并不复杂。 在元代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 (见旁注112)一书里面,便详细记述了当时扎染的过程。先把设计好的样式用铅笔、画粉画好印在白色的布料上,一般有几何形状也有比如十字形、蝴蝶形等,还有一些不规则的图形,这全凭手艺人自己设计创作,然后通过针线将图样的部分运用变化多端的折叠、捆绑、针缝、缠绕、打结、夹压等制作手法,将布缠紧,呈一团团、一簇簇、一捆捆

36、的“疙瘩”状,使图样重叠、串联起来,形成结或环的形状,再将扎好的织物放入染缸中。白布织物在染缸中,经过反复浸染后,因扎结时松紧疏密的不同,吸收染料的深浅程度和渗透的不同变化,扎过的部分不会被染料渗透,使染后拆开线绳和“疙瘩”的白布被扎结捆绑的地方因为没有浸染到颜色就会显现出布料本身的斑纹,显现出浓淡相宜、晕色自然、层次丰富、蓝白相间的扎染花纹。再用清水漂洗面料、晾干,整个扎染过程就完成了。扎染用的布一般是白棉布,染料主要是板蓝根(见旁注113) ,呈靛蓝色。这样染好的布就变成蓝地白花。蓝白两种颜色强烈的对比使得扎染图案花纹分外艳丽。经过扎结染色后自然形成的纹理如蛛丝,似烟雾,缠绵悱恻,朦胧流动

37、,即富于变化又互相渗透,整个布面效果清新、素雅、韵味独特,其晕色效果更是独具魅力,有一种强烈的不可复制的艺术效果(见图111),古代的扎染艺术在中国大地上非常流行,后来也逐渐的通过各国商人之间的商贸合作、各国使臣之间的交流学习以及为了躲避战乱、灾荒的一些扎染的民间手工艺人的流动向周边国家和地区传播。首先是东南亚、日本等国家,这种以捆绑、扎结为手段的防染工艺一经流入之后,立即引起当地人们的注意,这种染色艺术所独有的魅力很快就为人们所喜爱并接受,也开始模仿制作再结合当地的人文风俗直至逐步发展成富于本土特色的扎染艺术。据文献记载,扎染技艺在唐时传至日本,日本正仓院(见旁注113)至今还保存着一批唐代

38、精美的扎染丝织品。在日本的土地上扎染这项艺术发展的尤其盛行,至今日本扎染艺术在国际上都久负盛名。在现如今的日本社会扎染和服仍然是人们佳节庆典的礼服之一,在隆重的婚庆典礼上,年轻姑娘如能穿上一件扎染的丝绸和服,就被认为是时髦的和极其高贵的。它的艺术性几乎渗透了日本人民生活的每个角落,甚至其纹饰也成为装饰艺术的形式之一。一件出自传统工艺大师之手的精美扎染制品往往价值百万,被视为国家珍宝而收藏,其艺术价值由此可见一斑。在国际上,扎染工艺正式的用语为马来西亚语系的“plangi(绑)”和“tritik(缝)”,它们起初是马来西亚人使用的一个专用名词,后来,越来越多的欧洲专业人士开始认同这个叫法,他们把

39、这个名词理解为“五颜六色的”或“预留斑点图案的”。在英语系国家,将所有的扎染技法统称为“tie and dye”,意思就是先捆绑后染色。所以说扎染并不是中国独有的技术,在国外很多地区都有扎染技艺而且也很盛行。这种古老而简易的手工染色技术从严格意义上讲有两种意思:其一为把纺织面料先扎结、后染色的“织后扎染”,其二为扎经、扎纬并染色,再进行织造的“织前扎染”,比如我国新疆地区的“艾德莱斯”绸、(见图112)“玛什鲁”布(见图113)和广泛流行于东南亚、印度等地的“伊卡特”(Ikat), 都属于“织前扎染” 。 (见旁注113)但目前我们一般所说的扎染就是指“织后扎染”,就是在织造好的纺织面料上扎结

40、、染色的扎染工艺。,这便是扎染,一种流传了千年的传统手工技艺,简单易学,不需要复杂的设备。有兴趣的人甚至可以自己买来布料自己在家制作,用一件白色纯棉T恤,在上面画上自己喜欢的图案,然后用针将这些图案紧紧的缝扎起来,再放到有染料的锅里煮染,染好后拆线晾干,你会发现白T恤上出现了让你意想不到的图形(见图114) ,一件独一无二属于你自己的扎染服装就做出来了。如果你更追求个性和时尚那么就试试亲自用扎染创作一些艺术品来装点自己的生活,这绝对是一件有着无穷乐趣的事,因为它有着不可预测的偶然效果,在染色完成之前你永远都无法想象染出来的图形会是什么样子,这与陶艺的入窑烧制有相同之处。染完拆线时,从扎结处不断

41、显现出白色花纹,此时就如同陶艺(见旁注114)作品出窑时一样,对于作品既有担心又有企盼,乍看到神奇偶然效果时的惊喜和激动,非经亲手制作是永远无法体会的。每一件作品就像一个个未知的谜题等待你去解开。窗帘、桌布、沙发靠垫、床罩、枕套这些都可以用扎染去装扮,或者把染好的布绷起来,再装上外框,挂在墙上那就成为一件完整的装饰艺术品了,又或者把染好的布绷在立体支架上,就成为室内的一个的软雕塑。 (见图115)厌倦了千篇一律,沉闷无趣生活的人们试着用扎染改变一下,装扮出真正体现个人品味的空间,亲身体验一下扎染的魅力,这项古老的技艺穿越千年的时空定格在你的生活中,你一定会被它打动,因为它浸染着无数劳动人民的智

42、慧与心血你一旦拥有便再不舍失去。 (见链接111) (见链接112),第一章 糖与糖人艺术糖人是以加热的糖稀为原料做成各种造型的民间艺术,其常见造型有人物、动物、花草等。据说宋代即有糖人,根据基本技法不同,逐步演变成今日的吹糖人和画糖画。其名称因时因地而异,常见的有稠糖葫芦、吹糖麻婆子、打秋千稠饴、糖宜娘、糖官人、糖宝塔、糖龟儿等。吹糖人儿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 制作者多挑一个担子,一头是加热用的炉具,另一头是糖料和工具。糖料由糖稀加热调制而成,本色为棕黄色,也有的加入颜料或色素使之呈红色或绿色。使用时火候的控制是关键,过热则太稀易变形,冷了又会太硬无法塑形。使用的工具很简单,多是勺形和铲

43、形的。制作时把糖稀熬好,用一根麦秸杆挑上一点糖稀,在对这麦秸杆吹气,糖稀随即像气球一样鼓起,在通过捏、转等手法配合吹起塑成各种造型。最后用竹签挑下,冷却后成型。因此,糖就成为了制作糖人的基础。也正是因为糖的出现,才使吹糖人成为了可能。一、糖,是一部沉甸甸的史书 糖塑的原料主要有饴糖和蔗糖,饴糖也叫麦芽糖,或是糯米糖。饴糖,在古时被称作食长、食皇、饴,是由糯米和大麦的麦芽熬制而成。饴糖因为绵软、甘甜,食用起来还有一种独特的芳香,因此颇受世人喜欢。 饴糖的具体制作方法是:100斤糯米加3斤麦芽,也有10斤糯米加1斤麦芽的。先将糯米蒸熟,加麦芽搅拌均匀,发酵一夜后,取出沥水,压出糖液。然后,再放入锅

44、内煎熬。煎熬的时间很长,通常需要从早熬到晚。待糖液中的水分,慢慢蒸发掉,变成粘稠的糖稀即可。 说起熬制饴糖,在民间曾经流传着这样一个笑话:,(样章分析),从前,有一个农人娶了一个馋嘴的婆娘。快要过年时,农人让婆娘帮忙熬制糖稀,准备做成“糖瓜”来供奉灶王爷。因为在民间有这样一个习俗,传说腊月二十三这天,灶王爷要回天庭对玉皇大帝禀报尘世的情况。人们为了讨取吉利,便选择用糖瓜来供奉灶王爷,希望用饴糖粘住灶王爷的嘴巴,让他只说好话,不说坏话。 馋嘴婆娘在熬制糖稀的时候,禁不住馋虫的诱惑,时而用勺子舀一点放到一边冷着,然后偷偷吃掉。她越吃越馋,到晚上糖稀出锅的时候,农人才发现今年熬制的糖稀比以前少了大半

45、。下半夜,馋嘴婆娘因为偷吃糖稀太多,开始闹肚子。 农人知道真相之后,便轻声埋怨了婆娘几句。她却满脸委屈地说:“俺还不是担心自己熬的糖稀粘不住灶王爷的嘴,你还埋怨俺?” 农人听了之后,哭笑不得。(见图11 1 )这种传统的制糖工艺,在过去的江南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有些农家做成饴糖之后,便肩挑糖担到城镇街头叫卖,或以糖易货,由此形成了江南一种特殊行业“敲糖帮”。旧时,在浙江义乌等地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百年生意挑两肩,一副糖担十八变;翻山过岭到处走,混过日子好过年。这一段顺口溜,就是对当时“敲糖帮”行业最真实的写照。据民间传说,江南“敲糖帮”的由来,与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有关: 明朝时期,倭寇

46、经常侵犯我国沿海地区。戚继光奉命,招用了1万余名义务兵抗击倭寇。平倭以后,便将这批兵员遣回原籍。这些回到原籍的人员,无田可种,就利用本地土产“青帮”,制成糖块、糖粒。然后,他们就挑着“糖担”,奔走远方销售,借此谋生。又因单身出门,缺少照应,于是他们互相邀约,成为5个、10个一伙的帮儿。大家相议行事,彼此照应,这就是“敲糖帮”的起始。,渐渐的,“敲糖帮”便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组织。他们分工明确、组织严密,各队“行商”所走线路统一划分,而各级“坐商”则分别负责垫付百货、途中设栈补货,以及最后回收所换回的东西。在鼎盛时期,“敲糖帮”网络密布江南,活动范围南至广东、西至湖南、北至徐州。 然而,随着货币资本

47、的兴盛和战争的到来,以物易物的“敲糖帮”则在社会上销声匿迹了。 其实,这种沿至今日的饴糖加工方法,早在3000年以前就已经产生。在古代典籍诗经和尚书(见旁注111)里面,都曾多次提到“饴”这个名字。 蔗糖,是以甘蔗为原料榨汁而成。中国是世界上古老的栽培甘蔗的国家之一,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前221年)。西汉刘向在其编辑录的楚辞招魂(见旁注112)一篇里,便有“朐鳖炮羊,有柘浆些”的句,东汉王逸在批注里说“柘”指甘蔗,而“柘浆”也就是所谓的甘蔗汁。曹丕(公元187-226年)的典论中提到“方食甘蔗”,也是说甘蔗。可见,中国人食用甘蔗的历史是非常久远的。只是在当时,人们还

48、未发现用甘蔗来制作砂糖,倒是有用甘蔗来制作饴的,做法也很简单。人们将榨取的甘蔗汁放在太阳底下暴晒成饴,入口即融,在当时被称作“石蜜”。 到了北魏时期(公元366534年)人们用甘蔗制饴的方法有了很大的进步,人们仍以“石蜜”称之。当然,“石密”与纯正的蔗糖之间,还是有一定差别的。 从汉代起,开始由西域进口蔗糖。但是价钱昂贵的蔗糖,只能为王公贵族所享用。而民间普通的百姓,只能以“石蜜”来比作“糖”了 唐朝大历年间(公元766779年),民间已经有了制作冰糖的记载: 相传,在那时有一个僧号为“邹”的和尚,带着一头白驴人们都不知道他来自何处。后来,他骑着白驴登上蜀之遂宁的徽山,搭了一间茅屋,独自居处。和尚性格古怪,从来不愿跟人交往。他要买盐、米的时候,就将所要购买的东西写在一张纸上,连同钱一起放到褡裢里,系在驴背上。然后,派驴到市上购买。商贩见到那条驴之后,都知道是那个怪和尚的。他们留下钱,将和尚要买的物品挂在鞍子上,然后遣驴回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