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脊神经的结构、机能与临床,第一节 脊神经的构成 一、脊神经的数目 脊神经共31对,颈神经 8对,胸神经 12对,腰神经 5对,骶神经 5对,尾神经 1对,二、脊神经的构成及成份:,背根丝,背根节,后(背)根,前根(腹根)丝,脊神经干,前支,颈丛,臂丛,肋间神经,腰从,骶丛,后支,各种浅感觉,各种深感觉,内脏感觉,支配横纹肌的,纤维,支配平滑肌,腺体的交感神经节前纤维(C8-L1),支配平滑肌,腺体的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S2-4),脊神经的构成及前、后根纤维的性质,三、脊神经的分类,A (I) 直径 13-20 m 传导速度 80-120m/ sec 传导本体觉,A (II) 直径6-12 m
2、传导速度35-75m/ sec 传导 皮肤机械感受,A (III) 直径1-5 m 传导速度5-30m/ sec 传导 痛、温度觉,C (IV) ) 直径0.2-0.5 m 传导速度0.5-2m/ sec 传导 痛、温度觉、痒觉,是指前角一个Alpha ()运动神经元,它的轴突以及所支配的肌肉纤维,第二节 脊神经的机能 一、对横纹肌运动的调节(一) 运动神经元对横纹肌的支配运动单位(The motor units ),包括3个结构:,(1) 运动神经元,(2) 神经肌肉接头,(3)肌肉,梭内肌由运动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外肌由运动运动神经元支配,(二) 运动神经元对横纹肌的支配,二、 神经肌肉接头
3、的结构,1. 化学性突触的基本结构,神经微管,线粒体,突触囊泡,突触前膜,突触后膜,突触间隙,一个典型的化学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后膜、突触间隙三部分组成,2. 突触传递的过程,(1) 递质释放 突触小泡贴近胞膜 Ca 2+进入胞内 突触小泡内的递质经胞吐(exocytosis)释放 突触小泡回收(2) 受体识别(3) 信号转导(4) 胞内效应,3. 神经肌肉接头(运动终板)的特点,髓鞘,终末胶质细胞Teloglia cell,轴突终末,突触间隙,基板(1),(2) 连接后褶(postjunctional fold),(1) 突触间隙内有基板(2)有连接后褶,4. 神经肌肉接头的信息传递(1)
4、乙酰胆碱(ACh)的合成,Ach的生物合成需要乙酰辅酶A( AcCoA) 及胆碱。 在胆碱乙酰基转酶(ChAT)的催化下完成。(CH3)3 N CH2CH2OH + AcCoA(CH3)3N CH2CH2OCOCH3 + CoA,ChAT,+,胆碱,乙酰辅酶A,胆碱乙酰基转酶,乙酰胆碱,辅酶A,突触间隙,乙酰胆碱(ACh)的突触释放有2种方式: 胞浆内的ACh经直接方式释放- 闸门假说; 位于突触囊泡内的ACh经泡吐方式释放-囊泡假说。, 位于突触囊泡内的ACh经泡吐方式释放-囊泡假说,(2) 乙酰胆碱(ACh)的储存 在胆碱能神经元末梢中有2个ACh库,分别位于突触囊泡及胞浆2个部位中,其含
5、量大致各占一半。囊泡又分2类:储存囊泡和活动囊泡。,位于胞浆内的ACh经直接方式释放- 闸门假说,(4) 乙酰胆碱囊泡再循环,递质释放,突触间隙,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受体,活性区,有壳囊泡,轴突,运送至轴突末梢的囊泡,(5) 乙酰胆碱(ACh)的受体(AChR), 受体的种类: A. 配体门控离子通道受体 B. G 蛋白偶连受体, 离子通道型乙酰胆碱(ACh)的受体又有2类: (A) 烟碱受体(N-AChR), 广泛分布于中枢、周围神经。可分为:a. 肌肉型 在神经肌肉接头处的称之为骨骼肌型烟碱受体。 b. 神经元型 中枢神经系统内,自主神经系统中节前、后神经元之间突触处为 神经元型烟碱受体。
6、 (B)毒蕈碱受体(M-ChR), 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各部位、周围器官,在神经肌肉接头处未发现。分为3类: M1 型 分布于脑内 M2 型 分布于心脏 M3 型 分布于平滑肌、腺体,(6) 乙酰胆碱(ACh)的失活 乙酰胆碱(ACh)的失活有三种方式: 酶水解, 扩散, 再摄取。 (1) 酶水解 ACh经胆碱脂酶(AChE)水解作用分解为胆碱和乙酰基, 最主要的方式. 胆碱脂酶有2种: 乙酰胆碱脂酶, 真性胆碱脂酶 (AChE) 丁酰胆碱脂酶, 假性胆碱脂酶 (BChE)。 (2) 扩散方式 通过扩散降低Ach 浓度。 (3) 再摄取方式。,1. 重症肌无力症 是骨骼肌烟碱受体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7、. 大多数有胸腺不正常, 例如 胸腺肥大或胸腺瘤, 胸腺中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异常增多, 这些细胞表面有烟碱受体存在,引起烟碱受体自身免疫反应。病人血液中出现抗烟碱受体抗体,可与全身骨骼肌表面的烟碱受体结合。抗原抗体复合体的形成防碍Ach接近受体结合部位,导致烟碱受体功能障碍。,2. 肌无力综合症 肌无力综合症产生是由于动作电位到达运动神经轴突终末时, ACh释放量不足所致。患者体内ACh生物合成及胆碱的摄取均正常。抗胆碱脂酶剂治疗此症的效果不如重症肌无力症,而治疗肉毒毒素中毒的药物对肌无力综合症有效。,五、 乙酰胆碱和胆碱脂酶功能紊乱引起的疾病,3. 假性胆碱脂酶缺陷症 这是一种遗传性疾病
8、,至少涉及2个染色体位点。主要是丁酰胆碱脂酶(BChE)的变异。 BChE无活性或活性很低。一旦手术时使用极化型肌松剂琥伯酰胆碱时,因它不能被AChE水解,血浆又缺乏BChE,使琥伯酰胆碱长期在体内存留,与Ach竞争胆碱受体,引起骨骼肌的长期瘫痪。,4. 有机磷毒剂中毒症 有机磷毒剂是真性及假性胆碱脂酶的强烈抑制剂。,5. Alzheimer 病 皮层AChE活性减低,但BChE增高。,六、 肌肉振颤的发病机制,1. 振颤: 是指机体某一部分发生一连串较有节律的摆动性运动, 是由于主动肌与拮抗肌交替收缩引起的关节不自主、快速性节律性运动,这种运动可有一定方向,但振幅大小不一。,2. 振颤的分类
9、: (1) 静止性振颤, (2) 活动时振颤 ,又可分为: 姿势性振颤, 动作性振颤, 意向性振颤, 等容积振颤, 任务特意性振颤, (3) 直立性振颤。,3. 振荡的发病机制 人体振荡可归纳为四大震荡机制:,(1)机械性振荡: 属于物理现象, 其频率仅受肢体惰性的影响,与肌肉收缩活动无关, 惰性越小,机械性震荡频率越快,给肢体增加负荷后,机械性震荡频率降低。,(2) 反射性振荡:是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反射活动形成,如肢体屈肌收缩将使伸肌本体感受器兴奋, 冲动传至中枢反射性使伸肌收缩; 伸肌收缩又反过来由刺激屈肌本体感受器,反射性使屈肌收缩。,图解:反射性震荡的机制 通过Gamma 环引起协力肌收
10、缩、 拮抗肌放松,肌梭,传人纤维,抑制性中间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协力肌(屈肌)收缩,拮抗肌(伸肌)放松,(3)中枢振荡:有两种假说:,通道蛋白 1,通道蛋白 2,胞膜 1,胞膜 2,Connexin 43 等,Connexin 43 等,假说1: 在某一核团内的一组神经元具有节律性兴奋的特性,通过缝隙连接或其 他方式, 是这些神经元节律性发放得以同步化, 下传 并驱动下位运动神 经元产生节律性兴奋。,假说2:许多核团通过神经纤维构成环路, 兴奋活动在环路中周期性传递而产生振颤活动。, 皮层补充运动区、M1和 S1区壳丘脑苍白球,皮质脊髓束,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纹状体的皮质下环路:有2个环路,
11、第,区尾状核特定部位 丘脑苍白球,皮质脊髓束,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4) 前馈及反馈通路扰乱引起的震荡,这一机制在小脑振颤的形成中最为明显。通过猴的投掷运动发现: 这一运动的过程可分三个阶段: 第1 阶段: 大脑皮质发动运动,使促动肌兴奋发动运动, 同时将信息传给小脑 第2阶段: 小脑对信息加工后再返回到大脑皮层, 接着拮抗肌收缩, 对运动进行修正,它不受外周本体感觉传入的影响, 属于前馈调节 第3阶段: 促动肌收缩对运动进行精细修正。,如果小脑的前馈调节扰乱将导致第1 阶段促动肌收缩不能及时“杀车”,运动幅度过大。 为了纠偏差,第2阶段促动肌收缩必须增强,运动幅度又过大, 促使促动肌与拮抗肌
12、对运动偏差的不断修正,将导致肢体产生振颤运动。,脊髓前角促动肌神经元,第1阶段,第3阶段 (反馈调节),调节拮抗肌神经元,大脑与小脑调节肌肉运动的联系通路:,皮质脑桥纤维,第2阶段 (前馈调节),小脑丘脑束,桥小脑束,皮质齿状核纤维,丘脑皮层纤维,大脑与小脑调节肌肉运动的联系通路:,大脑皮层,额桥束,内囊前肢,同侧桥核,对侧桥臂,对侧小脑皮质,该侧齿状核,结合臂,同侧丘脑腹外侧核,X,X,交叉,交叉,顶枕桥束,内囊后肢,兴奋脊髓前角支配促动肌运动神经元,促动肌收缩,第1阶段,第2阶段,兴奋脊髓前角支配 拮抗肌神经元,拮抗肌收缩,第3阶段,第三节 脊神经的主要分支、分布及损伤后的主要症状,脊神经
13、后支: 细短,行向背侧,节段性支配项部肌、胸腰部骶脊肌, 及相应皮肤。,2. 脊神经前支:粗大长,分别形成: (1)颈丛(C2-4)主要分支 膈神经 支配膈肌 (2)臂丛(C5-8,T1) 支配上肢的肌肉与皮肤(3) 肋间神经 (T1-12)支配肋间肌、腹肌以及胸、腹壁皮肤(4) 腰丛 (L1-4)支配下肢股前部和内侧部的肌肉、皮肤(5)骶丛 (L4,5,S1-5)支配下肢臀部、股后部、小腿和足的肌肉、皮肤。,一、颈丛 1组成:C 2-4 前根 2主要分支:膈神经经胸腔下行至膈肌作用:膈肌收缩,吸气,C 3,C 4,膈神经,前斜角肌,颈丛与臂丛,二、臂丛 1. 由C5-T1组成 2.臂丛围绕腋
14、动脉,可分为: 5个根( C5-T1),上干(C5,6),中干 (C7),下干 (C8,T1),后股,前股,后束,外侧束,内侧束,肌皮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腋神经,桡神经,图解: 臂丛的组成、形态及分支,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肌皮神经,根 C5T!,上、中、下干,前股后股,外侧束,内侧束,后束,前股后股,3.臂丛的主要分支 (1) 腋神经 (C5 和 C6) 发自臂丛后束,主要支配:,内收、外展的矢状轴,三角肌的作用:外展肱骨, 前部纤维屈肩关节;后部纤维伸肩关节,损伤后症状:三角肌萎缩,上臂外展不能,方肩, 皮肤:肩部和臂外侧部皮肤, 肌肉:三角肌,(2) 肌皮神经 (C5 C7) 发
15、自臂丛外侧束,主要支配: 支配肌肉:喙肱肌 作用:屈,内收肩关节 肱二头肌 作用:屈肩、屈肘、前臂旋后 肱肌 作用:屈肘 分布皮肤:前臂外侧皮肤 损伤后的症状:前臂屈和旋后无力, 前臂外侧感觉减退。,肌皮神经,喙肱肌,肱二头肌,(3)正中神经 (C6T1) 由臂丛内、外侧束发出 主要支配 : 肌肉: 前臂前群屈肌(除尺侧屈腕肌和屈指深肌的尺骨头外); 手肌中的第1,2蚓状肌, 大鱼际肌; 皮肤:手的感觉在手桡侧3 指以及相应的手掌皮肤。 损伤后: 前臂旋前和屈腕不能, 大鱼际萎缩,拇指屈、外展、对掌、内收不能, 第2,3指屈指不能,呈伸展位, 第1,2指外展,内收不能, 手掌桡侧3 指及相应手
16、掌感觉障碍。,(4)尺神经(C8T1)发自内侧束 主要支配:,肌肉: 前臂肌: 尺侧屈腕肌、屈指深 肌的尺骨头, 手肌: 小鱼际,3,4 蚓状肌 和骨间肌,皮肤:手掌尺侧1 指及其相应的皮肤 手背尺侧2 指及其相应的皮肤。,损伤后: 屈腕无力,拇指内收、第4, 5指屈无力, 小鱼际、骨间肌萎缩 手掌侧尺侧1 指和 手背侧尺侧2 及相应的皮肤 感觉障碍。,(5)桡神经(C5C8) 发自后束 主要支配:,损伤后: 桡神经干损伤 伸肘、伸腕、伸 指和伸拇指不能,“腕下垂”是 典型症状。 手背桡侧2 指及相应皮肤感觉 障碍。,皮肤: 臂后皮神经 臂后部皮肤 前臂后皮神经 前臂后部皮肤 桡神经浅支 手背
17、桡侧2 指及 相应皮肤,肌肉: 肱三头肌 伸肘关节 前臂的伸腕肌、伸指肌 伸腕、伸指,第四节手的肌肉、神经支配与临床,外展拇短肌,屈拇短肌,对掌拇肌,内收拇肌,外展小指肌,屈小指短肌,对掌小指肌,蚓状肌,外侧群,中间群,内侧群,一、手的肌肉与作用,. 外侧群(大鱼际)有块肌肉: 外展拇短肌浅层外侧 屈拇短肌 浅层内侧 对掌拇肌 中层 内收拇肌 深层 神经支配:C8,T1经正中神经支配, 而内收拇肌由尺神经深支支配。,. 内侧群(小鱼际)有块肌肉:掌短肌浅层横行纤维 外展小指肌中层外侧 屈小指短肌中层内侧 对掌小指肌深层 神经支配:尺神经。,. 中间群分层浅层蚓状肌条 食指和中指的蚓状肌起于相应
18、屈指深肌腱的桡侧,绕过掌指关节桡侧,止于指背腱膜。无名指和小指的蚓状肌起于相应屈指深肌腱的尺侧,绕过掌指关节尺侧,止于指背腱膜。 作用:屈掌指关节,伸指间关节。 神经支配:由C8,T1脊神经经正中神经支配1,2 蚓状肌, 经尺神经深支支配3,4蚓状肌。,中层掌侧骨间肌4条:第、掌侧骨间肌起于第、掌骨尺侧止于拇指、食指第指骨的尺侧, 第、4 掌侧骨间肌 起于第、5 掌骨桡侧止于无名指和小指第1指节骨的桡侧。作用:第1,指内收。 神经支配: 由C8,T1脊神经经尺神经深支支配。,深层背侧骨间肌有条:分别起于个掌骨间隙的相邻的掌骨面,分别止于第,指的桡侧面,第,指的尺侧面。作用:,指外展。 神经支配
19、:C8,T1 经尺神经深支支配。,1-5指的并拢和分开由尺神经支配。,二、神经损伤后手的症状,正中神经损伤: ()大鱼际萎缩,拇指屈、外展、对掌、内收不能, () 第2,3指屈指不能,呈伸展位, () 第1,2指外展,内收不能, () 手掌桡侧3 指及相应手掌感觉障碍。,2. 尺神经损伤: () 屈腕无力,拇指内收、第4,5指屈无力, () 小鱼际、骨间肌萎缩 () 手掌侧尺侧1 指和 手背侧尺侧2 及相应的肤 感觉障碍。,3. 桡神经损伤: () 桡神经干损伤 伸肘、伸腕、伸指和伸拇指不能,“腕下垂”是典型症状。 () 手背桡侧2 指及相应皮肤感觉障碍。,第五节 肋间神经,1. 共对呈节段性
20、分布于躯干,支配胸 壁、腹壁的肌肉皮肤每一节段的分布除本节段外,均与上下相临节段的半重叠,因此只有相邻三个节段的神经受损才出现一个节段皮肤的感觉障碍。皮肤感觉平面是判断损伤平面的指标,(剑突T5, 肚脐T10, 腹股沟-L1)。,各脊神经分支在皮肤的分布,第六节 腰丛,1. 组成:L1-4,2. 位置:腰大肌的深面,3. 主要分支:(1)股外侧皮神经 支配股外侧部皮肤 损伤后的症状: 股外侧皮肤感觉障碍,支配下肢及盘腔的腰、骶丛神经,股外侧皮神经,闭孔神经,坐骨神经,闭孔神经,股神经,(2)股神经 起自:L2-4 前支 支配: 肌肉:股四头肌 : 作用:屈髋、 伸膝关节 缝匠肌:屈髋、屈膝,
21、外展外旋大腿 皮肤:股前部皮肤 小腿内侧皮肤,损伤后的症状: 伸膝不能, 不能盘腿坐,(3)闭孔神经,起自:L2-4,支配:肌肉 内收肌群 作用:内收大腿 皮肤 股内侧皮肤,损伤后的症状:大腿内收无力,第七节 骶 丛,组成:L4,5 (腰骶干), S1-5,位置:骨盆后壁,骶骨前面两侧,主要分支:坐骨神经,骶丛与坐骨神经,坐骨神经:,主要分支:胫神经: 支配肌肉: (1)股后部肌(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 (2) 小腿后群肌 (3)足底肌 损伤后症状:(1)伸髋、屈膝受损 (2)足跟不能上提, (3)足趾运动受阻,腓总神经: 分为:(1)腓深神经(胫前神经)支配小腿前群肌 (2)腓浅神经(肌皮神经)支配小腿外侧群肌 腓总神经损伤后 足下垂内翻,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