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教案教学环节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问题导入问题一:白天晴天的气温高还是阴天的气温高?夜晚呢?问题二:为什么人们都喜欢在滨海地区生活?问题三:风是一种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自然地理现象,但它是怎么形成的呢?这几个问题中的现象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可是“为什么”我们同学很少有知道的,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从今天开始我们开始学习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板书:-大气的受热过我们的地球是一个特殊但又普通的星球,月球上无人生活,但是地球上有人生活,这是因为地球上有一层厚厚的大气,一共分为三层,最外层是高层大气,中间是平流层,下层是对流层,它给我们人类提供了适合生存的温度。他是如何给我
2、们提供程 了适合的温度呢?首先我们先来学习一下第一个问题大气的受热过程。提问:地球大气一切物理过程能量转换的能量来源是什么?什么是太阳辐射?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太阳的温度是很高的,因此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太阳辐射是怎样使大气受热的呢?大家看图。 结合幻灯讲解大气的受热过程。从图 1 中看到,太阳短波辐射穿过厚厚的大气投射到地球上。太阳辐射能在传播过程中部分被大气吸收,反射和散射,这个过程我们把它叫做大气的削弱作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包括三个方面。1(板书:吸收)大气对流层中有一些二氧化碳和水汽可以吸收红外线,平流层中的臭氧可以吸收紫外线。一共可以吸收 19%的太阳辐射。2(板
3、书:反射)大气中有一些云层,尘埃,可以反射太阳辐射。云越厚,反射越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越少,反之越多。比太阳辐射太阳源源不断的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如说“白天阴天的气温高还是低?为什么?3(板书:散射)大气中的一些空气分子,微小尘埃,可以向四面八方散射太阳辐射。蓝色光和紫色光是最容易被散射的,因此天空成蓝色,还有交通灯为什么是红色的呢?还有太阳光照不到的地方但天空仍然明亮,日出前的黎明和日落后的黄昏都是散射的结果。通过大气的削弱作用,太阳辐射中的 47%到达地面。从以上过程来看,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的较少,大部分太阳短波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我们把这个过程叫做太阳暖地
4、面。 (板书)看图二,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一部分被地面吸收,还有一部分被反射回到大气中,我们把它叫做地面辐射,由于地面温度相对于太阳来讲要低很多,所以相对于太阳短波辐射来说,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地面长波辐射反射回到大气中,75%-95%被近地面大气吸收,近地面大气吸收了地面辐射以后,又以对流,传导等长波辐射的低,多云,反射多,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温度低。因为红色最不易被散射,可以看得很清楚,地面方式,层层向上传递热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从而使大气增温,从这个过程我们可以看到谁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呢?很好,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的比较多,地面辐射放出的绝大部分热量能够被大气截留下来,所以,地面是近地
5、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这种辐射热交换是大气增温的最重要方式。我们把这一过程你叫做地面暖大气。 (板书)从图三中看到,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我们叫做大气辐射。大气辐射的方向既有向上的,也有向下的。大气辐射中向下的部分,因为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称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把地面损失的热量又还给地面,对地面起到了保温的作用,我们把这一过程叫做大气还地面。大气逆辐射与云有关,云越厚反射越多,越薄反射越少。比如说多云的夜晚,气温高还是低呢?为什么有霜冻的时候人们用烧东西制造出来的烟雾来防止霜冻呢?这就是整个大气的受热过程,它主要包括高,因为大气逆辐射强。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大气还地面三个
6、部分。在每一个部分中我们又分别学习了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波长由短到长依次为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提问:大气的受热过程有哪些地理意义呢?(答案:大气的受热过程影响着大气的热状况,温度分布和变化,制约着大气的运动状态。 )热力环流由此我们看到太阳辐射影响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受热过程影响着大气的热状况,温度的分布和大气的运动状态。而地球上不同纬度地区所接受的太阳辐射能量是不同的,所以大气的受热过程不同,大气的热状况,温度分布和运动状态也有差异,又怎样的差异呢?首先我们先学一种最简单的大气运动-热力环流。当我们吃火锅的时候,我们能看到被加热的火锅源源不断的冒出气体,向周围较冷的地方流
7、去,但是不加热的时候我们就看不到此现象,由此你能想到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吗?影响冷热不均的因素都有哪些呢?冷热不均太阳辐射,地形,地貌等很好,在这些因素中由于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不均而造成高低纬度间的温度差异,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由这个最根本原因引起的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因此我们说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和火锅原理一样,图中 A 点受热,B,C 两点冷却,A 点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到上空聚积起来,在高空形成一个高气压,B,C两点空气冷却收缩下沉,上空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于是,在上空,空气便从气压高的 A 地向气压低的 B,C 两地扩散。在近地面
8、,A 地空气上升后向外流出,使A 地近地面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B,C 两地因有下沉气流,近地面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于是,近地面的空气又从 B,C 两地流回 A 地,以补充 A 地上升的空气,从而形成了热力环流。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变得越来越稀薄,气压降低。A 点上空(A)点气压比原来气压高,原来气压大小的点应该在哪?所以气压高的地方,等压线是向上突起的,在(A)点的上方那气压低的地方呢?很好,因此热力环流的等压线应该是这样变化的, (在黑板上画出等压线图) 。热力环流是一个常见的自然现象。做活动提问: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实例与热力环流有关?(例:山谷风,城市与郊区,将海陆风的白天换成夏季,将夜晚换成冬季)分别讲解等压线是向下凹的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大气的受热过程:包括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和大气还地面三个过程,不同地区大气的受热状况不同,大气的运动状况也不相同,由火锅现象我们了解到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影响冷热不均的因素很多,只考虑太阳辐射纬度分布不均使地面冷热不均这一因素,我们学习了大气运动最简单的一种形式-热力环流。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要学会运用这些基础知识去解决一些生活中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