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认识负数说课稿新世纪学校 林念梅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认识负数。一、教材分析认识负数是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系统地认识整数、小数、分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负数的引入,既是对前面数系的一次扩充,又是以后学生学习更深的知识做铺垫。本课的学习,意在让学生感受负数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并没有复杂的概念与计算,知识层次比较浅。因此我认为,如何充分地展现负数的魅力,激起学生探索的兴趣,是教师在设计本课时值得关注的问题。二、学情分析学生对正负数的形式并不陌生,学生从一年级学习加、减法时,就已经明白了增加了要加上,减少了要减去,只不过加、减法是一种运算,而正、负数是一种表示方式。负数在日常生活
2、中的应用还是比较多的,现有的知识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让他们学习一些负数的知识,有助于他们理解生活中遇到的负数的具体含义,扩展对整数小数、分数的认识范围,能更好地理解自然数小数、分数的意义。 三、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确定了如下的学习目标:1、让学生了解正数与负数是实际需要的,掌握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会初步应用正负数来表示相反意义的量。2、通过正数、负数的学习,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从实际问题引入教学,让学生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通过正负数的教学,通过了解古代中国认识和使用负数的情况,体会到中国古代文明对于
3、数学发展的卓越贡献,激发民族自豪感。为了实现学习目标,我把感悟正、负数的意义和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定为学习重点,把感悟正数、零、负数三者之间的关系定为难点。四、说教法与学法:教材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用“气温”和“海拔”这两个熟悉的情境,让学生认识负数和理解负数。而在我以前的教学过程中,效果并不理想。所以,我萌发了一个大胆地设想,那就是:改变原有的编排,整合学习内容,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利用学生感兴趣的经历进行教学,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结合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我准备采用如下的教法和学法: (1)合作探究法。教师通过设疑,引导学生合作
4、学习,逐步启发学生探究负数意义。增强学生探索的信心,体验成功。(2)练习巩固法。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运用知识、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验负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文化的博大精深。 五、说教学环节以及设计意图为了能很好地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分别是:1、巧设情境、感知引入引出负数;2、体验内化、探求新知认识负数;3、回归生活,拓展应用应用负数;4、课堂总结、知识延伸拓展负数。(下面,我就来具体阐述教学环节以及设计意图。)第一个环节:巧设情境、感知引入引出负数首先,我准备一个相反游戏,我说一句话,让学生说出与它相反意思的话。这些数据信息是我精心准备的:比赛中进
5、球丢球、学生的转进转出、生意的盈利亏损等问题。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与我们今天所学的负数有直接联系,能迅速地把学生带入到“相反”的意义中,为接下的学习做铺垫。接着,抛出一个思维价值很高的问题:如何表示以上题中数字的意思呢?并且是让别人一眼就能看明白。我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比如有用符号“”“”来表示,还可能会用“笑脸”, “哭脸 ”,当然也有学生就用正数、负数来表示。虽然他们的答案形式各样,但都有本质上的联系,我紧接又抛出一个价值很高的问题:刚才大家表达的只能自己明白,能不能找到一个统一的记录方法呢?于是动态生成了学习目标:认识负数,用正负数来表示意义相反的量。让人觉得“负数”真是一场“及时雨
6、”啊!这样的引入,学生自身产生“需要找到一种统一的形式”的内需要,这时的学习,已经由被动化主动,同时,也让学生体验了由具体到抽象的符号化、数学化过程,认识也逐渐从模糊到清晰。这样的过程更让学生简约地经历了人类探索负数的历程,实现了数学学习的再创造。引出负数后,我直接描述性的介绍,像什么样的数叫正数、像什么样的数叫负数。俗话说得好:不要认为学生是一张白纸,是一无所知,教师该放手时就放手,该出手时就出手。当学生知道它们的概念后,就能很快的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接着,我通过“快速抢答并判断”的游戏来刺激学生的思维,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不知不觉中让学生熟练的掌握知识。还可以通过:“你能写出几个正
7、数和负数”的练习,让学生体会正数和负数无限性、对应性等数学思想。符合了新课标注重加强学生的基本数学思想的要求。第二个环节:体验内化、探求新知认识负数我利用课件播放中央电视台某日的天气预报,要求学生记录上述信息后,引导学生明白在生活中用温度计来测量温度,初步明确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不同表示方法。在介绍完温度计的基本知识后,先让学生动手拨出南京 0,确定 0 刻度线,再让学生动手拨出上海4和北京-4,也就是零下 4。不要小看学生拨一拨这个环节,我们教材是直接呈现三个城市的温度,让学生自己读写出来。而我创造性地改变教材。这样由静态化为动态,通过小小的“拨”,唤起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要在温度计上表示温度
8、,首先要确定 0的位置。使学生明确感悟到:温度中, 0是区分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比 0高的温度用正数表示,比 0低则用负数表示。学生动手操作,兴趣盎然,既将正数、负数、零有机地整合到了一个新的概念框架中,实现了对 0 的再认识,又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突破了0 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的难点。在学生理性认识了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后,我再出示哈尔滨-10,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思考:-4和-10相比,哪个更冷?再出示中国最冷的城市:漠河-30和地球表面的最低气温南极: -88.3,用自己的表情和动作来表示越来越冷的感受。这不仅将负数大小的比较等知识很好地渗透进来,而且又能体现在生活中学数
9、学的理念。在进行数轴的教学时,我们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数轴教学是一个难点。于是,我利用温度计教具的优势,将温度计横着放,告诉学生其实这就像一条数轴,中间是 0,让学生说出负数在 0 的左边,正数在 0 的右边,0 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接着从温度计抽象出一条直线即数轴,这样,学生不仅能形象的通过温度计教具,深刻地理解正数、0、负数三者之间的关系。第三个环节:回归生活,拓展应用应用负数。既然负数是生活中发现的,那么我们就应该“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在练习环节,我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生活中的信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自己身边的问题,使练习变的既有趣又有用。我设计了三种练习:1、基础性练习。比如
10、去五楼开会和到地下一楼,应按哪个键?学生一看,这的确是我们经常遇到的问题,教师这时还可以运用旅游景点的海拔高度让学生再次感受“负数真的是无处不在”啊!多样化的练习,既不枯燥,又检查了学生对负数的理解。2、形成性练习。比如上课时教师和学生可以演示方位中的负数。教师向北走几步,学生应该向南走几步等,这些不仅针对教学重点“用正负数表示意义相反的量”,而且又紧密联系生活,学生好学、乐学。3、拓展性练习。我借助“刘翔”这个不仅是小学生会关注,大人会关注,乃至全世界人都会关注的人物跨栏成绩的研究,播放 “2004 年雅典夺冠录像”,一下子把学生的积极性提到最高处。当时风速是每秒-0.4 米,为什么说要说-
11、0.4 米呢?给予学生讨论的空间,并用肢体语言表示出来。然后借助两位同学的表演,相对而跑,揭示出负数是表示相反意义的数。再让学生想想如果风速是每秒+0.4 米呢,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这些有价值性的问题,我想,学生愿意去思考,在思考中学数学,学在其中,乐在其中。第四个环节:课堂总结、知识延伸拓展负数。这个环节主要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知识,我相信,由于教师为学生搭建一个交流、开放、宽松的“舞台”,学生就能熟练轻松地总结知识。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培养学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课后我让学生写一篇以生活中的负数为题的数学日记,谈一谈自己的想法和见解。然后,通过课件介绍有关负数的小知识
12、,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祖先是最早认识和使用负数的,这是多么的了不起啊!最后,以一句赠语激励大家: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其实学习就像今天认识的正数、负数一样,不进则退。但愿每位同学的学习都用正数表示,不要是用负数表示。这样不仅能给课堂画上圆满的句号,又能充分的体现数学学科的人文性,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科的无穷魅力。四、板书设计:. 负数的初步认识负数 0 正数 【设计意图:板书设计简洁的概括了负数的意义,以及负数、0、正数三者之 间的关系,能很好的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简明扼要,又突出重点。 】五、预计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在知识性目标方面应该能够很好地落实,同时学生对所学过的数也能初步地形成知识系统,对负数的知识也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情感性目标也应能落实得比较到位。以上就是我对认识负数这一课认真设计后的个人想法和观点。还请各位老师多多指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