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筝十大名曲渔舟唱晚:是传统的古筝独奏名曲。 渔舟唱晚整首乐曲极富诗情画意,旋律流畅,先慢后快,先松后紧,情绪层层迭进,生动描绘出了夕阳西照下的湖光山色及渔舟竞归、渔人唱和的怡人境界。渔舟唱晚这首乐曲的曲名取自唐代诗人王勃(649676)在滕王阁序里:“渔舟唱晚,响穹彭蠡之滨”中的“渔舟唱晚”四个字,诗句形象地表现了古代的江南水乡在夕阳西下的晚景中,渔舟纷纷归航,江面歌声四起的动人画面。音乐分析:渔舟唱晚以歌唱性的旋律,形象地描绘了夕阳西下,晚霞斑斓,渔歌四起,渔夫满载丰收的喜悦欢乐情景,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美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乐曲的前半部分(第一段),乐句与乐句基本上是上下对答的“对仗式”结构
2、,给人结构规整之感;乐曲的后半部分(第二、三段),则运用递升、递降的旋律和渐次发展的速度、力度变化,表现了百舟竞归的热烈情景。全曲大致可分为三段。第一段,慢板。这是一段悠扬如歌、平稳流畅的抒情性乐段。配合左手的揉、吟等演奏技巧,音乐展示了优美的湖光山色渐渐西沉的夕阳,缓缓移动的帆影,轻轻歌唱的渔民给人以“唱晚”之意,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感受和对景色的赞赏。 第二段,音乐速度加快。这段旋律从前一段音乐发展而来,从全曲来看,“徵”音是旋律的中心音,进入第二段出现了清角音“4”,使旋律短暂离调,转入下属调,造成对比和变化。这段音乐形象地表现了渔夫荡桨归舟、乘风波浪前进的欢乐情绪。第三段,快板。在旋律的进
3、行中,运用了一连串的音型模进和变奏手法。形象地刻画了荡桨声、摇橹声和浪花飞溅声。随着音乐的发展,速度渐次加快,力度不断增强,加之突出运用了古筝特有的各种按滑叠用的催板奏法,展现出渔舟近岸、渔歌飞扬的热烈景象。在高潮突然切住后,尾声缓缓流出,其音调是第二段一个乐句的紧缩,最后结束在宫音上,出人意外又耐人寻味。出水莲:为广东潮州客家筝曲出水莲是客家筝曲代表之一,音调古朴,风格淡雅,表现了莲花“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情操。 出水莲:传统的广东客家筝曲,中州古调,采用传统的十六弦钢丝筝演奏,音调古朴,风格淡雅,表现了莲花“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情操。 全曲旋律清丽、典雅;速度中
4、庸、悠闲;演奏者右手以连托演奏的前倚音润饰曲调,富有动力,同时还以不同的触弦点弹奏造成丰富音色的对比:靠近岳山处,音色则高雅明亮;中段常在岳山和雁足的中间弹奏,音色则柔美动听。左手则发挥按弦的多种功能,重按 3和 6 音时则升高为 4 和(b7)音。构成一种特殊的“软套” (重三六) ;以上滑音产生后倚音,韵味悠长,又以重颤音偶尔点缀一下,色彩清淡。全曲不长,但却以各种丰富的表现手法将出水莲的神态、气质刻画得栩栩如生。古典吉它演奏家殷飚曾将此曲改编成吉它独奏曲。高山流水:为我国十大古曲之一,浙江筝派的代表作。此曲藉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广泛流传于民间。音乐浑厚深沈,清澈流畅,形象地描绘了巍巍高山
5、,洋洋流水。曲义为展示古筝的特长,提供了充分的天地。从低音到高音,从高音到低音的滚奏手法,惟妙惟肖地托显出涓涓细流、滴滴清泉的奇妙音响,使人仿佛置身于壮丽的大自然美景之中。高山流水取材于“伯牙鼓琴遇知音” ,有多种谱本。有琴曲和筝曲两种,两者同名异曲,风格完全不同。古代琴曲。战国时已有关于高山流水的琴曲故事流传,故亦传高山流水系伯牙所作。乐谱最早见于明代神奇秘谱(朱权成书于 1425 年) ,此谱之高山 、 流水解题有:“高山 、 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后志在乎流水,言智者乐水之意。至唐分为两曲,不分段数。至来分高山为四段,流水为八段。 ”两千多年来, 高山 、 流
6、水这两首著名的古琴曲与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一起,在人民中间广泛流传。随着明清以来琴的演奏艺术的发展, 高山 、 流水有了很大变化。 传奇秘谱本不分段,而后世琴谱多分段。明清以来多种琴谱中以清代唐彝铭所编天闻阁琴谱 (1876年)中所收川派琴家张孔山改编的流水尤有特色,增加了以“滚、拂、绰、注”手法作流水声的第六段,又称“七十二滚拂流水” ,以其形象鲜明,情景交融而广为流传。据琴家考证,在天闻阁琴谱问世以前,所有琴谱中的流水都没有张孔山演奏的第六段,全曲只八段,与神奇秘谱解题所说相符,但张孔山的传谱已增为九段,后琴家多据此谱演奏。另有筝曲高山流水 ,音乐与琴曲迥异,同样取材于“伯牙鼓琴遇知音”
7、。现有多种流派谱本。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则是浙江武林派的传谱,旋律典雅,韵味隽永,颇具“高山之巍巍,流水之洋洋”貌。山东派的高山流水是琴韵 、 风摆翠竹 、 夜静銮铃 、 书韵四个小曲的联奏,也称四段曲 、 四段锦 。河南派的高山流水则是取自于民间老六板板头曲,节奏清新明快,民间艺人常在初次见面时演奏,以示尊敬结交之意。这三者及古琴曲高山流水之间毫无共同之处,都是同名异曲,风格也完全不同。高山流水觅知音,该曲有这样一段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锺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 。伯牙惊道“善哉, 子之心而与吾心同。 ”子期死後,伯牙痛失知音,摔琴
8、绝弦,终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该曲婉转悠扬,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堪称曲中精品。钟子期是他的好朋友,最能欣赏伯牙的演奏。当伯牙弹琴而志在高山时,钟子期说:“琴弹得多好啊!巍巍乎像高山。 ”而当伯牙弹琴志在流水时,钟子期又说:“琴弹得多好啊!汤汤乎像流水。 ”钟子期真是伯牙的知音。故得古曲高山流水 。琴曲高山流水 ,见于先秦列子一书, 吕氏春秋亦有此传说。言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方鼓琴,志在泰山,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如泰山;志在流水,子期曰:洋洋乎若流水,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现存曲谱为初见于明朱权神奇秘谱 ,其解题为:“高山 流水二曲本为一曲,至唐分为
9、两曲,不分段数。至宋分高山为四段, 流水为八段” 。 流水还见于风宣玄品 西麓堂琴统 澄鉴堂琴谱 自远堂琴谱 天闻阁琴谱等三十余部琴谱。神奇秘谱 、 风宣玄品所收为不分段的,其余所收均为分段。清代川派琴家张孔山弹奏的流水增加了许多滚拂手法,号称七十二滚拂流水 ,其曲谱载于天闻阁琴谱中。现在流传的流水 ,多为天闻阁琴谱中的流水 。关于流水之意境,张孔山的弟子欧阳书唐于天闻阁琴谱中云:“起首二、三段叠弹,俨然潺湲滴沥,响彻空山。四、五两段,幽泉出山,风发水涌,时闻波涛,已有蛟龙怒吼之象。息心静听,宛然坐危舟,过巫峡,目弦神移,惊心动魄。几疑此身在群山奔赴、万和壑争流之际矣。七、八、九段,轻舟已过,
10、势就淌洋,时而余波激石,时而旋洑微沤,洋洋乎!诚古调之希声者乎!” 现代琴家管平湖弹奏此曲,为此曲弹奏之经典。林冲夜奔:表现水浒传中豹子头林冲在遭受官府迫害之后于风雪之夜投奔梁山的故事,乐曲犹如琵琶传统曲目中的“武曲” ,气势壮烈,情绪激昂。侗族舞曲:此曲表现了侗寨风情,抒发了侗家儿女热爱美好生活的欢乐情绪。汉宫秋月:全曲意在表现古代受压迫宫女对月惆怅的幽怨、悲泣情绪,唤起人们对她们不幸遭遇的同情。寒鸦戏水:是“客家筝曲”中名作。乐曲充分展现了潮乐的旋律色彩和调性变化特点,在重按滑音的润饰下,显得柔媚动人,别有韵味。东海渔歌:乐曲开始,以连续上、下行历音伴奏号召性音调作为引子,展现了一幅大海汹
11、涌澎湃的画面。在引子后,乐曲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运用长摇技法奏出开阔优美、富于歌唱性的主题。并从末句派生出欢快跳跃的对比性的曲调。经反复演奏后,主题用左手移低八度再现,右手用历音技法奏出颠簸激荡的音型作陪衬,表现了渔民愉快出海的情景。第二部分采用号子音调,右手时而用单音,时而用和音弹奏旋律,左手以劳动节奏作伴奏,表现一领众和、团结一致的劳动场面。第三部分是主题的再现,音域宽广,富有激情,表现了渔民对美好未来的向往。香山射鼓:(1-4 小节)这部分是对秦岭终南山外部环境的一个描写。描绘的是苍翠的群山、高耸的庙宇、飘渺的云彩,以及庙里传出的钟声、磬声、鼓声在群山之间来回激荡的空明、渺远之境。因此
12、引子部分的弹奏重点在于对这一意境的营造。第一段(5-21 小节,慢板) ,这一段描述的就是人们在进行祈雨活动时的情景。这一乐段中,曲作者运用了西安鼓乐中的曲牌“柳青娘”的音乐素材。在演奏技法上,大量使用了揉、吟、滑、按,并使用燕乐音阶(原位 4,微降 7) ,表现人们祈雨时悲凉、压抑的心境。因为如若大旱,八百里秦川将颗粒无收,饿殍遍野,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在演奏这一段时,要能体会人们充满担忧的凄苦的心理,将感情饱含于心中而不完全释放。此外,演奏这一段时要注意的是:乐曲 13 小节及 17 小节中,分别有一个 6 的滑音。不同于我们平时演奏的滑音,这里需要用左手大指来按弦。因为旋律的进行的需要,这
13、两个音按下去暂时不能回头,要紧接着奏下一个音,所以必须用大指来按弦,以腾出其他手指奏另外的音。这是唐时甚至更早就有的筝乐技法,至今仍存在于秦地及潮州、日本的筝乐中。再有,这一段出现的 3 的下滑音,是从 4 滑到 3,而不是以 5 为起点。像这样的下滑音大量存在于陕西筝乐中。第二段(21-33 小节)通过一个刮奏(21 小节)的桥接,乐曲进入第二段。通常,参加祈雨活动的人从山脚爬到山顶,需要花费几天的时间。因此,在庙会正式举行的前一周左右,人们就纷纷从四面八方向山顶攀登。山腰上建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庙宇,人们每爬一段,就找一个庙歇脚,并烧香拜佛。这样,满山弥漫着的雾霭的香烟,和环山的云彩连成一片,
14、再加上满山的人们拜佛、祈祷所形成的轰鸣声,整个山体便笼罩在一种混宏、浩渺的意境中。17 小节的刮奏,表现的是曲作者所联想到的景象:一片茫茫的香烟、云烟以及祈祷的轰鸣声,都混融为一体,化作一股青云,直上云霄。接下来的四小节摇指及四小节弹奏,将这一股青云慢慢远送,越飘越远,直至烟消云散过渡句(34-44 小节)这里,作者运用了一个下行级进的句子将二、三段连接起来。第三段(45-75 小节)进入第三段,也就进入了乐曲的主题段落“香山射鼓” 。这一段分层次描绘了庙会上的射鼓活动不同阶段的情况。进入这一段,之前所用的燕乐音阶变成了清乐音阶,即 4 为原位 4,7 还原。45 至 67 小节:庙会的初始阶
15、段。这一段落的速度要保持平稳,无须做渐快处理。67至 75 小节,庙会到了第三天,到了最鼎盛的程度。各种吹管乐器,如笙、管、笛子,打击乐器,如云锣、铙、钹、鼓等,竞相鸣奏。曲作者用散板来表现这一金石之声。第四段(76-101 小节)这一乐段,作者运用西安鼓乐古谱中的一种锣鼓点来表现斗乐达到狂欢这样的场景。在此乐段的结束处,作者采用了唐代音乐的一种终止式:“珠联千拍碎,刀截一声终” 。即在很多快速的促拍之后将乐句突然刹住,紧接着连接乐曲的结尾句。演奏技巧在这首乐曲的慢板中,最要重点讲解的是“劈”这个指法。在谱面上所要用“劈”来演奏的音都标得很清楚,一定要按指法的标注来演奏。基本上都用于句尾。在慢
16、板中,总有一些后缀句,要划分好乐句,分清乐句的轻重处理。另外,慢板中左手的颤音幅度要大些,下滑音是表现语气的重点音。再有,慢板中摇指一段的速度和节奏千万不要太拖,如果摇指掌握的不好,就容易拖。慢起渐快一段,不要演奏的太快,只要演奏的清楚就可以了。这样后面的快板的速度才可表现出来。自由地这段散板要掌握好速度的伸缩运用和强弱的处理。这首乐曲的快板不是很难,但速度一定要上去。双撮那段要注意不要两遍的力度一样,第一遍稍轻,第二遍强,最后强收结束。战台风:是在六十年代中期,王昌元有感于上海码头工人与台风顽强搏斗的精神而创作的。古琴和古筝的区别:首先在外形上,很简单就是古琴它是 7 根弦,古筝的通用筝是
17、21 根弦,但也可以 22 根弦,23 根弦,那随意,但是一般情况下各个院校主要运用的古筝和演出团体用的都是 21 根弦。在近代。进现代的古筝都是 13 弦以上,而古琴一直保留了 7 弦琴的这种特点,古琴因此也叫 7 弦琴,这是它的特点。还有一个古筝有雁柱,像大雁长的形状,而古琴没有。古筝演奏过程中,由于有雁柱,所以它的各种辅调和支撑演奏成为可能,而且发音相对来说比较洪亮,而且它琴体比较宽大,表现力更丰富一些。但是并不是因此说古琴表现力不丰富,古琴也非常优秀,作为保留最完整一种传统音乐文化,古琴是最具代表性的。但是它们的这种区别又是显而易见,有共同点,看起来也是横放的,首先这点看起来很像,一般
18、人不了解右手在这拨弄,左手在这来回推拉,但是区别非常大,左手按压,他们左右的推和滑,以滑奏,左手在琴板上左右的滑奏来进行音高的这种区别和变化的,而古筝不是这样,古筝基本上一弦一音,而古琴是一弦多音。古筝当然也可以做到一弦多音,但基本上是一弦一音,很有区别。伯牙简介: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上大夫,原籍是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 。伯牙是当时著名的琴师,善弹七弦琴,技艺高超。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仙”。荀子?劝学篇中曾讲“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科”,可见他弹琴技术之高超。吕氏春秋本味篇记有伯牙鼓琴遇知音,钟子期领会琴曲志在高山、流水的故事。琴操记载:伯牙学琴三年不成,他的老师成连把他带到东海蓬
19、莱山去听海水澎湃、群鸟悲鸣之音,于是他有感而作水仙操。现在的琴曲高山流水和水仙操都是传说中伯牙的作品。有关伯牙的事:伯牙学琴春秋时期,有一个人名叫伯牙,随成连先生学古琴。他掌握了各种演奏技巧,但是老师感到他演奏时,常常是理解不深,单纯地把音符奏出来而已,少了点神韵,不能引起欣赏者的共鸣。老师想把他培养成一位真正的艺术家,有一天,成连先生对伯牙说:“我的老师方子春,居住在东海,他能传授培养人情趣的方法。我带你前去,让他给你讲讲,能够大大提高你的艺术水平。 ”于是师徒两人备了干粮,驾船出发。到了东海蓬莱山后,成连先生对伯牙说:“你留在这里练琴,我去寻师父。 ”说罢,就摇船渐渐远离。过了十天,成连先
20、生还没回来。伯牙在岛上等得心焦,每天调琴之余,举目四眺。他面对浩瀚的大海,倾听澎湃的涛声。远望山林,郁郁葱葱,深远莫测,不时传来群鸟啁啾飞扑的声响。这些各有妙趣、音响奇特不一的景象,使他不觉心旷神怡,浮想翩翩,感到自己的情趣高尚了许多。伯牙产生了创作激情,要把自己的感受谱成音乐,于是他架起琴,把满腔激情倾注到琴弦上,一气呵成,谱写了一曲高山流水 。没多久,成连先生摇船而返,听了他感情真切的演奏,高兴地说:“现在你已经是天下最出色的琴师了,你回去吧!”伯牙恍然大悟,原来这涛声鸟语就是最好的老师。此后,伯牙不断积累生活和艺术体会,终于成了天下操琴的高手。轶事典故伯牙“续弦”古人常以琴瑟比喻夫妻关系
21、,所以将妻故再娶称“续弦”。伯牙善鼓琴,他的妻子很赞赏他的琴技,常让俞伯牙弹给她听。后来伯牙的妻子得了重病,伯牙请医熬药精心地侍奉,可总不见效。伯牙常为此焦急忧虑,便无心思弹琴了。妻子的病一天比一天重,可有一天,妻子突然感到身体好多了,精神也好了,就让丈夫给她弹琴。伯牙忙取琴调弦,“铮铮淙淙”地弹奏起来,好让病中的妻子从美妙的琴声中得到欢快和慰藉。他不顾劳累,弹了一曲又一曲,当他弹得雅兴正浓时,突然“崩”一声,琴弦断为两截。就在这当儿,妻子也不呻吟了。伯牙丢下拔子,急忙到床前一看,妻子已经咽气了。伯牙抱头痛哭了一阵后,就招呼家人料理后事。从此再不弹琴了。一年后,有个亲戚从外地给伯牙说了一个女人
22、。因俞伯牙与其妻感情很深,本不打算再娶了,可经不住众人的劝说,只好勉强答应先去女方家相看后再定。因伯牙人品好有才气,家境也不错,女方一看就相中了。但她提出一个条件,要亲耳聆听俞伯牙鼓琴,而后再定亲。伯牙也看中了女方,虽还在怀念故妻,但他又一想:人死不能复生,便回家把搁放了一年多的琴取来,拆去一直没心思接的断弦,续了一根新弦后,在众人面前弹奏起来。一曲曲悠扬动听的雅韵,一会儿如高山流水,一会儿如碧空飞云,真是出神入化,一派仙乐。大家听得似痴如呆,琴声停后好一阵才醒转,接着就是一阵喝彩声,就连一向拘谨的闺秀也情不自禁地拍起了巴掌。当下就答应了这门婚事。这个故事很快在民间传开了,后来人们便把妻死后再
23、娶比作“续弦”。伯牙遇“知音”“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流传千古,“知音”一词因此传诵。据载有一年,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遇风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晚上,风浪渐渐平息了下来,云开月出,景色十分迷人。望着空中的一轮明月,伯牙琴兴大发,拿出随身带来的琴,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他弹了一曲又一曲,正当他完全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之中的时候,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伯牙正在猜测岸边的人为何而来,就听到那个人大声地对他说:“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个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这里听到您在弹琴,觉得琴声绝妙,不由得站在
24、这里听了起来。” 伯牙借着月光仔细一看,那个人身旁放着一担干柴,果然是个打柴的人。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于是他就问:“你既然懂得琴声,那就请你说说看,我弹的是一首什么曲子?” 听了伯牙的问话,那打柴的人笑着回答:“先生,您刚才弹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只可惜,您弹到第四句的时候,琴弦断了。” 打柴人的回答一点不错,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请他上船来细谈。那打柴人看到伯牙弹的琴,便说:“这是瑶琴!相传是伏羲氏造的。”接着他又把这瑶琴的来历说了出来。听了打柴人的这番讲述,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接着伯牙又为打柴人弹了几曲,请他辨识其中之意。当他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打柴人
25、说:“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雄伟气势。”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打柴人说:“这后弹的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伯牙听了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眼前的这个樵夫,竟然听得明明白白。没想到,在这野岭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寻觅不到的知音,于是他问明打柴人名叫钟子期,和他喝起酒来。俩人越谈越投机,相见恨晚,结拜为兄弟。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和钟子期洒泪而别后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么也不见钟子期来赴约,于是他便弹起琴来召唤这位知音,可是又过了好久,还是不见人来。第二天,伯牙向一位老人打听钟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诉他,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临终
26、前,他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到八月十五相会时,好听俞伯牙的琴声。听了老人的话,伯牙万分悲痛,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古曲高山流水。弹罢,他挑断了琴弦,长叹了一声,把心爱的瑶琴在青石上摔了个粉碎。他悲伤地说: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这琴还弹给谁听呢?”两位“知音”的友谊感动了后人,人们在他们相遇的地方,筑起了一座古琴台。直至今天,人们还常用“知音”来形容朋友之间的情谊。原文: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 译文是: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说:“好啊,高峻的样子好像泰山!”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说:“好啊,汹涌的样子好像江河!”不管伯牙心里想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子期死后,伯牙认为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了,于是就把琴摔碎,终生不再弹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