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当代数学家简介1、苏步青苏步青(19022003) 浙江平阳人。1927年毕业于日本东北帝国大学数学系,后入该校研究院,获理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受聘于浙江大学数学系。1952 年全国院系调整,到复旦大学任教,任教务长、副校长、校长等职,1983 年起任复旦大学名誉校长。历任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五、六届全国人大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1955 年当选 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兼任学术委员会常委,专长微分几何,创立了国内外公认的微分几何学派。撰有射影曲线概论 、 射影曲面概论等专著 10 部。研究成果“船体放样项目” 、 “曲面法船体线型生产程序”分别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和国家科技进
2、步二等奖。苏步青是中国现代数学家,中国数学会的发起人之一,担任过中国数学会学报的主编,参与筹建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后又创办复旦大学数学研究所,创办数学年刊杂志并任主编。 苏步青中学毕业后去日本求学,1927 年毕业于日本东北帝国大学数学系,随后进入该校研究院,1931 年获理学博士,同年回国。他的主要研究领域为微分几何学。 早期对仿射微分几何学和射影微分几何学作出了突出贡献。他建立了独到的方法,用几何构图来表现曲线和曲面的不变量和协变图形,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如仿射曲面论中的锥面、射影曲线的一般的协变理论、射影曲面论中的 Q1伴随曲面、主切曲线属于一个线性丛的曲面、射影极小曲面和闭拉普拉斯序列
3、等方面的研究,得到了国际上的高度评价。四、五十年代开始研究一般空间微分几何学,特别是一般面积度量的二次变分的计算和 K 展空间。 60 年代又研究高维空间共轭网理论,获得系统而深入的成果。70 年代以来,苏步青又注意把微分几何运用于工程中的几何外型设计,在中国开创了新的研究方向计算几何。苏步青历任浙江大学教授、数学系主任;历任复旦大学教授、教务长、数学研究所所长、研究生部主任、副校长、校长和名誉校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该校教务长。他和陈建功教授共同把浙江大学和复旦大学的数学系建成一个具有相当高水平的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基地,为国家培养出许多优秀的数学人才。在他的领导下,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微分几何
4、研究集体。苏步青一共发表论文 168 篇,出版了苏步青论文选集 、 射影曲线概论、 射影曲面论 、 一般空间微分几何学 、 计算几何等专著,有的已在国外翻译出版。苏步青同志因病于 2003 年 3 月 17 日 16 时 45 分在上海逝世,享年 101 岁。2、熊庆来熊庆来(公元 18931969 年)著名数学家,数学教育家,东南大学数学系的创始人。字迪之,1893 年 10 月 20 日生于云南省弥勒县。1907 年考入云南高等学堂,1911 年考入云南英法文专修科习法语。1913 年以第三名考取云南留学生,1913-1914 年在比利时包芒学院预科学习。1915年,他在法国先后就读于格勒
5、诺布洛大学、巴黎大学、马赛大学、蒙柏里耶大学,取得高等普通数学、高等数学分析、力学、天文学、普通物理学证书,并获蒙柏里耶大学理科硕士学位。1921 年初返回昆明,任云南工业学校、云南路政学校教员。同年秋,受聘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算学系教授兼系主任。他不仅创建了东大算学系,还单枪匹马开了 10 多门课程,并自编了 10 多种教材、讲义。其中出版的高等算学分析被列为大学丛书。1926 年他应邀北上,任清华学校教授,不久任算学系主任,1929 年主持开设清华大学算学研究所,次年录取陈省身等为研究生,并代理理学院院长,1931 年召华罗庚至清华大学任助理员。1932 年熊庆来赴瑞士苏黎世参
6、加“国际数学家大会“。会后利用一年假期到巴黎与著名的函数论专家瓦利隆一起致力于函数值分布理论的研究。以“关于无穷级整函数与亚纯函数“的论文,于1934 年荣获法国国家理学博士学位。 1934 年,熊庆来返回清华大学仍任算学系主任、教授。1935 年中国数学会在上海成立,任首届理事会理事。他还会同北京、上海等地会员倡仪、创办了中国数学会学报 ,并任编委。1937 年夏熊庆来担任云南大学校长,他上任伊始便竭尽全力将原来仅有300 多学生的学校,发展成为有文、法、理、工、医、农五个学院、许多著名教授和 1000 多名学生的综合性大学。1949 年 9 月,熊庆来随梅贻琦团长赴巴黎出席“联合国教科文组
7、织“第 4 次大会。会后被留在法国巴黎从事研究工作 7 年,他发表了论文 20 余篇与专著关于亚纯函数与代数体函数-的一个定理的推广(巴黎哥特 维拉书局 1957 年出版)。1957 年 6 月,熊庆来应周总理之召返回北京,任中科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兼函数论研究室主任、所务委员、所学术委员会委员。熊庆来的专长是复变函数论,其突出贡献是建立了无穷级整函数与亚纯函数的一般理论。此外,熊庆来对于代数体函数,单位圆内的全纯与亚纯函数以及唯一性问题等方面也作了重要研究。他的专著亚纯函数与代数体函数-奈望林纳的一个定理的推广得到同行学者的好评。1921-1937 年他先后在东南大学和清华大学创办了数学系,
8、培育了许多数学家、物理学家与其他学者。严济慈、赵忠尧、柳大纲、胡坤陛等都是他在东大时的学生;华罗庚、陈省身、钱三强、许宝 、林家翘、柯召、段学复、徐贤修、庄圻泰等都是他在清华大学任教时成长起来的;杨乐、张广厚是他在数学所指导的两位研究生。1959 年熊庆来以无党派民主人士被推举为第 3 届全国政协委员,1964 年继任第 4 届政协委员,1965 年 1 月任政协常委。3、华罗庚华罗庚(1910 年 11 月 12 日1985 年 6 月 12 日) ,出生于江苏省金坛金城镇,是世界著名数学家,是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安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在国际上以华氏命名的数学
9、科研成果就有“华氏定理” 、 “怀依华不等式” 、“华氏不等式” 、 “普劳威尔加当华定理” 、 “华氏算子” 、 “华王方法”等。他为中国数学的发展作出了举世瞩目的贡献。美国著名数学家贝特曼著文称:“华罗庚是中国的爱因斯坦,足够成为全世界所有著名科学院院士” 。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世界 88 位数学伟人之一。华罗庚,中国现代数学家。1910 年 11 月 12 日生于江苏省金坛县。1985年 6 月 12 日在日本东京逝世。华罗庚 1924 年初中毕业之后,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习不到一年,因家贫辍学,他刻苦自修数学,1930 年在科学上发表了关于代数方程式解法的文章,受到专家重视
10、,被邀到清华大学工作,开始了数论的研究,1934 年成为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研究员。1936 年作为访问学者去英国剑桥大学工作。1938 年回国,受聘为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6 年应苏联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邀请任研究员,并在普林斯顿大学执教。1948 年始,他为伊利诺伊大学教授。1950 年回国,先后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技大学数学系主任、副校长,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等。华罗庚还是第一、二、三、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和政协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华罗庚是国际上享有盛誉的数学家,他在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多复变函数论、偏微分方程等广泛数学领
11、域中都做出卓越贡献,由于他的贡献,有许多定理、引理、不等式与方法都用他的名字命名。为了推广优选法,华罗庚亲自带领小分队去二十七个省普及应用数学方法达二十余年之久,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我国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4、许宝騄许宝騄(1910.9.11970.12.18)数学家。原籍浙江杭州,生于北京。1933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38 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40 年获剑桥大学科学博士学位。1948 年选聘为中央研究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早期从事数理统计学和概率论研究并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的一位杰出学者。早年在多元统计分析与统计推断方面发表多篇出色论文;发展了矩阵变换
12、的技巧,推进了矩阵论在数理统计学中的应用;在高斯马尔可夫模型中方差最优估计的研究中获重要成果。在概率论研究中获突出成果,并与他人首次引入全收敛概念,在极限理论研究方面开辟了一个新方向。在矩阵偶在某些变换下的分类、次序统计量的极限分布等方面获多项重要成果。1955 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5、陈景润陈景润 数学家,福建福州人,1953 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解析数论方面的研究,并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方面取得国际领先的成果。50 年代对高斯圆内格点、球内格点、塔里问题与华林问题作了重要改进。60 年代以来对筛法及其有关重要问题作了深入研究,1966
13、 年 5 月证明了命题“1+2” ,将200 多年来人们未能解决的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大大推进了一步。这一结果被国际上誉为“陈氏定理” ;其后又对此作了改进,将最小素数从原有的 80 推进到 16,深受称赞。 陈景润是世界著名解析数论学家之一,他在 50 年代即对高斯圆内格点问题、球内格点问题、塔里问题与华林问题的以往结果,作出了重要改进。60 年代后,他又对筛法及其有关重要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1966 年屈居于六平方米小屋的陈景润,借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笔,耗去了几麻袋的草稿纸,居然攻克了世界著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创造了距摘取这颗数论皇冠上的明珠(1
14、+ 1)只是一步之遥的辉煌。他证明了“每个大偶数都是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使他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上居世界领先地位。这一结果国际上誉为“陈氏定理”,受到广泛征引。这项工作还使他与王元、潘承洞在 1978 年共同获得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他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数论问题的成就,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遥遥领先。世界级的数学大师、美国学者阿 威尔(AWeil)曾这样称赞他:“陈景润的每一项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马拉雅山山巅上行走。”陈景润于 1978 年和 1982 年两次收到国际数学家大会请他作 45 分钟报告的邀请。这是中国人的自豪和骄傲。他所取得的成绩,他所赢得的殊荣,为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树起了一面不凋的旗帜,辉映三山五岳,召唤着亿万的青少年奋发向前。陈景润共发表学术论文 70 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