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孔 乙 己学习目标:1理解、积累“阔绰、颓唐、间或、不屑、置辩”等词语。2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品味小说辛辣深刻的语言,理解社会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3体会小说精巧含蓄的布局。了解作者对腐朽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和病态冷酷的社会的揭露和批判。学习重点:1把握小说主题。2分析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多角度鲜明、生动刻画人物的写法。学习难点:结合时代背景,深层领会小说的思想意义。学习方法:1诵读法。反复诵读,仔细揣摩鲁迅小说含蓄、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以深刻理解人物形象,进而整体把握内容。2质疑探究法。小说从多个角度鲜明生动地刻画人物形象。学习中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深入分析和思考小说人物的性格
2、内涵,理解作品的思想意义。3比较阅读法。将本文与范进中举对照比较,了解封建末期知识分子的心态。学习过程:一、文学常识及背景介绍1、鲁迅,原名,字豫才,现代_、,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作品有小说集_,散文集_,散文诗集_。2、一副由美国作家斯诺与剧作家姚克合写的悼念鲁迅的挽联,由于记忆模糊,上联有两字缺漏,请根据下联补全上联内容 译著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 ,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3、孔乙己写于 1918 年冬天,最初发表于 1919 年 4 月新青年,后收入小说集呐喊。这是鲁迅创作的第二篇白话小说,也是他继狂人日记之后的又一篇讨伐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的战斗檄文。 4、关
3、于封建科举制度 封建科举制度是隋朝以后封建王朝用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戊戌变法前,全国每年有100 多万读书人,参加考选“秀才”,只有百分之一入选;三年一考的“举人”,入选者只有千分之一;三年一考的“进士”,入选者只有万分 之一。许多读书人老死科场,利欲熏心,精神畸形,成了科举的奴隶,成了科举制度的受害者。我们要学的课文中的主人公孔乙己,就是其中的一个。 5、咸亨酒店咸亨酒店在清朝光绪年间,是一家普通小酒店。自从小说孔乙己问世以来,咸亨酒店也随之闻名于世了。现在的咸亨酒店,是 1981 年为纪念鲁迅一 百周年诞辰而重新修建的。改革开放使咸亨酒店也成了同外部世界联系的纽带。二、检查预习情况:1、听
4、课文朗读录音,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阔绰 舀出 羼水 荐头 蘸酒 打折了腿 间或 附和 颓唐2、画一画鲁镇酒店的格局三、读课文,整体感知1、小说是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咸亨酒店)展现人物一生的悲惨遭遇的? 2、理清课文的层次结构第一部分(13)介绍孔乙己活动的社会环境咸亨酒店。第二部分(413 节):写孔乙己的悲惨遭遇。 第一层(49 节)写孔乙己一生的四个片断。(开端、发展)(1) 酒客揭短,取笑孔乙己偷东西;(2) 酒客讥笑孔乙己没有进学;(3) 孔乙己教小伙计识字;(4) 孔乙己分茴香豆给孩子吃。第二层(1011)孔乙己最后一次 到酒店喝酒。第三层(1213)孔乙己的悲惨结局。 3、阅读课
5、文,讨论分析(1)这篇小说写的是什么年代的事?(时间:清朝末年“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2) 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哪儿?(地点:咸亨酒店 社会环境)(3)小说写的是什么样的人和事?“短衣帮” 短 外 站 贫富悬殊 阶级对立“穿长衫的” 长 里 坐4课文可分为几部分?开头三段起什么作用? (开头三段先说酒店的大概情况,写出孔乙己生活在怎样一个社会环境。)5、小说写“我”这个 12 岁的小伙计有什么作用? (“我”12 岁的酒店小伙计是孔乙己命运的见证人。小说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感 来写,用第一人称可以使故事显得真实亲切; 可以使故事情节集中,内容简要; 可以表现周围人对孔乙己的态度,连 12
6、岁的小伙计都鄙视孔乙己,更能说明这个社会对不幸者的冷漠,使作品更增加了悲凉的意味。 )6、讨论:开头两段,描写了人物活动的环境咸亨酒店,然后让主人公孔乙己出场,这样安排的好处 使人物在一个特定的环境里活动,故事情节在特定的环境里展开。全文结构严密,情节集中。这样一个势利、冷酷的社会环境,渲染了一种冷漠的社会气氛,预示着人物悲剧的必然性。掌柜对长衫主顾惟恐侍侯不周对短衣帮是 能欺则欺这样一种阶级对立十分严重的社会环境,为既穿“长衫”又“站着”喝酒这一特殊身份的孔乙己的出场作了有力的铺垫。第二课时一、分析第二部分: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分析层次,理清故事情节第一层(49)写孔乙己的肖像、言行、性格和
7、社会地位(开端、发展)第二层(1011)描写孔乙己的不幸遭遇(情节的高潮)第三层(1213)交代孔乙己的悲惨结局(情节的结局)二、小说这种文学体裁,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中心思想。孔乙己这篇小说选取了 5 个生活片断,展示了生活在畸形社会中的孔乙己的畸形性格,有力地批判了黑暗社会及其科举制度。请阅读文章第二部分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五个片断的内容。1、酒客揭短,取笑孔乙己偷东西评析:人们拿孔乙己的伤疤来取笑,就是拿孔乙己的不幸和痛苦来取乐。作者勾画出这些人麻木冷漠无聊的嘴脸,反映封建社会的黑暗冷酷,笑声里蕴藏着悲凉的意味。2、酒客嘲笑孔乙
8、己没有“进学”点评:孔乙己梦寐以求的是读书做官,却一生未能“进学”,这成了他最大的痛苦和羞辱,别人毫不留情地直戳他这 块精神上的伤疤,正是击中了他的要害。3、孔乙己教小伙计识字(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点评:孔乙己受尽了成 人的取笑,感到孤苦寂寞,只好向孩子说话。他把毫无用处的“回”字的四种写法当做学问来炫耀,说明他中封建教育的毒很深。“我”的心理活动,反映了孔乙己在人们心目中地位之低,说明了人们鄙视孔乙己的原因。4、分茴香给孩子们(吃多乎哉?不多也。)点评:动作、语言描写刻画了孔乙己的善良而又迂腐可笑的形象。 他只有在年幼无知的儿童面前,才能得意忘形地乐一乐,这更足以表现孔乙己境遇的凄凉
9、和心灵的孤独。5、孔乙己最后一次到酒店喝酒点评:这是情节的高潮部分。孔乙己在肉体和精神上都受尽了摧残,他在笑声中出场,最后又在笑声中走向死亡。三、思考讨论1、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分析他的地位。“站着喝酒”表明他生活贫困,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和“短衣帮”一样。“穿长衫”则含蓄地说明他硬摆“读书人 ”的架子,思想上羡慕上层阶级,轻视劳动人民,不愿与“短衣帮”为伍。 刻画了他与众不同的特殊身份和性格特征,预示了他的悲剧命运。他喝酒方式和衣着的矛盾,正反映了他经济地位和思想意识的矛盾。“惟一”说明他和酒店的上层和下层人都有距离,身份很特殊。2、分析刻画人物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并找出相应的
10、句子。 人物描写方法外貌(整体、肖像、服饰)揭示特殊身份、揭示出懒惰而又死要面子的性格特点。语言 揭示他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等性格特点。动作、神态 揭示他追求功名的思想和善良的心地。3、文中还有几处也间接交待了孔乙己的地位?“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能”,“孔乙己是这样使人快活”,“ 孔乙己还欠十九”这些话揭示了孔乙己无足轻重的社会地位。他只不过是一个玩物,一块笑料,一个废物,他存在的全部价值只是“十九个钱”。当“十九个钱”从粉板上拭去时,他便从那冷酷的社会上消失了。孔乙己是被封建文化、封建教育毒害而死的,是被罪恶的封建社会所吞噬的。4、研讨作者为什么给主人公取名为“孔乙己”并以此为题?小
11、结:“孔乙己”是从“上大人孔乙己”截取下来的。用“孔乙己”作为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人物的雅号,并作为小说的题目,既切合人物身分,又是对培养孔乙己式人物的封建教育制度的蔑视和讽刺,巧妙地暗示了小说批判的对象。因此,这个题目既表现了人物性格,又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四、小结:刻画人物的方法及人物性格这篇小说,作者将孔乙己的容貌、服饰、神态、语言、行动诸方面交织在一起,使这个被科举制度欺骗愚弄了一辈子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富有立体感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功名不就,却自命清高;四体不勤,却好吃懒做;贫困潦倒,却死爱面子;受尽摧残,却麻木不仁。在风烛残年之际,这个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封建思想毒
12、害的孔乙己爬着离开了人世。作者用嘲讽的笔触,通过对孔乙己思想性格的刻画,把批判的矛头直指封建制度和封建教育。五、分组合作,完成孔乙己履历表姓 名 姓孔名不详 籍 贯 鲁镇年 龄 五十多岁 出生年月 晚清学 历 半个秀才没捞到 身体状况 身材高大、被打致残特 长写得一笔好字、会茴字的四种写法 工作单位 无家庭成员 无主要社会关系小伙计短暂的“师生”关系(可惜“学生”不认“老师”) 掌 柜买卖关系 短衣帮同为“站着喝酒”的“酒友”关系 邻居小孩同分吃茴香豆的关系丁举人同为读书人的关系,偷与被偷,被打与打的关系, “摔下来”了的可怜虫与“爬上去”了的胜利者之间的关系。 咸亨酒店所有的人嘲笑与被嘲笑的
13、关系 工作生活经历读过书,但没有进学替人家钞钞书,连人 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顺手牵羊) 偶然做些窃书的事,被吊打常去咸酒店喝酒,受人嘲笑 分茴香豆给孩子吃 因偷丁举人家的东西,被丁举人打断了腿。 用手走来喝酒,(笑声中出场,笑声中退场,用手走着退场) 工作成就 一事无成主要优点 不拖欠酒钱,善良而且热心 主要缺点 喝懒做、偷东西、迂腐、死要面子总评价孔乙己是个热衷功名,轻视劳动,好喝懒做,死要面子、迂腐可笑而又有诚实善良一面的读书人。 填表说明:社会关系是指小说中与孔乙己发生联系的人物。(注明关系)生活经历是指小说中孔乙己做过的一些事,表达准确清楚,可根据课文中语言,也可以自己概括。注意将
14、课文中有关孔乙己的信息都要罗列显示出来。 第三课时一、思考讨论文章的“笑”孔乙己是一幕悲剧,然而全文没有一个“悲”字出现,贯穿全文的一个字是什么?1.作者这样安排线索用意何在?2.如何理解各种人对孔乙己的取笑?3.课文几次写到笑,各有什么不同的含义? 第一次,写“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只 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这里 突出 “笑”字,既造成悬念,又笼住全文。冷酷的氛围中突出“笑”,这种“笑”带着冷酷的意味。 第二次是孔乙己第一次出场,酒客们拿孔乙己的伤疤来取笑就是拿孔乙己的不幸和痛苦来取乐,勾画出这些人麻木冷漠的嘴脸,笑声里蕴蓄着悲凉的意味。酒客们还取笑孔乙己偷
15、书,孔乙己自欺欺人的辩驳更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 第三次是酒客们取笑孔乙己“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孔乙己颓唐不安的模样和之乎者也的听不懂的话又引起众人的哄笑。文章着力渲染哄笑的声浪和快活的空气,笑声迭起,悲凉的意味也就更浓。 第四次是孔乙己分茴香豆给孩子们吃,在年幼无知的孩子的面前才能得意忘形的乐一乐,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分豆的动作和语言将孔乙己迂腐可笑得穷酸尽相。而孩子们的笑则是天真无邪的笑。 第五次是孔乙己第二次出场,孔乙己被打折了腿,已经不成样子了,然而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取笑孔乙己。这种笑声越发显得悲凉,毫无人性,当时社会人跟人冷漠无情。笑的艺术效果小说以“我”为见证人,以 “
16、笑”为线索,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活动,在笑声中走向死亡。 这哄笑是麻木的笑,这使孔乙己的悲剧更笼上一层令人窒息的悲凉的意味。一面是悲惨的遭遇和伤痛,另一面不是同情和眼泪,而是无聊的逗笑和取乐,以笑衬悲,更令人悲哀,表示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作品反封建的意义就更加深刻了。 小结:孔乙己自身的可笑,是对封建文化、封建教育制度的嘲笑和讽刺、揭露和批判。作者对孔乙己被侮辱被损害的内心痛苦与悲哀,寄予了一定的同情。小伙计的笑,是不经意的、附和着的解脱的笑。邻居孩子的笑,并非恶意,是“听得笑声”“赶热闹”天真无邪的笑。短衣帮的笑,是为孔乙己不伦不类的样子、故弄玄虚的语言、迂腐
17、无能的性格而笑,以求得无聊生涯中的片刻快活。这是“病态社会”所致,是麻木不仁的笑。掌柜及穿长衫人的笑,是以欺凌、玩弄为目的自私而卑劣的笑。“笑”是作者进行人物塑造的一种艺术手段。二、赏析作品语言精练、深刻、生动传神1、“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这段话生动传神地描绘出想做清白的人又做不成,遭受众人一次比一次尖刻的取笑,处境十分难堪的孔乙己,深感气恼和羞耻,想再作一次争辩又有些慌乱心虚时的神态。2、“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这里的一个“慌”一个“罩”,传神地写出了孔乙己生怕孩子再向他要所剩无几的首香豆时的慌张情态和动作,形象逼真地表现了这个善良、贫寒、迂腐的老年
18、读书人的性格。3、“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分析: “大约”表估计、推测, 因为没有人说起这件事,没有确凿的证据。而根据 “到现在终于没有见”这样的情况估计,选用“的确死了”表示推测的可靠。小说以这一含蓄语句作结尾,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孔乙己的悲惨结局,思索造成悲剧的社会根源、言虽尽而意无 穷。三、讨论本文的中心思想小说通过对主人公孔乙己一生悲惨遭遇的描述,深刻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下层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有力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也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群众的冷漠麻木,也使读者从一个侧面认识到封建社会的腐朽和黑暗。学习反思:孔已己练习1、选出下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A、打折腿
19、sh 打九折 zh 颓唐 tu 涨红脸 zhngB、间或 jin 中间 jin 擦拭 sh 绽出 zhnC、附和 h 和气 h 不屑 xio 散了工 snD、起哄 hng 哄骗 hng 哄笑 hng 模样 m2、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唠叨 理会 分辩 污人青白 B羼水 碟子 影牒 不屑置辩C钞书 垦求 荤菜 每况愈下 D账本 伤疤 皱纹 好吃懒做3、下列对动词的作用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一个“踱”字,活现出阔绰的长衫主顾养尊处优、悠闲自得的神态。B、“孔乙己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中的“笼”字描绘出孔乙己在灵魂深处的疮疤被戳痛时骤形于色的神
20、态。C、“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中的“罩”字写出了孔乙己生怕孩子还要吃他的豆时的慌张,反映他善良、诚恳以及迂腐的性格。D、“排出九文大钱”与后面的“摸出四文大钱”,前后对比,由“排”到“摸”的动作变化是为了说明孔乙己的手已经不灵便了。4、依次在下列句中横线上填入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掌柜_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此刻,刘翔_径直走下了跑道,大家最不愿意看到的一幕发生了,刘翔退出了比赛。在上思县前段时间出土的“三合土”巨棺的墓坑边,_出现一只“手表”。A仍然 竟然 果然 B竟然 居然 果然 C仍然 竟然 居然 D竟然 仍然 居然5、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21、不同的一项是( )A、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 B、我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C、多乎哉?不多也。 D、要不是偷,怎么会打断腿?6、下列句中标点符号运用无误的一项是( )A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B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了绰号,叫作孔乙己。C大型舞蹈孔乙己以“想象式”的艺术处理,通过偷书,喝酒,断腿三部分,清晰、立体地刻画出孔乙己的人物形象。D鲁迅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毛泽东曾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7、改变
22、句式后与例句的语义不一致的一项是( )例:要不是偷,怎么会打折腿?A、难道不是偷,才打折腿吗? B、要不是因为偷,也不会打折腿。C、要不是偷,就不会打折腿了。 D、是因为偷,才打折腿吗?8、选出下列句子中表达方式与其他不同的一项( )A、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B、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C、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D、在这时候,众人也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9、孔乙己一文开头写鲁镇酒店的格局和各类顾客喝酒的情形是为了( )A、交待鲁镇酒店的特殊设施,给人物的活动设置场景。B
23、、交待地点,介绍鲁镇的风俗习惯,为孔乙己出场渲染气氛。C、交待地点及社会背景。D、交待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形象而生动地反映清末封建社会阶级对立,贫富悬殊、等级森严的情况,把人物命运和社会环境结合起来。10、通过对“我”工作的几次变动及对“我”的态度,可看出掌柜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 A、说明掌柜要求雇员严格,对主顾考虑得周密细致。 B、“我”是个窝囊而无能的人,掌柜看荐头的情面不辞退“我”,说明掌柜很讲人情面。C、通过对“我”工作的变动,可看出掌柜对三种人的不同态度,说明掌柜虚伪、冷酷、惟利是图,反映了冷酷的社会现实。 11、这篇小说用第一人称“我”12 岁的小伙计的口吻来写,有什么好处?(
24、 ) A、使故事显得真实亲切 B、让小说通俗易懂,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C、使情节集中,内容简要 D、增加悲凉的意味 E、为主要人物孔乙己作铺垫 F、小伙计毕竟入世未深,还不象掌柜等人那样冷酷,用他的眼光写被打折了腿之后的孔乙己,可以表现出对孔乙己的同情。 12、孔乙己“站着喝酒”说明了( ) A、他是个有独特爱好的人 B、显示自己身份独特,与众不同C、他的地位低下 D、他既不愿做“短衣帮”,又不想当“长衫主顾”13、孔乙己不愿脱下作为“有知识的读书人”的标志的长衫说明了( )A、他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毒害,看不起劳动人民 B、他觉得读书人是值得自豪的 C、他想读书做官,追求功名利禄
25、D、他觉得读书人穿短衣不大光彩 14、孔乙己听人说他偷了书,被人“吊着打”,便涨红了脸,这说明( ) A、他遭人侮辱,大为恼火 B、否认实情,抗议污蔑C、内心痛苦和羞耻 D、喝得大醉,让人说闲话 15、酒客嘲笑孔乙己,他“满嘴之乎者也”的原因是( ) A、对酒客的取笑不屑于回答 B、偷了何家的书,自知羞愧 C、企图掩饰自己不光彩的行为 D、经常受到嘲笑,精神已经麻木 16、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这说明( ) A、孔乙己念的是私塾,学的是四书五经,所以他的功底雄厚 B、孔乙己不讲究说话对象,与劳动人民讲话也“之乎者也”,说明他爱炫耀自己有学问C、孔乙己“总是满口之乎者也”,说明他迂腐
26、,自命不凡,处处以读书人自居,卖弄学问,显示他不同于短衣帮的身份 17、孔乙己为什么成为“不会营生”的废物?( ) A、他读的书,从他的语言中,可见都是僵死的无用的,所以不能学以致用 B、他读的书,从他的语言中,可见都是孔孟之道,是一套封建文化思想,这样的书叫读书人鄙薄劳动。而科举制度驱使读书人一心追求功名利禄,鄙弃劳动C、他死读书,自立能力特别差 D、他读死书,在书中什么也没有学到,当然也不会营生 18、第一自然段“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在文中的作用及其含义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文章的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B、从内容上概括了孔乙己一生的悲惨遭遇,深
27、刻地说明孔乙己在人们心目中没有地位,是可有可无、可笑可怜的多余人C、孔乙己给人带来无穷的乐趣,人们却把他忘却,可见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 D、告诉人们一个道理: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别人也便这么过 19、正是读书人出身的丁举人,置孔乙己于绝境,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 ) A、尖锐地揭露封建统治者的罪恶 B、尖锐地揭露封建科举制度的本质和罪恶C、尖锐地揭露丁举人的凶残本质 D、尖锐地揭露封建制度吃人的罪恶 阅读下段文字,完成后面练习。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
28、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
29、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20、这段文字开头的环境描写其主要作用是:( )A、交代了事物发生的时间、季节 B、渲染一种悲凉、阴冷的气氛。C、说明孔乙己穿得太少,抵御不了寒意,引起读者同情。D、为后文孔乙己要温酒驱寒作铺垫。21、文中写“我”整天“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其用意是( )A、间接地交待自然环境,写天气之寒。B、反衬孔乙己只穿一件破夹袄的凄凉。C、直接地交待酒店舒适的环境。 D、间接地写“我”衣食不愁,和孔乙己形成对比。23、分析文中画有横线语句的描写方法和作用,完全正确
30、的一项是( )。A句是外貌描写,说明孔乙己的悲惨遭遇,是因为他的好喝懒做,四体不勤。B句是语言描写,表明孔乙己以谎言来维持自己的“尊严”,精神麻木可悲。C句是行动描写,说明孔乙己深怕旁人揭他的短处,想在瞒和骗中苟且偷生。D句是动作描写,“摸”字形象地写出了孔乙己舍不得花掉仅有的四文钱的吝啬心理。24、从课文孔乙己第一次出场“排出九文大钱”的“排”,到选文中加点词“摸”,两相对照的动作变化中,可以看出本文的语言特点是( )A、严密、生动、逻辑性强 B、准确、平实、有条理C、形象、凝练、和谐 D、精练、深刻、含蓄25、当掌柜问孔乙己“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时,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孔乙
31、己的话表现了什么样的心情?( )A悲痛已极,说不出话 B遮掩躲闪,惟恐张扬C满腹心酸,欲言又止 D有气无力,痛苦不堪26、当掌柜问到孔乙己“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时,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从这对话中表现了孔乙己的什么个性特点?( )A、心中羞愧,说话也变得吞吞吐吐。 B、若有所思,开始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C、死要面子,麻木不仁,迂腐不堪。 D、崇尚圣贤,保住读书人的清白。27、文中划线部分是对孔乙己的外貌描写。孔乙己落到如此地步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A、偷了丁举人家的书。 B、封建科举制度的摧残和毒害C、好吃懒做,不学无术。 D、世态炎凉,无人相助28、以周围人的“笑“来写孔乙
32、己的悲剧,达到怎样的艺术效果?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以孔乙己的悲惨遭遇和周围的人无聊取乐对照,更令人感到悲哀。B、这“笑“使孔乙己的悲剧更笼上了一层令人窒息的悲凉意味。C、这“笑“充分表现孔乙己的悲剧不只是个人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使作品的主题更加深刻。D、孔乙己之所以被人取笑,是因为他深受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的毒害,成为任人践踏的对象,周围的人虽然明白自己和孔乙己一样是被压迫者,但为了给自己劳累而苦闷的生活寻求片刻欢乐,只有拿孔乙己取乐。29、孔乙己“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之后命运如何,如果再用一段文字,通过掌柜和喝酒的人之口侧面交待出来,与原文的写法相比有什么不足?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33、 )A、这样写意味着人们还关心孔乙己的命运,不能突出周围人的麻木,冷漠。B、这样写就不能突出作品主题的深刻性,不能表现孔乙己悲剧的社会意义。C、这样写情节不集中、不凝练,不能较好表现孔乙己好面子的性格特点。D、这样写不能给读者想象的空间,就没有耐人寻味的魅力。30、这段文字描写孔乙己时没有用到的手法是( )A、肖像描写 B、动作描写 C、语言描写 D、心理描写31、掌柜的一再提到“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对其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说明掌柜唯利是图,一心只想着钱。B担心孔乙己不能还他的钱。C含蓄地表现孔乙己的地位低下,全部身价还不如十九个钱。D表明孔乙己每况愈下,穷困潦倒。32、对“我到
34、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理解最准确的是( )A、因为我没有见他再来,又没有见他死,所以只能估计。B、因为终于没有见,所以肯定他是死了。C、“大约”和“的确”说法矛盾,所以孔乙己生死难料。D、“大约”说的是人们对孔乙己的生死并不关心,持冷漠态度;“的确”说明被冷酷的封建制度吃掉是孔乙己悲惨命运的必然结果。学习反思:蒲柳人家学习目标:1学习小说运用精彩的肖像、动作、语言描写塑造鲜明、丰满的人物形象的方法,并能概括欣赏人物形象。 2揣摩语言运用的高妙,体会本文独特的语言,进一步理解小说多样化的艺术风格。 3感受小说人物的美好品德和高尚情操,培养自己良好的审美趣味。学习重点: 1诵读课文,
35、体会小说高妙的语言运用。 2把握人物性格,领会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 学习难点: 理解小说所具有的民族作风和民族气派。 学习方法: 1诵读法 2研讨探究法 课时安排 :2 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前预习:1、了解作者及作品,为更好地学习课文打下基础,并将你阅读资料时获得的信息在资料上标志出来,课堂上交流。2、默读课文。(1)将读文时积累的生字词标示在课文中,以备小组内交流。(2)完成下列生字词积累(要求:读准字音,写准字形,掌握画线词语的意思。课堂小组竞赛。)擀(gn) 剜(wn) 腌赞( z) 捯气(do) 唿(h)哨 咯(k)吧 嘬(zu) 呱(g)呱坠地 提心吊胆 天伦之乐 妙手回春
36、腰缠万贯 断壁残垣 戏谑(xu)驾驭(y) 勃然大怒 三顾茅庐 礼贤下士 腻歪 荣膺(yng) 隐匿(n):隐藏、躲起来。 一气呵成:比喻文章的气势首尾贯通。比喻整个工作过程中不间断、不松懈。 如坐针毡(zhn):形容坐立不安,像芒和刺扎在背上一样。 影影绰绰(chu):模模糊糊,不真切。 望眼欲穿:形容盼望殷切。 二、课文初探:同学们:只有用心读书,勤于思考,才能真正读懂一篇文章,请看下面的内容,你读懂了吗?1、文章主要写了几个人?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你认为主人公是谁?断定的理由?2、文章围绕着这些人,写了哪些故事情节?你最喜欢的是哪个情节?喜欢的理由呢?三、合作探究:1、探究小说塑造人物
37、的方法,把握人物形象:1)请同学们回顾小说孔乙己一文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的写作特色,并思考本文是如何塑造一丈青大娘和何大学问的?你觉得他们分别是怎样的一个人?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提示:从两人的“绰号”的由来,从故事情节,从精彩细致的描写等方面入手分析。A、一丈青大娘:描写方法:人物形象:B、何大学问:描写方法:人物形象:2、精彩语段赏析:1)第一部分最能表现一丈青大娘性格的是什么事情?分析一下作者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来表现一丈青大娘的性格的? 2)小组内有感情地朗读本段内容,然后推荐朗读水平高的同学参加小组朗读竞赛。3、学以致用:用得巧,关键在方法掌握得好。请探究孔乙己与蒲柳人家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的
38、异同点。从写作的角度来看,你从这两篇文章中学到了什么?四、课堂展示:学生展示探究成果,师生共同评议明确。五、课堂质疑:“学贵疑,疑则思,思则豁”,同学们,在本文的人物形象的理解上,你还有不太明白或有疑问的地方吗?先小组内交流感悟,共同的问题我们集体解决。六、作业设置:用外号概括人物性格特点,是我国古典小说常见的表现手法。请你运用这种手法,选择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细节等描写,描绘生活中一位个性鲜明的人物 ,力求传神,有文采。第二课时课前预习:圈点勾画你最喜欢的语段或是语句并赏析,最好能从多个层面摘抄。课堂研讨:一、学生小组为单位交流摘抄赏析的语句或语段,互相评价并补充,择优班上交流,或
39、是集体组织更完善的赏析班上交流。二、学生展示语言品析成果提示:交流的时候,按照下面语言特色进行归类。1、采用活灵活现的民间口语与俗语,并加以提炼,形成一种活泼伶俐、凝练而富有动感、充满乡土气息的语言。 例句展示:1)天热的句子:2)一丈青大娘溺爱孙子的句子:2、妙用纯乡土味的比喻凸显人物。例句展示:1)一丈青大娘的泼辣:2)何满子的顽劣:3)老秀才的严肃:4)何大学问的胡茬:3、继承了说唱艺术的特点,讲究压韵和对偶,用词造句文白相间,读来抑扬顿挫,很有节奏感。例句展示:1)一丈青大娘大闹运河滩:2)何大学问的外号及外貌:三、学生朗读品味,背诵喜欢的语段,小组内展示。四、深入研读,体会小说的艺术
40、风格. 联系阅读体验,小组合作探究:蒲柳人家是刘绍棠独具风格的乡土文学的代表作。那么,你认为它的民族作风和民族气派体现在哪些方面? 结合提示探究。(1)从“一丈青大娘”的外号和爷爷何大学问“一副关公相貌”,乃至为人做事的方式上,显示了作品的什么民族本色?(2)小说中如一丈青大娘大闹运河滩、何大学问威震占北口等传奇笔墨继承了古典文学的什么特点?(3)文章在塑造人物形象上运用了我国古典小说和说唱艺术的什么表现手法? 五、内引外联,拓宽视野 你如何理解“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话?请结合本文与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民俗单元)相衔接,以及一些社会现象来理解阐述。 六、布置作业学习反思:蒲柳人家同步练习
41、课前预习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1)过去,他好听书,也会说书;在荣膺( )这个尊称之后,当真看起书来。(2)他本是个整天跑野马的孩子,从早到晚关在家里,难受得屁股下如坐针毡( )。(3)何满子却隐匿( )在柳棵子地里,跟奶奶捉迷藏,暗暗发笑。(4)一丈青大娘早就腻( )歪了老秀才,先断了每天一壶酒,又撤了一天三顿净米净面。2 结合具体语境,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1)本来,孔夫子门前早已冷落,小城镇的文庙十有八九坍塌破败,只剩下断壁残垣。(2)这个小村大人小孩有个头疼脑热,都来找她妙手回春;全村三十岁以下的人,都是她那一双粗大的手给接来了人间。(3)那形象既威风凛凛又滑稽可笑。3填空。蒲柳人家是
42、当代作家 的代表作,蒲柳人家,原指用蒲草和柳枝搭起房屋的人家,这里代指 。4阅读课文,完成下面的问题。如果你读过水浒传,你就会明白宋江、吴用、李逵为什么叫做“及时雨”“智多星”“黑旋风”。在这篇课文中,何满子的奶奶与爷爷各有什么外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外号? 5下面几个句子中,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方法的是( )A几百匹野马,在他那一杆大鞭的管束下,乖乖的像一群温顺的绵羊。B这几个纤夫头顶着火盆子,拉了百八十里路。C、七月天,中伏大晌午,热得像天上下火。D、一丈青大娘折断了一棵茶碗口粗细的河柳,带着呼呼风声挥舞起来,把这几个纤夫扫下河去,就像正月十五煮元宵,纷纷落水。6判断下面语句对人物的描写方法。(
43、1)何满子六岁,剔个光葫芦头,天灵盖上留着个木梳背儿。(2)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那个年轻的纤夫就像风吹乍蓬,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满脸开花,口鼻出血。( )(3)“我差一点儿扔了这把老骨头,你还咒我!”( )(4)自己已经老迈年高,砸碎了骨头也榨不出几两油来;难道孙儿到头来也要落得个赶马或是学徒的命运?( )课堂巩固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10 题。何满子的奶奶,人人都管她叫一丈青大娘;大高个儿,一双大脚,青铜肤色,嗓门也亮堂,骂起人来,方圆二三十里,敢说找不出能够招架几个回合的敌手。一丈青大娘骂人,就象雨打芭蕉,长短句,四六体,鼓点似的骂一天,一气呵成,也不倒嗓子
44、。她也能打架,动起手来,别看五六十岁了,三五个大小伙子不够她打一锅的。她家坐落在北运河岸上,门口外就是大河。有一回,一只外江大帆船打门口路过,也正是歇晌时分。一丈青大娘站在篱笆外的伞柳阴下放鸭子,一见几个纤夫赤身露体,只系着一条围腰,裤子卷起来盘在头上,便断喝一声:“站住!”这几个纤夫头顶着火盆子,拉了百八十里路,顶水又逆风,还没有歇脚打尖,个顶个窝着一肚子饿火。一丈青大娘的这一声断喝,他们只当耳旁风。一丈青大娘见他们头也不抬,理也不理,气更大了,又吆喝了一声:“都给我穿上裤子!”有个年轻不知好歹的纤夫,白瞪了一丈青大娘一眼,没好气地说:“一大把岁数儿,什么没见过;不爱看合上眼,掉过脸去!”一
45、丈青大娘火了起来,挽了挽袖子,手腕上露出两只叮叮当当响的黄铜镯子,一阵风 a 下河坡,b 在这几个纤夫面前,手 c 着他们的鼻子说:“不能叫你们腌臜了我们大姑娘小媳妇的眼睛!”那个不知好歹的年轻纤夫,是个生楞儿,用手一推一丈青大娘,说:“好狗不挡道!”这一下可 d 了马蜂窝。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 e 过去,那个年轻的纤夫就像风吹乍蓬,转了三转,拧了三圈,满脸开花,口鼻出血,一头栽倒在滚烫的白沙滩上,紧一口慢一口 倒 气,高一声低一声呻吟。几个纤夫见他们的伙伴挨了打,唿哨而上;只听咯吧一声,一丈青大娘折断了一棵茶碗口粗细的河柳,带着呼呼风声挥舞起来,把几个纤夫扫下河去,就像正
46、月十五煮元宵,纷纷落水。一丈青大娘不依不饶,站在河边大骂不住声,大帆船失去了纤力,掌舵的绽裂了虎口,也驾驭不住,在河上转开了磨。最后,还是船老板请出了摆渡船的柳罐斗,钉掌铺的吉老秤,老木匠郑端午,开小店的花鞋杜四,说和了两三个时辰,一丈青大娘才算开恩放行。7、在文中空格处分别填上恰当的动词。8、比较下面两句话中加点词语的用法,看看能否互换。(1)(一丈青大娘)便断喝一声:“站住!”(2)一丈青大娘见他们头也不抬,理也不理,气更大了,又吆喝了一声:“都给我穿上裤子!”9这段文字在刻画人物时用了那些描写手法,请举例说明。10、用四个字概括选文第二段的内容为 。课外拓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4
47、 题。搭 桥是幼儿园举办搭积木比赛,说是为了孩子们动手动脑的能力。当然,既然是比赛,就得隆重点不是。怎样才能隆重呢,请领导讲话?那些严肃的空话孩子们不喜欢。真正能让孩子们起劲的事儿,莫过于上电视了。好在不难,园长和台长一商量,就直播,园长曾经是台长的同桌,是台长想把她头发盘起的同桌。摄像机镜头下忙碌的孩子们,像炸了窝的小麻雀,叽叽喳喳地议论着,有板有眼地忙碌着,没人望着镜头傻笑。他们都想搭出最漂亮的图案。这些积木作品中,有豪华的宫殿,有漂亮的四合院,有欧式的教堂。还有还有什么呢,主持人走到一组作品前,不知道该如何解说了。主持人眼前出现了三道积木搭成的圆拱。一个小男孩正怯生生地望着她。主持人愣了
48、片刻,还是把话筒递了过去:“能告诉阿姨你搭的是什么吗?”“桥”小男孩不假思索地一指地面,“三座桥。”主持人笑了笑,如果说两座桥的话她还可以理解,那第三座能算桥吗,有那么微型的桥吗,它还没有两指长呢。“这是一个从乡下来的孩子。”园长说,“他爸爸是建筑工人。”“哦,”主持人来了兴趣,“能告诉阿姨为什么要搭三座桥吗?”小男孩看了看镜头,脸红得不行,他指着那个中号的桥说:“我家住在山坡上,四面环沟,一有雨下来,就不能出门。我想在沟上架座桥,把妈妈背出家门,让她看看山外面的世界。妈妈腿不能动,一辈子没下过山。”主持人鼻子一酸,眼光移向另一座桥。男孩指着那座大号的桥自顾自说下去,“这座桥我想搭在山脚下的小河边,我们山里人出门都得靠一条渡船。那次我跟爸爸进城,渡船坏了,十几个过河的人等了两天两夜船才修好,大家又冷又饿,有几个小朋友还哭了”小男孩顿了顿,冲主持人一笑。“不过,阿姨我没哭,真的没哭。”主持人点点头:“阿姨相信你没哭,那这个干什么用呢?”她用手指指那个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