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七章 教学设计,第一节 教学设计概述 第二节 三种主要的教学设计理论 第三节 教学设计的主要过程及方法,第一节 教学设计概述,一、教学设计的定义(3个定义),教学设计是系统计划或规划教学的过程 (Gagne,1992) 教学设计是创设和开发学习经验和学习环境的技术(Merrill,1996) 教学设计是一门设计科学(Patten,1989),教学系统设计 (Instructional System Design,简称ISD)也称作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简称ID)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
2、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教与学的系统“过程”或“程序”,而创设教与学系统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二、教学设计的一般模式,三、教学设计的特征,教学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教学设计的研究对象是教学系统教学设计强调运用系统方法教学设计必须以学生特征为出发点教学设计必须以教与学的理论为依据教学设计是问题解决的过程教学设计重视对教学效果的评价,第二节 三种主要的教学设计理论,一、“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论,1、“以教为中心”教学设计的一般模式,2、“以教为中心”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ID1和ID2的理论基础传播理论系统论教学理论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斯金
3、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学习理论) 1、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 2、学习过程是一种渐进的、尝试与错误的过程 3、强化对学习很重要 “ 刺激反应强化”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从意识的角度来解释学习过程与学习机制。 学习是知觉的重新组织 学习是突然顿悟的 应该强调学习的内在动机与学习活动本身带来的内在强化作用 联结-认知学派: 加涅 : 提出折衷的观点,即主张外部刺激又重视内部心理过程,学习理论的派别,3、ID1和ID2的划分ID1:是以行为主义联结学习(刺激-反应)作为学习理论基础。ID2:是以认知学习理论作为学习理论基础。,4、ID1的代表模式“肯普模式” 四个基本要素(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教学资源和教
4、学评价) 三个问题(学生必须学习到什么、为达到预期的目标应如何进行教学、检查和评定预期的教学效果) 十个教学环节(确定学习需要和学习目的,为此应先了解教学条件(包括优先条件和限制条件);选择课题与任务;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科内容;阐明教学目标;实施教学活动;利用教学资源;提供辅助性服务;进行教学评价;预测学生的准备情况) 特点 :(1)各个环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2)学习需要和学习目的处于中心位置。(3)操作灵活方便,修改与评价贯穿始终。(4)以教学为中心,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肯普模式,5、ID1的代表模式“史密斯-雷根的模式”,明确指出应设计三类教学策略: 教学组织策略 教学内容
5、传递策略 教学资源管理策略,二、“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论,1、“以学为中心” 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教学设计的发展经历了三代:ID1 以行为主义的联结学习理论为基础的教学设计ID2 以认知学习理论为基础的教学设计ID3 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教学设计ID1和ID2都是以“教”为中心,ID3是以“学”为中心,所以ID3又称为LID(Learning-centered Instructional Design),第三代的教学设计理论模型(ID3)与前两代ID(即ID1和ID2)的主要区别在于:ID1和ID2的理论基础涉及四个方面即:系统论、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ID3的理论基础主要是系统论
6、和建构主义理论,学习不应被看成是对于教师所授予的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地建构活动,即学生能主动积极地构造意义。(每个人对世界的认识都是建立在自己的经验基础之上的),2、“以学为中心” 教学设计的方法与步骤,a、教学目标分析b、情境创设 对于学科内容有严谨结构的学科,情境创设要求提供有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方便学习者的探索与发现。 不具有严谨结构的学科应创设接近真实情景的学习内容,让学习者在真实环境下模仿学习。c、信息资源设计与提供 信息资源设计:是指确定学习本主题所需信息资源的种类和各种资源在学习本主题过程所起的作用。,d、自主学习策略设计 -支架式教学策略围
7、绕主题建立一个相关的概念框架,遵循最近发展区理论,通过概念的框架把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就像沿着脚手架那样一步步向上攀登。 - 随机进入教学策略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相同的内容进行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多方面的理解与认识。因此,这种教学策略的设计强调创设各种各样的情境,以便学生能够自由进入任一种情景去学习。- 抛锚式教学策略学习者应到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而不仅仅是聆听别人的介绍和讲解,这种策略要根据主题在实际情境中确定某个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抛锚),然后展开进一步的学习。,e、协作学习环境设计,f、学习效果评价 评价形式包括小组对个人的评价和学生个人的自我
8、评价。 评价内容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 (1)自主学习能力 (2)协作学习过程中做出的贡献 (3)是否达到意义建构的要求g、强化练习设计,3、“以学为中心” 教学设计的主要特点,a、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发挥首创精神 将知识外化 实现自我反馈 b、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 皮亚杰:同化和顺应 同化:把外界环境的信息整合进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 顺应:当无法同化新的信息内容时,儿童的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c、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 创建协作学习环境,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d、强调对学习环境(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 e、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而
9、非支持教 ) f、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而非完成教学目标),三、“主导-主体”教学设计理论,1、 “主导-主体”教学设计理论的提出,背景:ID1、ID2、ID3,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ID1,ID2,ID3,ID1 以行为主义的联结学习理论为基础的教学设计ID2 以认知学习理论为基础的教学设计ID3 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教学设计,IDx的比较,双主教学系统设计,以学为主ID的学习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要观点:1、学习不应被看成是对于教师所授予的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的建构活动,即学生能主动积极地构造意义。2、学习是学习者认知
10、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的过程 。,Constructive,2、“主导-主体”教学设计理论基础,以教为主ID的理论基础,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理论 先行组织者策略: 动机理论: 缺陷:否定发现式教学,(奥苏贝尔),两种理论的互补就是双主ID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奥苏贝尔的三种理论,双 主 ID,+,ID2+ID3,双主教学系统设计的方法和流程,ID2+ID3 分析说明,3、双主模式的教学设计过程及模式,“主导-主体”模式教学设计流程的特点:,(1)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结构情况灵活选择“发现式“或“传递-接受“教学分支; (2)在“传递-接受“教学过程中基本采用“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同时也可采用
11、其他的“传递-接受“策略(甚至是自主学习策略)作为补充,以达到更佳的教学效果; (3)在“发现式“教学过程中也可充分吸收“传递-接受“教学的长处(如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和促进知识的迁移等)。 (4)便于考虑情感因素(即动机)的影响:在“情境创设“框(左分支)或“选择与设计教学媒体“框(右分支)中,可通过适当创设的情境或呈现的媒体来激发学习者的动机;而在“学习效果评价“环节(左分支)或根据形成性评价结果所作的“教学修改“环节(右分支)中,则可通过讲评、小结、鼓励和表扬等手段促进学习者三种内驱力的形成与发展(视学习者的年龄与个性特征决定内驱力的种类)。,第三节 教学设计的主要过程及方法,7.3.1
12、教学分析 一、学习需要分析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三、学习内容分析,学习需要:指学生目前的学习状况与期望他们达到的学习状况之间的差距。,学习内容分析:对学生从初始能力转化成教学目标所规定的能力所需要学习的所有从属先决知识、技能和态度,以及各项先决知识、技能和态度之间的纵向和横向的关系进行详细剖析的过程。,学习结果分类(加涅) 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学习内容分析的主要步骤 1、确定教学目标的学习类型;2、对教学目标进行信息加工分析;3、进行先决技能的分析;4、学习内容的组织;5、对学习内容的选择及其组织进行初步评价。,学习者特征分析:就是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状态和学习风格。,
13、1、学生的初始能力和教学起点 2、学生的一般特征 3、学生的学习风格,学习风格及其对教学设计的影响,1、信息加工方式 2、学习的条件 3、认知风格 4、个性意识倾向性因素,学习目标的编写方法,1、ABCD法 2、内外结合的表述法,7.3.2 教学策略的选择和制定,教学策略是指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媒体的总和。,一、加涅九段教学策略,二、教学内容组织策略,1、细化理论一个目标两个过程四个环节七条策略,2、成分显示理论,三、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理论,1、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2、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3、动机理论,四、教学组织形式,1、全班授课 2、小组学习 3、个别
14、化教学,五、自主学习策略设计,1、支架式教学策略 2、抛锚式教学策略 3、随机进入式教学策略,六、协作式教学策略设计,1、课堂讨论 2、角色扮演 3、竞争 4、协同 5、伙伴,七、学生评价策略,1、学生评价的基本类型定位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总结性评价,2、发展性学生评价,表现性学生评价 学生成长档案袋评价,7.3.3 学习环境设计,一、问题 二、相关的案例 三、信息资源 四、认知工具 五、会话与协作工具 六、社会/背景支持,7.3.4 学习活动设计,一、活动任务或主题的设计 二、活动基本流程和步骤的设计 三、活动规则的设计 四、活动评价规则的设计,7.3.5 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运用,一、教
15、学媒体选择的依据,1、基本原则;2、合理利用教学媒体的特性;3、考虑教学设计过程中其他要素的影响;4、考虑媒体使用的环境与实际效果,二、几种常用教学媒体的特性比较,7.3.6 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与修改,一、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指标,1、课堂教学的评价指标 与教师因素有关的指标 与学生因素有关的指标 2、教学材料的评价指标,二、教学设计成果的形成性评价,1、制定评价计划 确定评价的标准;确定收集资料的类型;选择被试人员;阐明试用成果的背景条件 2、选择评价方法 3、试用设计成果和收集资料 向被试者说明须知;试行教学;观察教学;后置测验和问卷调查 4、归纳和分析材料 5、报告评价结果,三、教学设计成果的总结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