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化工设计,第七章Chart7,非工艺专业设计Non-Process design,工艺专业在初步设计阶段向其他专业提供第一次设计条件,各专业根据条件确定各自的方案,开始设计。 在施工图设计阶段,提供二次条件,为各专业完善设计提供条件。,化 工 设 计,工艺设计总图设计,设备设计管路设计土建设计电气设计自控设计给排水设计采暖通风设计技术经济,非工艺设计,7.1 土建设计,设计内容:全厂所有建筑物、构筑物,包括框架、设备基础、平台、,爬梯等构件设计。,建筑专业结构专业,根据建筑标准,对化工厂各类建筑物进行设计; 根据建设单位环境,提出新建建筑物的立面处理和,内外装修标准;说明墙体、门、窗、地平、楼
2、面和屋面的工程做法 对有防腐、防爆、高温等特殊要求的车间提出处理措施。确定地基处理方案、厂房结构型式; 对主要结构构件如基础、柱、楼层梁、板、屋架等进行设计和选型;说明地区性特殊问题、在设计中采取的措施及对施工的特殊要求等。,化工建筑设计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 有易燃、易爆产品及危险的生产车间必须在建筑结构和布置上考,虑防火、防爆要求,并采取必要的措施。,(2) 要考虑建筑结构的耐腐蚀性。,(3) 散发有害气体的车间,建筑上要保证工人的操作环境卫生和安,全。,(4) 考虑特殊的温度和湿度要求。,(5) 有强烈震动的机械装置的工艺车间,如离心机、压缩机、破碎机,等,要考虑建筑结构的抗
3、震要求和坚固性。,7.2 设备设计,对于非标准设备则由工艺专业提供工艺参数,由设备专业进行设,计,图纸交付设备制造厂进行制造。,化工生产中的反应器、换热器、分离器、贮运容器等都属于压力,容器。,(1) 按压力大小将容器分为四个等级低压容器:0.1 p1.6MPa中压容器:1.6 p10.0MPa高压容器:10.0 p100MPa超高压容器: p100MPa常压容器p0.1MPa和真空容器不属于压力容器范围。(2) 按压力容器监察规程将容器分为三类,国家监察部门规定:无论是设计单位或是制造单位,必须经过申报,与考核,方可取得进线一类、二类或三类容器设计的设计许可证,,或制造许可证。,7.3 电气
4、设计,电气部分包括动力、照明、避雷、弱电、变电、配电等。,一、供电,1. 供电电压及负荷等级,化工生产用电电压最高为 6000V,中小型电机为 380V;,输电网是高压电,一般在 10330kV 范围内,须经过变压才能使,用。,车间高压一般为 6000V 或 3000V(多为6000V),低压为380V。,150kW以上电机选用 6000V,150kW以下电机选用 380V;,当高压为 3000V 时,100kW 以上电机选用 3000V,100kW 以下电,根据设备要求,将其电力负荷分成一级负荷、二级负荷、三级负,荷。,一级负荷要求最高,用电设备要求连续运转,突然停电将造成火,、爆炸、机械损
5、,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50058-92)根据,爆炸性物质出现的频繁程度、持续时间与危险程度,将爆炸性气体环,境分为 0 区、1 区和 2 区三个危险区域。,0 区:正常情况下,连续、短时间频繁出现或长时间存在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环境;,1 区:正常运行时可能出现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环境;,2 区:正常运行时不可能出现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环境,或即使出现,也仅是短时存在的环境 。,在下列情况,危险区域等级要作相应变动:, 离开危险介质设备在7.5m之内的立体空间,对于通风良好的敞,开式、半敞开式厂房或露天装置区可降低一级;, 封闭式厂房中爆炸和火灾危险场所范围由以上条件按建筑空间
6、,分隔划分,与其相邻的隔一道有门墙的场所,可降低一级; 如果通过走廊或套间隔开两道有门的墙,则可作为无爆炸及火,灾危险区;, 而对地坑、地沟因通风不良及易积聚可燃介质区要比所在场所,提高一级。,电器设备选择: 区域爆炸危险等级确定后,根据不同情况选择相应的防爆电器。 属于 0 区、1 区和2区的都应选用防爆电器,线路应按防爆要求敷设。 防爆电气设备应根据爆炸危险环境区域和爆炸物质的类型、级别、,组别选型。,防爆安全型(标志A)、 隔爆型(标志B)、 防爆充油型(标志C) 、 防爆通风(或充气)型(标志F) 防爆安全型火花型(标志H) 防爆特殊型(标志T)。,防爆电器选型,危险区域电机,0区、1
7、区隔爆、防爆通气、充气型,2区任何一种防爆型,2区防溅式、封闭式,表,固定 电 安装 器 和 移动式 仪,隔爆、防爆充油、防爆通 风充气、安全火花型隔爆、防爆充气、 安全火花型,任何一种防爆型隔爆、防爆充气、 安全火花型,防尘型除防爆充油型外,任何一种防 爆型或密封型,携带式,隔爆、防爆安全型,隔爆、安全火花型,隔爆乃至密封型,照 明 灯,具,固定安 装及移 动式,隔爆、防爆充气型,隔爆安全型,防尘型,携带式,隔爆型,隔爆型,隔爆、防爆安全型乃至密封型,变压器通,讯电器配,电装置,隔爆、防爆通风型,隔爆、防爆充油防爆通,气、安全火花型,隔爆、防爆通风充气型,隔爆安全花型、防 爆充油型,隔爆安全
8、型,任何一种防爆型,防尘型,密封型,密封型,二、电气设计条件,1. 动力设计条件,生产特点,用电要求;, 提出设备布置平面图,标明用电设备的名称和位置; 提供用电设备条件表,如表 8-4 所示;,电加热表(温度、控制精度、热量、工作时间); 用电设备的自控要求及其他用电量。,2. 照明条件,在设备平面布置图上标明照明位置及照明度; 照明地区的面积和体积及照度; 照明四周的环境要求;,特殊要求,如事故照明、检修照明、接地等。,3. 弱电,标明弱电设在设备平面布置图上位置(电讯设备、仪表用电位置);,设置火警信号、警卫信号;,生产联系讯号、电话、扬声器、电视监视器等。,4. 避雷设计按建设物防雷设
9、计规范(GB5005794)执行,,根据工业建筑的防雷等级,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防雷措施。,防雷等级分类:, 第一类:建筑物中存在爆炸物或经常产生爆炸性混合物,故有可能,由于电火花而引起爆炸者。, 第二类,类似于第一类,但仅在事故时才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的场,合,且不致引起大破坏和人身死亡者。, 第三类,不属于第一类和第二类,但还需要保护的建筑物,如水,塔、烟囱、木材加工车间等。,7.4 自控设计(略)7.5 给排水设计生产用水工艺用水、冷却用水和锅炉给水,辅助生产用水清洗设备及清洗工作环境用水生活用水 消防用水,化工工 业用水,水源,自备水源深井水(地下水)或河流水、湖泊水(地面水)市政供水
10、系统,给排水水质要求:,SH 3099-2000 石油化工给排水水质标准 SHJ 1080-1991 炼油厂给排水水质标准,一、采暖, 采暖在冬季调节生产车间及生活场所的室内温度,达到生产工,艺及人体生理要求,实现化工生产的正常进行。, 按采暖系统蒸汽压力分低压和高压(界线为0.07MPa),常采用,0.050.07MPa低压蒸汽采暖系统。, 还可采用热风采暖系统将空气加热到一定的温度(70)送入,车间,它除采暖外还兼有通风作用。,7.6 采暖通风设计,二、通风,通风作用:排除车间余热、余湿、有害气体及粉尘。,通风方式:,(1) 自然通风设计中指的是有组织的自然通风(可以调节和管,理),可利用
11、室内外空气温差引起的相对密度差和风压进行自然换,气。,(2) 机械通风分三种 局部通风局部吸风罩; 全面通风; 有毒气体的净化和高空排放。,7.7 安全防火 一、安全技术措施,1. 生产和贮存按危险化学品火灾危险性分类, 贮存易燃、可燃液体的火灾危险性分类,按闪点分甲,乙,丙类,即:甲级贮存,乙级贮存,丙级贮存(库存), 工艺装置及其设备、机械、建筑物火灾危险性分类,按危险化学品的闪点、自燃点、爆炸下限及其性质等将生产车间分,为甲,乙,丙,丁,戊类别;,即:甲级生产,乙级生产.,化工设计电子课件,化工设计电子课件,化工设计电子课件,2. 预防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防止泄漏:防危险化学品的跑,冒,
12、滴,漏;, 惰性介质保护:N2、CO2、水蒸汽等;, 通风换气;, 安全监测及连锁(如多位阀), 色标:如气焊的氧气胶管为黑色(或蓝色),乙炔胶管为红色。, 根据不同危险类型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3. 消除着火源,着火源主要有:, 电能转化为着火源:电火花,电弧,静电放电,短路,雷击,电磁辐射(BP机、手机等);, 机械能转化为着火源:摩擦,撞击,绝热压缩等;, 化学能转化为着火源:自热自燃,化学反应热,各种明火(炉 子,喷灯,烟头), 热表面:烟囱,暖气片,炽热物体 光能(日光照射)转化为着火源等。,采取安全措施:如静电防护,防雷,防爆电机电器,保护性接地接零,机器润滑消除摩擦,采用不产生火
13、花的工具(铜制工具),严禁烟火,防日晒等等。,4. 限制火灾蔓延的措施,如防火门,阻火装置(细孔铜网等),防爆泄压装置(防爆膜爆破,片)等。,5. 安全间距,防止燃烧三个基本条件的相互作用,如规定气焊工作点距乙炔瓶,10m以上;电石库距铸工车间30m以上等。,6. 工艺参数的控制,工艺参数主要指温度、压力、流量、物料配比等。,防超压:压力表,安全阀等;,防超温:温度计,连锁等;,防泄漏:气密性检验等。,7. 运输安全要求 8. 储存安全要求, 在选择工艺操作条件时,对物料配比要避免可燃气体或蒸气同空,气的混合物落在爆炸极限范围内;, 需要使用溶剂时,在工艺生产允许的前提下,设计上尽量选用火,灾危险性小的溶剂;, 使用的热源尽量不用明火(可采用蒸汽或熔盐加热) ;, 在易燃易爆车间设置氮气贮罐,用氮气作为事故发生时的安全用,气等等。,二、安全防火设计,7.8 环境保护,设计中考虑:, 尽可能减少和控制生产过程产生的污染物, 对这些污染物加以工程治理的手段, 按环境保护设计标准、规范设计,允许排放的有害物质的最高浓度废水中第一类物质最高允许排放浓度(GB8978-1996)废水中第二类物质最高允许排放浓度(GB8978-1996)新污染源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GB16297-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