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部编本七年级下册诗词赏析.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8829826 上传时间:2019-07-1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本七年级下册诗词赏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部编本七年级下册诗词赏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部编本七年级下册诗词赏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部编本七年级下册诗词赏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部编本七年级下册诗词赏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部编本七年级下册诗词赏析课文研读整体把握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开头两段,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诗以“唧唧复唧唧”声开篇,写木兰停机叹息,无心织布,不禁令人奇怪,引出一问一答,道出木兰的心事。木兰之所以“叹息”,是因为天子征兵,父亲在被征之列,父亲既已年老,家中又无长男,于是决定代父从军。第三段,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 “东市买骏马”四句排比,写木兰紧张地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旦辞爷娘去 ”八句以重复的句式, 写木兰踏上征途,马不停蹄,日行夜宿,离家越远思亲越切。这里写木兰从家中

2、出发经黄河到达战地,只用了两天就走完了,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氛围。其中写“黄河流水鸣溅溅” “燕山胡骑鸣啾啾”之声,还衬托了木兰的思亲之情。第四段,概写木兰的征战生活。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概括上文“旦辞”八句的内容,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往战场,飞越一道道关口,一座座高山.“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描写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的一个画面:在夜晚,凛冽的朔风传送着金柝的打更声,寒光映照着身上冰冷的铠甲。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将士们征战多年,历经一次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战死,有的

3、归来。而英勇善战的木兰,则是有幸生存、胜利归来的将士中的一个第五段,写木兰还朝辞官。先写木兰朝见天子,然后写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再说到木兰辞官不就,愿意回到自己的故乡。 “木兰不用尚书郎”而愿“还故乡”,固然是她对家园生活的眷念,但也自有秘密在,即她是女儿身。天子不知底里,木兰不便明言,颇有戏剧意味。第六段,写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先以父母姊弟各自符合身份、性别、年龄的举动,描写家中的欢乐气氛;再以木兰一连串的行动 ,写她对故居的亲切感受和对女儿装束的喜爱,一副天然的女儿情态,表现她归来后情不自禁的喜悦;最后作为故事的结局和全诗的高潮,是恢复女儿装束的木兰与伙伴相见的喜剧场面。第七段,用

4、比喻作结。以双兔奔跑,难辨雌雄的隐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的解答,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这首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2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千百年来,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这首诗具有浓郁的民歌特色。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繁简安排极具匠心,虽然写的是战争题材,但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诗中

5、以人物问答来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 以众多的铺陈排比来描述行为情态,神气跃然;以风趣的比喻来收束全诗 ,令人回味。这就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整体把握1.登幽州台歌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当时,武则天命建安王武攸宜征伐契丹 ,陈子昂任右拾遗参谋军事。武攸宜缺乏将略,军事失利,陈子昂屡次进言,不仅不被采纳,还被贬为军曹。在极度苦闷忧愤的情况下,陈子昂登上燕昭王为招贤纳士而建的幽州台,写下了这首登幽州台歌 。诗人登上幽州台,俯仰古今。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像燕昭王那样的前代贤君已成为历史,后世自当有明君贤士的风云际会,却无缘相见。诗人壮志难酬,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惆

6、怅和孤寂跃然纸上。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天地之“悠悠”与人之茕茕“独”影,互为映照,诗人把个人的存在置于广漠的宇宙空间下来表现,衬托出人的孤单渺小。可见,面对茫茫的天宇和原野,诗人“怆然而涕下”,思绪进一步拓展,由个人遭遇想到了天地悠悠而生命短促,宇宙无穷而人生有限。正是这种思考,贏得后人广泛的共鸣。2.望岳古人认为五岳中泰山最高大。这首诗扣住“高大”二字进行描写,前六句写望中所见,直接描写泰山的景物,表现了泰山高大雄奇之美,后两句用众山的“低小”进一步反出泰山之“高大” 。诗的题目是望岳,“望”贯穿全篇。一二两句仰望泰山整体,中间四句仰望泰山周围,后二句把“望岳”转向“岳望” 。

7、表现出青年诗人远大的志向和广阔的胸怀“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开篇以问答的形式,表明泰山的青色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表现泰山雄伟阔大的气势。从空间看,泰山横跨齐鲁; 从时间说,泰山郁郁葱葱,千古常青。这是从远望的角度写泰山的高大与历史悠久,中间四句写仰望泰山所见。 “造化钟神秀”大自然特别钟爱泰山,一切神奇秀美的景色都集中在这里“阴阳割昏晓”意思是说在同一时3间,山南山北明暗不同,山南是晴朗的,山北仍是黑沉沉的。 “昏”和“晓”两个天地是泰山“割”开的!“割”字写出了泰山参天矗立的雄姿 ,使静止的山峰充满了活力。下面两句由静景转为动景。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泰山上面层层白云涌

8、现,变化多端,诗人望之,感到自己的胸中云气回荡,无比开阔。诗人还目不转睛地欣赏泰山上空归鸟回旋,飞还山林。鸟的翱翔,勾勒出泰山“天高任鸟飞”的广阔背景,“决歐”将诗人极目仰望时的神态描写得活灵活现。写望时的这种全神贯注,浮想联翩,衬托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令人震撼的力量诗人仰望泰山极顶,层云变幻,归鸟翱翔,不禁产生了一种登山的渴望。 “会当凌绝览众山小。 ”青年杜甫决心有朝一日登上泰山绝顶,俯视群山而小天下。 “会当”凌”表现出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气概,贴切传神。这是诗人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精神的形象体现3.登飞来峰宋仁宗庆历七年(1047),王安石任鄞县( 今浙江宁波)知县。三年后任满回临川(今江

9、西抚州)老家探亲,路过绍兴城外的宝林山 ,写了这首诗。诗的第一句,概括了峰和塔的高度。古代八尺为寻,“千寻塔”,极言塔的高峻。第二句说,登飞来峰顶的高塔,在晨鸡报晓时分,便可以看到旭日东升。后两句写登飞来峰的感想。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表面看是即景说理:“我”登上峰塔的最高层 ,站得高看得远,浮云是遮挡不住“我”的视野的。其实是用典来直抒胸臆。 “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往往用来借代奸邪小人。联系到诗人后来向宋仁宗上万言书,以及实行变法,与保守派的坚决斗争等,这可说是个战斗的宣言,表现作者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的抱负,以及大无畏的精神。4.游山西村游山西村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

10、167)初春,当时陆游正罢官闲居在家。诗人以明快、抒情的笔调,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绚题的农村风光图“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以劝说别人不要嫌弃农家腊酒浑的口吻,写农家在丰年股勤待客的情谊,间接抒写了自已在山西村农家做客时的感受。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青山接着青山,水路往复回环,小路曲折,有时像是陷入绝境,却忽然在转弯处看到另一个美妙去处,“山重水复”可见地形复杂,显出所经山水之无穷变化。一个“疑”字点明这变化的景色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所致。“又一村”则写出自己的欣喜之情。这两句写出了路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出的境界,蕴含着生活的哲理。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11、”农人欢天喜地地庆贺一年一度的“春社”。迷人的山水,古朴的风俗,淳厚的农民,使诗人流连忘返。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颈联与尾联所抒写的,正是诗人的悠闲惬意之情,以及对古风犹存的吾土吾民的热爱。5.(已亥杂诗( 其五) 己亥指清道光十九年(1839),这年龚自珍辞官南归,后又北上迎接眷属,4于南北往返途中,写成了七绝 315 首,题为已亥杂诗,内容或直抒胸臆,或回忆往事,或叙述见闻,或赠答友朋,等等。这首诗是已亥杂诗的第五首,是作者刚刚离开京城时写的。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

12、是轻松愉快的: 毕竟自已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这样,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 ,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目心境的真实写照。后两句展开联想,用比喻手法,移情于物,借“落花”自喻,掉落的花瓣并不是冷酷无情、自哀自怜的,是消融在泥土中以更好地保护盛开的鲜花,表现了诗人超凡脱俗的宽广胸怀。在形象的比喻中,融入议论,自然而朴实。 “化作春泥更护花”,也表现出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以此来表达他至死仍牵挂国家的一腔热情。二、素养提升知人论世,是中国古代文论

13、一个重要观念,是评论文学作品的一种原则。语出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 ,可乎? 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尚”同“上”,上友,就是以古人为朋友。文学创作有时需要借鉴古人,对古人的作品进行批评和借鉴,就需要了解古人及其所处的时代。知人论世的原则,提出研究作品必须联系作者的生平思想及其所处的环境和时代背景加以考察。知人论世,应当是论世第一,知人第二。掌握了知人论世原则,才能对作品做出正确评价。引导学生学习知人论世的阅读方法。即联系作者的生平及其时代,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认识作品的价值和意义,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知人论世”,更要通过这五首诗歌的学习,让学生建立阅读诗歌要“

14、知人论世”的阅读意识。如何“知人论世” 。教师要做好示范作用。首先教师补充造当的教学资料介织诗人及时代背景:然后把作者的经历、写作背景与诗歌的内容联系起来,分析诗人的情感表达与生平经历、时代背景之间的关系;最后明确 “知人论世”的评价原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内容、体会情感。学生要主动地“知人论世” 。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等工具,在课前自行查阅与诗人相关的内容,做好阅读笔记。品析诗句时,要联系诗人的经历深人体会,以此来不断强化“知人论世”的阅读意识。例如,同样是登高望远,陈子昂随军出征,因谏言被贬,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寂寥中阐释的是怀才不遇的情感,而仕途得意的王安石则是“不畏浮云遮望眼

15、,自缘身在最高层”的无畏精神。5问题探究如何理解这五首诗歌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哲理诗是诗人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度关注与睿智思索的智慧结晶,诗人或寓理于景,或融理入情,往往把发人深省的哲理寓于富有特色的生活情趣之中,借新颖鲜明的艺术形象或启人深思的意境表达出来,目的是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登幽州台歌全诗四句没有具体描写,都是作者情感的抒发。通过“前” “后” “古人”“来者”的对比,表明时间流逝,一去不返。通过“天地悠悠”和“独”的对比,感受天地的广阔和宇宙的永恒。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和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营造了空旷辽阔的意境,奠定了悲凉孤寂的情感基调,诗人融理入情,表达在亘古不变的时空中,生命短暂、时

16、不我待的事理悲情。望岳前六句从多个角度描写泰山之高大、壮美。正是这壮丽美景引发了诗人的攀登欲望,诗人触景生情,以展望的姿态,想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而其中蕴含的不畏艰险、勇于擎登、积极进取的精神,直到今天仍值得我们借鉴。登飞来峰同样是登高抒怀之作,诗人触景生情,借“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表达了多次含义。首先表明“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思考,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异曲同工之妙; 其次表明“我不怕浮云挡住我的眼睛,自然是我站得高的缘故”,言下之意,浮云还在“我”的脚下。由此表明诗人年少气盛,抱负不凡具有远大的政治理想。游山西村,写景中寓含哲理“山重水复疑无路

17、,柳暗花明又一村。 ”“山重水复和“柳暗花明”,“疑无路”和“又一村”两两相对,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山阴道上自然景象的特点,山野小径,溪水潺潺,山路陡转,当你感觉无路可走时,眼前却豁然出现一缕炊烟,花明柳暗掩映之下的几间茅舍或一两个农人,都那么明丽地出现在了你的眼前这又怎能不让人喜形于色呢?诗人触景生情,表达了在困境中坚持下去,终究会出现豁然开朗的境界的人生思考,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已亥杂诗(其五)寓理于景,借物抒情。诗人事业未竟,岁月蹉跎 ,青春已逝,如“落红”一般,但“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用比喻手法,以“落红自比,落红,本指脱离花

18、枝的花,但是它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作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一不为独香,而为护花。这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宫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练习说明一反复诵读登幽州台歌,静下心来,设身处地想象自己在古代,是那样寂寞地思考探6究独自登台远望,瞬间感到天地无穷,人生有限。试试看,你能否进入并体会诗歌的意境是否理解诗人为何“独怆然而涕下”?设计意图: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中所表现的意境。参考答案参见“课文研读”中“整体把握”关于该诗的解读。二你有过登山的经历吗?当你登高纵目,与云朵、飞鸟、山峦融为一体时,也许就会心气清朗,油然产生类似望岳与登飞来峰所写的那种感觉。反复诵读这两首诗,体会两

19、首诗结尾两句的含义。设计意图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参考答案参考“课文研读”中“整体把握”部分。三古诗文中某些名句往往被后人反复引用,并衍生出新的意义。请解释下列诗句在原作中的意思,以及后来衍生的意义。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设计意图:理解诗句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体会其现实意义。参考答案:1.诗句原意:当登上泰山的顶峰 ,俯瞰众山,而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衍生意义: 不怕困难,敢于攀登,才能俯视一切。2.诗句原意: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 ,那是因为我站得最高。衍生意义: 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3.诗句原意:山重峦叠嶂水迂回曲折 ,正怀疑前面没有路,突然出现了一个柳绿花红的小山村。衍生意义:在困境中坚持下去 ,也许会出现豁然开朗的转变,世间事物是消长变化的。4.诗句原意:落花纷纷,不是无情飘洒 ,还要化作春泥培育出更多的新花。衍生意义: 多借指甘愿牺牲自我的无私奉献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