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荀 子 的 性 論 與 天 論杜 保 瑞台 灣 大 學 哲 學 系 副 教 授內 容 摘 要 :本 文 將 處 理 荀 子 的 人 性 理 論 與 天 道 論 觀 念 ,企 圖 釐 清 其 理論 內 涵 及 彼 此 關 係 ,以 及 探 究 荀 子 性 惡 論 思 想 成 立 的 可 能 性 ,並 為 儒學 在 人 性 論 與 天 道 論 發 展 脈 絡 中 一 個 重 要 的 理 論 型 態 作 義 理 定 位 。文 中 指 出 ,荀 子 人 性 論 主 張 之 性 惡 觀 ,實 是 就 人 性 現 象 的 直 接 觀 察 所得 ,作 為 歸 納 論 證 的 結 論 ,其 實 不 能
2、成 立 。並 且 ,荀 子 主 張 聖 人 制 禮義 以 治 亂 ,則 聖 人 制 禮 義 之 人 性 何 在 ? 荀 子 說 這 就 是 聖 人 積 漸 努 力的 結 果 ,也 是 聖 人 與 常 人 不 同 的 地 方 ,至 於 聖 人 之 性 亦 仍 與 常 人 相 同 。然 而 聖 人 又 如 何 制 禮 義 呢 ? 這 就 是 依 據 大 清 明 心 ,大 清 明 心 又 只 是一 理 性 冷 靜 的 思 維 知 能 ,亦 非 價 值 義 的 主 宰 心 。那 麼 聖 人 之 制 禮 義 還會 不 會 有 來 自 天 道 的 意 志 或 普 遍 原 理 的 依 據 呢 ? 這 就 要
3、 訴 諸 荀 子 特出 的 天 論 思 維 ,結 果 ,荀 子 的 天 論 一 致 性 地 同 於 人 性 主 體 的 大 清 明 心 ,依 然 是 一 個 定 常 有 則 的 理 性 秩 序 而 已 ,亦 並 非 有 道 德 目 的 性 ,故 而 是一 自 然 無 目 的 性 的 天 道 觀 ,天 人 各 司 其 職 ,因 此 荀 子 的 天 道 觀 不 能 作為 聖 人 制 禮 義 的 依 據 及 保 證 ,當 然 也 不 會 是 推 出 性 惡 論 的 理 由 ,天 論與 人 性 論 劃 分 兩 橛 。就 此 而 言 ,自 然 義 的 天 論 應 該 推 出 自 然 義 的 人 性論 ,
4、但 荀 子 一 定 要 講 性 惡 論 ,這 就 顯 示 他 的 思 路 是 一 重 視 禮 法 的 心 理背 景 下 做 出 的 過 於 主 觀 的 論 斷 了 。關 鍵 詞 :荀 子 人 性 論 天 道 論 性 惡 論 大 清 明 心 聖 人壹 、前 言就 人 性 論 問 題 而 言 , 荀 子 明 確 地 提 出 了 普 遍 的 人 性 論 命 題 的 觀 點 , 即 ”性 惡 ”,而 且 針 對 孟 子 道 性 善 之 說 作 直 接 的 批 評 , 他 的 性 惡 論 如 何 建 立 , 是 本 文 要 討 論 的 主題 , 對 於 這 樣 的 人 性 理 論 的 理 論 合 法 性
5、 及 影 響 面 , 本 文 亦 將 探 討 。 此 外 , 荀 子 有 特出 的 天 道 論 , 與 先 秦 儒 學 中 另 幾 部 重 要 經 典 的 天 道 觀 皆 不 相 同 , 這 個 天 道 論 是 如 何哲學與文化 第卅四卷第十期 2007.10-2-建 立 的 ? 其 與 荀 子 人 性 論 的 關 係 為 何 ? 它 能 不 能 做 為 荀 子 性 惡 論 的 人 性 論 思 想 的 理論 根 據 ? 最 後 , 荀 子 天 道 觀 思 想 與 人 性 理 論 的 根 本 關 切 為 何 ? 荀 子 究 竟 是 從 一 個 什麼 樣 的 問 題 意 識 背 景 下 而 作 的
6、 哲 學 思 維 ? 他 的 努 力 最 終 而 言 算 不 算 成 功 ? 或 者 說 他究 竟 成 就 了 什 麼 意 義 的 理 論 建 構 ? 這 些 就 是 我 們 要 尋 問 的 問 題 。本 文 首 先 將 舖 陳 荀 子 建 立 性 惡 論 的 理 論 進 程 , 從 其 論 性 之 定 義 , 至 其 說 惡 之 理論 , 再 究 其 性 惡 說 之 理 據 , 並 從 聖 人 論 及 從 天 論 一 路 上 溯 , 最 後 再 對 荀 子 之 理 論 體系 作 出 整 體 的 反 省 , 討 論 其 成 立 可 能 及 其 它 影 響 。貳 、荀 子 對 性 概 念 的 定
7、 義荀 子 建 立 性 惡 論 有 兩 個 步 驟 , 首 先 , 先 定 義 性 概 念 其 次 , 從 人 事 情 狀的 諸 多 面 向 中 建 立 人 之 為 惡 乃 其 性 也 的 命 題 。 以 下 先 論 性 的 定 義 , 荀 子 的 性 的定 義 是 由 性 偽 之 分 中 說 明 的 , 其 言 :不 可 學 不 可 事 而 在 人 者 ,謂 之 性 ;可 學 而 能 ,可 事 而 成 之 在 人 者 ,謂 之 偽 。是 性 偽 之 分 也 。1凡 性 者 ,天 之 就 也 ,不 可 學 ,不 可 事 。不 可 學 ,不 可 事 ,而 在 人 者 ,謂之 性 。2生 之 所
8、以 然 者 謂 之 性 ,性 之 和 所 生 ,精 合 感 應 ,不 事 而 自 然 ,謂 之 性 。3 性 是 不 能 學 習 而 得 也 不 能 操 作 而 得 的 , 反 之 , 可 學 可 事 者 為 偽 , 因 此荀 子 所 說 的 偽 就 只 是 說 後 天 修 飾 過 的 人 性 狀 態 , 因 此 偽 不 是 惡 , 偽 只是 飾 。 基 本 上 以 這 樣 的 定 義 來 看 荀 子 的 偽 則 正 是 工 夫 修 養 的 部 份 。 此 一 定義 本 極 清 楚 , 也 易 於 為 人 接 受 。 問 題 是 出 在 當 我 們 要 討 論 善 惡 問 題 的 時 候 ,
9、人 性 之善 惡 問 題 便 成 為 對 於 人 性 中 之 何 者 能 何 者 不 能 , 以 及 何 者 事 何 者 不事 之 決 定 觀 點 上 。 那 麼 , 荀 子 的 選 取 為 何 呢 ? 其 言 :1 荀 子 性 惡 篇 。2 荀 子 性 惡 篇 。3 荀 子 正 名 篇 。杜保瑞:荀子的性論與天論-3-若 夫 目 好 色 ,耳 好 聲 ,口 好 味 ,心 好 利 ,骨 體 膚 理 好 愉 佚 ,是 皆 生 於 人 之 情性 者 也 ,感 而 自 然 ,不 待 事 而 後 生 之 者 也 。夫 感 而 不 能 然 ,必 且 待 事 而 後然 者 ,謂 之 生 於 偽 。是 性
10、偽 之 所 生 ,其 不 同 之 徵 也 。4如 果 荀 子 永 遠 只 守 在 這 樣 的 說 明 脈 絡 下 來 界 定 他 的 性 偽 之 分 的 話 , 那 麼 此 性 仍是 自 然 本 能 中 之 性 , 其 與 善 惡 之 價 值 判 斷 無 關 , 特 別 是 其 中 目 耳 口 體 是 自 然 感 官 知能 , 本 無 所 謂 善 惡 , 但 心 好 利 就 是 價 值 活 動 了 , 它 就 涉 及 人 性 善 惡 的 問 題 , 因此 人 性 善 惡 問 題 其 實 就 出 在 荀 子 對 於 心 所 好 之 利 為 何 的 定 義 中 。 而 荀 子 倡 性 惡 明 矣
11、,因 此 對 於 何 為 人 之 性 能 中 之 善 惡 之 事 者 , 即 有 其 特 別 的 規 定 在 , 使 其 得 以 合 法 地 說性 為 惡 , 說 善 為 偽 。 以 下 即 直 接 針 對 其 言 說 性 惡 之 理 論 進 行 討 論 。參 、荀 子 對 性 惡 說 的 論 述荀 子 言 性 惡 論 的 論 理 頗 多 , 茲 引 數 文 說 之 :人 之 性 惡 ,其 善 者 偽 也 。今 人 之 性 ,生 而 有 好 利 焉 ,順 是 ,故 爭 奪 生 而 辭 讓亡 焉 ;生 而 有 疾 惡 焉 ,順 是 ,故 殘 賊 生 而 忠 信 亡 焉 ;生 而 有 耳 目 之
12、欲 ,有 好聲 色 焉 ,順 是 ,故 淫 亂 生 而 禮 義 文 理 亡 焉 。然 則 從 人 之 性 ,順 人 之 情 ,必 出於 爭 奪 ,合 於 犯 分 亂 理 而 歸 於 暴 。故 必 將 有 師 法 之 化 ,禮 義 之 道 ,然 後 出於 辭 讓 ,合 於 文 理 ,而 歸 於 治 。用 此 觀 之 ,然 則 ,人 之 性 惡 ,明 矣 。其 善 者偽 也 。5荀 子 性 惡 論 的 第 一 個 論 證 是 , 人 之 性 生 而 有 好 利 、 有 疾 惡 、 有 耳 目 之 欲 ,順 此 之 為 , 必 致 天 下 大 亂 , 因 順 之 而 致 天 下 大 亂 , 故 性
13、惡 明 矣 。 然 而 , 就 人 之 本 性而 言 , 即 使 在 荀 子 的 性 偽 之 分 的 定 義 以 及 好 利 、 疾 惡 、 耳 目 之 欲 的 自 然 欲求 之 實 況 下 , 本 來 仍 可 以 不 必 然 是 提 出 性 惡 主 張 的 , 而 仍 可 以 是 中 性 義 的 。 但 荀 子提 出 , 順 著 此 性 走 下 去 , 必 致 天 下 大 亂 , 也 就 是 說 當 人 們 在 本 性 發 動 的 時 候 , 必 因需 求 之 衝 突 而 致 為 惡 作 亂 , 於 是 由 之 可 以 得 證 性 惡 之 說 。 亦 即 是 這 些 好 利 、 疾 惡 、4
14、 荀 子 性 惡 篇 。5 荀 子 性 惡 篇 。哲學與文化 第卅四卷第十期 2007.10-4-耳 目 之 欲 必 是 向 著 為 惡 的 方 向 活 動 的 本 性 。此 說 可 討 論 如 下 , 首 先 , 此 性 之 順 的 方 向 在 荀 子 處 已 以 惡 來 定 出 , 其 實 在 孟 子 梁 惠 王 篇 中 , 梁 惠 王 是 一 個 有 自 然 人 欲 的 人 , 但 孟 子 都 以 與 天 下 人 同 樂的 方 向 去 引 導 君 王 的 自 然 心 理 欲 求 , 也 就 是 以 善 性 為 出 發 的 方 向 , 達 之 , 則 為 善 矣 。在 孟 子 的 說 法
15、中 , 梁 惠 王 儘 管 有 許 多 個 人 的 好 惡 , 卻 仍 無 損 於 他 作 為 一 個 好 的 君 王 ,關 鍵 即 在 梁 惠 王 是 否 能 同 天 下 人 樂 其 所 樂 , 而 不 是 只 顧 利 樂 自 己 導 致 損 人 利 己 , 如此 則 無 妨 以 好 樂 之 欲 以 為 人 性 之 定 義 。然 而 , 荀 子 在 自 然 人 性 的 發 展 方 向 上 , 獨 斷 地 以 惡 的 方 向 定 之 , 人 之 遂 其 欲 求之 行 為 必 以 傷 人 作 亂 為 手 段 , 如 此 一 來 , 目 的 達 到 之 後 , 當 然 就 天 下 大 亂 了 。
16、由 此可 見 荀 子 之 性 惡 之 證 明 路 數 , 其 實 是 在 一 個 主 觀 的 認 定 之 下 的 論 說 , 形 式 上 是 論 證了 , 可 是 仍 需 有 其 它 的 條 件 限 定 , 才 能 有 此 結 論 的 。這 個 條 件 背 景 就 是 荀 子 是 從 經 驗 現 象 的 社 會 效 果 的 觀 察 所 得 , 從 經 驗 判 斷 上 ,人 順 其 欲 求 之 性 而 行 , 則 通 常 是 會 導 致 混 亂 的 , 這 確 是 實 情 。 但 是 也 不 乏 反 例 , 也有 許 多 社 會 是 運 作 在 良 好 的 制 度 及 良 好 的 管 理 教 育
17、 者 的 主 導 下 , 從 而 呈 現 出 人 性 善良 光 輝 的 現 象 , 如 果 我 們 僅 從 社 會 效 果 來 檢 視 自 然 人 性 的 發 展 並 且 論 證 人 性 善 惡 的話 , 則 無 論 主 張 性 善 性 惡 都 只 是 歸 納 論 證 的 方 式 , 合 理 言 之 , 應 無 結 論 , 因 為 正 反案 例 並 存 。 荀 子 僅 選 為 惡 之 例 , 這 是 不 能 證 明 什 麼 的 。荀 子 自 然 知 道 強 說 性 惡 不 易 使 人 簡 單 接 受 , 因 此 做 出 幾 套 的 善 惡 辯 論 論 證 , 再觀 其 言 :直 木 不 待 檃
18、 栝 而 直 者 ,其 性 直 也 ;枸 木 必 將 待 檃 栝 烝 矯 然 後 直 者 ,以 其 性不 直 也 。今 人 之 性 惡 ,必 將 待 聖 王 之 治 ,禮 義 之 化 ,然 後 皆 出 於 治 ,合 於 善也 。用 此 觀 之 ,然 則 人 之 性 惡 明 矣 。6本 文 中 荀 子 又 以 比 喻 的 方 式 說 明 他 的 理 論 , 荀 子 認 為 人 之 出 於 治 及 合 於 善 者 ,都 是 在 聖 人 以 禮 義 教 化 之 後 才 有 的 , 因 而 若 以 樹 木 之 曲 直 為 例 , 則 直 者 不 用 矯 正 ,而 本 來 就 直 , 但 曲 者 卻 需
19、 矯 正 才 得 為 直 , 今 人 需 聖 王 教 化 才 為 善 , 故 其 性 非 善 者 明矣 , 故 性 惡 焉 。 以 此 說 為 性 惡 之 論 證 , 是 以 人 乃 需 經 矯 正 之 後 方 能 為 善 之 事 說 明 性之 為 惡 者 。 這 樣 的 論 證 格 式 , 仍 是 依 據 性 為 不 可 學 、 不 可 事 之 原 始 定 義 , 問 題 是 ,荀 子 直 接 以 人 民 需 要 聖 王 制 禮 義 以 矯 之 之 說 , 便 作 為 性 惡 之 證 , 此 說 中 其 實 也 蘊 含6 荀 子 性 惡 篇 。杜保瑞:荀子的性論與天論-5-了 可 以 朝 向
20、 性 善 解 讀 的 可 能 。 例 如 聖 人 能 制 禮 義 的 能 力 豈 不 是 出 於 其 性 ? 而 百 姓 亦願 意 學 習 、 並 且 學 習 之 後 即 能 為 善 豈 非 也 是 出 於 其 性 ? 因 此 聖 人 制 禮 及 百 姓 學 為 善之 行 為 中 都 顯 示 了 自 然 本 性 仍 有 朝 向 行 善 的 方 向 的 可 能 性 , 這 豈 不 就 是 性 善 的 意 思 ?荀 子 也 了 解 這 樣 的 責 難 的 可 能 , 於 是 荀 子 自 己 辯 稱 道 :問 者 曰 :禮 義 積 偽 者 是 人 之 性 ,故 聖 人 能 生 之 也 。應 之 曰
21、:是 不 然 。夫 陶 人埏 埴 而 生 瓦 ,然 則 瓦 埴 豈 陶 人 之 性 也 哉 ! 工 人 斷 木 而 生 器 ,然 則 器 木 豈 工人 之 性 也 哉 ! 夫 聖 人 之 於 禮 義 也 ,辟 亦 陶 埏 而 生 之 也 。然 則 禮 義 積 偽 者 ,豈 人 之 本 性 也 哉 ! 7本 文 是 說 , 如 果 有 人 以 聖 人 為 例 , 說 聖 人 能 以 禮 義 為 標 的 , 自 動 研 究 並 努 力 積漸 而 得 之 , 則 證 禮 義 是 聖 人 自 生 者 , 故 聖 人 為 性 善 者 。 荀 子 的 反 駁 是 說 , 陶 土 變 成陶 器 , 木 材
22、變 成 家 具 , 這 是 可 以 且 可 能 的 , 但 是 不 能 把 陶 器 和 家 具 說 成 是 陶 土 和 木材 的 本 性 , 陶 器 和 家 具 只 能 說 是 陶 土 和 木 材 的 後 天 加 工 後 之 製 成 品 , 因 此 , 就 此 而言 , 聖 人 固 得 人 之 先 以 倡 禮 義 於 前 , 然 而 禮 義 與 聖 人 的 關 係 還 是 聖 人 外 在 地 將 禮 義作 出 來 的 , 禮 義 仍 非 聖 人 之 性 中 自 有 者 。 這 種 將 禮 義 當 作 外 在 修 飾 的 概 念 規 定 , 便將 人 性 的 內 涵 與 禮 義 的 內 涵 永
23、遠 不 能 同 一 , 於 是 人 性 的 內 涵 只 好 另 求 它 途 , 而 衡 諸現 實 中 眾 人 為 惡 的 現 象 , 則 人 性 的 內 涵 為 性 惡 便 不 得 不 然 了 。 以 上 是 針 對 聖 人 有 性善 之 本 性 之 辯 論 。荀 子 的 主 張 , 顯 然 經 常 遭 受 質 疑 , 於 是 荀 子 又 指 出 另 一 種 攻 擊 他 的 理 論 的 說 法 ,以 及 他 自 己 的 反 駁 , 以 下 即 是 針 對 一 般 人 願 意 為 善 , 則 一 般 人 亦 有 性 善 之 本 性 。 之 辯 論 , 荀 子 言 :凡 人 之 欲 為 善 者 ,
24、為 性 惡 也 。夫 薄 願 厚 ,惡 願 美 ,狹 願 廣 ,貧 願 富 ,賤 願 貴 。苟 無 之 中 者 ,必 求 於 外 ;故 富 而 不 願 財 ,貴 而 不 願 埶 ;苟 有 之 中 者 ,必 不 及於 外 。用 此 觀 之 ,人 之 欲 為 善 者 ,為 性 惡 也 。今 人 之 性 固 無 禮 義 ,故 彊 學 而求 有 之 也 ;性 不 知 禮 義 ,故 思 慮 而 求 知 之 也 。然 則 生 而 已 ,則 人 無 禮 義 ,不知 禮 義 。人 無 禮 義 則 亂 ,不 知 禮 義 則 悖 。然 則 生 而 已 ,則 悖 亂 在 已 。用 此 觀之 ,人 之 性 惡 明 矣
25、 。87 荀 子 性 惡 篇 。8 荀 子 性 惡 篇 。哲學與文化 第卅四卷第十期 2007.10-6-本 文 是 反 駁 人 欲 為 善 可 證 人 之 性 善 的 說 法 。 荀 子 以 概 念 的 分 析 方 式 辯 稱 ,人 欲 為 善 也 正 是 性 惡 的 證 明 , 人 若 性 善 , 則 本 已 善 矣 , 何 庸 求 善 , 今 欲 為 善 , 則 知性 惡 矣 。 此 說 之 問 題 可 討 論 如 下 : 首 先 , 荀 子 錯 解 前 儒 言 於 性 善 之 義 , 性 善 之 說 只表 其 可 能 性 與 動 力 性 , 並 非 指 其 於 現 實 上 之 已 然
26、完 成 的 狀 態 , 此 說 證 之 孟 子 屢 言 求則 得 之 , 捨 則 失 之 , 可 以 為 證 。 因 此 如 以 可 能 性 與 動 力 性 說 人 性 , 則 人 之 願 意 學 善之 行 為 即 可 說 為 人 是 性 善 了 , 只 是 荀 子 還 是 固 執 地 選 擇 現 象 上 的 狀 態 說 人 性 , 人 在自 然 順 性 現 象 上 是 為 惡 的 , 所 以 才 要 學 善 , 因 此 人 性 仍 是 惡 的 。關 於 人 之 可 以 學 善 之 事 , 還 可 以 有 另 外 的 討 論 , 此 即 追 究 人 欲 為 善 之 理 由 安 在 ?其 因 聖
27、 人 設 禮 義 立 刑 罰 以 制 之 於 前 嗎 ? 就 算 如 此 , 聖 人 為 此 之 目 的 為 何 ? 只 為 天 下太 平 , 人 人 有 更 好 的 生 活 嗎 ? 幾 乎 是 的 。 荀 學 的 人 性 論 應 推 至 此 處 才 有 著 落 , 結 果就 是 , 純 粹 為 了 人 類 之 生 活 福 祉 為 目 的 , 為 求 平 治 與 富 庶 , 只 有 人 人 以 禮 義 相 約 束而 從 事 生 產 努 力 方 可 , 因 此 , 天 下 人 之 生 活 才 是 第 一 要 務 , 由 此 決 定 了 聖 人 制 禮 義的 動 機 與 理 由 。 然 而 聖 人
28、 為 何 要 求 天 下 人 的 福 祉 呢 ? 不 能 只 求 自 己 的 福 祉 嗎 ? 解 決這 個 問 題 有 兩 個 方 向 , 一 個 是 從 效 果 上 求 , 這 就 走 回 荀 子 的 性 惡 說 之 路 。 另 一 個 是從 動 機 上 求 , 這 就 走 向 了 孟 子 的 性 善 說 之 路 。 由 此 以 見 荀 子 的 思 路 型 態 , 至 於 性 惡論 , 荀 子 還 有 以 下 的 論 證 模 型 :今 誠 以 人 之 性 固 正 理 平 治 邪 ! 則 有 惡 用 聖 王 ,惡 用 禮 義 哉 ? 雖 有 聖 王 禮義 ,將 曷 加 於 正 理 平 治 也
29、哉 ? 今 不 然 ,人 之 性 惡 ,故 古 者 聖 人 以 人 之 性 惡 ,以 為 偏 險 而 不 正 ,悖 亂 而 不 治 ,故 為 之 立 君 上 之 埶 以 臨 之 ,明 禮 義 以 化 之 ,起 法 正 以 治 之 ,重 刑 罰 以 禁 之 ,使 天 下 皆 出 於 治 合 於 善 也 。是 聖 王 之 治 而禮 義 之 化 也 。今 當 試 去 君 上 之 埶 ,無 禮 義 之 化 ,去 法 正 之 治 ,無 刑 罰 之 禁 ,倚 而 觀 天 下 之 民 人 之 相 與 也 ;若 是 ,則 夫 彊 者 害 弱 而 奪 之 ,眾 者 暴 寡 而 譁之 ,天 下 之 悖 亂 而 相
30、 亡 不 待 頃 矣 。用 此 觀 之 ,然 則 人 之 性 惡 明 矣 ,其 善 者偽 也 。9故 性 善 ,則 去 聖 王 息 禮 義 矣 ;性 惡 ,則 與 聖 王 貴 禮 義 矣 。故 檃 括 之 生 ,為 枸木 也 ;繩 墨 之 起 ,為 不 直 也 ;立 君 上 ,明 禮 義 ,為 性 惡 也 。用 此 觀 之 ,然 則 人之 性 惡 明 矣 。109 荀 子 性 惡 篇 。10 荀 子 性 惡 篇 。杜保瑞:荀子的性論與天論-7-以 上 兩 段 文 字 是 藉 由 社 會 現 實 上 的 確 有 禮 義 教 化 之 事 實 來 論 證 性 惡 的 , 荀 子 的論 說 是 這 樣
31、 的 , 人 需 要 聖 王 用 禮 義 , 則 證 人 性 為 惡 者 , 因 如 無 聖 王 禮 義 之 作 , 則 民亂 之 矣 , 故 性 惡 明 矣 。 這 是 由 結 果 推 論 前 提 的 論 證 形 式 , 這 並 不 是 有 效 的 論 證 , 因為 若 則 的 前 提 , 並 不 能 得 出 有 則 有 的 結 論 。 若 民 性 惡 , 則 需 由 聖 人 制 禮義 , 否 則 為 亂 , 這 個 前 提 就 算 為 真 , 也 不 能 由 聖 人 確 實 制 禮 義 的 事 實 , 反 證 民 之 性 惡 。 因 為 聖 人 制 禮 義 的 行 為 也 可 以 是 在
32、因 人 性 善 , 所 以 聖 人 可 以 制 禮義 , 結 果 使 人 民 為 善 而 民 風 改 善 。 這 樣 的 命 題 中 出 現 。 不 過 , 正 由 聖 人 與 禮 義 的重 要 關 連 性 , 使 我 們 找 到 兩 條 重 要 的 討 論 脈 絡 , 來 追 究 荀 子 性 惡 論 得 以 出 現 及 成 立的 根 據 問 題 。 一 為 討 論 聖 人 問 題 , 一 為 討 論 禮 義 問 題 , 討 論 聖 人 問 題 後 文 再 述 , 由荀 子 重 禮 義 的 現 象 , 可 以 讓 我 們 對 先 秦 儒 學 的 幾 個 大 家 的 思 想 , 建 立 檢 別
33、的 分 析 脈絡 , 也 正 是 檢 討 荀 子 強 要 主 張 性 惡 論 的 心 理 來 源 問 題 的 重 要 線 索 。 以 下 先 討 論 荀 子重 禮 義 所 代 表 的 思 路 。肆 、性 惡 說 與 重 禮 義 的 關 係荀 子 的 性 惡 說 屢 由 人 事 現 象 的 歸 納 而 證 , 然 而 歸 納 法 不 能 保 證 性 惡 , 一 如 不 能保 證 性 善 , 因 為 反 面 的 例 子 仍 存 。 仍 欲 強 為 之 , 則 需 有 其 它 規 定 , 如 孟 子 之 所 為 者 。以 性 善 說 為 例 , 欲 成 立 性 善 說 , 可 有 兩 路 之 理 論
34、 規 定 , 其 一 為 由 建 立 性 善 說 ,將 為 惡 不 為 善 解 說 成 自 暴 自 棄 , 以 此 定 位 為 惡 現 象 的 理 論 意 義 , 因 為 人 性 的 本質 是 善 的 , 順 著 人 性 則 必 為 善 , 於 是 惡 之 存 在 地 位 , 即 能 予 以 解 消 , 此 說 預 設 了 善性 的 存 在 優 位 性 , 由 優 位 存 在 者 作 為 第 一 序 的 存 在 , 對 於 惡 的 出 現 則 視 為 存 在 的 歧出 現 象 , 使 人 存 有 者 可 以 在 工 夫 實 踐 中 自 行 化 消 惡 之 狀 態 , 因 此 為 惡 只 是 一
35、 種 狀 態而 非 本 性 。 這 是 經 過 人 性 論 的 本 質 規 定 與 工 夫 修 養 活 動 而 界 定 了 善 惡 的 相 關 地 位 的理 論 方 式 , 此 為 人 性 論 與 工 夫 論 的 進 路 。 其 二 為 以 天 之 內 涵 意 義 與 目 的 來 定 位 此 一性 善 論 的 人 性 論 。 在 實 踐 者 的 為 善 活 動 的 開 展 中 , 將 體 現 天 的 義 涵 , 知 其 性 則 知天 矣 , 於 是 在 理 論 的 效 果 上 就 可 以 以 天 的 實 義 保 證 人 性 的 根 本 義 亦 應 如 是 , 天 命之 謂 性 , 此 為 形
36、上 學 本 體 論 的 進 路 。 雖 然 孟 子 並 未 積 極 反 由 天 論 以 證 明 其 人 性 理論 , 但 此 二 者 之 內 涵 的 一 致 , 實 有 為 性 善 說 開 創 理 論 功 效 之 益 。孔 子 語 仁 , 皆 重 實 有 是 心 , 重 視 的 是 一 切 的 禮 儀 規 範 在 操 作 執 行 時 是 否 有 此 一哲學與文化 第卅四卷第十期 2007.10-8-仁 愛 之 心 在 作 指 導 , 否 則 即 失 去 禮 儀 的 本 義 。 孔 子 言 仁 之 重 要 目 的 , 就 是 因 為 周 文化 到 了 孔 子 的 時 候 , 已 有 文 質 不
37、符 的 現 象 , 故 而 孔 子 要 求 其 實 , 而 以 仁 概 念 的 價 值意 識 作 為 禮 儀 活 動 的 指 導 心 靈 , 仁 成 為 一 種 感 通 的 主 體 心 靈 意 志 , 無 此 仁 愛 之 心 ,則 一 切 禮 儀 即 失 去 意 義 , 因 為 禮 儀 本 就 是 為 表 達 人 與 人 之 間 的 良 善 的 關 係 而 設 定 的 ,並 不 是 為 表 現 帝 王 之 私 , 或 國 體 之 威 者 。 因 此 , 由 仁 立 說 的 理 論 體 系 對 於 人 性 的 側面 , 將 會 強 調 那 真 實 的 仁 愛 之 情 之 本 具 及 應 使 之
38、彰 顯 之 意 義 , 其 為 性 善 論 明 矣 。 孟子 即 在 理 論 體 系 中 明 白 說 出 , 並 予 強 調 , 謂 人 之 不 能 提 起 善 心 善 行 者 為 自 暴 自 棄 者 ,為 自 我 放 失 者 , 這 都 是 為 提 醒 人 文 化 成 事 業 中 的 儒 者 的 主 觀 道 德 意 識 , 以 作 為 行 動的 目 的 , 故 而 從 性 善 論 立 說 , 從 人 性 中 直 接 說 儒 家 事 業 的 可 能 性 , 此 亦 與 借 由 天 道論 而 說 禮 義 追 求 的 可 能 性 的 思 考 脈 絡 是 可 以 上 下 合 構 的 。 建 立 性
39、善 說 顯 然 較 易 於 理論 上 一 致 地 符 合 於 儒 家 追 求 禮 義 的 理 想 , 而 性 惡 說 所 需 配 套 的 理 論 顯 然 困 難 較 多 。荀 子 的 性 惡 論 並 非 從 普 遍 人 性 的 人 性 論 及 形 而 上 的 天 道 觀 立 說 , 荀 子 重 視 的 是具 體 的 社 會 禮 制 , 而 不 是 主 體 的 行 善 能 動 力 , 荀 子 的 性 惡 說 皆 從 禮 義 的 需 求 上 直 接立 論 , 這 才 正 是 孔 、 孟 、 荀 言 人 性 論 差 異 的 關 鍵 。荀 子 一 書 討 論 的 都 是 具 體 的 政 治 社 會 建
40、 構 的 問 題 , 因 此 對 於 主 體 實 踐 的 動 力 根源 問 題 , 較 不 側 重 , 社 會 禮 儀 自 有 其 客 觀 確 立 的 制 度 規 範 , 社 會 建 設 也 自 有 其 客 觀努 力 的 事 業 需 待 進 行 , 這 才 是 荀 子 用 心 的 問 題 重 點 。 因 此 , 在 以 禮 制 的 建 立 為 第 一序 問 題 的 思 考 脈 絡 下 , 人 性 現 象 只 是 禮 制 要 對 治 的 對 象 , 在 禮 制 優 位 的 思 考 脈 絡 上 ,人 性 現 象 事 實 上 顯 現 出 惡 的 狀 態 。 荀 子 就 在 這 個 現 象 上 的 惡
41、 的 狀 態 中 直 接 說 出 性 惡的 命 題 , 然 後 從 現 象 上 需 有 禮 義 人 才 不 為 亂 的 事 實 中 論 證 性 惡 。 然 而 , 性 惡 說 畢 竟是 一 人 性 論 的 普 遍 命 題 , 必 須 有 其 論 理 上 的 成 立 的 考 究 , 特 別 是 當 聖 人 能 夠 制 禮 義之 時 , 則 聖 人 制 禮 義 之 動 機 及 其 可 能 性 之 追 究 即 正 為 普 遍 人 性 之 是 善 是 惡 的 關 鍵 問題 。孔 子 言 仁 , 孟 子 言 仁 義 內 在 , 荀 子 重 客 觀 的 禮 , 這 正 是 造 成 人 性 論 差 異 的
42、心 理背 景 因 素 , 從 此 處 分 析 , 將 有 助 於 釐 清 諸 說 的 思 路 , 當 然 , 這 仍 不 能 作 為 諸 說 的 證明 , 甚 至 否 證 。伍 、荀 子 論 聖 人說 明 荀 子 是 重 禮 義 建 構 的 心 理 遡 源 , 並 不 等 於 給 了 荀 子 性 惡 說 理 論 依 據 , 至 於杜保瑞:荀子的性論與天論-9-性 惡 說 的 理 論 根 據 , 則 要 從 聖 人 論 的 問 題 中 再 作 推 敲 , 因 為 對 治 性 惡 的 禮 義 制度 , 正 是 由 聖 人 制 定 者 。荀 子 提 出 性 惡 論 , 又 要 求 人 民 守 禮 義
43、 , 又 提 出 由 聖 人 制 定 禮 義 制 度 之 說 , 這 就留 下 了 兩 個 問 題 , 就 是 禮 義 的 來 源 與 理 據 的 問 題 , 荀 子 的 處 理 就 是 以 禮 義 乃 由 聖 人之 制 定 者 , 這 說 出 了 來 源 的 問 題 , 但 是 理 據 的 問 題 就 較 難 解 決 了 。 聖 人 能 制 禮 義 ,則 聖 人 之 性 是 否 異 於 一 般 人 之 性 ? 此 外 , 禮 義 之 制 定 的 目 的 為 何 ? 能 否 有 形 上 學 的理 論 根 據 ? 這 是 禮 義 的 理 據 問 題 。 以 下 先 述 禮 義 由 聖 人 之 制
44、 定 而 出 者 , 其 次 論 聖 人之 性 , 最 後 討 論 禮 義 之 理 據 。 荀 子 言 :凡 禮 義 者 ,生 於 聖 人 之 偽 ,非 故 生 於 人 之 性 也 。11故 聖 人 化 性 而 起 偽 ,偽 起 而 生 禮 義 ,禮 義 生 而 制 法 度 ,然 則 禮 義 法 度 者 ,是 聖 人 之 所 生 也 。12性 偽 合 ,然 後 聖 人 之 名 一 ,天 下 之 功 於 是 就 也 。13荀 子 認 為 , 禮 義 是 聖 人 所 制 , 又 由 於 人 性 是 惡 , 禮 義 非 人 性 中 事 , 故 而 禮 義 之作 是 起 偽 之 事 。 由 是 之 說
45、 , 其 實 已 可 隱 見 聖 人 之 性 的 解 說 了 。 聖 人 之 制 禮 義 是 起 偽 ,偽 者 非 本 真 , 是 故 亦 非 聖 人 之 本 真 , 即 荀 子 認 為 禮 義 亦 非 聖 人 之 性 者 。 其 言 :故 聖 人 之 所 以 同 於 眾 ,其 不 異 於 眾 者 ,性 也 ;所 以 異 而 過 眾 者 ,偽 也 。14在 性 的 層 次 上 , 聖 人 亦 與 人 同 , 聖 人 亦 是 性 惡 的 , 這 是 符 合 荀 子 對 性 的 定 義 的 ,性 之 善 惡 本 就 是 普 遍 性 的 命 題 , 聖 人 本 應 與 人 同 , 只 是 聖 人 能
46、 制 禮 義 的 來 源 又 為 何呢 ? 說 聖 人 能 夠 異 於 眾 人 的 是 這 個 偽 的 工 程 , 但 是 聖 人 如 何 能 先 於 眾 人 而 有 這 個 偽的 知 能 呢 ? 荀 子 在 這 裏 有 兩 個 不 同 層 次 的 基 礎 在 支 持 聖 人 的 制 禮 義 , 一 為 聖 人 發 出大 清 明 心 把 禮 義 的 內 容 理 解 清 楚 , 這 是 聖 人 的 知 能 部 分 , 二 為 聖 人 透 過 自 己 的 努 力把 禮 義 的 言 行 實 踐 在 自 己 身 上 , 這 是 聖 人 的 實 踐 部 分 。 首 先 就 荀 子 之 言 於 聖 人 之
47、 知能 者 , 其 言 :11 荀 子 性 惡 篇 。12 荀 子 性 惡 篇 。13 荀 子 禮 論 。14 荀 子 性 惡 篇 。哲學與文化 第卅四卷第十期 2007.10-10-人 何 以 知 道 ? 曰 心 。心 何 以 知 ? 曰 虛 壹 而 靜 。人 生 而 有 知 ,知 而 有 志 ,志也 者 臧 也 ,然 而 有 所 謂 虛 。不 以 所 已 臧 害 所 將 受 ,謂 之 虛 。心 生 而 有 知 ,知而 有 異 ,異 也 者 ,同 時 兼 知 之 ;同 時 兼 知 之 ,兩 也 。然 而 有 所 謂 一 ;不 以 夫一 害 此 一 ,謂 之 壹 。心 臥 則 夢 ,偷 則 自
48、 行 ,使 之 則 謀 。故 心 未 嘗 不 動 也 ,然而 有 所 謂 靜 ;不 以 夢 劇 亂 知 ,謂 之 靜 。15虛 壹 而 靜 ,謂 之 大 清 明 ,萬 物 莫 形 而 不 見 ,莫 見 而 不 論 ,莫 論 而 失 位 。坐 於室 而 見 四 海 ,處 於 今 而 論 久 遠 ,疏 觀 萬 物 而 知 其 情 ,參 稽 治 亂 而 通 其 度 ,經 緯 天 地 而 材 官 萬 物 ,制 割 大 理 ,而 宇 宙 裏 矣 。16荀 子 首 先 分 析 人 類 的 知 能 , 人 生 而 有 知 , 只 要 能 虛 壹 而 靜 以 達 大 清 明 心 , 則 能 為 聖 人 、 為
49、 大 事 業 。 聖 人 發 動 大 清 明 心 之 後 可 以 制 禮 義 , 經 緯 天 地 而 材 官萬 物 , 制 割 大 理 , 而 宇 宙 裏 矣 。 , 聖 人 發 動 這 個 可 以 做 制 禮 義 的 大 清 明 心 , 那 麼 這個 心 有 否 價 值 判 斷 能 力 呢 ? 荀 子 的 答 案 是 有 , 但 並 不 是 以 道 德 之 心 為 之 , 而 只 是 虛一 而 靜 的 大 清 明 心 而 已 , 它 只 是 虛 心 容 受 萬 物 , 沒 有 決 定 性 、 方 向 性 、 主 動 性 、 目的 性 , 它 只 是 一 心 的 最 通 澈 的 狀 態 , 大 清 明 心 是 開 通 、 容 眾 、 冷 靜 的 虛 壹 而 靜 ,此 心 可 以 制 定 禮 義 是 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