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8章 社会救助支出,2,引例,我国救助穷人的主要项目,3,导言: 转移性支出与购买性支出共同构成财政支出。上一章已介绍购买性支出,这一章介绍转移性支出。,转移性支出内容一般包括:(1)社会保障支出;(2)财政补贴支出;(3)捐赠支出;(4)债务利息支出。,转移性支出内容主要为社会保障支出和财政补贴支出。,4,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是指政府向丧失劳动能力,失去就业机会,遇到事故而面临生活困难的社会成员,以事物或货币形式提供必不可少的基本生活保障的活动。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四方面内容。,社会保险支出社会保险:是指政府对劳动者生、老、病、伤、残、失业时给予资助,使他们仍能保证
2、基本生活水平的一种制度。社会保险是最基本的社会保障项目,是现代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具有强制性、互济性、社会性和福利性。,5,社会救助:政府对由于自然灾害、贫困和孤寡病残原因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社会成员提供的补助,相应地社会救助支出主要由政府的财政收入安排。,社会救济(救助)是一种公民应享受的基本权利,也是政府必须履行的社会保障职责。,社会救济(救助)途径:(1)发放救济金;(2)提供食品、衣物、医疗、教育乃至住房等实物。,6,社会福利支出:政府对老年人、残疾人、儿童、妇女等社会成员提供的补助,社会福利支出主要靠政府预算安排。如为老年人而建的休养院、养老院、福利院等;为残疾人而建的康复中心等;
3、为儿童而建的免费托儿所、幼儿园和儿童活动中心等;为妇女而建保健中心等。所有这些设施的投资都是社会福利支出的范畴,并由政府预算安排。,7,社会优抚:,8,8.1 我国贫困人口的规模,贫困的衡量 贫困线(poverty line) 一般以收入或消费支出为标准确定,那些收入水平低于收入标准,或者消费水平低于消费支出标准的人被界定为“穷人”。 每年根据价格水平的变动调整,且取决于家庭规模。贫困率(poverty rate) 指家庭收入低于贫困线的人口数量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常被用以衡量一国收入分配状况。,9,我国农村的贫困状况 我国农村的贫困状况:表8-2 我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规模和人口比重:图8-1
4、我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地区分布:图8-2,10,表8-2 我国农村的贫困状况(19782006年),11,图8-1 19782004年全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规模和人口比重,12,图8-2 我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地区分布(2004年),13,中国城镇贫困人口规模 按亚行专家组(2001)估计 采用人均收入贫困指标,1998年城镇贫困人口1 470万,贫困率为4.73%; 采用人均支出贫困指标,1998年城镇贫困人口3 707万,贫困率为11.87%。 按纳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贫困人口估计 截至2003年3月31日,为2 140.3 万。,14,中国贫困人口规模 按国际贫困线标准1美元/天人,贫困人
5、口总量约为15 000-21 000万人; 贫困率约在11%-17%之间。,15,8.2 农村反贫困计划,中国反贫困进程 1978-1985年间,主要借助经济增长推进; 1986年开始,中国政府实施农村反贫困计划,16,中国农村扶贫支出计划:表9-3 扶贫贷款 发展资金 以工代赈,17,表8-3 农村扶贫支出计划(1986-2000年) 单位:亿元,18,续表,19,扶贫贷款 最大的农村扶贫项目; 资金投向 种植业 养殖业 以当地农副产品为原材料的加工业; 发展进程 早期:信贷到户 1990年代初期,支持县办企业和乡镇企业; 农户小额信贷:指是由金融机构实施的、以农户的信用为基础、在核定的额度
6、和期限内向农户发放的不需抵押、担保的贷款。,20,发展资金(财政扶贫资金) 资金投向 贫困县的种植业和养殖业; 改变贫困农户基本生活条件项目。 资金使用状况 缺乏系统评估; 可能存在一系列问题。,21,以工代赈 资金投向 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具体项目逐渐多样化。 在反贫困行动中发挥了较重要作用 为经济增长创造了物质基础 ; 为贫困人口提供短期就业和获得收入的机会; 缓解贫困人口的食物短缺问题。,22,现阶段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战略重点 战略定位:解决温饱问题缩小发展差距 工作重点 整村推进扶贫计划 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 产业化扶贫,23,8.3 城市反贫困计划,城市贫困问题的大量出现 直
7、到1990年代初期,城镇贫困的严重性都远远小于农村; 1994年以后,国有部门的大幅缩减,导致大规模的城镇失业问题。,24,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确立 1993年6月1日,上海市率先实施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1997年8月,经试点推广之后,城市居民生活保障制度正式确立; 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覆盖面:图8-3,25,图8-3 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覆盖面 (19972006年),26,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运作 以收入调查(means-tested)为基础; 采取补差机制给付方式 一般采取现金救助方式; 有些地区实行现金救助和实物救助相结合的方式。,27,表8-4 我国城
8、市低保财政支出、保障标准与保障水平(19972006年),28,8.4 社会救助支出的经济效应,8.4.1 概述 8.4.2 最低生活保障的经济效应 8.4.3 负所得税的经济效应 8.4.4 实物转移的经济效应,29,8.4.1 概述,社会救助计划的途径 市场途径 在农村实施的以项目开发为基础的各种扶贫计划; 一般被认为具有“造血”功能,而不只是“输血”功能。 转移支付 主要是最低生活保障和救灾救济项目; 除现金补助外,还提供实物救助方式。,30,8.4.2 最低生活保障的经济效应,最低生活保障的补差机制 等同于对受助者增加的收入以100%税率课税。 经济效应分析 张三的工作决策 获得救助后
9、张三的工作决策,31,举例获得补助前张三的工作决策,张三在这有限的时间长度T内,工作时间用l表示,闲暇时间用L表示,小时工资用w表示,则张三每个月得到的收入m满足等式:,假定:,张三的效用最大化公式:,32,图形表示,图8-4 效用最大化时的闲暇和收入选择,结论:张三在E1点实现效用最大化。此时,张三的闲暇时间是OF,收入是OG,工作时间是FT。,33,获得救助后张三的工作决策:选择不工作,假定当地的最低生活保障线是每月人均200元 则张三的预算约束线的变化为DRP,如右图,但他有两种反映:工作或不工作,图8-5 在救助制度下选择不工作,不工作时,张三在P点实现效用最大化。,34,获得救助后张
10、三的工作决策:选择工作,图8-6 在救助制度下选择工作,工作时,张三的效用最大化可能在E2点,比较张三在救助制度的反映,工作或不工作两种情况,可以得出结论:救助制度可能对工作激励产生负面影响,35,证据表明:救助制度对工作产生负激励。 福利依赖问题 指社会救助改变某些人的行为习惯,使之养成以获得补助为生。,36,8.4.3 负所得税的经济效应,负所得税 为所有人提供最低收入保障的现金补助计划。 基本设想:低于贫困线的人可获得现金补助,收入水平高于贫困线的人须缴税。,负所得税的基本原理 在收入达到B元之前,个人收入是免税的,此后以税率t 对个人收入课税,即B为起征点。 图8-7,37,负所得税方
11、案,图8-7 负所得税方案,负所得税方案的实质:首先给予个人一次性转移支付或基本补助金,然后对个人的其他所有收入课税。而从净税额看,可以为正,也可以为负。,38,负所得税方案的劳动供给效应 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同,在负所得税方案下,受助者得到的补助只减少其劳动所得税的一部分而不是100%。 负所得税方案下的劳动供给决策:图8-8,39,负所得税方案的劳动供给效应,假定月基本补助额是100元,负所得税方案对增加的劳动所得课以20%的税收,工资率为5元/小时。,图8-8 负所得税方案下的劳动供给决策,40,有关负所得税方案的争议 赞成的声音 与实物补助相比,现金补助能够给予低收入者以自由选择购物的
12、空间; 该方案将所有人一视同仁地处在一个保护伞下,保证所有人都获得基本的收入保障。 不赞成的声音 实施该方案的成本高昂:它意味着税率的大幅提高,对劳动供给产生严重的负激励。,41,8.4.4 实物转移的经济效应,食品券(food stamp) 一种凭证,获得该凭证的低收入者有权借助该凭证每月购买一定数量的食物。 一种实物转移形式。,42,实物转移的经济效应 与现金补助产生的效用水平相同:图8-9; 比现金补助产生的效用水平低:图8-10。,43,实物转移的经济效应,向低收入者的实物转移是一种提供固定数量实物的补贴计划。对接受实物转移的多数穷人来说,实物转移相当于现金补贴。结果导致预算约束线AI
13、变为 。,图8-9实物转移与现金补助产生的效用水平相同,均衡点由E1变为E2,结论:实物转移和现金补贴对张三消费决策的影响是一致的,44,实物转移的经济效应,图8-10 实物转移比现金补助产生的效用水平低,实物转移无法体现现金补助的全部效用,如E3,结论:实物转移比现金补助产生的效用水平低,45,本章小结,中国政府对农村和城市采取不同的社会救助计划。农村反贫困强调的是开发式扶贫,财政扶贫资金的主要受益者是国家确定的重点贫困县。城市反贫困主要通过建立以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险为核心的社会保障体系来应对。 最低生活保障计划可能会减少一些低收入者的工作时间,并且可能使他们养成一种对福利依赖的心理。 负所得税方案对劳动供给产生的负激励较最低生活保障计划为轻,但实施大规模的负所得税方案将导致税率的大幅提升,因而代价高昂。,46,与现金补助相比,实物转移可能会限制受补助者的自由选择权,从而相应降低其福利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