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第4讲-分配制度与中国现阶段收入差距问题.ppt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84843 上传时间:2018-03-11 格式:PPT 页数:47 大小:1.0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4讲-分配制度与中国现阶段收入差距问题.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第4讲-分配制度与中国现阶段收入差距问题.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第4讲-分配制度与中国现阶段收入差距问题.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第4讲-分配制度与中国现阶段收入差距问题.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第4讲-分配制度与中国现阶段收入差距问题.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四讲 分配制度与中国现阶段贫富差距问题,“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之后.,2,主要内容,小组讨论,“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中国目前贫富差距现状分析,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演变轨迹,分配制度有关理论,Page 3,1、分配制度有关理论,人类社会当中,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取财富。而如何获取财富,除了取决于财富的创造过程之外,更主要是创造出来的财富如何被分配的问题。在此过程中,分配制度决定了一个社会进行财富分配的基本方式和途径。总的来讲,有关人类社会个人收入分配的理论主要有两种:马克思的按劳分配理论西方经济学的按要素分配理论,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按劳分配1975年哥达纲领批判标志着马克思按

2、劳分配理论的最终形成。其主要内容包括:按劳分配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方式。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是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按劳分配一劳动为尺度,通过劳动量来衡量和交换劳动者所需要的消费资料。,按要素分配按要素分配的思想可以追溯到古典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后来萨伊提出著名的“三位一体”公式,认为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了创造性作用,是其索取报酬的充分条件。新古典经济学代表人物马歇尔在著名的经济学原理中一书中,提出通过生产函数中各种生产要素的需求和供给的均衡价格来决定工资、地租、利息和企业家报酬,标志着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最终形成。,Page 4,Page

3、 5,改革开放以前,我国所实行的是单一的按劳分配制度,以此作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改革开发以后,多种经济成分的出现,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分配领域的多元化倾向。党的十五大提出要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实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十七大的这些理论创新,体现了我国经济改革以共同富裕为

4、目标、以提高人民群众收入与生活水平为导向的战略方针。,初次分配与再分配,初次分配指国民总收入(即国民生产总值)直接与生产要素相联系的分配。任何生产活动都离不开劳动力、资本、土地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取得这些要素必须支付一定的报酬,这种报酬就形成各要素提供者的初次分配收入。再分配(也称社会转移分配)指,在初次分配结果的基础上各收入主体之间通过各种渠道实现现金或实物转移的一种收入再次分配过程,也是政府对要素收入进行再次调节的过程。再分配主要由政府调控机制起作用,政府进行必要的宏观管理和收入调节,是保持社会稳定、维护社会公正的基本机制。,再分配的主要方式:(1)收入税。居民和企业等各收

5、入主体当期得到的初次分配收入依法应支付的所得税、利润税、资本收益税和定期支付的其他经常收入税。(2)财产税。居民等财产拥有者,根据现有财产状况,依法缴纳的动产税和不动产税,如房产税、遗产税等,政府以此对居民收入进行的调节属于存量调节。(3)社会缴款,如失业保险、退休保险、医疗保险计划等。(4)社会福利。指居民从政府获取的、维持最基本生活的收入,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福利金(如失业金、退休金、抚恤金、医疗保险金等)和社会救济金(如生活困难补助、救济金)。(5)其他转移收支。,效率与公平,效率,从微观上说是投入产出比,从宏观上讲是在既定条件下社会资源的配置状况,其理想的状态为所谓的“帕累托最优”。公平或

6、公正是一种价值判断。市场经济中,社会公平观的基本内容是机会均等和在规则面前人人平等,它承认一切知识、能力、冒险精神、所有权、资本积累、“运气”等因素所造成的差异是公平的。平等不一定是公平的,但公平的可以是平等的,也可以是不平等的。,Page 7,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改革开发之初 十四大 十六大,贫富差距与基尼系数,世界用基尼系数来描述一个国家的贫富差距,基尼系数在0.3以下为最佳的平均状态,在0.3-0.4之间为正常状态,超过0.4为警戒状态,达到0.6则属于危险状态。内地基尼系数已激增至0.48,大大超出0.4的警戒线。中国居民收入分配

7、年度报告(2004)中指出,最高收入10%的富裕家庭其财产总额占全部居民财产的45%,而最低收入10%的家庭相应比例仅为1.4%。财富差距达到32倍。“估计随着房地产价格的不断飙升,目前的财富差距至少超过40倍了,而2009年对应的居民收入差距大约是23倍。”,Page 8,Page 9,2、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演变轨迹,以改革开放为断代标志,将建国后的60年分为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大阶段。(一)1949-1978年,单一生产资料公有制的逐渐形成导致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呈缩小趋势。1.1949-1956年,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的推行导致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呈缩小趋势。2.1957-1978年,生

8、产资料公有程度的不断提高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导致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进一步缩小(甚至出现平均主义)并固化。在农村实行“一大二公”(人民公社一是规模要大、二是公有化程度要高),分配采用工分制,基本上实行平均分配制度。,Page 10,在城市实单一公有制,个人收入分配均遵循工资制原则。例如,按照1956年下半年开始的全国工资改革的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按30级,工资从20元到560元划分(有地区差别);国营工厂工人的工资按8级,从30元左右到100元左右划分(各行业不同);国营工厂职员(包括管理和技术人员)的工资按10多级,从40多元到200多元进行划分;教师、科学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卫生技术人员

9、、文艺工作者等等各有级别。按照上面的规定,除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外,各类劳动者的工资级别都不多,各类工资的级差也都比较小。,Page 11,总之,在改革开放前,我国居民个人收入分配的差距不大目越来越小。据有关数据显示,1978年的基尼系数,农村居民约为0.2l,城市居民约为0.16。按照国际惯例,农村居民的收入分配属于比较平均的范围,而城市居民则属于绝对平均的范围,当时的中国可谓世界上居民收入最平均、贫富差距最小的几个国家之一。但是收入差距的过小则严重挫伤了劳动者生产的积极性,阻碍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急需进行居民收入分配制度改革。,Page 12,(二)1978年至今,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深化导致居民

10、收入分配差距呈扩大趋势。1978年中共十一届二中全会的召开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为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也提供了契机。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推行,“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全都是自己的”,这打破了平均主义分配格局,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在城市,国家允许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所有者和雇佣劳动者的收入在不断提高。同时,国有企业也开始进行放权让利和工资改革,企业效益开始大幅度上升,工人的工资开始不断提高。但与此同时,居民个人收入分配的差距却开始拉大并呈上升趋势。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8年我国的基尼系数为0.496,己

11、经超过国际“警戒线”。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不仅体现在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还体现在城镇内部不同阶层之间、不同行业之间和不同所有制之间。,Page 13,3、中国目前收入分配差距现状分析,社会广为关注的是“收入差距”,但收入差距只是贫富差距的一个方面,而不是问题的全部。贫富差距既表现为社会个体之间,也反映在社会群体之间、各个区域之间。因此,考察贫富差距问题,应从收入、财产、消费以及个体、群体、区域等多个维度来剖析。,贫富差距的不同维度,收入差距是从流量的维度反映社会贫富状况,体现为一定时期内的收入分配结果。财产差距是从存量的维度反映社会贫富状况,体现为一定时点的财富分配结果。财产包括居民拥有的金融

12、资产、实物资产;流动资产、不动产;营利资产、非营利资产等等。财产存量是收入从流量转化而来的,财产差距是年复一年的收入差距累积而成的一种结果,但又反过来影响收入差距,尤其是财产性收入的差距。很自然,财产差距同时影响消费差距。从长期来看,财产差距对收入差距、消费差距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消费差距是从人的生存状态的维度反映社会贫富状况,属于使用价值的消耗。在个体的意义上,消费差距完全决定于收入差距、财产差距,但在社会公共意义上,消费差距还与公共消费的提供密切相关。所以,实际的居民消费差距是个体消费差距与公共消费差距之和。,贫富差距的不同层次,个体差距,群体差距,区域差距,个体差距主要指同一发展水平的地区

13、(如同一省区、同一城市)居民在收入、财产与消费方面的差距。个体间贫富差距主要是由社会成员个体享赋差异和努力程度的不同而形成的。,群体差距是指不同人 群、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在收入、财产与消费方面的差距,如城乡两大群体市民与农民之间的差距是我国最典型的群体差距。群体差距多与制度安排有关。,区域差距是指地理位置上不同区域在收入、财产与消费方面的差距,主要表现为沿海与内地、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的贫富差距。,在现实中,人们往往混淆区域差距、群体差距与个体差距间的差异。从长远来看,区域差距能够逐步缩小,群体差距应该逐步消灭。而个体差距与个体的禀赋差异和努力程度相关联,是永恒存在的。,Page 16,当前

14、中国贫富差距真相,Page 17,真相之一:收入差距持续扩大,一是城乡之间收入差距持续扩大。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长,2002年到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7,703元增加到17,175元,年均实际增长9.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2476元增加到5,153元,年均实际增长7.2%。在收入增长的过程中,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日益扩大。2009年城乡收入比为3.33: 1,较2008年的3.31: 1有所扩大,且已扩大到1978年以来的最大水平(1978年城乡居民收入之比2.47:1)。,Page 18,真相之一:收入差距持续扩大,二是区域间收入差距不断拉大。近年来,随着国家西部大

15、开发战略的实施,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和一系列政策措施的落实,促进了中西部落后地区的快速发展,提高了居民收入水平。但区域之间收入差距仍然悬殊。1992-2008年,东部地区人均GDP增长最快,中部次之,西部较慢,地区间人均GDP差距逐年拉大。与此同时,居民收入差距也持续扩大。1990年东中西部城市居民人均收入分别为1,621元、1,161元和1,265元,三个区域的居民收入之比为1.28:0.92:1, 2006年扩大到1.54:1.02:1,达到历史上的最高点。2008年出现小幅下降,为1.48:1.02:1,但收入的绝对额仍在继续扩大。以农民人均纯收入来看,1978年最高地区与最低地区之比为

16、3.15:1,2007年扩大为4.44:1。,Page 19,真相之一:收入差距持续扩大,三是行业间收入差距明显,特朋是垄断行业与非垄断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总体而言,各行业职工平均工资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提高,职工收入不断增长。但分行业职工收入差距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Page 20,真相之一:收入差距持续扩大,1980年,国家统计局划分的16个大行业中,工资收入最高的“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与最低的“农林牧渔业”职工平均工资之比仅为1.68倍;2008年,职工平均工资收入最高的“金融保险业”与收入最低行业“农林牧渔业”之比已扩大为4.77:1,如果再加上工资外收入和职工福利待遇

17、上的差异,实际收入差距可能在5至10倍甚至更高。,Page 21,真相之一:收入差距持续扩大,据北京市统计局发布的2008年北京市职工平均工资数据显示,证券业、银行业、航空运输业、保险业、烟草制品业和广播、电视、电影和音像业等行业职工年平均工资超过10万元;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计算机服务业、软件业、专业技术服务业等行业在8-10万元之间;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等职工年平均工资则低于2万元。这一趋势不仅仅出现在2008年,之前的年份也呈现出这一趋势。,Page 22,真相之一: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四是不同社会阶层收入差距呈逐步拉大趋势。据世界银行2007年发布的一份报告,中国目前基尼系数为0.4

18、7,不仅超过了所有的发达国家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而且也超过了中国过去的历史高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发展年度报告研究显示,我国基尼系数1991年为0.282,2000年达0.417,冲破了0.4的国际警戒线,2008年高达0.496,接近0.5的高压线。另据瑞士信贷2010年1月12日发布的最新调研结果显示,受访者中处于最下层20%家庭的收入自2004年以来增长了50%,而处于最上层10%的家庭的收入则增长了255%,即平均每月人民币3.4万元,富人收入家庭增长率是低收入家庭5倍。2010年世界银行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美国5%的人口掌握了 60%的财富,而在中国1%的家庭掌握了全国41.4

19、%的财富,财富集中程度远大于美国,成为全球两极分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1978-2008年间我国基尼系数变化趋势,Page 23,真相之二:消费差距日益凸显,一是城乡消费差距持续扩大。数据显示,近三十年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扩大了33%, 2008年城乡居民私人消费水平为3.7:1。在消费总量方面,从1990到2008年,农村居民的消费总量增长5.8倍,同期城镇居民的消费总量增长17倍。农村居民的消费占比巨幅下降,从1990年的49.6%下降到2008年的25.1%,城镇居民的消费占比从1990年的50.4%上升到2008年的74.9%。,Page 24,真相之二:消费差距日益凸显,二是城乡居民的消

20、费差距迅速扩大。从收入分组来看,城镇居民高、低收入户消费差距由3.6倍扩大到了4.1倍。从农村居民来看,高、低收入户的消费差距近年来总体略有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消费差距还来自公共消费的差异,由于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基础不同,基础设施完善程度不同,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规模、类型和水平不同,导致居民在公共服务消费方面的巨大差距。,真相之三:财产差距日益扩大,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居民的私人财产很少,除了基本的消费资料,没有任何其他财产。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实行,私人财产积累的速度很快。经商、办企业、搞投资、炒股、炒房等等,都成为快速积累私人财富的重要途径。尤其是营利性财产

21、的积累,带来了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增长,而财产性收入又沉淀为财产存量,进一步加快私人财富的积累。随着私人财富总量的快速增长,财产差距也快速扩大。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同收入差距相比,我国居民财产贫富差距扩大的速度更快。赵人伟和李实等人的研究表明,1995年至2002年期间,我国居民的财产分布差距出现了明显的扩大趋势,居民财产分布的基尼系数从0.4上升到0.55,上升幅度高达38%。如果再将近年房价急剧上涨的因素一并考虑进去,那么我国现在的财产贫富差距就更大了。,真相之三:财产差距日益扩大,一是城乡财产差距急剧扩大。1995年,城乡之间的财产差距大概占全国总体财产差距的1.1%,比例非常低,主

22、要的差距还是来自城镇内部和农村内部。到2002年,城乡之间的财产差距占全国财产差距的比重已经上升到了37%,城镇内部和农村内部的差距所占的比重在下降。城镇居民的总财产增长率要远远大于全国平均的财产增长率,更大于农村居民的财产增长率。城乡之间的人均财产额比率从1995年的1.2:1,扩大为2002年的3.6:1。,真相之三:财产差距日益扩大,二是表现在房产、金融资产对总财产分布不均等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大。从财产构成来看,增长率的差别很大,其中房产的增值率最高,房产的高集中率对总财产不平等的贡献达到了62%。居民金融资产的贡献居其次,但金融资产对总财产分布不平等的推动作用将变得越来越大。我国居民的金

23、融资产主要集中在城市。到2005年底,占全国总人口43%的城镇人口,拥有82.3%的储蓄存款,比重达到改革开放以的最高值。2008年底,占全国总人口45.7%的城镇人口拥有80.8%的储蓄存款(表4)。,真相之三:财产差距日益扩大,三是表现在富人对奢侈品的购买上。据报道,在2010年北京国际车展上,超豪华品牌卖出30余辆,成交总额超1.5亿元。其中,3850万元的布加迪威航16.4 Grand Sport在第一天就被订走,兰博基尼第二天成交,劳斯莱斯、宾利、保时捷等品牌接到几十张订单。玛莎拉蒂现场订出15辆,成交总额达3750万元。3850万元买一辆车堪称顶级奢侈消费,2009年全国城镇居民人

24、均可支配收入为17175元,以此计算,普通中国人要想攒够买这辆车的钱,需要2200多年,足见居民贫富差距之悬殊。,真相之三:财产差距日益扩大,在城市内部,居民家庭之间金融资产数量的分布也呈不平均状态。按照调查样本户金融资产由低到高五等分排序,户均储蓄存款最多的20%家庭拥有城市人民币和外币储蓄存款总值的比例分别为64.4%和88.1%,而户均金融资产最少的20%家庭拥有城市人民币和外币储蓄存款总值的比例分别仅为1.3%和0.3%,金融资产向高收入家庭集中的趋势日益明显。,Page 31,企业家对贫富差距的看法,2009年,一份关于“中国实业家的理想生活”的调查报告出炉,近八百名身家在千万元人民

25、币以上的民营企业家接受调查,“贫富差距过大”得到大多数人认同,李嘉诚、比尔盖茨和马云则位列最被认可实业家的前三甲。这一结果直接说明,作为一个对经济生活有直接影响的阶层,他们对贫富差距的观点与公众仍能保持一致。,Page 32,社会阶层与贫富差距,社会阶层,意义相近或相关的汉语词汇还有“等级”、“阶层”、“社会等级”、“等级社会”以及“阶级”,即对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经济水平和社会身份的社会群体总称。吉尔伯特(Jilbert)和卡尔(Kahl)将决定社会阶层的因素分为3类:经济变量、社会互动变量和政治变量。经济变量包括职业、收入和财富;社会互动变量包括个人声望、社会联系和社会化;政治变量则包括权力、

26、阶层意识和流动性。,中国十大社会阶层 vs 美国的七大社会阶层,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上上层(不到1)上下层(2左右)中上层(占12)中间层(32)劳动阶层(38)下上层(9)下下层(7),你属于哪个阶层?,“二代”现象,富二代官二代贫二代,Page 35,中国贫富差距成因分析,市场竞争、发展战略形成的贫富差距,起点不公平是贫富差距产生和扩大的初始成因,过程的不公平加剧和扩大贫富差距,市场竞争、发展战略形成的贫富差距,我国现阶段的贫富差距,既有起点不公平、过

27、程不公平形成的不合理部分,也包含市场竞争、发展战略所形成的合理部分。1)市场竞争带来的贫富差距。在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下,收入差距由此拉大。随着收入差距的拉大,经过“收入流量资产存量收入流量”这个分配循环机制的作用,财产上的差距也随之迅速扩大,而财产差距的扩大又反过来加速扩大了收入差距。从八十年代的万元户、到九十年代的百万富翁,再到现在亿万富翁,收入、财产意义上的贫富差距迅速形成。2)经济发展战略产生的贫富差距。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选择的渐进改革、区域倾斜、递次开放的非均衡的经济发展战略,在一定程度上拉大了城乡与地区之间的贫富差距。贫富差距扩大也是长期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取向的结果。,起点不

28、公平是贫富差距产生和扩大的初始成因,起点的不公平,即居民获取收入、拥有财富的机会、能力和权力不平等,不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居民的要素投入与所得报酬达不到一定的比率和动态平衡。起点不公平是导致贫富差距形成和扩大的先天性因素,会衍生或导致过程不公平、结果不公平。,起点不公平主要表现,一是能力起点不公平。主要是公共消费引起的个人之间、群体之间获取收入或财产的能力和权力不公平;二是制度门槛。主要表现在:(1)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制度性歧视,导致农民与城市人能力和起点不同;(2)制度上存在漏洞,导致起点不公平。如从市场准入的角度来看,对公共资源占有、使用、分享收益上存在进入政策差异,造成

29、贫富差距扩大。公共服务供给和消费机会的差异、各种歧视政策等导致不同社会个体“先天”的贫富差距。当然,先富与后富形成了事实上的起点不公平。起点不公平带来财富的不平等,财富的不平等又进一步加剧起点、机会的不平等,形成恶性循环,分化就越来越大。,过程的不公平加剧和扩大贫富差距,从动态来看,居民收入、财富分配公平是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的有机统一。从贫富差距扩大的角度来看,即使是能够做到起点公平或接近公平,如果过程不公平,也难以控制贫富差距加剧和扩大的趋势。过程不公平,不仅包括再生产过程中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过程的不公平,而且包括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的不公平。,1)改革过程的不公平加剧和扩大贫富差距,

30、改革和转轨过程涉及到各种利益的调整。在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出现双重体制并存的局面,经济体制变迁中发生的诸多无序问题,集中到寻租和设租行为、内部人控制、垄断、腐败等方面,成为形成贫富差距的重要因素。贫富差距问题折射出改革过程的不公平,主要表现在市场规则、机制不完善,社会规章制度没有跟上等方面。垄断性行业高收入是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重要因素。据有关部门测算,在中国行业收入差距中,有20%是由垄断行业带来的。资料显示,“石油、电力、电信、烟草等行业的员工人数不到全国职工人数的8%,但其收入相当于全国职工工资总额的60%左右。在产权改革的过程中,公共资源收益的制度缺位进一步加剧贫富差距的扩大,如山西出

31、现的大批暴富的煤老板。,2)发展过程的不公平加剧和扩大贫富差距,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对效率的重视程度一直高于公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资本和劳动等要素分配的不公平,分配的砝码更多地偏向资本一方,劳动者的权益没有得到有效保护等问题进一步加剧了贫富差距问题。全国总工会近期一项调查显示,75.2的职工认为当前社会收入分配不公平,61的职工认为普通劳动者收入偏低是最大的不公平。全国总工会发布的数据显示,据上市公司年报分析,208家国企高管与一线职工的收入差距,从2006年的6.72倍扩大到2008年的17.95倍。调查中发现,侵害职工劳动报酬权益的问题仍然存在。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还时有发生,

32、黑砖窑事件等反映出农民工受到不公平待遇,甚至权益受到严重侵害。,贫富差距急剧扩大带来的风险,一是经济风险。导致内需不足,经济发展失衡;影响经济发展速度,破坏经济可持续发展;影响社会人力资本积累,妨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二是社会政治风险。导致社会公平正义缺失,引发大面积社会不满;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降低,社会凝聚力下降;导致社会矛盾激化,不利于社会稳定。三是国际风险。导致国内宏观经济失衡,内需不足,经济严重依赖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拉动,国家受外部环境影响的脆弱性增强,抗击外部风险的能力下降。贫富差距的急剧扩大,劳动者的权益得不到保护,还会导致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弱化,人的生存发展权得不到保障,对国家的国际

33、形象产生负面和消极的影响。,4、“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国民收入倍增计划(Income Doubling Programme),意指在一个相对确定、较短的时期内,通过提高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效率和效益、显著提升居民实际收入水平、建立健全政府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机制等方式,实现居民收入翻番目标的一种经济社会发展方案。1960年,日本新上台的首相池田勇人宣布启动为期10年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并定下目标: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速度为7.8%,人均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速度为6.9%。在该计划下,池田内阁引入了最低工资制,扩展社会保障,完善养老保险金,提高健康保险付给率。政府增加了公共投资,从60

34、年代初平均每年增加25%左右;从1961年开始,每年在个人收入调节税和企业税上共减税1000亿日元,同时降低利息、扶植公债和公司债市场。再者,政府也制定新立法以增加农业从事者的收入,协助中小企业推进设备现代化与专业化生产,提高劳动生产力。,实施效果,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在日本实施的结果是,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的实际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1.6%和11.5%,超过计划规定的目标;实施计划的第七年,便实现了国民收入增长1倍;人均国民收入按市场价格计算,从1960年的395美元,增加到1970年的1592美元;10年间实际工资平均增长83% 。1970年该计划完成之时,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已先后超过法国和德

35、国,仅次于美国跃居世界第二位。这一场消费者革命成了日本经济起飞的基础和转折点。日本至1968年就成为西方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从1960年到1973年,日本人均实际国民收入甚至增加了两倍,失业率也保持在1.1%-1.3%的低水平。客观评价,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确实是战后日本经济腾飞的重要一步。,小组讨论一:在中国如何能够消除贫富差距?,“中国现在应该说基本具备了实施收入倍增计划的条件。”按2009年的汇率计算,中国人均收入达到3885美元,已接近中等收入的上限。我国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依然偏低。公开资料显示,1997年至2007年,我国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从53.4%降至39.74%。

36、另外,贫富差距仍在不断扩大,基尼系数已超过0.4的警戒线,并呈现逐年递增趋势。有专家指出,中国已离拉美陷阱不远。,5、小组讨论二:中国能否实行“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何为“拉美陷阱”?,所谓拉美陷阱,也称中等收入陷阱,是指新兴市场国家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收入水平时,快速发展中积聚的如贫富差距等矛盾集中爆发,导致经济增长回落或出现长期停滞。像巴西、阿根廷、墨西哥、智利等拉美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均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直到2007年,这些国家仍然挣扎在人均GDP3000美元至5000美元的发展阶段,并且见不到增长的动力和希望。,讨论问题:,1、实行“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是否必要?条件是否已经具备?2、实行该计划存在哪些障碍?3、需要克服的最大困难是什么?4、可能带来的有利结果和不利影响有哪些?5、政府应当采取政策(经济增长、税收、价格、收入、社会保障等)有哪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规章制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