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第七讲老子的智慧.ppt

上传人:kpmy5893 文档编号:8464947 上传时间:2019-06-29 格式:PPT 页数:71 大小:32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讲老子的智慧.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第七讲老子的智慧.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第七讲老子的智慧.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第七讲老子的智慧.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第七讲老子的智慧.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七讲 反者道之动,老子的智慧,一、老子其人其书 二、道论 三、自然无为 四、贵柔守雌 五、体道之方,一 老子其人其书,老子,姓李,名耳,又称老聃,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今河南鹿邑县)。与孔子同时而稍早。老子早年曾做过周王室的守藏史,孔子曾经问礼于老聃。史记说他“修道德,以自隐无名为务”。又称他为“隐君子”。关于老子其人,学者们有很多讨论。因为即便是大家都称引的史记对老子的记叙也多有推测、 含糊之词,多处用“或曰”。,老子既是一个隐者,主张“无名”,他的身世不为世人所知,自不足为奇。但幸运的是,老子却为世人留下一部奇书,自古及今,成为中华民族智慧的源泉。,关于老子著道德经之经过,史记言:“老子修

2、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天下篇称老子“澹然独与神明居”“建之以常无有”“人皆取先,己独取后”“人皆取实,己独取虚”等等,皆与老子书的旨意相合。,庄子天下篇所说的老聃是五千言的作者是没有问题的。所以不管历史上还有多少老子(老莱子、太史儋),我们所欲考察的道德经的作者应该是老聃无疑。,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帛书老子甲、乙两种抄本,与通行本基本相同。 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一号战国楚墓又发现抄在竹简上的部分老子内容。,这一尘封二千多年未经改动的竹简老子的出土,最

3、为可靠的证明了老子其书在战国中期既已抄写流行于当时的贵族知识阶层。疑古学派的很多怀疑不攻自破。,如果说论语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一些确定的准则,老子则恰恰对这些准则进行怀疑。因为他看到了现实社会、现实文明的虚伪, 所谓的礼乐文明、道德、智慧、名利追求等属于“人”的东西,不但不足以使人、人类完善,恰足以使人背离了他的本性、背离了天地的本性、背离了大道的本性。,不是如孔子一样代表的是以他火一样的热情和努力希望众生成为道德的君子、圣人的道德力量,老子是在利欲滚滚的浊世里一股清澈的智慧,让人反思人所一直追求的东西是不是值得的。自从老子的声音在历史上响起,每一个时代都有它的反响和回应。,因有老子和他的道家思

4、想,知识分子在现实政治和正统派思想之外据有一个超然的立场,一个判别是非的标准,纵然身处逆境,百事困顿,隐没江湖,在缄默中仍然不致完全失落,依然可以丰富自己的生命,获得人生的意义。,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儒道互补,共同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性格。就哲学思想而言,陈鼓应主张“道家主干说”,认为道家具有真正的形上智慧;先秦包括后期中国哲学的很多思想都源于道家(如易传)。,二 道论,“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概念,其整个的思想体系都是从道这个概念展开,或者说他的全部社会、政治、人生主张都是在“道”的基础上形成的,道为它们奠定了一个形上的根据。,任继愈先生总结老子的“道”有五种涵义: 1混沌未分的原始状态; 2自然界

5、的运动; 3道是最原始的材料; 4道是肉眼看不见、感官不能直接感知的 5道又有事物规律的涵义。 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认识老子的“道”。,(一)本体论的意义,老子言:“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静而无声)兮寥(动而无形)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老子第25章),老子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边际)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第一章),道为天地万物本原。对于“道”,老子总要思考它到底是什么或不是什么,以及它作为万物的本源的存在特征。用哲学的方式说明宇宙起源、天

6、地万物的生成演化应该是老子和与他同时代的思想者共同关注的主题。从以上两段经典论述中我们可以发现作为万物本体、本原的“道”所具有的特征:,1 道在没有天地之前,就已经存在。道既在天地之先,所以它是超时空的。 2 道虽混然而成,但它不是僵化的物,它具有能静且动的特性,所以蕴含着化生天地万物的潜能。,3 道不与万物为对,所以说“独立”,道也不会经受时间的变化,所以说“不改”。“不改”就是恒常不易,是永恒存在的。 4 道是循环周流、运行不息,遍在于万物的。,5 道能化生万物。“母”有“生”的作用,所以“道”具有本源创生者的意义。(“生”的特殊含义)。“母”又具有在万物生成过程之中衣养万物的意义,所以道

7、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或称本根),是在万物之后(或之中),使万物之存在性(个性)得以展开和实现的基础和力量。如上面所说,它衣养万物,为万物之母。,老子言:“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老子第39章),道的“本根性”从时间上说,表现为先(逻辑在先)天地生,自古以存,自本自根等特性;从共时性上说,“道”是天地万物统一共存的基础,是天地万物的存在根据。作为万物生成之本,“道”为根基之理。,6 道不能经由经验知识、逻辑推理把握。 老子认为“道”是先天地生的混成之物,“混成”,暗示道之为物的不可辨别、不可限定,是“吾不知其名”。 “道”、

8、“大”并非我们日常所称谓的“名”,而是超越了具体内涵规定的的抽象范畴。,“吾不知其名”标识出: 一方面,想要探索“其名”的愿望; 另一方面,将欲求其名而不能够得到,又不得不将它叫做一个“什么”,所以是 “强为之名”。,“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mn mn)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老子第十四章) 夷、希、微正说明道不能经由视觉、听觉、触觉去把握,因为它不是知觉的对象,不是具体的现象世界的事物,而是“混而为一” 的道体。,7 道是有与无的统一。“道之为

9、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老子21章),一方面道是有物有象,有精有信真实存在着的,是“有”。另一方面,此惚恍之物、又是不可把捉、非人之视听感官所能认识到的,是“无”。说它是有,是说道不是不存在的,不是虚无;说它是无,是说作为万物本体的道不是具体事物,是无形、无象的。,(二)宇宙论的意义,宇宙论,即探讨宇宙如何产生的问题。老子言: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1 生是化生或演化的意思,一、二、三不是数的意思,老子是用数来代表天地万物演化的原始历程。,2 所谓“道生一”,“一”是道进入演

10、化历程所表现的第一个形态。它与道的关系不即也不离。不离是说道仍是处在混沌为一的状态,不即表示道毕竟已经开始演化的历程。其实道即是一。由道转而为一,即是点出化生过程的开始。,3 所谓“一生二”,“二”是演化历程的第二个形态。道本具有静与动的两种属性,一静一动,一阴一阳,由分裂而相反,显出道德动态历程。,4 所谓“二生三”,“三”是第三个形态,是通过阴阳二性(气)的对立消融而达到的统一。由此,万物产生。,三、自然无为,(一)道法自然老子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法,是效法的意思。 天、地、人皆以道为自己运行、

11、行为的依据、法则。道以“自然”为自己原则。 道既然要效法自然,是否意味着在道之上有一个更为根本的、实体的“自然”?答案是否定的。 老子认为道之创生万物不是出于神的意志,也不是出于人的意志,它只是顺任万物之自然。,道与万物的原则都是自然。 自然就是自然而然,自己本来如此,不含有任何外在的意志。自然也含有自己而然,自己即正确的意思。,既然天地万物皆含有道,那么,每个具体事物的选择都是正确的、好的,每个具体事物都应该顺任本身的情状、本身的潜能去发展,不需要一个普遍的原理或外在的意志去规范它、制约它。,老子说: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51章) 在老子看来,道、德对于万物之生成、存在

12、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道生成万物、德作为道的表现蓄积万物,使其存在。道、德应该是尊贵的、尊崇的,但道、德对于万物的生之、蓄之,不是从外面干扰和强制,而是在万物内部顺遂、推动其自然选择、自然发展。,“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不用自己的要求标准来要求众人。)而不敢为。”( 64章),“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17章) “希言自然。(少说话,少发布政令,才是自然的。自然的才是长久的。)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23章),老子主要目的并非寻求自然律,他的道也不是一个硬性的规范,他的道只是天、地、人的自我选择、自我建构的内在根源。所以,他的道既是“有”是

13、内在的根据,也是“无”无内容、无方所、无定向。因任万物之自然。,他所以要建立以自然为法的本体哲学,主要是为他的社会、政治、人生哲学建立形上的根据。这个宇宙观决定了他的价值观,凡是合于自然的就是好的、美的、圆满的;凡是违拗自然的就是坏的、丑的、残缺的。,老子言:“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老子认为,出于自私的、功利的目的而进行的不自然的行为,一方面不会得到好的结果;另一方面,从道的观点看就好像是剩饭、赘瘤,会受到所有人、物的厌恶。所以有道的人不会这样做。,(二)反智、寡欲,老子以自然为宗的宇宙观,以及由这种宇宙观所决

14、定的价值观,已可推想老子反对智性活动、反对人的欲望追求是必然的。,自然是相对于不自然,即人为而言的。物都是自然的,不会不自然(猫只能是猫,狗只能是够)。只有人才会有伪,才会违反、背离自己的自然本性,(人通过知识、通过意义的获得成为自己)关键在于人有知识、有欲望。 老子认为知识、欲望(过分的)是导致人类社会混乱不堪的根源,所以老子主张寡欲、主张“绝圣弃智”。,1、老子认为世界和人类的最好状态是自然,认为凡是知识、智慧、道德、文化、语言都是违背人性的,或者说是人类背离了自己的本性。他认为,社会混乱、家庭离散的根本原因在于有仁义道德、智慧。所以从“自然”的核心出发,老子反对一切的道德、智慧。,老子第

15、18章:“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混乱,有忠臣。” 第65章:“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第19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2 从“自然”的核心出发,老子从根本上认为人类过度的欲望是导致所有社会争端祸乱的根源,所以他主张断绝欲望之源。,“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第3章),意思是:虚其心,

16、是断绝妄想和思虑;弱其志,是削弱人的意志,使无奔竞之心。人民只要吃饱肚子,筋骨强劲,就可以过一种无知无欲、无忧无虑的生活。,“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害、伤)。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第12章)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第64章),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老子第四十六章),(三)无为而无不为,老子无为之主张主要是针对统治者的有为,什么是有为?老子说: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

17、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第75章),老子敏锐地观察到人民的疾苦和社会的不安,是源于在上者的予取予求及恒加干涉。政治上的种种扰民是引起上下之间紧张关系的主要原因。无为的政治理想,最主要的政治目的就是要化解这个政治上的核心问题。,“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夫天下多忌讳(禁忌)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第57章),在上位者施行权谋(利器)知巧,滥用权力,结果弄得天下不宁。要根本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先由统治者本身着手。一个理想的统治者(圣人)要

18、先自己做到无为,即爱好清静,不搅扰百姓,清除嗜欲,如此则天下安宁。自化、自正、自富、自朴,就是无为的效果,也就是“无为而无不为”的意思。,老子深刻地认识到统治者之所以有为,根本在于其有私、有己,所以欲使其彻底实现无为,则从根本上使其消除自私的观念: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常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第7章),老子也反对所谓圣人的积极有为,不要以所谓的“仁心”搅扰百姓: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5章),“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政府道德中立)。信者,吾信之,不信

19、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49章),老子劝说在上者根本的方式,是用道为原则进行的: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第37章),在老子,最理想的政治状态就是“小国寡民”: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四、 贵柔守雌的辩证智慧,(一)老子认为,事物是相反相成的存在状态。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20、,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第2章),(二)老子认为,事物发展到极点,必向相反方向转化。 “反者道之动。”(40) 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三)老子主张增强对方使其达到发展的极限而向相反方向转化(或者另外的意思?):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四)老子主张保持包含对立面的状态。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崎岖),上德若谷(俗),大白若辱(黑),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怠惰)。,(五)柔弱处下的人生主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43)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

21、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76),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78)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 (老子第八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老子第28章),五、致虚守静的体道工夫,“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第四十八章) (48)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47)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16)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10),“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老子五十六章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载营魄抱一 ” “如婴儿之未咳”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