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老子与企业管理的哲学和智慧,老子是中国的哲学之父,正如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说:“我中国真正之哲学,不可云不始于老子也。”老子又称道德经,是中国哲学的元典,是用诗的语言写就的五千言的哲学著作,极其精练地阐述了宇宙、人生、事业中深涵的玄妙之道、规律、原则、方法、智慧等。,企业家如果将老子的一系列智慧,如致虚守静、涤除玄鉴、祸福倚伏等灌溉心田,那么人生的生活一元必定成功。企业家如果将老子的另一系列智慧,如无为而治、有无相生、自然而然、治大国若烹小鲜等演绎至企业管理,那么人生伟业的另一元也必定成功。确实,老子的智慧可以使企业家,涤除喧嚣的尘埃,恢复清脱和空明,拓展心灵的新空间,积蓄生命的新能量,让生命律
2、动和谐、事业脉动有序,灵性焕发地升华人生,并提升企业管理的境界。,一中国哲学之父老子,道家圣人老子,老子名字之谜、出身之谜老子智慧之谜老子是孔子的老师老子之龙和孔子之凤,老子的不朽经典道德经,老子为什么要写道德经道德经讲了些什么为什么古今中外都喜欢老子的智慧老子教企业家人生的双成功,二,道 德 经,王弼本,二,老子与我们同在,第一讲 老子其人其书,大家总觉得老子离我们太遥远了。但其实老子又确实就在你、我、他中间,就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无为而无不为”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大器晚成”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 人也,姓李氏,名耳
3、,字聃, 周守藏室之史也.,熟悉又陌生的老子,大历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为老子这位道家圣人作评传时,只写了多个字。一开头写了个字。,这是介绍了老子的籍贯、姓氏、职务。老子是楚国苦县的厉乡曲仁里人。工作是周朝的守藏室之史。,司马迁在这个字后面,又极其简单地用个字记叙了孔子向老子学习的事,用个字写了老子出关的事,再后来就说的是“或曰”、“世莫知其然否”的了。,这也就是说,自己吃不准了,只能记下有的这样说,又有的那样说了。世上没有人知道那些说法是对,还是不对。因此从司马迁的史记一直到现代,关于老子其人以及老子其书的见解很多。,孔子向老子问礼,“先生,是我眼花了呢,还是真的,刚才先生的形体就同枯木一样,
4、好像超脱了一切!”,孔子向老子问礼,老子微微一笑,讲出了一番深刻的哲理。 原来老子利用晾头发的时候,完全进入 了一个寂静的、虚无的、深邃的奇妙世界。他脱离了滚滚红尘的眼前世界,进入时间的隧道, 遨游到万物本来开始的地方,即事物的生机活泼的原生态中去了。他到他自己心目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的道的地方去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达到这种境界是最高层次的审美,是最高层次的快乐,能够体味到这些的就是最高境界的人了!,这种情况又是怎样的呢?,孔子的心灵被震动了,老子的形象在他心目中变得无比高大,无比智慧,无比光辉!,老子出关,老子最后看到周王朝越来越衰弱了,衰败得不像样
5、子了。他决定出走了,要远走高飞了。老子要到秦国去,到西域去,这就得经过函谷关。守关的长官是关令尹喜 ,尹喜知道他要远走高飞了 ,于是要他写一点著作,作为放他出关的条件。,老子出关,于是一部“五千言”的惊天动地的伟大著作道德经诞生了!,道德经,上篇道经,下篇德经,八十一章,老子又称为道德经,老子所说的“道”贯穿于大至宇宙,小至一木一草、一器一皿之中,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老子是智者的书,它给人们诉说“道”,论辩“道”,授人以“道”。现代人照样能越过千年的鸿沟与古老的老子沟通,在高节奏、高刺激下生活的现代人更能从老子这古老的智慧清泉中得到优渥的心灵疗养。,道德经的智慧,老子给世界带去了智慧的芳香。据
6、传,年,有一位天主教的传教士,将老子的智慧带回了英国,老子开始了世界的漫游,而且所到之处受到真诚的欢迎。,老子知音遍世界,请看下一讲,第二讲 老子与现代人的 心理健康,如果请老子为现代人把脉,他会莞尔一笑,说这与生存环境有关吧,这与心态有关吧。你看,现代人生活节奏这样快,现代人竞争越演越烈,现代人人际关系紧张,现代人名利追逐更甚,现代人情感丰富复杂,现代人的信息刺激太多,等等,因此现代人好多患上了心理毛病:比如现代人的焦虑、忧郁、偏执、多疑、困惑、迷惘等等症状。不过大多数人不知道,或不承认,或不愿承认。,老子为现代人心里把脉,老子教人们重生、贵生,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患?,
7、老子用自己的行动教诲人们对人生忧患与痛苦的校正。,因为人有身体,才有忧患;如果没有身体,还有什么痛苦呢?,我们想到,在人格的锻炼、心理的平衡方面,老子的智慧不可等闲视之。他教导人们的不是只知功利、竞争,只知道不断地进击,永远地扩张,而是教你淡泊,教你退守,教你洒脱,教你具有健康的人格与心态。,品尝虚静的生存智慧,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狂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致虚极,就是你要将后天的种种欲望、成见、心机等加以控制、调适、消解、澄清,因为这些东西往往将原来清净纯洁的人心
8、骚乱起来、浑浊起来、邪恶起来。老子强调不是“虚”一点,“虚”一时,而是要长期锻炼、修养,从而达到“极”,就是要到极点,到最高层次。,守静笃,就是先要分清欲望中的“可欲”与“不可欲”,那么你置身于滚滚红尘中,面对“不可欲”的一切诱惑。这并不是要你像木偶一样寂静不动嘛,也不是心如灰槁了无生气,这是能过心灵的修养,来“致虚”、“守静”啊,来达到一种有序的、和谐的生命律动,合乎生命的自然节拍,从而生命不再盲动、被动、骚动,而是主动、能动、灵动!,知足不辱,知止不殆,问: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答: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老子对婴儿是太喜欢了,太赞美了!这位哲学之
9、父献给婴儿的美妙的哲学诗篇:,含德厚者,比于赤子,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老子说的是深层哲理,不是表面的模拟情况,这是一个内心修养的要求,是高境界生命状态的要求。老子是教诲人们,通过深厚的修养,使“德”升华到高深的道德境界。这就是能“精之至”,即心地真挚,精神饱满,生机勃勃。这就是又能“和之至”,即是心灵纯洁凝聚,和谐寡欲。这样就能够自然、天真、活泼、恬淡、充实,离“天道”、“本性”更近,离婴儿、赤子那种生命状态就近了。这种要求当然很高,很难完全做到,但是现代人却确实可以从中得到启示与智慧,可以达
10、到老子所说的“知和曰常,知常曰明”。,请看下一讲,第三讲 老子谈成功之道,恍恍惚惚的成功路,要成功,首先就要找那条能够达到成功的路,这就是“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道之为物,在恍惚、幽深、模糊之中,道是有象、有物、有精、有真、有信的”,成功之道要适合自己,确实是有一个艰苦模糊的寻找过程。 那么怎样才能找到研究对象中惚惚恍恍的“道”?老子说得好极了。他说:,“孔德之容,惟道是从。”,有为与无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
11、,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有为”有所作为。 “无为”包含着顺其自然,不勉强去做的指导思想,因此可以渗透到各个方面,越是贵重的大器物,越是最晚做成。 用大器来比喻人生,那么晚成是因为生命需要雕琢,因为大事业需要雕琢。从事业这个“大器”来说,就不是一个人,而是由许多人、甚至是一代又一代人慢慢地完成的。 他是要告诫人们不要“急于求成”,而是要“功到自然成”,要慢慢地完成你的生命大器,大器晚成,老子说:“大器晚成。”,以柔达到成功,“守柔曰强。”,这是老子揭示的又一成功之道。老子说,人啊人,你守住了那柔就会变得坚强,变得刚强,变得强大!,“弱之胜强。”“柔弱者生之徒。”“柔弱处上。”
12、,老子在柔弱中看到了恒久的力量、成功的力量。,不怕自己柔弱,只怕自己守不住柔弱。要以柔化刚,从而致胜成功,始终充满微型机。人们总希望能成长起来,强大起来,这是由柔弱而强大;但是坚强如果转化为顽刚,或变为逞强,则祸根已伏,已与“死之徒”相去不远。我们如果辩证地理解和运用“贵柔”这一理念,那么对于现代人来说也深有价值。,“坚强者死之徒”,从而要人们学会以柔克刚,柔中有刚,百炼成钢,并且是一种化为绕指柔的钢。 大器晚成之所以难,因为这过程是非常寂寞的、困苦的、艰难的,看前面又是恍恍惚惚的,常常见不到希望的光明。这是需要“柔”的智慧,需要“德”的力量,也需要别人的精神支撑,才不至于半途而废。,功成身退
13、,“功成身退,天之道也。”,老子对人生的观察是智者的深邃,这在于他看到人生深层中的人性内核。其实还有一种“功成身退”,即是有大功劳也不居功自傲,不摆老资格,不吃老本,不自我膨胀。这也是“功成身退”,你不张扬,更不嚣张、不飞扬跋扈,不作“老子天下第一”,人家当然尊重你,还记着你昔日的功劳。,第四讲 五色令人目盲,“五色令人目盲。”“驰骋畈猎,令人心发狂。”,我们用老子的智慧来分析现代人在爱情婚姻上的几种“色”之“目盲”、“色”之“田猎”。这就是:一是美色之“色”,二是钱财之“色”,三是各色的理念之“色”。 我们现代人在五光十色的爱情婚姻理念面前,恐怕也要当心,要小心分析,因为这里的“五色”也会“
14、令人目盲”;不要赶时髦,忙着像打猎那样去驰骋追逐那些“理念”,因为老子谆谆教导“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第五讲 知人自知,涤除玄览,“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教导人们:,你活在世上,要有生存的智慧,其中一条就是:了解认识别人,这是有智慧,还要认识了解自我,这就是高明。这提醒人们既要识人知人,又要识已知已。 怎样才能“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呢?老子教你:“涤除玄览。”涤除,就是洗刷清除,“玄览”就是玄妙的观察力,那就是把眼睛要洗刷清楚,让他有玄妙的观察力、洞察力。 他把人的心灵比为镜子,通过内心的像镜子一样的光明,来静照万物,默察秋毫。,第六讲 老子与人际关系的智慧,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小国寡
15、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对于历史、现实中的社会以及人际关系进行深刻的反思后,心中向往着已经远逝的远古的淳朴的社会、人际关系。又希望用这种淳朴、简单、惬意的人际关系来校正当时的以及此后的人际关系。他提醒大家,人类的人际关系本来并不像眼下这么复杂、难于梳理,曾经存在着一种理想的状态。,老子还说过一个很睿智的管理: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人际关系“天网恢恢”,“天网恢恢,疏而不失。”,人际关系这张“天网”真是无穷的玄妙。
16、它够广大够宽阔的了,它无处不在,无远不及,好像网眼很稀疏,但任何人不会失掉这个网,不会漏出这个网。,把握交际之道的宝,“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正因为是道,所以它是玄妙的、奥妙无穷的,又是主宰一切的,当然得道可以收到道的庇荫,因此道是个“宝”。如果从人际交往关系来看,那么人际交往之道,就是人际交往中的规律、原则、方法等,是善人的一个宝。老子给了我们许多人际关系的教诲,比如在人际交往中怎样识人、怎样定位、怎样言说、怎样慈、怎样善、怎样不争、怎样成功、怎样达到高境界,等等。,交际之道要历练,人与人的交际之道,需要修养、修行、修炼,一句话要历练。,“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一是要用道来修身,二
17、早用来修身的人,那么他的德就会真,会纯真、会真诚、会真的出现层次的提升、境界的提高。,第七讲 老子智慧与人际交 往的识人,知人者智,“知人者智。”,老子说能认识别人,是一种心智、智慧。有“知人之智”的高智商的人,他们有时可以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听,就能了解人,在无声中听到信息,在无形中看到信息,从而解读出这个人、这个人在想什么,想干什么,干了以后又会怎样,等等。老子的话虽然很简单,但是他是对一种历史的、现实的人际交往经验的总结,而且可以一直指向未来,所以对我们生活在今天这个时段的现代人依然有用。,知已者明,“自知者明。”,“明”是对着黑来讲的,是对着盲来讲的,“明”是眼力好,盲是丧失了视力。大
18、家都知道看别人看得见,因为眼睛长在我身上;大家知道自己看自己的后背看不见,看自己的头顶看不见,也因为眼睛长在我身上。这是自我的盲区。老子的教导,让你走在自我的盲区,进入自我的明察中去,面对自我应该具有一种智慧、一种聪明、一种精明。,既知人又知已,“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非常懂得辩证法,他教你得把两方面辩证地结合起来。只有一方的“知人之智”不行,只有另一方的“自知之明”也不行,而应当合起来,既有知人之智,又有自知之明,这就在人际关系中做到明智了。,第八讲 老子智慧与人际交 往中的定位,定位中的“处下”,老子在人际关系中讲究“处下”,也就是要自己处在“下方”、“下位”、“下层”,高要以下为根
19、基,贵以贱为根本。这是种智慧的定位。,“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致数舆无舆,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其实“处下”不是无能,“处下”是把人际关系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上,这才能使得人际关系和谐。,“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合,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用人中的“处下”,老子在人际关系的“处下”理念中还有一个大智慧,老子说:“善用人者为之下。” 越是要成就大事业的就越是要尊重贤人,善于“处下”。你越是希望得到大人才,你就越是要谦虚谨慎地处在贤者、人才的下面。,“处下”需要修养,光有“处下”的理念是不够的,还应该有实际行动。老子是叫你不仅在理念
20、上,而且在实际行动中都是去“处下”。“处下”并不是想要“处下”就能处下的,不是的,需要一种特别的长期的修养。,第九讲 老子智慧与交往的 心灵淳朴,处厚不居薄,“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在人际关系中大丈夫要处在敦厚、忠厚、淳厚中,而不要浇薄,也就是不要居处在薄处。这薄处就是不讲信用,不诚心,不厚道。我们就得在人际交往中听听老子的教诲,“处其厚,不居其薄”,遵循此道而行,也可以改变自己,重新雕塑自我,获得成功的。,处实不居华,“处其实,不居其华。”,这就是人际交往中的又一智慧,这里“实”和“华”相对,“实”就是果,结的果;“华”字就是“花”,开的花。老子说的是,在人际关系中要处在朴实、笃实、老实
21、中,而不要“居其华”,也就是不要居处在虚华、浮华、繁华中。,老子说:“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这是说,失掉了“道”而后有了“德”,失掉了“德”而后有了“仁”,失掉了“仁”而后有了“义”,失掉了“义”而后有了“礼”。“礼”是缺少忠信的表现,是乱的祸首。,“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要保持,要守住朴素本真,不为外物种种欲望所诱惑,淳朴的回报,“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老子提出人际交往中要注意的“四不”,即不自我张扬,因此反而高明;不自以为是,因此反而彰显;不自我夸耀,因此反而有功
22、;不自我矜持自负,因此反而能长久。,“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圣人”虽然保留着别人向他借债的存根,但是不向这些人讨还那些债。有德的人就像那拿着借据的人那样宽裕又宽容,无德的人就像掌管税收的人那样苛刻又索取。 老子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天道对于人来说,是没有什么亲不亲的问题的,也就是说天道是不偏私庇私的,但是它常常帮助善人。,第十讲 老子智慧与交往中的聆听,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有的人说话,说得天花乱坠,很动听,很华美,但是到头来是让你上当受骗。因为他不伪装得美一些,怎么会打动你,让你上钩啊!所以“不信”的话经过外表“包装”变成的“美
23、言”,不就是“美言不信”了吗?相反“信言”是真实的、素朴的,不用“包装”,它往往没有那种外表的美,这就是“信言不美”了。老子的这种智慧,是从生活、历史中总结出来的,又可以验证生活和历史的,轻诺必寡信,老子教大家的一条智慧:“夫轻诺必寡信。”这里可以两面来读解:一是一个人轻易承诺,那么也许他是一种缺少诚心的承诺,这种承诺的本身也就是缺少信用的。二是一个人轻易承诺,别人看到他不能实现承诺,那么也会对他失去信任了。既然生活中有“轻诺必寡信”的情况,那么我们在聆听别人的承诺时,就得好好辨辨味道,要能及时听出承诺中的“轻”来,要推测一下是否“寡信”。但是聆听者要听出其中的住处来,还真是不容易,有时十分明
24、智的人,也会上当被蒙。,闻道的层级,“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上等的士人聆听到了道,就勤奋地去实行。 中等的士人聆听到了道,有时想起,有时忘了。 下等的士人聆听到了道,是大加讥笑;不笑就不足以为道了。,“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老子感叹地说,我说的话很容易知晓,很容易实行;但是天下的人都不能知晓,不能实行。我的言说是有宗旨的,事理是有根据的。但是因为人们无知,所以不能了解我。了解我的人越少,效法我的也就显得难能可贵了。因此圣人身上穿着粗衣服,而怀
25、里怀着宝玉。我们应该从下士做起,而向上士的目标努力,多聆听道,聆听古今中外的大哲人从杰出的头脑中产生出来的道,那么我们的人生、事业,就会走进充满智慧的阳光之域,奇花异葩任你欣赏采撷了。,第十一讲 老子谈“善”的智慧链,“善”字智慧果,“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天下的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么也就知道丑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么也就知道不善了。在老子看来人际交往中有道,有大道。那个道、大道中很关键的一个方面就是“善”。 我们可以初步体会到:呵,老子是让我们在交往中处处能够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处处要用“善”去处理人际关系,要善始还要善终,最后要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获得“
26、善”的结果,那就是吉利,吉祥,大吉大利啊!,处理关系重视“善”,老子说的“善”的理念,解读一下其中的智慧。第一条,人际交往要从善出发。老子教导人们,天下“皆 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第二条,人际交往要善于付出。老子说:“夫唯道善贷且 成。”人际交往之道也要善于施予,善于付出, 善于成就别人,因为道就是善于施予而成就万物的。 第三条,人际交往要善言、行、数、闭、结。,“善行,无辙迹”,“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于走路的,不留下痕迹。,善于走路的,不留下痕迹,善于计算的,不用筹码,人际交往中要善于说话,没有差错让别人指责。,“善言,无瑕谪”,“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善于打
27、结的,没有用绳索,却谁都解不开,第四条,要“袭击”,善救人,救物,“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老子说,因此圣人总是常常善于救助人,而不抛弃别人;常常善于救助万物,所以不废弃万物。,人际交往中的两类人,老子很智慧,他纲举目张,把人分为两类:一是“善人”,一是“不善人”。这是一种智慧,即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将繁复的现象来个返朴归真。,1怎样看善与恶的距离?,“善之去恶,相去若何?”,2怎样对待人际关系交往中的两类人?,“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3“善人者,不善人
28、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善”的智慧链,“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人立足于世上要寻找“万物之奥”的“道”,人生之“道”、成功之“道”,还有人际交往之“道”。这是“善人之宝”,是善人的珍宝;又是“不善人之所保”,就是不善人也应当保持着道。,老子谈“善”的还很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善建者自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天之道
29、,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老子教导我们有这么一条“善”字智慧链:自己先要做个善人,然后行为要善,言语要善,交往要善,与善人交往要善,与不善人交往也要善。这细说又有要善数、善闭、善结,要善用人、救人、救物,要善谋、善战、善胜等等,而一切的一切又在于善为道。,善为道善为人善交往善成功,第十二讲 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这是说,最巧妙的就像笨拙的样子,最有辩才的就像口讷的样子。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智若愚,这里面的内涵太丰富了。一个人可以利用这种别人以为他“笨拙”、“愚蠢”来完成在“智慧”、“巧妙”的情况下不容易办成的事情。,第十
30、三讲 大成若缺,上善若水,“大成若缺”,“上善若水”。,有关人生、人际交往,老子还指出这样的境界:,“大成若缺”的境界,“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这是说,最圆成的就好像有缺损的那样,但是它的作用不会弊败;最冲盈的就好像有空虚的那样,但是它的作用不会穷尽。,“上善若水”的境界,老子心中有一个重要的意象那就是水,因为水就像“道”那样。,上善,最高级的善, 最高层次的善、 最高境界的善,这里其实包括行为和结局,包括原因和结果,你有最高级的行动,最高层次、最高境界的行动,那么你也就会获得由这种行为带来的相应的最高级的成功,最高层次、最高境界的成功。,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31、故几于道。,水给万物带来利益,但是它不与万物去争利。 老子把水当做“道”的意象,“道”的象征。如果把这一理念细化了,那么老子又说了“水德”的七种情况,可以用来解读那些“上善”之人的。,一是,要像水那样地善于定位。 二是,要像水那样善于静而深。 三是,要像水那样善于仁与爱。 四是,要像水那样善于言而有信。 五是,要像水那样善于无为与有为。 六是,要像水那样善于发挥能力。 七是,要像水那样善于行止有时。,“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知道自己是雄健的,但甘于处于雌弱的地位,做天下的溪涧。做天下的溪涧,那么原来有的德性就不会离散。 老子心目中的最高理想状态的水,也许不是这些,他
32、心中于水的意象最钟情、最向往、最审美、最欣赏的也许就是大海、是一望无际的大海,是波澜壮阔的大海!,“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大海它处下,而且处在最下,这是道的象征之一! 大海无为,但是无不为,这是道的象征之二! 大海又“为而不争”,这是道的象征之三! 大海是“不争而善胜”,这是道的象征之四! 大海是“弱之胜强,柔之胜刚”,这是道的象征之五! 大海“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这是道的象征之六! 大海深不可测,玄妙奥秘,这是道的象征之七! 这里海阔天高,这里聚合着能量、力量、度量,这里“上善若水”!,三.道经道的智慧和企业管理,老子“道”的智慧,老子道经头头是道道字
33、让我们知道思路就是出路“道”与企业家应当管好几个“家”,“道生之”的智慧与企业管理,掌握“道”就能管理成功企业中“企”字的道道“企”字的悟解“企而不立”的老子智慧,管理与治理,老子的发展观念与企业管理老子“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智慧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智慧宏观上的轻松把握不折腾理念烹饪之“和”管理理念老子“大器晚成”的智慧,四、德经德的智慧与企业管理,老子德经的“德”智慧,老子名言: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遵道,而贵德,什么是“德”企业管理为什么要“贵德”,老子智慧:厚、薄与实、华的选择,企业家的财富品德老子智慧:企业家的厚与实老子智慧:不取薄与华,老子智慧:吉祥三宝,企业家怎样慈企业家怎样俭企业家怎样不敢为天下先,老子智慧:不争而胜,老子智慧:处下老子智慧:不争老子智慧:不争而善胜,老子智慧修身,老子智慧:修之于身,其德乃真,老子智慧与管理技巧,欲取先予的技巧以柔克刚的技巧大智若愚的技巧,老子智慧修身,老子智慧与管理技巧,白居易写道:“言者不如知者默,此语吾闻于老君;若道老君是智者,缘何自著五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