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GC / MS,AAS,仪器分析,Instrumental Analysis,主讲人 宋春霞,IR,绪 论,分析化学中的仪器分析方法 分析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和状态的科学。,化学分析,仪器分析,利用显色、指示剂、气味及熔沸点的测定,定性,利用测定重量或体积等的方法,定量,测量物质的某些物理和物理化学性质的参数,用到一些较为精密,特殊或昂贵的仪器,特点,1.,4.,2.,3.,5. 能满足特殊要求结构分析 如红外、核磁共振和质谱形态和价态分析 电化学方法文物的分析 13C中子活化分析金首饰中含金量分析 X-rays荧光分析遥控和自动分析 火星探测器中带有多种分析装置6. 一般仪器价格较贵
2、,维修使用成本较高,无损分析,仪器分析,光学分析法,其他方法,色谱分析法,电化学分析法,光学分析法,分离分析法,其他方法(热分析法,放射化学分析法等),光学分析法,定义:根据电磁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后产生的辐射信号或发生的变化,或根据物质发射的电磁辐射来测定物质的性质、含量和结构的一类分析方法。,电化学分析法,根据电化学原理和物质溶液的电化学性质而建立的一类分析方法 电参数 分析方法电导 电导法电位 电位分析法电流 伏安法,极谱法电量 电解与库仑分析法,分离分析法,色谱法 电泳法 质谱法,分析化学的发展,第一次巨大的变革:16世纪天平的出现,20世纪初溶液中四大平衡理论的建立 分析化学由技术变为
3、科学 第二次巨大的变革: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物理学和电子技术的发展 经典的化学分析发展为仪器分析布洛赫和珀塞尔(F. Bloch 和E. Purcell,美国)发明了核磁共振的测定方法,获1952 年 诺贝尔物理奖马丁(A. Martin,英国)、辛格(R. Synge,英国),提出了分配色谱的理论,获1952 年 诺贝尔化学奖海洛夫斯基(J. Heyrovsky,捷克),发明极谱分析法,获1959年 诺贝尔化学奖 第三次变革:70年代末,计算机的发明和应用,给仪器分析带来全新的革命 分析仪器智能化,仪器分析的发展,仪器分析的发展历史与分析化学的发展紧密相关,可概括为50年代仪器化,60年代电
4、子化,70年代计算机化,80年代智能化,90年代信息化,而21世纪必将是仿生化和进一步信息智能化。 克卢格(A. Klug,英国),以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法研究核酸-蛋白质复合体,获1982年 诺贝尔化学奖 恩斯持(R. R. Ernst,瑞士),发展高分辨核磁共振波谱学方法,获1991年诺贝尔化学奖 85岁的美国科学家约翰芬恩(John B. Fenn)、43岁的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Koichi Tanaka)和64岁的瑞士科学家库尔特维特里希(Kurt Wuthrich),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进行识别和结构分析的质谱方法,获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仪器分析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仪器的智能化、自动
5、化和微型化、联用技术 痕量(超痕量)、原位、活体、在线、实时、高速,仪分学习的要求:掌握方法的基本原理掌握仪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掌握数据处理方法(定性、定量的方法)掌握方法的基本应用,参考书,仪器分析原理方惠群等; 南京大学出版社 分析化学教程 北京大学出版社,李克安主编 仪器分析高教出版社2000 武汉大学 分析仪器与仪器分析概论化学工业出版社,邓勃,王庚辰,汪正范编 仪器分析(第三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年,朱明华 仪器分析 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邓勃等 仪器分析学习指导方惠群等篇 2004 科学出版社,国内外相关期刊,期刊: 分析化学 色谱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09年影响因子 Analytical chemistry 5.84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JACS) 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