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问题的提出(家庭教育对小学生心理形成的影响)中国人不仅重视家庭教育,而且对家庭教育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积累了许多宝贵的家庭教育经验和理论。但是这些理论并没有被广大家庭教育者所学习或接受,很多家长仍然坚持相信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对的。并且中国式教育现在存在两个极端,以学习家长完全放任孩子“自由生长”,而一些有什么都管,孩子完全没有自己思考的机会。 20 世纪 80 年代之前由于缺乏家庭教育研究,人们头脑中家庭教育的概念非常模糊,80 年代家庭教育兴起之后,许多有识之士首先考虑的问题就是弄清家庭教育的特点和功能。从笔者掌握的材料来看,大多数研究者通过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作比较,来论述家庭教育的特点
2、。如郑刚(1983)认为家庭教育特点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关系的密切性,家庭教育与家庭生活的同一性,家庭教育的早期性,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了解的深刻性,社会要求与父母个别要求的并存性。杜珠珍(1987)提出了家庭教育的五个特点:广泛的社会性、天然的早期性、及时的针对性、血缘的天然性、全程的连续性,并指出这些都是学校教育所无法企及的优势。当代中国家庭教育的复兴就是家庭教育功能的最好体现,80 年代初“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的观点迅速流传全国百万家庭,同时有大量通过总结本人或他人经验论述家庭教育具有培育人才重要功能的文章发表。1983 年余心言就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家庭教育是
3、国家培养一代新人的大事,聂荣臻、康克清等国家领导人发表了社会各界都应当重视家庭教育的观点。其后,有一些学者分别从社会学和教育学的视角论述了家庭教育对于年轻一代成长的教育功能;还有一些学者指出了家庭教育对于学校教育和社会文明建设的促进作用。同期,一些心理学学者通过调查研究家庭教育对于儿童发展的作用,如黄佳芬等(1984)对上海复旦中学初二学生及其家长的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发现,父母对子女的期望、父母文化程度、家庭关系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学习。 家庭教育定义是家庭教育研究的逻辑起点,对于它的认识在家庭教育研究中尤为重要。20 世纪 80 年代中国学者对于家庭教育的定义基本上是观察现实而来的
4、,如赵忠心(1988)指出:“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即家里的长者对其子女和年幼者实施的教育和影响。这种教育实施的环境是家庭,教育者是家里的长者,受教育者是子女或家庭成员中的年幼者。”90 年代以来,美国学者从社会学角度阐释家庭教育的新定义传到大陆,如达翎(Darling,1987)的家庭生活教育就是“透过个人与家庭其各层面环境资源间的互动状况,来保存及改善人类生活品质”得到中国部分学者认同,如马和民(1998)对家庭教育的解释:“若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来考察,家庭教育既指在家庭中进行的教育,又指家庭环境因素所产生的教育功能。前者指的是受教育者在家庭中所受到的由其家庭成员(不论长幼,但
5、主要是指父母)施予的自觉或非自觉的、经验性的或有意识的、有形的或无形的等多种水平上的影响;后者则指家庭诸环境因素(包括家庭的社会背景和生活方式)对受教育者产生的隐性影响。”但是,也有一些学者持不同意见,认为把幼者对于长者的影响、把家庭环境的无意识影响当作家庭教育容易造成逻辑矛盾,不利于家庭教育研究的深入。2、课题研究意义理论意义:心理主要表现在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虽然有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但主要是在后天环境影响和教育的作用下,逐步发展和形成的。孩子自出生,首先接触到的是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的形成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儿童期是孩子最易接受影响、心理形成最迅速的阶段。因此说:“父母是孩
6、子人生的首任教师“,家庭为孩子心理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本论文主要从家庭教育的误区去进一步研究在后天的家庭教育环境中对儿童心理的发展造成的影响,并针对性地提出对策,期望能充实家庭教育理论。 现实意义:提及孩子成才问题,人们会立即想到学校的重大作用。孰不知在成才过程中,家庭教育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中小学阶段的家庭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个人自呱呱坠地到会说会跑,无不与父母息息相关。幼儿时期,孩子连父母的说话、走路姿势都在模仿,当孩子长大一些,则受父母的思想、行为、处世方法、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影响。许多家长为了孩子,可以说是呕心沥血,煞费苦心,但由于缺乏正确的育人观,往往得不到预想的效果。
7、家庭对一个人的心理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和深远的影响。父母应赋予孩子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这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不只是物质上的,重要的是一个使孩子赖以健康成长的学习、生活环境。家庭是孩子生活和接受教育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孩子的身心健康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家庭影响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特别是儿童阶段,孩子思想尚未定型,有很强的可塑性,他们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兴趣,并善于模仿,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分辨是非的能力差,家庭和周围环境的各种影响,他们往往都不加取舍地去接受。因而父母的思想、作风,平日的行为习惯、待人接物的态度以及对子女的教育方式等,都会在孩子身上留下深刻的印痕。本论文对
8、某某某学校不同年级的学生以及他们的家长进行问卷调查,从现实出发,试图了解和帮助学生们健康成长。4、文献综述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孩子们最早接触社会,接受教育的第一间学校。目前加强基础教育已普遍引起人们的重视,然而,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还未能达成统一,存在严重脱节、偏差、残缺的现象。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方法、观念、过程等方面不能很好地结合。家庭教育中占主导地位的往往是孩子的父母,父母对孩子的控制、成熟的要求,以及父母与孩子的交流、自身的教养水平等方面,决定了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模式。家庭教育的偏差对孩子的心理素质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目前突出存在的几种家教方式及其影响如下:(一)专制型的家教。
9、 专制型的父母表现为对孩子不尊重、不理解,往往是强制多于慈爱,冷酷多于温情。这一类的父母所信奉的是“棍棒之下出孝子”,“孩子不打不成器”的信条,在家里往往是企图利用对孩子的监护权来建立自己对孩子的绝对权威,不准孩子有自己的见解,要求孩子去做其所做不到的事情,做不到则打,“不听话”则骂。例如:我班一名女生蔡某,长得活泼可爱,能说会道。升上二年级后,学习成绩不理想。其父母就恨铁不成钢,整天在孩子面前埋怨、唠叨。孩子听腻了,产生了忧虑、退缩的心理,怀疑自己,开始厌倦学习,学习成绩明显下降,甚至在对学习产生了强烈的恐惧感,孩子也变得沉默寡言。 (二)溺爱型的家教。 溺爱型的父母很少对孩子提出什么要求,
10、完全放手让他们自己约束自我行为,对孩子的错误行为也不予管教。父母过分溺爱孩子,一切以孩子的喜怒哀乐为转移,以孩子的欲望为满足。在学习上表现出孩子的独立精神严重缺乏,有极强的依赖性。父母在学习上往往是孩子的秘书:作业,家长陪着做。作业完成不了,家长帮着抄。往往是:功课好,自家孩子能力强!成绩差,老师没教好!父母对孩子漠不关心,也无一定要求,放任让孩子随心所欲,自由发展。使孩子的错误思想行为习惯得不到及时的教育引导,导致恶性发展。在学习上表现出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差,心理消极,很少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我班的一位男生潘某某,因生母病死,他父亲再婚。他不听后母的话,再加上父母很少过问他的生活和学
11、习,关系相当紧张。由于生活无人照料,得不到父母的关爱,该生经常迟到、不按时完成作业。有一天他缺课了,当我打电话到他家时,他父亲说:“我去看看,昨晚有没有进来睡觉。”长期以来的放任,使孩子渐渐养成散漫的坏习惯。 二、成因分析 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家庭经济情况恶化、成员之间关系不和谐以及作为家庭教育的主体-父母的意向、修养、习惯的不同,对孩子的教育专制、或溺爱,都会导致产生上述家庭教育误区,会对孩子心理造成严重的影响与伤害,不仅影响孩子的学习,严重的会影响孩子的行为习惯,甚至人格。笔者分析普遍是下几个方面因素造成的: (一)父母忙于打理生意,工作压力大,无暇顾及孩子。也有很多父母认为教育孩子是学
12、校是老师的事,不懂得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忽略了对孩子心理上的关爱与正确引导。 (二)父母无法对孩子给予物质的同时确保精神上的关爱。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提高了,父母把孩子视为掌上明珠,孩子的吃、穿、玩、学习条件基本上是前所未有地得到最大的满足。但是,父母经常会忽视孩子精神上的需求,忽视对孩子的意志品质、行为习惯的培养。 (三)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的断层造成父母的素质修养普遍不高,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农村学校,当地经济虽然发达,但学生家长的文化程度较低。据不完全统计,大部分孩子的父母中学未毕业。因此,在孩子的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教育方法往往存在偏差。 (四)目前,社会对好学生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还局限于
13、升学过程,很多父母认为学生的学习好坏,主要由考试的分数来决定的。在家庭教育过程中,父母关注往往不是孩子独立性、自信心和探索精神,而是考试、作业、课堂的情况,很多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思想交流与沟通缺乏,甚至没有。 (五)个别家庭经济和家庭成员情感关系不良客观存在。处在经济发达地区,有些家庭生活还很贫困,父母忙于生计,对孩子的教育在无形中被削弱。家庭成员之间的特别是父母关系出危机,造成对孩子心理影响。 可以说家长对的教育要求、教育期望和在教育方式上的偏差,家庭的亲子关系、家庭经济状况、家庭受教育条件的不健全是导致家庭教偏差的主要原因。 5、研究内容和方法一、问题提出 (一) 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 研
14、究目的、方法、意义 二、概念界定 (一)家庭环境的定义 (二)儿童心理健康标准 三、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健康影响调查及分析 四、当前家庭教育环境中的缺陷 (一)家庭物质条件的不充分利用 (二)片面的家庭观念 (三)错误的家教方式 (四)不良的家庭气氛 五、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家庭教育对策 (一)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需要家长转变教育观念 (二)创造和谐、温馨、民主的家庭氛围 (三)热情积极地引导孩子正确交往 (四)培养儿童的角色意识 (五)家长应注意自己的言行,树立榜样 (六)家庭教育要善于把快乐融于日常的教育中 6、参考文献1刘英.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J,新疆社科论坛,2007,(3):89-90. 2王德勇.家庭教育误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10). 3胡立平.家庭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对策J.教育革新,2007,(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