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浅谈家庭教育对幼儿个性的影响.doc

上传人:jmydc 文档编号:4742957 上传时间:2019-01-1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家庭教育对幼儿个性的影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浅谈家庭教育对幼儿个性的影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浅谈家庭教育对幼儿个性的影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浅谈家庭教育对幼儿个性的影响.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浅谈家庭教育对幼儿个性的影响.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百度文库浅谈家庭教育对幼儿个性的影响0104 班 34 号 金芳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不仅有人口生产的功能,为社会提供生物的人。更重要的是还有教育的功能为社会培养社会的人。在儿童从生物的人发展成为社会的人的过程。家庭是第一教育场所,父母是第一任教师。正如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的那样:“家庭是最重要的地方,在家庭里面人初次向社会迈进!”。家庭教育好坏、优劣直接关系到人一生的走向和素质的高低。一、什么是家庭教育?关于这个概念,我国家庭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作出了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家庭教育:家庭成员间的相互教育,通常多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儿女辈进行的教育。 ”也有人认为“一般所说的家庭教育

2、,就是父母对子女,年长者对年幼者实施的教育。 ”还有人提出“家庭教育是指家庭成员间的互动关系,即父母与子女的双向沟通,相互影响。 ”等等。二、什么是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中外学前教育工作者对这个概念作出了不同的界定,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中:(1) “是实施学前教育的重要住组成部分,主要是指在家庭中对学前儿童实施非正规教育,家庭教育一般有儿童家长如法定监护人、养护人或其他亲属承担” 。 (2) “父母或家庭里其他年长者自觉或不自觉,有意或无意施行教育和影响” (3) “虽称之为教育 ,但并不是教什么之类的特地有所准备的教育。而是亲子、兄弟姐妹之间在感情的自然流露中所进行的教育。而只有亲子、

3、兄弟姐妹之间感情的自然流露才是真正的婴幼儿教育”等等。幼儿家庭教育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启蒙性:教给幼儿的东西,必须是周围生活中能接触到的、具体的、形象的、初步的、浅显的东西。()复杂性:复杂性首先是指家长对孩子不仅有抚养的任务,还要通过教育,使幼儿在体育、智育、德育、美育诸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其次是指幼儿是有思想感情的活生生的人,他们在成长变化中,而家庭内外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有好的,也有坏的,要教育成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百度文库()亲切性:因为父母与子女是血缘关系,加之孩子年幼,活泼可爱,家长对幼儿有着天然的温存、体贴之心,亲切、轻柔的话语和动作。()生活性:孩子是随着父母和家人在家庭生

4、活中受教育的,家庭教育过程是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的过程。寓教育于生活之中是其特点之一。()细致性:幼儿的行为表现,看起来都是些具体小事,但任何一件小事都关系着孩子的发展。家长应给予细致的照顾和教育,切不可粗枝大叶。()权威性:亲子感情,子女在生活上对父母的依赖,以及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使得幼儿家庭教育具有权威性。三、什么是个性及幼儿期的个性特征心理学上所说的“个性”又称“人格”它是指一个人全部心理活动的总和,或者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或品质。它又可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广义:(1) ,个性倾向性,它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等。表明人对周围环境的态度,是个性心理结构中

5、最活跃的成分。(2) ,个性心理特征,它包括气质、性格、能力等等。这些特征突出表现人的心理的个别差异。(3) ,自我意识,它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调节。是个性心理结构中的控制系统。(4)心理过程包括,感知、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及情感等。这些过程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基本成分或基础成分,是人对现实发生反映和联系的基本形式。(5) ,心理状态,它包括注意、激情、心境等等是心理活动的背景,表明心理活动进行时候所处的相对稳定的水平,起提高或降低个性积极性的作用。狭义的个性只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或者说是指一个人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不是各种心理成分随便凑合而成,它是各种心理活动有机组

6、成的体系。个性总是一个相对稳定的体系,每个人的个性都有自己独特的倾向性。它的特征是整体性、倾向性、稳定性、独立性、积极能动性。在幼儿期,2 岁左右,个性逐渐萌芽,所谓个性开始萌芽是指心理结构的百度文库各成分开始组织起来,并有了某中倾向性的个性系统。36 岁儿童的个性开始形成,或者说是个性初具雏形。在这个时期个性的各种心理结构成分开始发展,特别是性格、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和自我意识已经初步开始发展起来,同时各种心理活动不仅已经结合成为整体,而且表现出明显的稳定的倾向性形成了个人的独特性。四、家庭教育与幼儿的个性学前期儿童是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家庭教育起着关键作用,我国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指出“幼稚

7、期(出生起至 7 岁)是人生最重要的时期什么习惯、言语、技能、思想态度、情绪都要在此时期打一个基础,若基础打的不稳固,那健全的人格就不容易形成” ,他号召家长要重视孩子性格的养成,孩子性格的养成教育,知难而上。加拿大科学家万可尔。米尼等人近年来对老鼠进行了研究,发现:幼鼠是从他们的母亲的行为那儿学到某些性格特征,而不是通过遗传继承的。继而指出:父母的行为为儿童性格特征的影响比遗传基因更大,母亲对婴儿的关怀程度对婴儿人格的形成有巨大的影响,早期干预十分重要。36 岁幼儿的身体的器官发育尚不成熟,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学习以模仿为其心理特点,主要表现为好奇好问,乐于探索、爱动,易兴奋,以及独立意向的

8、出现,因此也是发展独立性和自尊心的重要时期,他们有强烈的自尊、自重和获得他人尊重的需要和渴望,以自我为中心、情感易变化,对父母有强烈的依赖性和信任性。因此作为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应结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促进幼儿的发展。家庭教育虽然不像学校教育那样正规但是它也是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比如,家庭教育总是同家庭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应遵循教爱结合,严慈相济,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等原则。五、庭教育对幼儿个性的影响虽然在个性形成中遗传因素起着重要作用,但后天的经验与培养更不容忽视,良好的家庭心理气氛,母婴间的密切的感情联系、父母的教养方式以及家庭结构、家庭环境、教育机构都会影响孩

9、子个性的发展。(一) 家庭结构对儿童个性发展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家庭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核心家庭、大家庭、百度文库破裂家庭是三种主要的家庭结构。 核心家庭是我国现阶段幼儿家庭的主要形式,它是由父母和子女两代人所组成的家庭。在这类家庭中,父母是唯一的教育者,必然要承担起教育孩子的全部责任,父母教育子女的自觉性、紧迫性较强;父母是家庭的绝对权威,较容易协调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形成共同或相似的教育观念,采取基本一致的教育行动;父母和幼儿相处的时间长,接触的机会多,了解也深入全面,教育措施容易奏效。但是,教育孩子的时间和精力受到一定的制约。 大家庭是现阶段幼儿家庭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是由三代

10、人或三代以上的人组成的家庭。这种家庭中,祖辈虽能替父母弥补教育时间、精力不足的缺憾,给予孩子更多的关心照顾;但是父母和祖辈之间的年龄差距大,生活阅历不同,价值观念不同,在教育孩子时,容易产生矛盾和分歧,削弱、抵消家庭教育的力量,甚至使孩子无所适从,或造成性格上的两面性。杨善堂等比较研究了两代人和三代人家庭幼儿个性心理的发展,结果表明,两代人家庭的幼儿个性发展高于三代人家庭的幼儿。比如:独立性、自制力、敢为性、自尊心、文明礼貌、行为习惯等存在显著差异。 破裂家庭是一种不完整的特殊家庭,幼儿只同父母中的一方共同生活。这种家庭对孩子的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问题行为也较多。由于幼儿得不到来自父母双方共同

11、的抚爱,无论是孩子随父过,随母过,都不利于其发展。当然,如果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注意克服家庭结构上的不利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促进孩子健康发展。 (二) 家庭的环境对儿童个性发展的影响 家庭是儿童个性发展的重要基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孩子最早学习的榜样。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孩子也随时模仿和学习父母的行为。家长要担当起重任,就应该掌握必备的文化知识和科学育儿知识,并且开始按照社会要求对孩子进行初步训练。除此之外,为人父母者还必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建设民主和睦的家庭氛围,对儿童的教养态度要严而不苟、威而不猛,对儿童的要求不可过高,鼓励他们发表意见,并乐意接受他

12、们的意见,态度言论前后一致,使他们从小就学会尊重人、关心人、团结人、体谅人等优良品质。儿童良好品德的形成单靠说教是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的。百度文库孔子说得好:“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陆世仪在思辩录中说:“教子须是一身率先。 ”这都指出了父母要为儿童做出正面的榜样,将言教与身教统一。 为世人熟知的“孟母三迁”的故事就说明很早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已注意到家庭和社会环境对儿童品德的形成能产生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古人提出了要给予儿童正面的影响,并且来自各方面的要求必须一致。这就是“教以正,守以常”的教育原则,这与我们今天的教育学中所提出的“坚持正面教育” 、 “保持教育一致性”的教育原则

13、是一致的。由于儿童认识水平低,但行为习惯易于成 ,所以常人应注意在日常生活常规方面训练儿童行为以形成良好的习惯。而现代家庭中,儿童成长的环境与过去相比具有一定的特异性,现代人教子的心态也往往异于前人。因此,使一些儿童形成了某些不良的心理品质。其主要原因不在于儿童本身,而在于现代家庭教育中存在着家长对孩子情感关注过度的倾向-情重于理,缺乏对孩子的成长和教育进行理性的思考。在现代家庭中,应摆正父母与孩子间的关系,学习如何与孩子平等地交往、与孩子沟通思想,正确施爱,了解孩子的个性需求及原有的情感基础,营造民主的家庭氛围。但是,过度的情感投入却往往会造成父母对孩子的过分呵护,家长的主观愿望是为孩子好,

14、但客观上造成的效果往往事与愿违,如果孩子习惯于受到父母的照顾,生活自理能力差,缺乏独立性,易形成一种依赖型的弱质人格。因为难以自立,就更谈不上自强。不能自立自强的人是缺乏竞争力的人,是难以适应社会、有所成就的。还有一些家长似乎觉得只要他们在孩子身上投下与自己收入远远不成比例的金钱,以满足孩子高消费的欲望之后,就会换来孩子的发奋苦读但往往事与愿违,反而会毁掉一个孩子的品德和前途形成奢侈和懒惰的品性。总之,家庭环境对幼儿个性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家长应努力创造良好的、丰富的、精神的、宏观的家庭环境,促使孩子得到健康发展(三)家长对孩子个性的三方面影响第一个影响是,家长常常从主观出发不考虑儿童的实际。有

15、的家长存在着很强的“补偿心理”认为自己没有过的必定要让孩子尝试一下,以免落后于人家。另外家长也感受到激烈的竞争,认为在竞争社会里,要给孩子提供各种机会,让他在各方面得到发展,为此不辞辛苦。愿望是好的,是一个非常积极的百度文库因素,但家长的主观愿望必须要和儿童的发展水平结合在一起。如故家长的愿望超出了儿童的水平回适得其反。所以家长不能把主观的一些看法毫无选择地强加在孩子身上这是第一方面的影响。第二个影响是:在教育态度方面。在教育态度上有时家长表现的比较性急,不能正视孩子的实际发展水平,总觉得“我的孩子应该比其他孩子发展的好” 。如果孩子不能达到预期的结果就会很失落。这就要家长调整心态。要知道儿童

16、的身心发展在速度和发展方面存在着不同,只要认识到这一点,就会知道孩子的发展是不一样的。父母态度对孩子人格的影响父母的态度 孩子的人格支配的 消极的、缺乏自主性、依赖、顺从干涉的 癔病、神经质、被动幼稚娇宠的 任性、放肆、幼稚、神经质、温和拒绝的 自我显示、冷淡、乱暴的不关心的 攻击、情绪不安定的、冷酷、自立的专横的 反抗、情绪不安定的、依赖、服从民主的 合作、独立、坦率的、社交的等当然影响孩子人格形成因素不仅仅是家长还包括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教育机构但作为家长所能控制和把握的只有自己,具体的说就是家长的教育形式和教养态度。(四)家庭类型对幼儿个性的影响暴躁型:在暴躁型的家庭里,从早到晚弥漫着“

17、火药味“。埋怨、责骂、争吵、打架的声音。此起彼伏。在这种气氛中长大的子女,敏感、聪明、急躁和好强,有成才的希望,但如不加引导教育,极可能走上邪路。冷淡型:冷淡型家庭最大特点是家庭结构不“紧密“,谁发生了什么事,大家不大关心。这种家庭的子女性格比较温和,但有些孤僻;他们遇事冷静,却缺乏敏感和热情,上进心也不太强。和谐型:和谐型的家庭最大特点是民主与尊重。家庭成员相互等敬,彼此体贴、关心。如有矛盾,多是心平气和地协商解决。但是这种家庭的思想往往百度文库比较“正统“和“保守“。这种家庭的子女,多数性格开朗,待人有礼貌,遵守法纪。有较强的上进心和较高的自觉性,比较容易接受教育。不足之处是胆子小,循规蹈

18、矩,缺乏闯劲。参考文献:顾明远主编 教育大辞典(1)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0 年版赵忠心著 家庭教育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 年版邓佐君主编 家庭教育学 (教育学丛书) 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5 年版卢乐山、林崇德、王德胜主编 中国学前教育百科全书(教育理论卷) 沈阳出版社 1995 年版祝士缓、唐淑主编 幼儿教育百科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9 年版日中野佐三著,愚心译,张玺校, 孩子和家庭成员的关系 (婴幼儿教育丛书)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5 年版苏联 马卡连柯 父母必读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58 年版陈鹤琴 家庭教育怎样教小孩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4 年版于红主编 来自空中的爱科学普及出版社 1998 年版孙云晓、卜红 培养独生子女的健康人格 天津教育出版社 1999 年版吴熹、马静和、郭莎莎 家庭教育 知识出版社陈帼眉、冯晓霞 庞丽娟等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曾爱玲 幼儿教养全书 羊城晚报出版社胡宏芳等 幼儿家庭教育指导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级教育 > 幼儿教育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