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凰山寺简介凰山寺位于文桥乡文光村的凰山岭上。据湖口志记载:“晋朝咸宁年间葛玄来湖口武山修炼三年,其故址葛仙坛、丹炉、药池犹存。 ”而 1883 年出版的石钟山志卷七中叙述了凰山岭上大仙庙的来历:“李武,徽州歙县人,客游江湖,遇异人授以仙术,施药愈病,屡驱旱魃,后于湖口凰山岭结茅为庐。精修数年,遂成道。一日,于酷暑暴卒,暴尸日中,旬余不朽。牧童异之,投以石,有金钱,触石而返。于是群儿竟投石,遂成冢。后有人遇于逍遥山者,回白之,启视其冢,衣履存焉。里人建庙冢旁,祈求辄验。号为真仙,亦为大仙。 ”说到大仙坟,当地人皆知,它就在岭西山腰的路边。可惜墓碑后被毁。经查证 ,大仙庙建于元朝。谥称大仙的李武,
2、为道教弟子,所以又有传说,大仙庙原来是道场,到了明代洪武年间才变成了佛教场所,这可以从庙背后多块和尚的墓碑上得到证实。大仙庙历经数朝,通过不断修缮到后来颇见恢宏,堪称方圆几十里之最。朝西有三座殿堂直进,另有书斋,也就是书院,岭西侧山脚下有土地 15 亩,岭东边从山腰到山脚有水田 48 块。自古以来,大仙庙里有不化缘的规矩,赖以生存的除了久盛的香火,就是有这么多田地来支撑。1993 年 9 月僧释从怀(原名涂依义)师傅来凰山岭“结茅为庐” ,不过一旬半月工夫,就与当地村民组织签好了建庙合同。他披荆斩棘,开荒种地,采药治病,割柴烧砖,农禅并修,聚集滴滴血汗,融入微微积蓄,借助热心群众的支持,终于在
3、沉积 80 多年的焦土和瓦砾的大仙庙基地上建起了崭新的庙堂,取名“凰山寺” 。大仙回到了殿堂上,圣坛燃起了旺盛的香火。殿堂分前厅和后厅,两厅一壁两隔,前厅安置释迦牟尼佛,后厅安置大仙。2000 年再一次重建了大殿,又筑了前殿、北殿。第三次扩建厨房餐厅,累计建筑面积 500 多平方。安置了十几尊佛像,垒砌坡堪 3000 多立方,铺水泥石坡路 200 多米长,总投资 40万元。还辟有茶园、菜园、果园、药圃近 10 亩。又经过努力,使山上通了高压电,由于释从怀精神可嘉,现已成为县政协一名委员,为佛门争得荣誉。双垄庙简介双垄庙原基在建高速公路时被征用,现向西移 40 米左右。由于庙址在两条长垄田的相交
4、处,故取名为双垄庙。此庙始建年代不详。传说有一年双垄右下方的破港(现变迁到破屋陈村前)发大水,一天有一位扳罾的人扳起一尊菩萨,随手又丢入水里,但接连几次都是如此。扳罾的人感到奇怪,对着菩萨说:“如果你能帮我一下能扳满一桶鱼虾,我就将你安置在此地。 ”结果,真的一下就扳了一桶鱼虾,于是他就将菩萨安置在附近的山上。事后,一位做木材生意的人,梦中见到此菩萨对他说:“我虽然被人救上岸,安置在双垄对面的山上,但无有遮蔽的住所,请你帮我搭一间。 ”这位生意人醒后,并不在意,结果运来的木排一夜杳无踪影,那生意人想起梦中之事,马上跪到菩萨面前许愿,愿为菩萨建庙。并取名为双垄庙。从此延续至今,香火不断。新建的双
5、垄庙面积近 200 平方米,分正殿和偏殿。正殿神龛上供有一尊一米多高的大佛像,还有六尊小佛像,肃穆庄严。庙内朝奉者常年不断,香火较旺。龙王寺简介龙王殿坐落在文桥、江桥、均桥三处的中心点,建于明代永乐年间。500 多年来历经兴衰。1914 年修复后,香火延续。解放后,殿堂改作均桥乡小,后改为饶塘小学。1997 年,小学新建搬迁,殿堂仍归佛门使用。龙王殿曾有这样的传说,某年夏季涨大水,老龙王闲暇无事,沿湖游玩。行至江桥芜原听说此处附近有一繁华热闹的集镇,名叫麻布街,便只身来到此街,四顾一看,颇感不悦,这里不但没有繁华热闹的场面,连一点生气都没有。一打听,才知道几年前来了一位旱魔,把灾难带到这里,频
6、频出现一片干旱的惨景,田地龟裂,庄稼干枯,大部分人逃往他乡谋生,繁华的集镇变得冷冷清清。老龙王听后,非常气愤,并马上布云施雨。正当作法施雨时,旱魔现身,拼命向老龙王扑来,即时展开一场恶斗。经过一番较量,旱魔战败身亡。老龙王终因年迈体弱也不幸仙逝,当地百姓,深感老龙王大恩大德,在此设立祭坛,请仙道为老龙王做了七七四十九天的道场。同时,将老龙王葬于祭坛的东边,地点原名埋龙埂,后改为龙埂。并在祭坛处建立殿堂,用以纪念老龙王,从此以后香火延续不断。原殿堂有很多历史文物资料。清朝后期,当地出现过一位高官内阁中书大臣徐敬熙,他就留有一些诗词和对联还有朝中的半副銮驾,解放后都失散。2000 年,殿堂重新修建
7、,建筑面积为 300 多平方米。从外表看黄墙绿瓦,飞龙翘檐,有一定规模。殿前左右两口小塘,殿前左右两口小塘传为龙睛一对,现在西边一口圹充塞为路,正前方 30 米处一口大塘为龙口,后有小山埂为龙身,山上多种树木和茅竹。殿堂分前后两殿。后殿内,柱红壁白,盘龙绘凤,神龛上安放五尊大佛,气势雄伟,左右排列多尊小佛像。殿内佛光普照,庄严肃穆,香烟缭绕,光彩四射。两殿之间,设有香炉及铁铸的七级浮屠一座。前殿设计得更加雄伟壮观。法官庙简介法官庙位于文桥镇东北角,距镇中心约一公里路程,庙向坐北朝南。始建于清同治八年(1869 年) ,原有佛殿两处,建筑面积达 500 平方米。1966 年被毁,重建于 1986
8、年 8 月,分前后殿,面积有 100 平方米,在住庙僧释日成师傅的主持下,于 1998 年将前殿扩建。现占地总面积近1300 平方米。扩建后的前殿为大雄宝殿,宽 11 米,深 10 米,高达7 米,殿内宽敞明亮。四根直径近两米粗的朱红立柱,高擎着壮实的屋架梁,颇为壮观。殿内正中神坛上供奉着端坐莲台的三尊大佛,慈眉善目,仪态安详。大佛前设有供桌,供桌中央放着一只明朝年间留下来的青花香炉,直径约 30厘米,香炉上绘有双龙戏珠,可算是一件珍贵的古物。大雄宝殿背后即后殿是法官殿。神坛上供奉着一位执法严明、面目威严的法官菩萨。传说法官菩萨是历史上的一位清官,当政时清正廉洁、执法严明,死后人们为纪念这位清
9、官,而把他尊称为法官菩萨,供奉在寺庙里,以寄托人们对这位法官的思念,法官庙也由此而得名。每逢法官菩萨的诞辰、逝世、成道日,香客、信士纷纷从四面八方来到庙里,朝拜这位清官。人数最多时,竟达 500 人以上,活动时间延续两至三天。法令期间,梵呗声声,青烟袅袅,香火极盛。祖师殿简介祖师殿位于文桥乡新桥村黄老人港东下首,紧靠老人桥东侧,北临秀水堰,南与武山镇毗邻。相传北宋年间,有一位邮差经常过往老人桥,为民间传递邮件。时下有一位长者也时常出没此地。一来二去,两人甚是熟识,偶尔相互投以相善的目光。一年的夏天,老人桥被雷电击毁。长者又路过此处,意欲过河,恰逢邮差也要过河,憨厚善良的邮差见河对岸站立一位长者
10、,来不及细问多想,趟过齐腰的深水,把这位长者背过河。原来这位长者并非凡人,是一位过往的神仙,想帮助邮差修成正果。再者,当时的秀水堰驻守龟、蛇两怪经常兴风作浪,危及乡里,祸连百姓,不是庄稼歉收,就是洪水肆虐,周围群众怨声载道、苦不堪言。好心的邮差得知后,爱莫能助,深感愧疚。相隔时日,又与长者相遇,并将龟、蛇作祟之事告诉了长者。长者二话没说,立即从腰间抽出短剑一把递给邮差,并口授降怪秘诀,飘然而去。这年的夏末秋初的一天,突然乌云密布,大雨滂沱,龟蛇二怪又兴风作浪、危害百姓。早有准备的邮差在得知消息后,飞速赶到龟蛇面前,抽剑便劈,谁料狡猾的二怪,虽身受数剑,仍露出狰狞的面目极力反扑,由于一手难敌四掌
11、,邮差的双腿被损,经过几个回合的恶战,两败俱伤,双双身亡。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为民除害的邮差,镌刻了塑像供奉,震慑秀水堰里的妖怪,永保百姓安宁,并建立间庙宇取名为“祖师殿” 。这座寺庙历史悠久,传说始建于宋代年间,当时香火极盛,朝拜上供者络绎不绝。斗转星移,随着历史的变迁,这座寺庙也历经了人间沧桑。它的原貌和古迹早已荡然无存,特别是近代的一进三殿,被日军焚毁于一旦,化为一片废墟。而现在的祖师殿是 20 世纪 80 年代末由民间捐资重建的。21 世纪初还扩建了后殿,整个寺庙占地面积有3000 多平方米。其建筑气势之恢弘,殿堂陈设之典雅,是此庙前所未有的,而且还在进一步修缮之中。观音庙简介观音庵
12、位于文桥乡罗垅村新庙山坡上。民国廿四年前安放在本社细屋夏家祖堂,才到民国廿八年六月的一个晚上,本社的一位信士偶得一梦,梦见一位全身穿着黑衣的老女人(观音菩萨)叫他为头召集民众新建一座观音寺庙,其庙址就定为现在的地方。奠基时间等某日西北角挂龙之时便可。那位信士梦醒后,清早向大家说明梦中究竟,于是立即同大家商议,一致认为这是菩萨的点化,我们现在要马上着手准备筹款。时隔几日的一天下午,突然乌云密布狂风大作,雷电交加,西北角真的挂着龙,当时大伙忙坏了,就拖着时间,在此地下石奠基。该庙是一座新庙,文革时期被占用做了小队的仓库,才到 1973 年又改为庙宇,从那时起,该庙香火不断,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日为观音
13、会,特别隆重热闹,真是“信士成群拜佛堂” 。今年庙中主持为首召集本社所有香客将旧庙进行重建、扩建,该庙占地 200 多平米,资金来源以本社每户 2000 元共 50 户集资 10 万元,另外知名人士资助 10 万元,合计 20余万元经费建成。西峰庙简介西峰庙位于文桥乡兰亭村。明朝末年,一位二八年华青年因看破红尘,云游四海,后在庐山脚下的东林寺入了佛门,被净土宗师,熏陶成了高僧,法号洗风。宗师为弘扬佛法,一年冬季指定洗风徒步东行,在鄱阳湖岸边建一座寺庙,洗风走了两天两夜,一路走一路选址,难以选定,第三天,走到叶家滩时,一只鸦雀在头上盘旋,洗风顿悟,跟着鸦雀走过了河滩,鸦雀就出现在现在的寺址停下了,衔来了一块方石头。洗风明白了,就在这里建了一座寺庙,并以其法号的谐音字命名此庙为“西峰庙” 。几百年来,寺庙历经战乱,几经建造,成了现在的格局。特别是于 2010 年由本社群众自发捐资新建后殿一栋,次年又新建了食堂、宿舍等共占地面积约 360 余平方米,此庙由于地形偏僻,香客不多,自然香火不够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