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匾额习俗.doc

上传人:ysd1539 文档编号:6852145 上传时间:2019-04-24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5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匾额习俗.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匾额习俗.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匾额习俗.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匾额习俗.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匾额习俗.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匾额习俗匾额,又称扁额、扁 牍、牌 额,简称为扁、匾或 额,凡是 宫室、殿堂、亭榭、书斋 、商 铺等以大字题于门额上,均可称匾额。在历史长河中,匾额以其多变的式样、高超的书法艺术,与雄伟壮观的建筑相互辉映,成为建筑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同时,匾额作为一种生活技艺习俗,也形成了一定的惯制和表现形式,在中国大地广为流传,成为了一种帝王将相与黎民百姓共享、汉民族与少数民族共有、大陆与台湾地区共存的、极富中华民族特色的习俗。一、基本信息(一)所在区域及其地理环境匾额习俗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在中国的神州大地上便处处可见匾额或庄严,或雄浑的身影。从汉族的亭台,到客家的楼阁,从内地的院落,到台湾新竹光绪皇帝颁赐匾

2、额的城隍庙,从如今都市里老字号,到现代新农村的小楼房,它们润物无声,亦情亦景,成为了中华民族古老的习俗。上海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以得天独厚的地理及人文优势,传承着包括匾额习俗文化在内多种的文化遗产。就地理位置而言,上海北界长江,东濒东 海,南 临 杭州湾,西接江 苏和浙江两省。地处南北海岸中心点,长江和 钱塘江入海汇合处,交通便利,腹地宽阔,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全市 总面积 6340.5 平方公里,东西宽约 100 公里,南北长约120 公里。上海是大部分地区位于坦荡低平的长江三角洲平原,水网密布,西南部散见小山丘,平均海拔高度约四米。地势呈东高西低走化状。正因为上海东南形胜、坐拥四方地利,造就了

3、其优良的人文环境,汇聚了东西南北、古今中外文化资源的精华。目前上海仅名人故居、各种纪念馆、博物馆就有 100 多处,有 130 余处国家和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尤其在人文特色浓郁的徐汇区,各色展馆林立。翰林匾额博物馆现藏有匾额一千零六十方,是研究、保护、传承匾额这一中华文化习俗遗产极为珍贵的材料。正是由于上海在文化上这种有容乃大的精神,在近 200 年的开发兴盛过程中,始终吞吐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文化,聚焦着越来越多海内外人士的目光,促使匾额这一中国传统习俗文化的奇葩在上海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与延续。二、项目说明(一)分布区域匾额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其分布范围也是极其广阔的。几乎在汉文化分布的

4、地区,都能觅见匾额的踪影。以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为中心的各个地区都有悬挂匾额的习俗,如山东、河南、河北、江苏、浙江、江西等;而在一些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也因为深受汉文化的影响而可见匾额的踪迹,如在云南“沐府”金碧辉煌的殿堂楼阁上,就挂有十余块历代皇帝御赐的匾。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御赐寺名、匾 额成风。蒙藏地区凡著名的藏传佛教寺庙,几乎都有清廷皇帝御赐的寺名和匾额,以示朝廷的重视和关怀。在台湾地区,中国历代帝王的题匾也非常丰富,如明代宁靖王为台湾台南关帝庙所题“亘古一人“匾 额,新竹的城隍庙还有光绪皇帝颁赐“ 金门保障”匾额,证明了海峡两岸自古以来的不可分割的中华血脉。匾额除了在中国绝大部

5、分地区都有分布,就连与中国一衣带水,比邻而居的国家,如日本、越南、韩国等国,也都受到了匾额文化的影响。中国古代的汉文化传到了这些国家。而作为汉字的载体,匾额自然也随之传到了那里。日本国从奈良时代就受到了五台山佛教的影响,圣武天皇仿效中国武则天赐额五台山大华严寺的圣举,也曾将大华严寺的匾额挂在日本国东大寺的南大门上。在越南河内的文庙内,悬挂着一排排写满汉字的匾额。匾额文化也深深地刻入韩国的历史和文化当中,他们书 院和寺庙都悬挂着用汉字写成的匾额和对联。(二)历史渊源秦汉初现:匾额在中国建筑物中历来占有“点睛” 的重要地位,其习俗在中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匾额产生的确切年代难以考证。在说文解字段玉

6、裁注中,已经出现了“秦书八体,六曰署书”的记载,可以推测可能在秦代,甚至更为久远的年代,在“ 阿房宫”这样宫阙或是普通百姓的楼宇之上,也许就已经出现了匾额的身影。匾额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说文解字段玉裁注:“汉高六年(即公元前 200 年),萧何所定,以题苍龙、白虎二 阙。 ” 因此,匾额习俗的正式形成,至晚应在西汉,宰相萧何亲自题写“苍龙”、 “白虎” 二匾之时,距今已有 2200多年的历史了。匾的本义,根据说文解字的记载:“扁(匾),署也,从户册,署门户之文也。 ”可见,匾 额最早的功用,是命名建筑,署门户之名,亭台楼阁,配以恰当的名称,既提升了建筑整体的风貌,又展示了主人的心境意趣,于是从

7、西汉起匾额就开始融于人们的生活,在后来岁月的发展中,匾逐渐演生出诸如镌刻书法、称颂功德、字号招牌等功用,起着协调人际、励精图治、促进商业等作用, 渐渐成为一种生活的习俗、生活相。这种习俗,不 仅需要文人雅士的书法艺术、言辞匠心,而且依赖民间手工艺人的精雕细作,是文人智慧与民间技艺两相结合的综合艺术。因此,朝野上下,上至帝王,下至黎民,匾额皆成为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习俗。唐宋完备:匾额习俗在唐宋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日趋完备。唐代,无论是朝廷还是书法家, 对匾文书法已愈加的重视。颜真卿在乞御书放生池碑额表一文中, 讨论了碑额题写书法的要点。身为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的颜真卿,他所写的这篇文

8、章不仅仅代表了一个著名书法家的观点,更是整个朝廷从上到下对匾额书法的重视。匾额在宋代的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商匾作为匾额最大的功能之一,得到了极为广泛的运用。匾额成了商家的标志性招牌,人们从匾额上可以看出一家店铺的资历。在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中有“赵太丞家” 医药铺首悬挂“ 赵太丞家 ”的医 药铺字号横匾。 这些商匾的作用一直延用到今天,大街小巷仍常常可以看到店铺匾额,并且有的匾额已经成为店家老字号的象征,如北京“同仁堂”、 “稻香村” ,杭州“楼外楼”等。此外,民间挂匾、互相 馈赠 也已蔚然成风,匾 额 自古多为木质,而在桯史卷十记载中宋初甚至有富民捐钱为祠堂造了个金匾,可见当时民间造匾挂匾的盛况

9、。明清盛行:社会进入到明清时期,匾额已经是十分盛行,形制也已经相当的完备,从斋堂雅号到官府门第,从修身立志到旌表贺颂,匾额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匾额的记载也丰富相近,李渔的闲情偶寄中有专门论述联匾,此外在各地方志以及中央政府的钦定则例中都不同程度的出现了关于匾额的记载。明清时期,匾额作为官府以及皇室的一种表彰的方式,逐渐成为一种礼俗,承担礼仪规范的功能。清朝律例规定,进士及第、孝子 节妇和有贡献之人,各级政府都可以以匾额的形式对其功绩、德行进行表彰。在今天台湾的一些古建筑上,如大天后宫、城隍庙等,都可 见中国历代帝王尤其是明、清皇帝封赠的匾额。它作为一种传承性跨时空传承的习俗,更是证明

10、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民间赠匾礼俗中,则尤以赠祝寿匾为典型,这与当时社会尊崇长寿养生的价值取向有关。清朝律例规定匾额作为一项特殊的旌表物品赏赐给寿民,无形中使得这种官方形式自然而然地转向民间,进而被广泛运用到祝寿之中。当代延续:时至今日,匾额的习俗作为一个国家的长期积淀下来的传统,依然在各方面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尤其在当今和谐社会的建构中,匾额 同样发挥着字体积极的作用。首先,匾额保留了原来的“署门户之文”的功用,继续为亭台楼阁标署名字,同时为其美化装饰。其次,在市 场经济的运行下,年代久远的匾额焕发生机,再度为中华老字号找回自信,打响品牌,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加速提升民族品牌的

11、信誉度和吸引力。同时,在新农村建设中,匾额 又在农家生根落户,枝繁叶茂。改革开放后,富裕起来的农民们时兴在自家门前挂块喜匾,歌颂勤劳致富的幸福生活,表达对新时代的无限热爱,憧憬新农建成后更加美好的明天。匾额成为了反映农民心声的一扇窗口。此外,古老的匾额还是历史的见证。台湾保留下来的大量帝王封赐匾,正是海峡两岸血浓于水、自古一体、同宗共祖的无言的证明人。匾额一方面以原来的面貌仍在社会中扮演着积极的角色,另一方面,匾额的 变形“ 锦旗” 在当代也担任了有重要的表彰功能,只是它无论从功能种类,艺术境界还是制作工艺上,都只能望真正匾额之项背,无法取代匾额的重要价值与历史意义,更无法取代它在广大人民心目

12、中的地位。因此,及时 保护匾额是在维护一种习俗,挽救一种文化,更是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推动祖国统一,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三)基本内容1、匾额的分类(1)按形式分为横匾和竖匾(又称“立额” ),随着时间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其搭配建筑、景物要求的不断提高,匾额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开始出现了“ 手卷匾” 、“册页匾”及“秋叶匾” 等各类匾额。(2)按材质可分用于木构建筑外檐和内檐的悬挂式木质匾额、用于砖石建筑物的墙体和墩台上的镶嵌式石质匾额以及随着冶炼技术的发展逐渐出现的金属质地的匾额。虽然匾额的质地多样,但大多数匾额是以木制为主,这主要因为我国古代传统建筑是以木质结构为主。(3)按制作技艺可分为

13、阴刻匾、阳刻匾、阳刻中刻阴槽之匾及阴刻阳刻结合之匾。(4)按匾文的外形装饰则分为有框匾和无框匾,有框匾额的边框又分素平、雕刻与描金。(5)按匾文内容可分为艺文教泽匾、贞节孝贤匾、福禄寿庆匾、公德声望匾、庙宇宗祠匾及府第堂号匾等。(6)按功能可分为建筑园林匾、商铺招牌匾和旌表贺颂匾等。2、匾额的制作技艺匾额集书法、工艺于一体并挂于建筑物的最重要部位,加之匾额的作用及在立匾者心中的地位,故对制作技艺有较高的要求。其制作工序归纳起来可大致分为三块:选材处理、刻印文字和上漆着色。选取材料是匾额制作的首要任务,首先,选材要准确、精良。常选变形小、易雕刻、耐腐 蚀之材料,例如樟木、杉木、楠木等。 为减少变

14、形常用已伐下多年并充分干燥的老木头。其次,要对所选材料进行防腐、防蛀、防变形处理。匾额通常挂于高处, 维修、保护不便,有些更是放于室外,风吹雨淋,条件非常不好,故匾额的防腐蚀是非常重要的。民间采用生漆和桐油结合的方法,加些配料反复浸入,使之能够进入木制机体,从而有效防蛀。一般匾额制作都经历书法、面漆、雕刻等程序,大多数匾额还有匾文贴金的要求,对保持原型要求极高,除选择干燥变形小的老木头外,在制作工艺上也采用特殊的防变形措施。绝大多数无框匾额采用的是纵向木榫槽结构,几乎没有使用金属连接(铁钉等)的;有框则采用插肩榫法,而且布局均匀,这样既可以提供纵向整体伸缩,又可防变形。在泥金匾中,大多采用干漆

15、夹苎方法。板面用苎麻包贴,外批夹、上漆、字或底泥金,以保证平整、不裂。匾额文字是匾额制作中的重头戏,一般包括主体匾额和款识。匾额既可以是店铺的招牌,从某种程度上说,也可以是一个家族的“ 招牌” ,因而制作匾额之前,多数邀请书法大家、文人 骚客为匾额题词书写,以求文辞精彩、书 法遒劲,曾有言道: “无 颜不匾”、“十匾九颜” (颜真卿)。墨宝既得,接下来便由民间工匠登场,拓取字样,最终将文字刻上匾额。匾 额虽材质各异,雕刻有简复,但匾文雕刻技法非常丰富,包括阴刻、阳刻、阳刻中可阴槽及阴刻阳刻相结合等。匾额字体需大小适中,大多阳刻,笔锋完全现出,有很 强的立体感,强有力的再现了书匾者书法功力,加之

16、底漆、金字、边框、纹饰 ,浑然一体,成 为一件完美的艺术品,完全有能力同最宏伟建筑相结合,起到点睛的作用。 在雕刻匾文时,一个重要的步骤便是匾身的抛光处理,尤其是字与字之间的材质,需要工匠手持刻刀细细打磨,这又是一项极耗时间、精力和耐心的工作。一方普通的匾额,尺寸常在 200*80cm 上下,而工匠们用来抛光的却是蝇头刻刀,一小条一小条铲平匾上的坑坑洼洼,而不是用木刨之类虽便利却容易伤及匾文的大型工具。当一块平整光洁的匾额最后完成时,雕刻师傅们付出的是常人难以想象的精力,而他们的一小刀一小刀之下之下蕴含的则是真正的高超技艺和敬业精神。在匾文的色彩上,多以金字朱红底为主,偶尔也有用绿色或黑色为底

17、色,主要为了搭配匾额内容及挂匾的环境。3、匾额的习俗:匾额作为一种生活的智慧,渗透于各阶层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用来表达个人的自我勉励,群体的感恩、感谢之情,或是用来表彰进士及第的喜悦、对妇孺贤孝等道德高尚者的钦佩,因而也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挂匾、赠匾的习俗。就民间挂匾的事由而言,有相当多是挂于屋、斋等居处用以寄寓明志,通过 匾额精神与建筑外形的相互辉映,体现一种和谐有序的生活理念,如鲁迅先生幼年读书的书塾挂“三味 书屋” 木质横匾,用语切当,意味深长;如林则徐书斋悬有“制怒”匾额,自警待人处事要冷静慎重;郑板桥的“难得糊涂 ”和“吃亏是福”两块 匾额,更是人生 经验的总结,寓意深 远。宗族的祠

18、堂落成时,高悬匾额于祠堂上,能够睹物思人,凭吊缅怀先人,不 仅能表达出对祖先的崇敬,更令人体会到家族血脉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匾之高悬祠堂,更要激励晚辈后生不要忘本,好学上进,发扬祖先的美德,开创更美好的生活。按照习俗传统,祝寿、房屋落成和商店开张也都少不了赠送匾额。祝寿作为汉族的寿诞风俗,流行于全国大多数地区,而作为祝寿的重要环节之一的寿匾,也随着祝寿之风的盛行而大量涌现。在主人寿辰之时, 亲朋好友、后 辈门 生、同窗同僚登 门祝 贺并赠送匾额就成为了一项重要的习俗。从至今所保留下来的匾额数量中看,祝寿的匾额占了一半左右。民间建房落成之日,或初搬新居,亲友们也要赠送匾额、对联,并燃放鞭炮祝贺。在

19、新建或扩建商店、筹办货物就绪、择吉开业之时,亲友们就要赠送匾额,如“一本万利”之类,并燃放鞭炮以示庆祝开业大吉。民间有挂匾、赠匾之俗,帝王也有赐匾之惯例。 在古代中国,尤其是明清时期,匾额还作为官府以及皇室的一种表彰的方式,逐渐成为一种礼俗。早在宋代的时候,宋徽宗就曾赐唐朝大将陈元光之庙以“ 威惠庙” 的匾额,以追思其开 发漳、潮地区之功;而在清朝更加将此表彰方式列入大清的律例,规定凡是一些够条件的孝子节妇和做出一些贡献之人,各级政府都可以以匾额的形式对其功绩、德行进 行表彰。 这 是一种精神上的激励,日积月累,更是推动了整个社会崇尚仁爱、发愤图强、有所作为的风俗形成。无论是哪一种事由、形式,

20、匾作为一种喜庆的代表,每每用红绸包裹,突显 其吉祥的意义,并需以良辰吉日,恭恭敬敬地悬挂于厅堂正中或是牌坊之上;若是他人赠送,更需组建一支送匾的队伍,一路敲锣打鼓、浩浩荡荡地开往受匾人所在。华丽包裹的匾额,喜庆的音乐,浩大的 队伍,常常引来众人的围观与跟随、喝彩,送匾的过程进行得如同一个民众的节日,热闹而又隆重。直到匾额被挂起,这套程式还尚未完成,收匾的主人作为喜悦的东道主,自然得摆开筵席,犒劳辛苦送匾的队伍,酬谢亲友出力帮助的情谊,并常常准备红包等礼物,赠与众人。因而匾额的习俗,已经成为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一种表达喜悦、敬慕之情礼仪程式,自然亲切、朴 实无华 ,又使人们感到喜气洋洋、其乐融融,

21、对促进社会团结、维护社会稳定、提升整个社会的价值观、道德观起着重要的作用。(四)制品及作品等相关器具1、匾额的作品匾额历史悠久,寓意深远,虽历尽岁月沧桑,在今天的中华大地上仍能不时见到它们端庄文雅的身影,充分体现了匾额习俗影响的深远。在此,大致将匾额 从“ 民间贺颂的名匾”、“ 帝王题旨的名匾” 、“建筑楼宇上的名匾”、 “农 家的匾额” 以及台湾地区有特色的匾额等角度,对匾额作品进行梳理,详细内容请见附 1。2、匾额的制作工具木制与石刻匾额的主要制作工具是刀和凿。它们的种类繁多,功能齐全,如刀又分为圆刀、平刀、斜刀、玉婉刀、中钢刀等;凿又分斜凿、三角凿 、平 凿、圆凿 、中钢凿、反口凿、反口

22、 凿、翘头凿、针凿等。匾额制作的其他工具还有锯、木敲锤、铁敲锤,手锯、竹簪、拖钻以及卡钳、刮刀和各种形式的塑刀等。金属匾额大多直接浇铸而成,类似青铜器的制作。3、匾额的悬挂场所匾额根据其质地,所悬挂的场所也各有不同。木质匾匾额主要悬挂于木构建筑外檐和内檐,也就是说挂在门上方、屋檐下。当建筑四面都有门时,四面都可以挂匾,但正面的门上是必须要有匾的,此匾是整栋建筑的标志。除了在建筑外面的门上悬挂匾额之外,在建筑内部同样也可悬挂匾额,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厅堂书斋挂匾。 这除了与古代的建筑结构相关,最重要的是,在厅堂挂匾则可增加庄重之感,在书斋挂匾则可增加文雅之气。石质匾额镶嵌于砖石建筑物的墙体和墩台

23、上。由于石质匾额自身的材质重量限制,它很少悬挂于木质建筑物上,往往是镶嵌在院落的外墙上、城关上或是大型的石质牌坊上,用于表彰之途。金属匾额数量较少,大多悬挂于室外。(五)传承谱系匾额起源于秦汉,当时既为各地人民所喜好,演化为全国性的习俗,无论帝王将相, 还 是寻常百姓,都广泛参与题匾、挂匾、赠匾的的习俗,形成从汉民族中心地区到少数民族聚居地、从大陆地区到台湾地区都盛行匾额风尚的局面。今天,我们仍能看到那些传世名匾,而它们的具体制作工匠和谱系却没能和它们一起流传下来,正是因为匾额作为一种习俗,其千古传承的本质是社会广泛的习俗性传承,依托的是遍布中国大地的制匾艺人。这些散落在民间的“ 无名传承人”

24、,默默地将匾额的制作工艺代代相传,他 们的足迹走到哪里,便将匾额的制作技艺带到哪里,匾额风习性的礼俗也因为他们而传得更远、更久。因此,在匾额的传承中,广泛的社会习俗行传承取代了某一固定地点的传承,无数无名的传承人代替了个别谱系的传承人,是匾额的习俗文化在中华大地上落地生根,流传至今。三、项目论证(一)基本特征匾额习俗自形成以来,经过两千两百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以下五个基本特征:1、技艺的综合性:匾额的制作流程是民间综合性技艺的展示,其制作技艺经长期的积累与演变,形成了融词赋诗文、书法雕刻、绘画篆印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身的特点,是中国文辞之美与工艺之美的集大成者。文人的词藻、书法赋予匾额以灵秀生气,

25、是匾额的灵魂所在。中国古代的文言之美以简洁洗练而又意境深远扬名于世,而匾额更是常常以区区三四字,便要点化出厅堂楼阁的精、气、神,即便是祝寿匾、圣旨匾,常多诗文词句,也秉承了中国诗词的一贯传统,贵在精当,一字千金,又鱼贯而下,回味无穷,可 谓将中国 语言文字上的气韵与辉煌发挥到了极致。文字的神韵既出,配以俊逸的书法勾勒其形貌,每每相得益彰,使文字在书法的烘托下更具韵味,使书法在文字的寓意下更显功力。故历代名匾,不仅文字千锤百炼,以期与景致形势天衣无缝,其书 法也是名家风范,气壮山河,使得景、文、字三者浑然一体,恰如其分。倘若文人的文采书法赋予了匾额的“魂” ,民间工匠的雕刻篆印则赋予了匾额的“

26、体” ,使其神形兼备,英姿勃发。精湛的雕刻工艺如实地反映题匾者的字形体态,惟妙惟肖,或是提按钩折,锋芒毕露,矫若游龙,或是 飞白枯笔,藕断丝连, 险峻飘逸,将 书法艺术真实地还原于匾额之上,将其神韵展现到淋漓尽致,真正的“ 入木三分”。金黄或朱红描摹边框图文色彩立体饱满,更丰富了视觉上的美感,使一维的书法达到了融书法、雕刻、 绘画等于一体的多维的造型艺术。若再配以文字的高邈境界与园林建筑的风雅景致,更使高悬之匾额气势如虹,无怪乎匾额历来为人们所珍爱,所敬重。一块匾额,既不是单纯的手工技艺,也不是纯粹的文人雅士书法、文辞艺术的展现,而是文人骚客的文墨艺术与民间手工技艺的结合,由这种综合性的制匾技

27、艺共同造就匾额的绝代风华,完成亭台楼阁的点睛之笔,树立了匾额在中华民族心目中崇高的、不可取代的地位。2、习俗的广泛性:匾额习俗,秦汉至今千古流传,华夏大地万里风行,流传时间之长, 传播地域之广, 习 俗影响人群之庞大, 实 属少见,弥足珍贵。匾额传播的踪影在中国大地上可以说俯拾皆是,不仅仅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黄河、长江流域,在少数民俗的聚集地区也常有所见,如在福建客家宅楼、云南的沐府殿堂、蒙藏地区的藏传佛教寺庙等。此外,在台湾地区也可看到宫殿寺庙上历代帝王封赐的匾额,中华民族共同的习俗跨越时空地传承、保留下来。在亚洲的一些位于儒家文化圈的国家,如日本、越南、朝鲜等,因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辐射,

28、在它们的寺庙中也常有匾额的踪迹可寻。此外,在世界各地的唐人街和华人经营的商铺里几乎都会 挂有匾额。匾额虽没有固定的传承人,从汉代正式形成以来,就广泛地融入到朝野上下的生活中,是帝王将相与黎民百姓所共同拥有的一种生活相。在关于匾额最早的记载中,汉相萧何题写两方匾额,成为目前有确切文字记载的题匾第一人。之后,唐代吏部尚书、太子太师、著名书法家颜真卿著文论述题匾的书法,代表了唐代高官对于匾额的重视。至宋代,散文笔记邵氏闻见录中记载了宋太祖赵匡胤就朱雀门匾额与丞相赵普的评论;清明上河图中描绘了医药铺首所悬挂的医药铺字号横匾。明清时代,帝王赐匾大为盛行,不少清代的御赐匾、圣旨匾保留至今。民间关于匾额的礼

29、俗更是种类繁多,既有修身养性的立身理念表达,又有祠堂缅怀祖先的思想情缘,既有祝寿贺岁、庆祝房屋落成的祝福意愿,又有开业大吉、打造字号招牌的商业功用。因而,匾额习俗作为一种生产技艺和生活智慧,在中国的各个角落,社会的各个人群中广泛流传。3、形制的独特性:大多数的木质匾额是以长方形为主,基本形式有横匾和竖匾,或称“ 立额”。早期的匾额 以竖匾为多,多为竖长方形,也有近于正方形的。晚期的匾额为横式,基本上是横长方形,这是由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变化决定的。我国古代建筑十分明显的结构持征之一斗拱是位于房檐之下,它撑托着房檐,使之高大雄伟。 这 一特点一直持续到唐宋,所以在那个时候的匾额多以竖匾为主,如现存

30、的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的唐代匾额“ 佛光真容禅寺 ”。自元、明、清以后,斗拱这一部分结构的比例就逐渐缩小,就是说柱顶到房檐之间的高度就越来越减少。这是因为匾额大都是悬挂在建筑物房檐之下的,所以到后期横匾就比较合适了。当然,后期也不都是横匾,有些高大建筑,檐下亦甚宽大,也用了竖匾。如北京故宫里面那些大殿的匾额,就多采用竖匾。所以,用横匾还是用竖匾,主要是依据建筑物的形制特点。随着时间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其与建筑、景物相搭配的要求得提高,匾额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如状如书卷者叫“ 手卷匾” ,形似册页者为“册页匾”,形如秋叶的称 “秋叶匾”等。4、格式的法约性:匾额的题写,虽然自古没有强制的规定,却因匾

31、额化为一种习俗,神奇般地获得了一种约定俗成的规范性,一般都会自觉遵循着一定的格式规定,达到一种默契的统一。在大多数情况下,一个完整的匾额格式应该包括上款、下款和印章。对上下款 题写的内容上也有一定的要求,上下款的内容主要包括:题匾者,受匾者,立匾者,年月日。有时一些匾 额为了表彰受匾者,往往会在写一段关于受匾者事迹的文字,这段文字根据匾额整体的形制以及上下款的规则,或是放在上款作为序或是放在下款作为跋。印章的位置一般是在题匾者名字的旁边或下面,但也有不少匾额的印章是在匾文正中央偏上方。5、文字的表现性:作为匾额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匾额的文字,总是应景而发,充分发挥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功用,使匾额

32、坐镇一方天地。园林中的匾额,它的题 字就要与它周围的风景相呼应,做到情景交融,以景抒情。旌表贺颂的匾额则要语势恢宏,华丽优雅,表现受匾人的倍受尊敬的地位。而商匾则因其是面向大众的招牌,因此用字应忌生僻,避免晦涩难懂,且偏好吉利字眼。匾文雅俗共赏,种类繁多,其共同的特点便是为人们的传达心声,有不少文人墨士所题写的匾额还往往多出于诗词、典故,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二)主要价值1、社会价值: 匾额“署户册之文 ”,象征着名正言顺,处事周全,人际协调。自古以来,凡有寿筵庆贺、进士高中、祠堂落成,表彰贤孝,往往奉送、封赐匾额,以便祝福之意,正是“选贤与能,讲 信修睦”和谐之风的体现,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理

33、念肌理相合。在人际交往中,善用匾额交流的往往能达到其乐融融的效果,如祝寿时恭贺“ 寿比南山 ”、“南极星辉”,建屋落成 时称赞“华厦生辉”、“华堂永昼”,添子 时祝 贺“ 文曲星耀”、“喜听英声”等,这些美好匾额极大地协调了亲友、乡邻的人际关系。在闽粤台等地民居的大门口、厅堂或楼房上,还往往悬挂有与该姓氏堂号有关的匾额,如姓张的家族一般用“金鉴 千秋” 、“渔 阳惠政”;李姓用“西陇望族”、“ 北海名流”;林姓用“ 西河世 泽” 、“九龙 衍派”等。保护和研究 这些民众的匾额,并在全社会倡导和恢复匾额蕴含的“和谐” 文化,有利于敦宗睦族,弘 扬孝道,有利于启迪后人,催人向上,更有利于维护 家庭

34、、宗族和整个社会的稳定。近年来,随着中国政府的开放改革和全球华人寻根热潮的兴起,许多大陆宗祠被恢复,族谱被续修,丢失祠堂匾额正在重新寻找之中。台湾政要如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等在大陆之行中都曾为湄洲妈祖祖庙题匾,连战还曾参观上海翰林匾额博物馆,匾额成了进一步加强两岸交流的一座桥梁。深化对于堂号匾额的研究,建立重大家族堂号发布中心,对于全球华人寻根问祖、缅怀先祖具有积极意义,同时对于加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对于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对于早日实现统一大业,都必将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匾额的习俗同样出彩。在赣南农村,农民们至今仍保留着写匾额的传统,改革开放

35、后的农村早已今非昔比,但农民们依然津津乐道于他们门檐上的匾额,只是匾额的内容已从解放初期的“东 方红” 、“劳动 光荣”等转变为了 现在的“锦绣前程”、“ 春华秋实” 等,表达了农民们在以勤劳的双手致富后的喜悦与振奋。保 护、鼓励农民们的匾额传统,将有利于鼓舞农民们的劳动干劲,提高他们生产的积极性,丰富他们的休闲生活,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加快和谐社会的发展。经济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中,历史悠久的匾额习俗也拨开了历史上的沧桑,成为 响当当的“ 金字招牌”。不少中华老字号重焕生机,而它们的年代悠久的匾额就是是它们品质与信誉的象征。一块有年头的匾额就是老字

36、号的活广告,它对消费者的影响力可能远甚于耗资巨大的新拍广告。保护这些老字号的特色匾额,对于保护和发扬中华老字号也有着深远的意义。2、文化价值: 匾额讲究的是内容的意境及文采,它集中表现了我国古代文化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在封建社会,那些维护封建伦理道德、政治规范政绩显著者,多被赏以匾额,称“扁表”。后汉书百官志里说:“三老掌教化。凡有孝子顺孙贞女义妇,让财救患,及学士为民法式者,皆扁表其门,以兴善行。 ”获得官府或百姓的扁表是一种很高的荣誉。其中不乏对真正维护民族利益、为民伸张正义之人的表彰,如岳王庙的“ 还我河山”匾,老百姓赠给海瑞的“海青天” 匾。也有相当多匾额的是屋、斋等居处用以寄寓明志,缀

37、饰美化的,不仅赏心悦目,又能陶冶情操。3、艺术价值:匾额随乃民间习俗,但儒雅之气与生俱来,是集古代文字,诗词,书法,雕刻,篆印,工艺 美术、建筑装潢等艺术 于一身,可谓“ 雅俗共赏” 之典范。在匾额汇集的众多艺术形式之中,其中 书法与雕刻两种形式最为息息相关。(1)书法艺术没有书法就无法成就一方出色的匾额。在书法艺术中,自然有属于匾额自身的一席之地。对匾文书法的追求,使得想挂匾的主人往往慎择书匾之人,大书法家就成了求书者的首选对象。于是,匾额成为了一种载体,将这些珍贵的字体代代流传了下来,使得后人能够继续欣赏到当年名家的手笔。例如,旧时北京的中药铺“ 广育堂”,三个颜体大字气势磅礴,苍劲饱满,

38、便是出自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的手笔。(2)雕刻艺术另一项在匾额上直接体现的艺术形式便是雕刻。大多数精美的匾额,其四周有许多艺术雕刻, 如花卉、人物、瑞兽、珍禽等精美的浮雕,而这些雕刻的内容往往又反映了古代的民俗,以雅传俗,以俗映雅,可谓珠联璧合。匾额中比较常见的装饰主要有图案与纹饰,如松柏暗喻长寿,喜鹊音谐“ 喜至”,牡丹寄意富贵等;又如八宝纹祝颂长寿,祥云纹寄喻高升如意,回形纹意指富贵不断。4、史料价值: 匾额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具有重大的史料价值,一方面,匾额的上下款中涉及到大量官制名称,我们可以籍此考证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和职官制度;同时,许多匾额本身就是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具

39、有佐证历史的作用。例如收藏于翰林匾额博物馆的清代乾隆三十六年(1771 年)“ 敕命匾” 是乾隆皇帝在 庆贺其生母孝圣宪皇后八十大寿之时,为了封赠前任福建台湾府彰化县训导邱德孚之父邱锡畴及其母黄氏而颁发的。这方匾额对我们研究清代诰敕命文书制度、封赠制度、官吏制度、地方行政制度,尤其是台湾地区官制的设置,提供了可以参考的实物资料。(三)目前保护状况社会现代化的脚步日益加快,匾额习俗在当今社会虽有延续,但已经濒危,目前的保护形势不容乐观:1、社会现代化进程加快,传统的匾额习俗生存土壤萎缩;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现代化的生活方式造成了传统的匾额习俗面临着生存土壤的流失。首先,科技进步加速都市化的脚

40、步,在大小城市中,触目可及公寓楼房、高楼大厦,而传统庭院、家族祠堂早已退避三舍,难觅影踪,匾额的习俗缺少环境,难以施展;其次,在现代会的社会中,人们的日常生活已经很少与匾额发生关联,加之外来文化的冲击,造成了人们对于匾额习俗理念上的改变。历史上,凡有祝寿筵席、建筑落成、商店开业,匾 额总是人们的馈赠佳品,而如今人们的观念已经发现了很大的变化,匾额日渐为人所淡忘。只有在现代化气息不那么强烈的农村,匾额习俗才在田园环境中勉强保留了一方立足之地。2、后继乏人,传统制作工艺传承艰难;匾额习俗虽自秦汉以来风行数千年,中华大地上一度传承人无数,但在今天的现代化社会,匾额生存土壤流失,需求减少,以致老一辈的

41、传承人大量改行,新一代的年轻人也少有问津,传统的匾额制作技艺正在面临后继乏人的危险。更为紧迫的是,目前有一些匾额的制作技艺已经濒临失传,现在所能做的只是根据现存的匾额进行前期的技术性研究,最终只能依靠筹建制作的实验工厂才能进行技艺上的恢复。如果不抓紧时间保护现有的制匾技艺,随着民间艺人年龄老化和相继去世,制匾工艺将面临更为严重的濒危局面,这无疑是雪上加霜。3、缺少重视,匾 额制作质量滑坡,文化含量下降。匾额习俗虽有延续,但盛况难现,只有零星一些店铺和一些老字号还在积极发挥匾额的社会效应和品牌效应。此外,加上匾额制作传承环节上的缺口,制作工艺水平与古代相比大打折扣,做工精湛的匾额日益稀少,并且文化内涵也随之一落千丈,以往的灵动神韵也渐渐变得模糊。 长此以往,匾额中所蕴含的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的民间风俗等信息也将逐渐流失,剩下的仅仅是一个物质载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