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农业科技信息化在我国西部新农村建设应用的思考 武向良内蒙古农业大学 二七年七月二十三日,汇报提纲,一、引言 二、西部需要农业科技信息化 三、西部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模式 四、结论,内蒙古农业大学,1 引言 2006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推进新农村建设,首要任务是建设现代农业。总体思路和目标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内蒙古农业大学,农业信息化建设关系到农业是否实现现代化
2、的一个重要标志,而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的农村基础条件、农业发展水平和农民素质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探讨不同地区农业信息化建设模式将变的尤为重要。,内蒙古农业大学,我国西部地区的土地面积为500多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近60%。西部地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如下三大问题:一是西部地区农村人口比重较大,而且集聚了全国90%以上的贫困人口,劳动力素质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二是农民组织化和生产集约化程度低,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线断、网破、人散”的局面尚未根本好转,无法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和科技服务。三是西部许多地区自然环境恶劣,农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少数民族多,信仰差异大,
3、农村居民的观念普遍比较落后。,内蒙古农业大学,正像信息产业部副部长蒋耀平在中国移动倾力建设农村信息网时强调“在我国农村,特别是西部农村,还存在着信息闭塞、信息缺失的现象,这样的现状成为了新农村建设的一大障碍,因此,推动农业信息化已经刻不容缓!在我国,实现农业信息化的关键在西部农村。”,内蒙古农业大学,2 西部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农业科技信息化,新农村信息服务要面向农民对生产、生活等多方面的信息需求,而在西部地区的农业信息化建设上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应该作为头等重要的建设方面,来满足农民对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科技信息需求。,内蒙古农业大学,2005年,中国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48%左右,
4、科技成果转化率为52.28%(资料来于“七五”和“八五”科技成果),但相对于美国高达81%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差距较大。,内蒙古农业大学,农业科技贡献率和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是农业发展,尤其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难题。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现有农业推广体制已不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我国现行的推广体制是在计划经济下形成的以政府为主体的农业推广体系,其思维方式和运行机制是按计划经济的要求设计和运行的,在以市场为主体的现代农业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如科研、推广和生产脱节,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推广人员数量少,素质低;经费投入不足,使用效率低,我区有的旗县用于推广的费用只占经费的10%左右。
5、,内蒙古农业大学,同时传统的农业推广体制,很难解决交通不便和地域辽阔带来的推广问题,如“七五”和“八五”科技成果转化率,内蒙古、贵州、新疆分别为44.71%、33.41%、27.66%,分别是全国平均的85%、63%、52%,明显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较低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和科技贡献率在西部地区尤为突出,使的农业生产效益低,农产品品质差,已经严重的影响了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提高西部地区农民的科技素质将解决西部农业发展的根本。,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介于西部地区的区位特点,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整合农业科研成果,把农业科技送到农民手中,提高西部地区农业的科技贡献率和科技成果转化率,来为社会主义
6、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提供科技支撑。使农民及时掌握和运用新技术的能力。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内涵中,农业科技信息是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中极具活力和重要的生产力要素。,内蒙古农业大学,3 西部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模式,构建一个有效的科技资源整合模式,来充分整合现有的科技资源,利用市场运营机制,通过信息化手段,把科技送到农民身边,提供持续性的科技信息服务,将能很好的解决西部地区“三农”存在的问题,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科技服务。,内蒙古农业大学,3.1农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农业科技涉及到多个涉农行政单位、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以及涉农企业协会团体等,资源整合难度大成本高,应首先从立法的
7、角度规范科技资源的整合秩序,来解决资源整合成本高,关系复杂的局面,为农业信息的整合扫除人为限定因素。如:美国先后建立了信息公开、信息收集与发布等相关的法律,为信息的收集整合提供法律的依据。 同时还应加强农业信息化的标准化建设,避免农业科技信息整合出现重复建设和信息孤岛的现象。,内蒙古农业大学,3.2建设内容针对西部地区,农业的限制因素在于农业科技水平低,农产品产量低、质量差。只有很好的解决了农产品的科技含量问题才是解决西部农业的根本之所在。因此西部地区的农业信息化应以科技信息化为主,以市场信息、政策信息为辅,才能更好的满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求。,3.3农业科技信息化建设主体,应以政府为主导
8、,企业作为建设主体,联合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面向农民、种养大户、龙头企业服务。明确责任主体是建设的首要问题,农业是弱质产业,农业科技信息化的提供应以公益性服务为主,那就必须要求政府起到主导地位,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政策支持。企业作为运作主体,以市场机制进行运作,前期通过政府投入,盘活系统,使企业具备自动造血功能,形成一个农业科技数字化的长效机制为科技需求方提供服务。通过利益机制来促使科研单位积极的参与到资源整合的队伍中,形成一个科技成果整合转化的平台,为“三农”提供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内蒙古农业大学,3.4分阶段实施西部地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同时农民的文化素质较低,地广人稀,交通不便,通过互联
9、网的方式解决农业信息化的“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时机还不成熟。因此在发展信息化的过程中应以固话网、有限电视、手机网作为替代产品,阶段化的发展趋势,最终发展成为计算机应用为主要模式。德国的农业信息建设也是经历过通过中间替代产品来进行过度。,内蒙古农业大学,3.5多方资金支持信息化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因此多方的资金支持是农业信息化顺利完成保障。前期应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方的筹集资金,使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建设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后期靠企业提供多方位的增值服务,形成一个长效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机制。,内蒙古农业大学,4 结论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政府应该起到主导的作用,企业作为运营主体,科研单位积极参与,多方筹集资金,共同搭建农业科技信息化服务平台。西部地区农业信息化应以提供农业科技服务为主,市场信息和政策等信息为辅。解决“最后一公里”应分阶段进行,以固话网等现有的网络体系作为替代,逐渐过渡到互联网。,内蒙古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