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图版必修二地理期中提纲.doc

上传人:cw6mk8 文档编号:7954621 上传时间:2019-05-3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图版必修二地理期中提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图版必修二地理期中提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图版必修二地理期中提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图版必修二地理期中提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图版必修二地理期中提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必修二地理期中复习提纲第一节 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1、世界人口增长总趋势不断增长:工业革命之前比较缓慢,工业革命后欧美持续增长,20 世纪后半叶亚非拉快速增长。2、人口增长方式:一个地区人口的增长受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机械增长)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自然增长率=出生率 死亡率) 。3、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为非洲,最低位欧洲(负增长) 。4、人口增长的阶段性特点:经历了“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到“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再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过程。5、人口增长模式特点,分布及原因“高高低”模式(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工业革命前,目前

2、少数落后的原始群体;自然灾害、战争等因素,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口营养不良和医疗卫生条件落后。过渡模式高增长阶段(传统型):高出生率,死亡率急剧下降,自然增长率增大;目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大都 18 世纪末或 19 世纪初;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过渡模式增长下降阶段(过渡型):出生率快速下降,死亡率缓慢下降,自然增长率下降;目前少数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 20 世纪前半叶;教育水平提高,养育子女成本增加,社会福利完善,生育观念改变。三低模式(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多数发达国家; 生产力高度发达,人口素质和受教育水平提高,婚育年龄较晚,生育子女也较少。6、目前

3、发达国家已进入了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仍处于传统型;世界仍处于由传统型向现代过渡阶段;我国已基本实现了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属于现代型的人口增长模式。7、发达国家 人口增长过慢(有些国家出现了负增长,如俄罗斯、德国、匈牙利等) ,导致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等问题;可采取鼓励生育、吸纳外来移民等措施。发展中国家 人口增长过快(尤其是非洲) ,出现劳动力过剩,就业困难,社会治安混乱等社会问题;要采取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8、各类人口图标的判读(人口金字塔、三角坐标、四角坐标、折线图、柱状图、饼状图等) 第二节 人口的迁移1、含义: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

4、其定居地的行为。根据人口迁移是否跨越国界可以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2、国际人口迁移:二战前 从旧大陆流向新大陆,从已开发国家流向未开发国家。主要移出地:欧洲;移入地:美洲与大洋洲。 (黑人作为奴隶被贩卖到美洲;亚洲人作为劳工被招募到东南亚和美洲) 。二战后 原因: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地区差异。流向: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北美、西欧、大洋洲由于经济发达,吸引了大量的移民;西亚、北非石油开采,经济发展较快,也吸引了大批外籍工人。3、中国的人口迁移:历史上 原因:战乱、自然灾害。流向:黄河流域迁往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建国初期 流向:国家有计划有组织地从东部城市迁往西北

5、、东北等边疆地区;目的:开发国土;原因:东南部人多地少,劳动力富余,西北和东北地区地广人稀,劳力不足。改革开放后(民工流) 流向:自发地从落后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从内陆流向沿海、从山区流向平原、从农村流向城市。原因: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所致。 (东部沿海城市经济发达,西部内陆,尤其是农村经济落后) 。意义:民工流一方面可以缓解迁出地人多地少的矛盾,增加经济收入,缩小地区差异;另一方面也可解决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促进经济发展;同时也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迁出地人才流失,迁入地社会治安混乱、交通拥挤、住房困难等) 。4、美国人口流动:从东北部(冰冻地带)流向南部和西部(阳光地带)

6、。5、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自然环境因素:气候、土壤、淡水、矿产、自然灾害等;社会经济因素:经济、交通、文化、家庭和婚姻等;政治因素:政策、战争、政治变革等。第三节 环境承载力和合理人口容量1.环境承载力:指某种资源能够持续供养的最大人口数。2.人口合理容量:指按照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又舒适的生活环境,并满足物质和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的需求,同时又不妨碍后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者地区适宜的人口数量。3.影响因素:自然资源(最主要因素) 、科技发展水平、生活消费水平,地域开放程度。第二章 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第一节 城市的空间结构1.城市空间结构:指构成城市的各要素在空间上的位置及其组合状况

7、。2.城市功能区:城市中因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在城市中集中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是城市中最常见的功能区。商业区 面积最小,多呈点状或条带状分布于城市中心、主要交通干线旁或道路交叉口处;工业区 面积中等,多呈片状分布于城市外缘和主要交通线旁(如铁路、公路、河流) ;住宅区 面积最大(占据城市空间的 40%60%) ,是城市中最为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多呈片状。分为低级住宅区和高级住宅区。高级住宅区位于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的地区,一般靠近文化区;低级住宅区接近内城和工业区,生活设施和环境差。各功能区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线。3.合理组织城市各功能区:工业用地和生活用

8、地之间要有便捷的交通;合理安排工业用地的位置,以减少对居住区的污染;在工业区与生活区之间设置防护带;要为城市发展留有余地。4.城市功能区形成的原因: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行政因素。其中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城市中每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距离市中心的远近(离市中心越近,地租越高)和交通便捷程度(穿过的道路越多,或者距交通干线越近,地租越高) 。5.城市等级:用城市人口规模来划分。一般分为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少,城市间距

9、离越远,其服务范围越大,服务种类越多,服务级别越高。第二节 城市化1.城市化 是一个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2.表现:城市数目增多;城市人口增多,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城市化率)不断提高 标志;城市用地规模扩大;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变 本质。3.时间上 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低(城市人口比重在 30%以下) ,发展较慢;加速阶段(中期):人口迅速向城市集聚,城市化进程很快,城市人口比重在30%70%之间。由于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中,市区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且随着郊区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开

10、始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人口比重在 70%以上) ,发展趋缓甚至停止。有些地方出现逆城市化、再城市化(成因要会分析)现象。4.空间上 发达国家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大都进入了城市化后期阶段。发展中国家起步晚,水平低,大部分处于初期阶段和加速阶段。目前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超过了发达国家。5、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过快的城市化会使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甚至出现一系列的城市环境问题。城市环境问题:环境污染严重(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光污染、热污染等) ;交通问题(交通拥挤、停车困难、交通事故) ;住房问题(住房紧张、住房条件差

11、) ;就业困难,失业人口增多等。6、如何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措施: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郊区城市化) ;调整产业结构、产业布局;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改善交通和居住条件;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加强环境管制、污染治理、建立绿化带等) ;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1、地域文化:(1)形成:人类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的。(2)特点:不断发展、变化,在一定阶段内又具有相对稳定性。2、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举例简要分析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空间布局、建筑结构、建筑风格)的影响?第一章 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第一节 人口增长的

12、模式及地区分布1、世界人口增长特点 总趋势:持续增长特点:阶段性,工业革命以前:缓慢增长;工业革命以后:增长加速;二战后:快速增长 对人口增长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生产力的发展 2、近代人口增长模式及特点模式 特点 分布 举例 利弊 高低高模式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初期人口再生产模式 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肯尼亚 人口增长快,劳动力充足人口年轻化,物质资料需求量大,资源短缺,环境、就业、住房压力大 三低模式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发达国家 英国、日本、德国(负增长)、新加坡、中国 克服了人口增长过多、过快的问题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力不足,养老费用

13、增加,年轻人负担重 过渡模式 过渡 接近或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的发展中国家 土耳其、阿根廷 4、中国人口变化模式人口加速增长阶段(1949-1957 年):原因,建国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口负增长(1957-1961 年):三年自然灾害人口高速增长阶段(1961-1970 年):经济水平高,补偿性生育人口减速增长阶段(1970-1980 年):计划生育人口波动增长阶段(1980-1991 年):人口滞后效应人口低速增长阶段(1992-至今):三低模式,我国自然增长率下降依赖于出生率的下降(计划生育)第二节 人口的迁移1、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跨越行政区域界线),改变定居地的行为人口移动(空间上位

14、置改变)包括:人口流动:暂时离开常住地(例旅游、出差)人口迁移2、分类:按照人口迁移的范围是否跨越国界分为:国内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按迁移方向分为:农村向城市迁移(发达国家历史上,发展中国家当前)和城市向农村迁移(发达国家新趋势);发达向不发达地区迁移:国际难民(包括环境难民)数量增加,持续时间长;发展中国家优秀人才移民3、特点国际: 新大陆发现前:迁移集中在旧大陆,跨国迁移多,跨洲迁移少新大陆发现后:跨洲迁移,从旧大陆亚洲、欧洲、非洲迁往新大陆南、北美洲、大洋洲二战后,外籍工人(劳务输出)成为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人口迁移流向,欧洲:迁出变为迁入;拉丁美洲:迁入变为迁出;北美洲、大洋洲:一

15、直是迁入;亚洲、非洲:一直是迁出国内:迁移的最直接原因是:移民支边、战争和自然灾害清以前:由黄河流域迁往珠江、长江流域,原因是战争清新中国:闯关东、走西口,原因是经济建国后、改革开放前:响应国家号召,开发新疆等,迁移少,原因是计划经济,严格户籍管理改革开放后:从落后地区迁往发达地区,人口流动频繁,规模加大4、原因:经济原因(主要因素):例如,三峡移民(开发性移民)政治因素:政治迫害(乌干达)、战争(巴以战争)、国家有组织移民(移民戍边)社会文化:宗教迫害(印巴分治)、民族歧视(印第安人)、文化传统(中国叶落归根)生态环境:生态环境差异、环境恶化(爱尔兰水灾移民)其他:家庭、婚姻:男女婚嫁、两地

16、分居5、性别、年龄:男性比女性易迁移,年轻人比儿童、老人易迁移第三节 环境承载力与合理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 定义:养活的最大人口数(生存)影响因素:资源(主要因素,由最短缺的资源决定,木桶效应)、经济等特点: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世界 100 亿,中国 16 亿合理人口容量,定义:养好的最大人口数(发展)影响因素:自然环境:正相关(现实人口间接反映合理人口容量的大小)地域开放程度:正相关(日本、荷兰、比利时利用别国资源)本国自然资源:正相关生活质量、消费水平:负相关科技发展水平:当多开发的资源大于多需要的资源:正相关;当多开发的资源小于多需要的资源:负相关贫富差距:负相关第二章 城市的空间结构与

17、城市化第一节 城市的空间结构1、城市功能分区功能分区 组成 区位 特点 中心商务区 大商场、公司、大银行(例上海外滩和浦东陆家嘴) 一般位于市中心 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通信发达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内部存在明显分区 商业区 商业街、百货商店、金融中心 市中心CB 外侧街道两侧 交通便捷,多层大厦人口密度、流量大人口昼夜差异大土地利用最集约 工业区 同类工厂 城市边缘交通干线两侧 厂房巨大,烟囱高耸交通便利,多有污染 住宅区 成片住宅楼和配套服务设施 企业单位职工住宅市政统一规划住宅 环境不好商品房,环境好 行政中心区 行政机构 单独区域与其他功能区混杂 人口昼夜差异大 文化区 大专院校、科

18、研单位、图书馆 距工业区远,交通便利,通信发达,自然环境好 郊区 卫星城、农业区、住宅 城市外围 为城市服务 占有空间最大的是住宅区 最主要的三种是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城市功能区没有明显界线,某一功能区内也有其他功能用地,只是以某一种功能为主住宅区分类:高级住宅区:面积大,独立庭院,位于城市边缘,多与高坡、文化区相联系;低级住宅区:面积小,拥挤,与低地、工业区联系,拥挤在内城和工业区附近2、形成原因(1)历史因素,功能延续:东京江户高级住宅区(武士住宅的延续)功能改变:北京故宫,原为行政中心,现为文化游览区(2)经济因素(最重要因素),直接影响经济地租高低的主要因素:距市中心远近,通达性高低

19、(3)社会因素:主要影响住宅区的分化社会地位:高级、低级住宅区生活方式:美国纽约唐人街、山东村宗教信仰:济南回民小区(4)行政因素:行政规划,例北京方庄住宅小区3、一般的,城市规模越大,地域结构的分化越明显。中心地理论:高级中心位于正六边形中心,六个低一级中心地分布在六个角上(服务范围为正六边形)嵌套包围 同级服务范围相互独立,不重叠低级中心地服务功能小,数目多 高级中心地是低级中心地面积的 3 倍假设状态,现实不存在,但可以指导商业网点和城市布局 一般的,城市规模越大,服务功能越强。但不能说:城市规模大小与城市服务功能大小成正比(桂林等旅游城市,某一方面功能很强,其服务区域可达全国)第二节

20、城市化一、城市化三个内涵: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转化、城市文明向农村地区扩散主要标志: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数目增加最主要标志: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判断两个城市城市化水平,计算城市人口比重即可二、世界城市化进程当今世界城市化两大突出特点:城市化进程加快,大城市化趋势明显(发展中国家更突出)世界大城市化趋势一个突出表现为:形成了城市群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起步 早 晚 城市化水平 高 低 城市人口 少 多 现代发展速度 慢 快 与经济关系 相适应(与工业化相伴成长) 不适应(工业化滞后于城市化) 现代新动向 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城市化为主,大

21、城市过度膨胀 原因 郊区环境质量好、乡镇配套设施完善、交通便利,城市环境质量不好 市中心“产业空心化”,经济萧条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环境污染:大气污染,主要污染源:汽车尾气、工矿企业燃煤、居民燃煤水污染污染源: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垃圾堆放固体垃圾污染:污染大气、水和土壤 破坏原有生态环境:物种减少地面沉降:原因为过量开采地下水、挖煤其他: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失业人多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1、地域文化:物质基础是地理环境形成:自然和人文因素范围:可大可小,可单、多要素状态:一定时期相对稳定,不断变化举例:耕地:南水北旱;饮食:南甜北咸;民居:华北四合院、黄土高原窑洞,傣家竹楼2、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是城市中的建筑建筑空间布局美国:中心摩天大楼,外围建筑高度逐渐下降,立体化发展,现代城市布局欧洲:市中心为广场、教堂,中心及四周建筑物高度差别小,高层建筑一般在城市外围,体现了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融合建筑结构围墙,中国:保守,建筑外一般有围墙;西方:很少有围墙园林,中国:讲究含蓄、显而不露、内向、封闭;西方:整齐划一、对称、和盘托出、外向、开放建筑风格中国:宫廷式建筑: 红墙、黄瓦、飞檐、楼台殿阁、突出皇权的地位西方:喷泉、雕塑、洋房、草地、突出教堂的地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