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师是否具有权威,权威从何而来姓名 :任欣敏 学号:1231410063权威意味着一种活动中的服从与被服从关系,因而教师权威强调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管理和服从,是一种强制性的关系,一种制度性的赋予。比较典型的教师权威定义有: “权威意味着影响者与被影响者之间支配与服从的关系,教师权威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它表现为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师的信赖、认同和服从。 ”“教师权威,是教育权威的集中体现,是指在教育领域里,教师依据该领域所确立的目标与规范对学生的控制与管理,学生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与观点中服从并依赖于教师。 ”后现代主义视角下的教师权威是基于后现代的知识观而建立起来的。后现代
2、主义知识观针对于现代主义知识观的解构而展开。现代主义知识观认为知识具有客观性、普遍性,是价值中立的、稳定的,同时也是封闭的。在后现代知识观视野中,知识是一种动态的、开放的解释,研究者(例如师生)并非外在而是内在于认识过程之中。知识并不是一种绝对的、固定不变的终极真理,而是具有不确定性、多样性、建构性和可质疑性等特征。基于后现代主义的知识观,知识不是一种确定性的存在,而是存在于过程中的建构的,这样知识的权威消失了,因而教师的知识权威也就随之消失了。因此,教师权威不再由知识的性质来决定,而逐渐由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来决定。在教师与学生的反思性关系中,教师不要求学生接受教师的权威;相反,教师要求学生
3、延缓对那一权威的不信任,与教师共同参与探究,探究学生所正在体验的一切。教师同意帮助学生理解所给建议的意义,乐于面对学生提出的质疑,并与学生一起共同反思每个人所获得的心照不宣的理解。这样,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主宰课堂的领导者,而是“平等中的首席” 。作为一种职业或支配性力量,教师的权威是被社会普遍所公认的,我国古代有“天、地、君、亲、师”的信仰系列,教师被整个社会所尊崇;在现代,从官方来讲,国家早已通过法律的形式确定了教师的崇高地位(如确定教师节、颁布教师法等) ,从民间来讲,仅从大众普遍习惯于把有知识、有能力、有修养的人称为“老师”这一点上,就知道教师在人们的心目中仍然是享有一定的权威的。所
4、以说,教师的权威还是勿庸置疑,问题是,一个教师的权威从何而来。经常在媒体上看到有关教师体罚学生的报道,但是有关方面处理这类事件、判定谁是谁非的时候,老师往往都认为自己是在维护教师的权威,而学校一般也都自觉不自觉地站在老师一边,这样便使受伤害的学生常常难以维护正当的权益。体罚或伤害学生的老师果真是在维护教师的权威吗?显然不是,而是在滥用职业赋予自己的权威,结果做出了损害权威本身的事情。本来,老师在学生心目中应该享有像父母一样崇高的威望,但是你如果伤害了学生的身心,你原本高大的形象也就如雪崩一般地轰然倒塌了,这时还有什么权威可言?有的只是学生和家长对权威的怨恨!教师要恰当地体现自己的权威,必须首先
5、明白权威是从何而来的。一方面,教师这一特定的职业角色赋予了教师的权威,自古以来整个社会从帝王到布衣对教师的褒扬和尊重,使人们对教师有一种天然的敬意,把教育看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视教师为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具有奉献精神的“红烛” 。同时,我们必须提及两类主要因素,一类是那些来自学校本身、学校的组织结构、培养目标和学校生员等因素,另一类是来自教师的个性特征和品质等方面的因素。每个教师都能行使的权威和他将在实践中树立的权威是这两类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学生的年龄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在教育中过分刻板教条地对待年龄差异是危险的,因为这种观念所引起的教育实践中的不同做法很难证明是合理的。然而
6、,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小学生比中学生对服从教师权威提出疑义的可能性要小,小学生可能更需要牢固的权威和管理来维持其学生生活,以至于年幼学生的教师将发现,他们与那些教年龄较大或更为懂事学生的教师相比,可以更大程度上地依靠传统、职务和他们品质才能的力量。聪明的学生更可能对教师的权威提出疑问和挑战。所以教育的体制类型不同威的模式也将迥然有别。 教师职业本身拥有的“权力”如批改作业、给试卷判分、写操行评语等等,也都无形中强化了教师的权威,因而学生的敬畏使教师的职业具有了某种权威感。但应该注意的是,职业本身赋予的权威只是理论上的权威,还不是事实上的权威,真正的权威是那种能让学生产生尊敬和信赖的权威。如果对权
7、威运用不当,不仅没有权威可言,还会损害了权威。也就是说,当权威被正确运用时才具有权威的意义,被滥用或者用歪了的权威只会是强权,而强权是从来都不会让人敬服的。那么,教师真正的权威从何而来呢?应该说来自于教师的业务水平和人格魅力。一个真正让学生热爱、尊敬和信赖的老师,或者说在学生中树立了权威的老师,必定是一个知识渊博、思想深沉、能力超群的人,必定是一个热爱学生、为人师表、品德高尚的人。诚实、正直、公正、慈爱、宽容、谦逊、富有同情心等等,永远是教师的人格力量,也是教师真正的权威所在。既然教师真正的权威并不是来自职业的赋予,而是来自于教师的业务水平和人格魅力,那么,靠体罚学生来体现和维护权威,也就不可能达到实际目的,而只有不断地提高业务水平,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才能真正体现教师的权威,也才能赢得学生发自内心的热爱。在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活动中,权威往往是一种令学生望而生畏的威严,而现代教育观念强调平等、人性化的理念,这就需要给教师的权威赋予新的内涵,即教师的权威并不是师道尊严,而是学生对老师学问和人品的佩服和景仰,是师生共同拥有的一份真诚情感。只有学生如沐春风、发自肺腑的折服和信赖的权威,才是教师真正具有的权威,也才是最为有效最有魅力的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