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血压病考“定论一”考:什么是理想的血压?几乎所有人都知道是;所有书籍上也是这么说;但是我可以从三个方面说说它的片面和牵强:(1)一个小孩长到 20 岁左右发育成熟,就象早晨的太阳,是一个人一生当中最黄金时期;从健康的角度讲,这时候各项身体指标是最好的;有个形容是什么?叫血气方刚。可是他们的血压是吗?不是,他们的血压是这个范围;这个时期的血液循环应该是最好的,最畅通的,那么他们的血压标准就是最理想的;由此而来,一个人的理想血压应该是这个范围;以此标准来判定或衡量一个人一生当中的血压正常与否方为合理。说明什么?说明身体的血压循环已经出现障碍,这方面在下面的文章里还会有大量的事实来阐述。(2)我也
2、是在自己对自己身体调理当中参悟出来的发现;年的下半年,我开始研究高血压,当时我岁,我的血压也是120。中医调理身体首先要“通经活络”,就是打通经络;可是我无意发现,我调理以后的血压成了;一直保持到现在;当时我也想,血压比以前低了,身体是比原来转好了呢,还是转坏了?我就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后来也就想到了和年轻人的血压对比;有此我得出了这个结论,我的血压应该转好了;因为我的身体状态比原来更好,所有感觉都比调理前状态好,各项体检指标也都正常。(3)为了验证这个发现,在我所有的病人当中,我有意识地验证我的推理;所有的病人调理后的血压都有下降,当然因为每个人的理疗目的不一样,时间也有长有短,并不是每个人的
3、血压都下到范围;但我可以有把握地说,来个的人,我可以通过理疗把他的血压调到范围,并且他也会感觉身体状态转好,体检指标也会转好;这就是事实,事实胜于雄辩。当然,如果你相信已定的说法,你就把当成最理想的血压;而如果你相信我的推论,为了自己的身体健康,你也可以用我的办法,把血压调理到范围;当然这是题外话。“定论二”考:“高血压联合用药”?我多见的高血压病人,吃三种降压药,再吃复方丹参片,再吃心血康、脑心通,再吃阿斯匹林;这是吃药还是吃饭?光吃药就把胃吃饱了还能吃饭吗?不能吃饭身体会越来越好吗?这是治病还是要“短命”?病人为了治病,必须吃的药要吃,但不必要吃的也吃,我想这不仅仅是多花钱多遭罪的问题。人
4、人皆知药有毒、副作用,不该吃的药却在天天吃,什么结果?毒药毒药,小吃是药,多吃是毒。导论更何况倚赖于临床的康复几乎是零,那么我们的目标必须转向“亚临床”。“亚临床”的研究和突破才有现实的意义。这是目前国内外高血压及心脑血管病研究已达成的共识。但是问题又来了:几十年的研究成果只是围绕“药物控制”的思路转来转去。我们听不到新的声音,看不到新的曙光;一批又一批的患者在等待中无奈地当了实验的牺牲品,无奈地过早离开了这个世界。更何况像我在下面的文章里将要商榷的:现在的“药物控制”,是不是真正地把“亚临床”人群降为“低危状态”延缓迈近临床的步伐?还是“晋升”为“高危状态”提前经受死亡的抉择?目前世界范围内
5、,特别是我国,“亚临床”研究面临着两大难题:一是对危险因子的“描述”不能确切,也就是对“致病机理”(亚临床危险因子)以及“诱发病危机理”(临床危险因子)的不确定;其实,对于任何疾病都是这样:如果说危险因子离临床有“一步之遥”,那么亚临床危险因子离临床仅“半步之远”; 毋庸置疑,研究探讨亚临床危险因子显然比研究危险因子要重要的多的多。用中医的说法就是“防”大于“治”,但我们把“防”的重点放在哪个环节上,是防在临床之前,还是防在亚临床之前,甚至更理想的目标-在亚临床阶段康复。(这也是我在下面文章里重点探讨的,现在热门话题是“尚医治未病”,但中国的国情是老百姓迫切需要的是“治已病”;)二是对攻关研究
6、只依赖于学术界的单一化,而不能多元化;流行病错综复杂,所以需要的是多学科、多领域、多方位、立体的综合研究;它需要的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更关键的还有一点,也就是国家(官方)、科研单位、社会团体、患者个人等多方面的密切配合及齐心协力。第一章解剖血压-大道至简首先要阐明一个最关键的问题:现代医学把高血压定为一种疾病,这本身是不科学的;这也是高血压“久攻不破”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因为把它看成一种疾病,就缩小了研究致病机理的目标。看似简单的问题可怎么也无法明确具体原因,无形中又增加猜测的范围和难度。好似一团乱麻,越理越乱。过去,一个人在田间劳作,突然就倒下死去了,中医把这称为“痹症” ;那时候没有血
7、压计,没有血压的概念,但那时候中医就知道是因为哪里“不通”造成的;其实,从中医学角度讲,高血压只是一个症状, “症在外而病在里” ,发病原因是由身体内部一个因素或多个因素组合造成的;也就是说,这个人的高血压可能是因为“栓” ,那个人的高血压却可能是因为“堵” ,第三个又可能是因为“挤” ;这也是我们下面需要探讨的;如果我们遵循“辩证”的宗旨,一团乱麻就会越捋越清,最后真相大白;我们先从头缕,先从最基本的开始,先看看血压是怎么回事。全世界范围内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研究高血压,几十年仍捋不清头绪;为什么?就是把血压高想象的过于复杂化了;如果我们从最简单的地方入手,血压高就不是那么神秘了。我们都知
8、道,停电了,所有的电器都会处于瘫痪状态;电风扇不能吹凉风,手机不能充电,电视机不能看节目,所有电器都变成一堆堆废物;血液循环就象电一样,人体所有活动的能量提供和物质交换都依赖于血液循环;没有血压,血液就不流动了,人也就没命了;哪里的血压不正常,说明哪里循环出了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问题,那么原来的问题会变得越来越严重。 所以,血液循环是人体的命脉,人体的健康状况也就有赖于血液循环的正常与否;而血压则是反映血液循环的指标,或者说血压是判断血液循环正常与否的重要参考标准;什么是血压呢?血压就是血液在流动中对血管形成的“涨力” ; 什么是高压和低压呢?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高压(收缩压)就是“心脏里血液最
9、少,血管里血液最多”的时候;低压(舒张压)就是“心脏里血液最多,血管里血液最少”的时候;(1)提请注意的是:我们通常测量血压只是选择胳膊肱动脉血压为参考指数;其实它只是一个局部指标,并不能反映全身各个部位的血液循环状况;换句话说,它正常并不代表全身其它地方也正常;(2)另外提醒大家特别注意的是:一是在血液循环中从动脉到静脉,从大血管到小血管的每个不同阶段的血压是不一样的;二是人体一天的血压也是根据能量交换的需要而不断起伏变化的;动脉血压的动力(向远端血管的递进力)来自于心脏的节律收缩(泵力)和血管的(弹性)收缩力;静脉血管的压力(末稍血管流回心脏的递进力)来自于血管的收缩力和外周的扶助压力;那
10、么,血压的高低变化取决于四个因素:(1)血管的容量及弹性;(2)心博及心率,即心脏的每搏输出量及心脏“跳动”的快慢;(3)血管外周的压力(血管外周阻力) ;(4)血液的前行阻力, (即血液粘稠度在血管里前进形成的阻力) 。为了便于进一步分析,我们把血压初步划分为三种类型:(1)生理血压;正常人的血压:白天属于人体活动期就会“昼高” ,晚上属于人体静养期就会“夜低” ; 为什么人的血压会一天 24 小时不断变化呢?因为血液是管运输的载体,是负责人体能量交换的。血压的高低是跟着身体能量消耗的快慢而变化的。身体消耗快就需要补充得快,血液循环的就得快,心率就得快;这就是生理血压,这叫血压的正常波动。清
11、晨醒来后血压升高,至 810 时达第一高峰,至 1618 时为第二高峰,午夜至凌晨23 时降至最低谷。 (如果将一天的血压波动连成一条蜿蜒起伏的双峰低谷曲线,其形态像吃饭用的长柄勺,从早到晚的血压波动较小,其曲线就像“勺柄” ,而午夜后 23 小时的低谷曲线便像“勺体” ) 。这叫“勺形血压” ,大多数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同样也遵循这种长柄勺形的双峰低谷的波动规律。另外还有少数特殊高血压的变化是“非勺形”高血压,我们将在下面的文章里探讨。(2)1) )应当明白还都终行为血压;如果我们站着或坐着,这时候的血液循环是“上下循环” ,大概有 700ml 的血液“坠”向下肢,这时候测量(胳膊)血压较低(而
12、如果测量脚腕血压则高) ;当我们(睡觉)躺下的时候血液变成“水平循环” ,这时候没有了“下坠”情况,胳膊的血压变高而脚腕的血压变低;这叫“行为血压” 。朋友们可以用“腕式”血压计做这个实验;如果我们跑上 100 米再量血压,就会“心跳加快,血压升高” ;这是因为身体的能量快速消耗需要快速补充;这叫“应答血压” ,是人体的“自救行为” ;请朋友们注意, 这对下一步破译高血压的分析至关重要;大多数人“下午的血压要比上午的高” ,就是因为上午的“劳作”消耗的体能需要在下午的时候来补充;如果你上午忙得很劳累,而下午的血压又不比上午的高,说明你身体的“自救能力”下降了,健康出了问题;为什么要讲“行为血压
13、”呢?值得着重说明的也是这一点,请高血压朋友一定要格外重视:血压高本身固然可怕,但“行为血压”才是引起血压大幅度高低起伏的原因,也就是诱发高血压及心脑血管病临床事件的“罪魁祸首” 。如果对二者定“罪”的话,最起码要各打 50 大板。那么,典型的“行为血压”的危险因子有哪些呢:情绪激动、剧烈运动、强冷刺激、过度疲劳和暴饮暴食;这也是世界范围已经明确的高血压及心脑血管病“临床危险因子” ,关于其它高血压及心脑血管病“临床危险因子”的探讨也在后面补充论述。很多人好引用“世界卫生组织”一位官员的一句话,叫“人不是于疾病而是死于无知” ,我认为这有点用词不当,应该说是“人死于疏忽” 。如果我们能够对这些
14、“行为血压”引起足够的重视,避免这些“疏忽” ,那么我们绝大多数的“亚临床患者”将幸免于难。其实对于其它疾病也是如此,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所有的疾病,如果在开始的时候就引起我们的重视,就不会因为“疏忽”而“养患为祸” ;(3)病理血压;(循环不通畅) (一现象,二分析,三验证)首先是第一个高血压之迷-右胳膊的血压比左胳膊高?请注意,也是普遍存在的一种高血压类型。如果测量两个胳膊的血压会一样吗?很多人会说,应该一样。其实不一样。通常量血压都是测量一个胳膊,在我给病人量血压时都是量两个胳膊。很多人都会感到疑惑:你咋还量两个胳膊?对,如果有必要的话,还要测量两个腿上的血压。因为
15、血液流通是反复循环,那么血压不正常,首先就是要看血液循环状况。血压不正常,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循环障碍” 。即使有很多人和很多文章里也提出“高血压是循环障碍”的因素,但却没人试图从解决血液循环的角度入手。我们为什么不从血液循环入手呢?如果我们能从这个最基本的思路去研究,问题是那么的简单和直观;我不知道现在对高血压的研究怎么会演变的那么“扑朔迷离”?正常人的血压,左胳膊的血压会比右胳膊的血压高 510 个点(毫米汞柱) ,这是正常的生理血压。可是,令人难以置信的奇怪现象出现了,几乎所有的人的血压,右胳膊的血压要比左胳膊的血压高。特别是血压高的患者,有的右胳膊要比左胳膊高 30 个点。这样的病人在高
16、血压患者中几乎占到三分之一多;这是多么普遍的现象?研究高血压的专家们竟没有发现这个很容易发现的问题。我查遍所有关于高血压的网站和书籍,很多患者都发现了这个问题,很多病人咨询是怎么回事,竟没有一个“专家”说的明白。其实又有几个“专家”能知道这个现象,更别说让他解释了。我在前边说了,高血压是循环障碍病。那么从血液循环上看这个问题,思路就豁然开朗了,就是因为血液在前进中遇到了阻力。我们做个试验就可以证明我的分析:如果把一个胳膊用绳子扎紧,再量另一个胳膊的血压,就会升高。这是因为扎住的胳膊血液循环不“通畅”了,血液前进受到“阻力”就会向其它地方“压” 。我们通常一个姿势时间长了,胳膊或者腿或者其它地方
17、就会发麻,老大会儿不能动,要缓解一段时间才能行动自如。这就是因为某个地方受挤压,血脉不通畅造成“发麻” 。这时如果测量胳膊上的血压就会高;而发麻的地方是因为血液灌注不足,也就是说:血压高的患者肯定有血压低的地方。 (这个问题后面还要详细解释)讲到这里,还仅仅是个逻辑推理;真象是不是如此呢?判断是不是有道理呢?一是看症状:血液从左心室泵出后上行于两个胳膊和头部,如果一个胳膊不通畅(一个胳膊脉弱,一个胳膊脉强) ,那么有一部分应该流向这个胳膊的血液就会流向头部及另外一个胳膊;如果两个胳膊都不通畅(两个胳膊脉弱) ,那么一部分应该流向两个胳膊的血液就会都压向头部,这就是高血压头疼的一个原因。胳膊不通
18、畅的症状判断,除了上面提出的脉弱、尺泽穴区域疼痛外;还有疼/痛/麻/凉、抓举无力、曲伸不利等症状或感觉;在胳膊上循经按摩(按西医解剖的动脉和静脉血管及走向也可) ,还会发现颗粒结节、脂肪纤维瘤、肌肉僵硬及部分秥连、汗毛孔粗大等现象。二是看验证结果:早期或轻度的患者,通过按摩、刮痧、拔罐;重者再加上“通宝液”经络敷、穴位贴及堵塞点“泻瘀血” ;上述这些症状就可消除,血压也趋于正常;(将在“自诊自疗”里具体介绍) 。还有一个旁证也可验证:上面提到,两个胳膊的血液循环不畅通,就会引起头疼;同理,两个胳膊的血液循环畅通了,头疼也就立马缓解和见轻;为什么说是缓解或者见轻,而不说是头一点都不疼了呢?因为高
19、血压头疼不只是胳膊不畅通,还有颈椎部位的不畅通。这就是第二个高血压之迷-血压时高时不高?请注意,这是生理血压之外的“反常”波动,也就是“病理波动血压” ;也是高血压当中危害最大的一个因子;这也是最难防范的一类高血压,它没正常规律可循。有可能几天不高,但说高一下子就“蹿”很高;有时一天不高,但说不准哪一会就“蹿”高;这就是因为“脊椎生理弯曲变形”引起的,特别是颈椎变型(增生、错位、秥连等) ;那么颈动/静脉(椎体外)和椎动/静脉(椎管内)受到挤压, (也可以想象圆血管被挤扁了),血液上行(动脉供养)或者下行(静脉携带废物)就会不通畅的,血液循环为了冲破阻力,心脏就会加快,血压就会生高;而当脊椎恢
20、复正常弯曲状态时,血管又恢复原状,血液循环就又恢复通畅了,血压就又恢复到原来的正常水平;有的患者血压高时,不是静休而是出门走一圈,血压不但不升高反而下降了;所以说这类高血压只是在身体某种姿势,造成脊椎变形时才高;怎么验证呢?很简单,如果采取下蹲姿势,腿膝盖部的血管就会受到挤压,这样量的血压就会比站姿或坐姿高,同时伴有心率加快;如果大幅度扭脖子或很低头、很仰头,血压也会升高。如果仔细查看颈椎,会发现颈椎增生、脖子粗大、僵硬、某侧肿胀、脑枕叶部位(风府穴周围)特别厚(好象多块肉,而且有的很硬,甚至高低不平形成横沟或竖沟)等现象;按压有痛感,这种情况的血压一般收缩压和舒张压都高,这就是颈椎引起的高血
21、压;具体又分两种情况:(这两种情况在医院都能通过多普勒等好几种仪器检测出来)(1)如果受挤压的是动脉血管,那么血液上行受阻,反映的是收缩压偏高它造成的是脑供养不足,所以这种情况会头晕、头荤、忘事等感觉;什么情况下收缩压偏高?什么情况下舒张压偏高?下面详细探讨;(2)如果受挤压的是静脉血管,那么血压下行受阻,反映的是舒张压偏高;这种情况血液上得快而下得慢,所以头就会“顶”得“咚咚疼” , “危险预后”就是顶破血管“脑溢血” ;又因为是血液下行受阻“血流慢” ,所以容易造成“杂质沉淀” (也就是通常说的瘀血),所以会形成脖子肿大、 “脑枕叶部位特别肥厚”等情况;为什么会形成沉淀呢?我们都知道河流里
22、的泥沙,都是在水流缓慢的地方“沉沙” ,水流急地方是不会“沉沙”的;血液循环也是这样,正常的时候杂质是不会沉的,这是人体“恰到好处”的功能;循环正常血压就正常,血液动力及流速就会“恰到好处”地保持“动脉供养”和“静脉清理”的最佳状态;为什么容易在脊椎形成“沉淀瘀堵”呢?因为人的一生有接近一半的时间要睡觉,整个背部(脊椎)及后脑出于受压力状态,这就造成背部血液微循环的缓慢,就容易造成“瘀堵” ;另外每个人都好某个姿势睡觉,长期一个姿势也会使脊椎的“异形”造成中、小血管血液循环的“瘀堵” ;特别是枕头的软硬、高低,造成后脑部位的“增生现象” ; 胖人重,对“后背”的压力就大,瘀堵也就越严重;这也是
23、为什么胖人容易血压高的原因之一;我们知道了挤压造成“瘀堵”的原因,那么就到了第三个高血压之迷-血压随着年龄而增长?如果我们沿颈肩和脊椎按摩查看,会有肉皮“硬厚” 、 “毛空粗大” 、 “浓包” 、 “结节”等现象,特别是在颈七和胸一(大椎穴)部位会有巴掌大的肌肉僵硬秥连(又厚又硬,用手抓不动) ;另外舒张压(低压)过高的人,会有一个大疙瘩(女性低压过高者见多) ;这就是“瘀堵”形成的增生,而且增生面积、增生病点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多增大;那么“增生”的里面是什么呢?做这个试验会让大家很惊奇:用“泻血针”在增生部位扎眼后拔罐,出来的是有黑又秥又稠的“瘀血” ,我们也可以叫它“死血” ,因为它已经不
24、参与循环了;这是瘀堵在身体外部的,如果是瘀堵在身体内部呢?是不是就是形成肿瘤的因子呢?这是题外话,有待另外研究的深入及探讨。大家会问:血液应该是红的,检查血脂也不高,血液也不秥,哪来的又秥又稠又黑的“瘀血”呢?这就是血液采样的问题,体检抽取的是血管里的好血;象包括“血糖”检测等很多检查指标不可全信就是这个道理;各种仪器没错,但操作仪器的是人,认知的不同和理解的偏差,都会影响检查的结果,这就是检查的局限性;很多毛病查不出原因,可身体就是不舒服,就是因为“隐藏”的问题不能被发现。所以有的时候相信自己的感觉比相信仪器更重要,否则“亡羊补牢”为时已晚。为什么毛细血管的血会是黑的秥的呢?有两个原因:我们
25、知道炒菜的锅,要用开水烫才会“刷”干净,因为油都秥敷在锅壁上;身体的体温是越向外越低,血液也就越向外越秥稠,血液流速也就越向外越慢,就会秥敷在微血管和毛细血管内,久而久之就会造成“栓塞” ;我们煮粥的时候,粥稀不容易粘锅,粥越稠粘锅越重;过去我们一个月才吃几两油,现在我们一个月恐怕要吃几斤油。所以我们的血液越来越秥稠;所以得高血压的人越来越多;另外一个原因,血液的杂质从动脉里“挤出来” ,由于杂质的直径大于静脉血管的直径“挤不回去”了,就会造成“瘀堵” ;我们知道,皮里肉外(身体远端)的都是毛细血管和微静脉血管,所以我们可以叫作“毛细血管瘀堵“和“静脉小血管栓塞” ;这些血液不流通了,在身体里
26、就会慢慢“变质” ,就会越来越黑;慢慢干化和钙化,就会形成增生;皮下的就会形成老年斑;拱出来的就会形成“肉瘊” ; 腐化的就会形成“粉刺浓包” ; (“肉瘊”一般在脖子周围会大面积出现,糖尿病人多长在两个腋下。 )随着年龄的增长,栓塞的部位会越来越多,栓塞的长度越来越长,栓塞的面积越来越大,所以血压也就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人的理论年龄应该 120-150 岁,那么为什么大多活到七八十岁就会死呢?就是瘀血栓塞的原因:人的血脉瘀堵每年大概瘀堵百分之一,瘀堵到百分之五六十的时候(血脉不活) ,机体快速衰退,瘀堵到百分之七八十的时候(老态龙钟) ,身体全线衰竭。所以要想健康长寿, “活血化瘀” “除
27、旧布新”是关键;领导班子讲究换届也是补充新鲜血液,新鲜的充满活力;“活血化瘀”最好的办法就是温灸疗法,不但在防治高血压上而且对健康长寿也是至关重要;将在温灸疗法考详细介绍。怎么验证“栓塞”理论呢?看舌下体静脉血管(中医叫舌下络脉) ;正常的情况是:一条、两条或多条大血管“不见粗长怒张或细短紧束,其颜色多呈暗红偏蓝色” ,周围小血管清晰;栓塞越重者越混浊,颜色晦暗,就象“静脉曲张”一样;高血压史越长者,舌下静脉血管栓塞越严重,特别是舒张压过高的患者;问题又来了,为什么舒张压(低压)过高的原因是由于栓塞呢?请看下一章对高血压的详细探讨;第二章分解高血压-证据结论科学研究也好,医学研究也好,最后要的
28、是结论(根和据);结论分推理结论、逻辑结论、试验结论、数据结论、证据结论;但所有结论,最真实的结论是证据结论;法律还讲“谁主张谁举证”,更何况人命关天的医学;现代医学的一些结论大都不是证据结论,所以很多病理研究和治疗思路也就可谓“盲人摸象”;证据结论又分为“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尽管象小白鼠实验,虽然算作证据结论,但属于间接证据;拿动物实验的结论应用于人体,肯定大有偏差;人与人之间的个体差异本身就相当大,更何况人与动物呢?事实也是如此,很多病人当了非证据结论的牺牲品;药物也是淘汰了一批又一批;所以医学的研究,最高的要求是(直接)证据结论;上章讲了三个结论,高血压的三个关键问题:() 高血压只是
29、一个症状,症在外而病在里;() 高血压的发病因子(病源或者病根)-“-病理血压”-血液循环不通畅 (挤压瘀堵论);() 高血压的临床因子(诱发原因)-“行为血压”-生活习惯;这些结论的正确性要用直接证据(人体)验证才更符合道理。第一点毫无疑问,那么我们从第二点开始探讨;为什么血液循环不通畅造成高血压呢?心脏输出的压力不变的情况下,一个胳膊不通,血液就会压向另一个胳膊;这是按“生理血压”来理解,只是理论意义上的推理结论; 事实上心脏的压力是要变的,不但要变而切还会变得相当明显;这也就为验证结论增加了说服力;道理很简单:我们都知道汽车上坡的时候要“轰”油门加大马力,不然上不去;血液前行中遇到阻力也
30、要加大马力,心脏就会加劲加快,血压就要升高;干什么?要冲破“阻力”;因为“阻力”前端血压高,“阻力”后面肯定血压低,是血液灌注不足的地方(缺血);这就是“应答血压”,它是人体的自然本能,是身体的“自救行为”;怎么验证这个结论呢?很简单,我们把两个大腿上(股动脉)用绳子紧紧地缠上几圈,流向下肢的血液就会“阻力”加大,等几分钟或十几分钟再测量血压,心率会加快,血压会生高;这时候“阻力”以下的双腿就会“缺血”,就是血液灌注不足的地方;并且伴有或麻、或胀、或热、或酸的感觉;这时候测量腿腕的血压就会比缠腿之前低;按照“挤压瘀堵论”,对高血压的两大疑团也各自找到了合理的答案;这两个疑团就是:“流行规律”和
31、“靶器官损害”;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前辈,通过对高血压的研究,尽管没有彻底攻克高血压;但是经过不懈努力,总结出了高血压的一些普遍性特点,对高血压防治的参考功不可没;但却始终处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层面,无法向更深一步迈进;而按照“挤压瘀堵论”,问题将变得豁然开朗,同时反过来又可验证“挤压瘀堵论”,也为今后高血压的防治打开了探索空间。先看对高血压流行规律的探讨:(1)高血压患病率与年龄呈正比。-前文已论;(2)女性更年期前患病率低于男性,更年期后高于男性。-女性更年期之前每月月经流失血液,血量减少血压降低,冲抵了高血压的显现;并不说明没“瘀堵”,也不说明没有高血压;也因为血量始终处于“亏损”状
32、态,没能力多为心脏供血,也就形不成“自救行为”;所以更年期之前女性的高血压界定标准要低,不能和其它高血压一样界定和判断;(3)地理分布差异。-高纬度(高海拔)地区,寒冷因素前文已论,寒冷影响的是体表“微循环”或“末稍循环”;这个因素还造成一个流行规律,前人没有发现;就是舒张压(低压)过高,将在下文“特征高血压”里详细论述;(4)同一人群有季节差异,冬季患病率高于夏季;气温越高代谢越好,血液循环越好,“瘀堵”越轻;(5)与饮食习惯有关。人均盐和饱和脂肪摄入越高,平均血压水平越高。经常大量饮酒者血压水平高于不饮或少饮者;-高血压是生活习惯病,而饮食习惯占生活习惯的主要成份,古话说“病从口入”就是这
33、个道理;关于饮酒,“少喝为酒、多喝为药”,药是什么?“毒”。所以提倡“限酒”很对,大家都可以做个试验,看了结果,不怕死的才会再喝大酒;把身体泻出来的“瘀血”,放在白酒里面浸泡半小时,会形成一块象皮筋一样的胶质,用镊子夹起来不断,晾干后象石头一样硬;(6)与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呈正相关。经济文化落后的未“开化”地区很少有高血压,经济文化越发达,人均血压水平越高;-其实这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脑力劳动吃得好动得少,领导干部和大老板得高血压的是不是多?(7)患病率与人群肥胖程度和精神压力呈正相关,与体力活动水平呈负相关-关于肥胖导致高血压前面已经说了一个原因(胖人对脊椎的挤压变异因素),需要说明的
34、另一个原因是,胖人的营养需求线扩大扩长,身体需要增加血压,特别是解决对“末梢循环”的营养供应;如果胖人的血压在一般人的正常水平,反而说明身体不正常;一是心脏本身 “劲头”就不足,再加上“小马拉大车”,所以根本无力产生 “自救行为” ;所以胖人的高血压界定标准应该提高,当然是在检查心脑血管循环没有异常前提下;所以胖人的高血压判定和防治更要因人而已;(8)高血压有一定的遗传基础。直系亲属(尤其是父母及亲生子女之间)血压有明显相关。不同种族和民族之间血压有一定的群体差异。-这个结论牵强:(1)高血压是后天病,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2)遗传是生殖基因携带,父母在生孩子的时候还没患高血压,那来的高
35、血压基因?谁又能确切描述染色体中哪个基因链含有高血压变异因子?所以说不准的不能随便说;这种说法很容易对高血压病人误导,很多人认为是遗传的,防治的信心就会消极;家族中存在高血压的多数致病危险因子(比方大人吃咸孩子也容易学得好吃咸等),也就是说,一家人的生活习惯上有很多相同之处,就容易得相同的病。(9)妊娠高血压-孕妇并不都是发生“妊娠高血压”,所以唯一的原因就是某种胎位对腹腔血管丛的“挤压”造成“循环不通畅”;“大肚子”胖人坐低座位久了,血压就会升高也是这个道理;再看看对靶器官损害的探讨:寻找靶器官的损害,视角偏重于对心脑血管病的危害判断上;这恐怕是犯了一个思维性错误,因果倒置;也就是说:高血压
36、是凶手,靶器官损害是受害者;高血压是“因”,受害靶器官是“果”;其实原来的研究达到这一步,已经接近了发现高血压成因的“足丝马迹”,只是我们没换个角度思考。既然临床及研究已经发现了很多靶器官损害,这说明它们肯定存在着因果关系;但谁是因?谁是果?那就大相径庭了;其实这些“靶器官损害”与高血压的因果关系确实存在着混淆,如果详加甄别,无疑是柳暗花名;如果我们把靶器官看做“因”,把高血压看作“果”,这不就找到了高血压的具体成因?在已明确的“靶器官损害”中,象“脑出血”、“左室肥大”“心率过速”等,是高血压本身造成的“继发性危害”; 但象“冠脉病”“肺栓塞”“心肌缺血”等,血压越高对它们越有利,它们是高血
37、压的受益者而不是受害者,显然高血压不是“因”而是“果”;这也就反过来近一步验证了“挤压瘀堵论”;既然讲因果关系,那么从对“靶器官损害”的研究就又带出来一个问题,这就是“继发性高血压”,也就是已找到具体原因的高血压;那么把高血压划分成两类:“继发性高血压”和“原发性高血压”,显然又犯了一个逻辑性的错误;矛盾是怎样理解其划分的意义?是“有具体原因和无具体原因” 还是“已探明具体原因和未探明具体原因”?(1)如果按“原发”字义理解,是没具体原因;但目前全世界都在找,实际上也是有原因;任何问题都有“因”和“果”,任何现象发生都不会无缘无故;这样,事实上又对绝大多数人的思想形成了误导:原发性高血压“终生
38、不愈论”及“终生服药论”;(2)如果按“有具体原因未探明”理解,那么这个“原发性”用词不当,不贴切;这样划分就不能自圆其说,课题研究是一代人又一代人的接力;想不到的后人可以想出来,想错的后人可以给纠正,顶多是让后人多走点弯路;但是犯这样的超级“失误”会令后人笑掉大牙;其实,在现已发现的“继发性高血压“中,都能找到“挤压瘀堵”的症状;一是说这些迹象已经显现了“挤压瘀堵论”的端倪,只是我们没有进一步深入;二是没必要有“原发性、继发性”之分,所以高血压都是“继发性高血压”;按照“挤压瘀堵论”都能找到确切的答案,这从下面对高血压的进一步认识中将更为具体;对“特征高血压”的思索与探讨:什么是“特征高血压
39、”呢?就是不同高血压患者的具体特征;现行对高血压风险程度预后的分类为三级,尽管有很大的警示意义,但对具体防范的指导性尚显单一;有的高压 180 没什么感觉,而有的 120 没事 130 就难受、受不了,这就是不同特征的不同区别,这就要具体原因具体对待;而进一步划分特征高血压,主要的目的就是探讨不同特征对不同靶向攻击目标及风险预后的深化:不过对各种风险预后是针对比较严重的、常见的、危及生命的(临床)心脑血管病的描述,主要是给患者及同仁点启一个思考判断的思路;(一)单纯收缩压高(高压高):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情况呢,就是说这种情况问题出在哪里?我们知道,血压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心脏的“泵力”,那么离心脏
40、越近的动脉血管压力就会越大;那么离心脏越近的动脉血管受“挤压”不通畅,收缩压(高压)就会越高,也就是说“高压高”的原因在于动脉血管被“挤压”;怎么验证呢?用绳子扎住或用力压住一条胳膊的肘关节处的动脉网,等几分钟胳膊有麻、胀、木等感觉时,测量另一个胳膊的血压,高压升的多而明显;这时再测量被扎胳膊的腕压,血压则降低;另外,单纯收缩期高压高,就会造成脉压差大;高压高有什么风险预后呢?(1)如果一条胳膊高,一条胳膊不高,就是前文提到的情况;那么可能堵在颈肩或者锁骨下动脉,有一侧胳膊就会感觉麻、疼、皱,重者胳膊伸不直,风险预后:(偏)头疼、耳鸣、脑溢血;(2)如果堵在颈椎,那么头部就会供血不足,感觉是头
41、晕、恶心、呕吐、失眠、记忆减退等,风险预后:脑血栓、面瘫、痴呆、脑萎缩、脱发等脑缺血并发症;(3)如果堵在肺动脉或者冠脉,那么就会感觉胸闷、气短、心慌、心绞疼等,风险预后:心率过缓及二连率、三连率,肺心病、冠心病、心肌梗死;(二)单纯舒张压高(低压高):在舒张期,血压高低主要决定于两个因素:血管的总容量和血管里的总血量;随着毛细血管的瘀堵及小静脉血管的栓塞,血管总容量逐渐缩小,所以低压也就慢慢升高;所以低压高在于静脉血管的“瘀堵”;怎么验证呢?在全身特别是胳膊或者背部查找僵硬、秥连的肌肉,轻者按摩、重者刮痧、再重者“泻瘀血”,血压就会下来,低压降得幅度大而高压降得幅度小;另外,这也是降压药降高
42、压效果明显而降低压效果不明显的原因;低压高有什么风险预后呢?(1)如果堵在颈椎部位,那么头部回血不畅,在后脑枕叶部位有“瘀血沉淀增生”,就是前面讲的横沟、竖沟,脖子粗大、有肉猴,感觉是头皮厚(水肿)、头紧、(偏)头疼、头胀;风险预后:脑瘤、脑栓塞;(2)如果堵在胸椎,有驮背现象;也就是体位性高血压的一种;一般在早晨起床时血压高;有的坐着高躺下不高,而有的躺着不高坐着高;背部有肌肉僵硬、结节、脓疖、“肉猴”,有胸闷、气短、心绞疼等感觉;特别是腋下有“肉猴”,伴有血糖高;风险预后:肺栓塞、冠脉栓塞、糖尿病、心肌梗死;(3)如果堵在腰椎,有腰椎变形现象;也是体位高血压的一种;腰疼、发沉、发凉,有皮厚
43、、毛孔粗、脓疖,特别是在五节腰椎左右有增生,用手按摸就象肉瘤一样的钙化肿块;压迫坐骨神经,一般从腰到腿后侧(膀胱经)疼,蹲下起来困难,妇女还有从腰到腿外侧(胆经)疼;风险预后:下肢静脉曲张、肾病、子宫肌肉瘤、半身不随;(三)“倒勺型”高血压(晚上高):除了胸椎、腰椎“瘀堵“与“倒勺型高血压”有关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 “尿潴留”(尿贫、尿急、尿不尽);那么磅胱膨胀就会挤压血管,白天随憋随尿,不存在这个情况;到晚上特别是冬天能憋尽量憋,所以晚上血压高;怎么判断是否“尿潴留”呢?有的人排不空会有感觉,没感觉的可以实验:磅胱的容量是 350-500 毫升,一次排尿量低于 300 毫升或者更少就会是
44、排不尽;怎么验证血压变化呢?晚上起夜排尿之前先量一次血压,等尿完再量一次就会发现血压降低了;风险预后:这种情况很矛盾,“高压事件”和“低压事件”都可能发生;如果不吃药,第二天早晨血压升高可能突发“高压事件”(脑出血);如果晚上吃降压药,再赶上“生理血压”低峰,又可能突发“低压事件”(脑血栓或者心肌梗死);其实,不仅仅是“倒勺形”高血压,所有高血压也是这样,依赖药物降压都是有利也有弊,甚至弊大于利;接下来对这个问题进一步探讨-第三章高血压防治-生死抉择为什么要用“生死抉择”来形容高血压的防治呢?因为它是号称第一杀手的现代流行病,真的就象一个魔鬼;不仅让人天天烦恼痛苦,而且让我们防不胜防,稍有不慎
45、“一命乌乎” 。其实,高血压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突发事件”的发生;所以对防治的认识和采取的措施是关键,措施得当“无妨大碍” ,措施不当“在劫难逃” ;所以用“生死抉择”一点也不夸张,路选对了就能“生” ,路走错了就是“死” ;(一)先看高血压并发症的探讨:严格的讲,高血压的并发症来自两个方面:(1)高血压本身造成的并发症,上文已经讲了,多项“靶向器官损害”并不是高血压引起的“高血压继发症” ;其实,高血压本身造成的并发症主要有:脑出血、心率过速、左室肥厚;高血压的第一个并发症是“左心室肥厚” ,为什么会这样呢?左心室为主动脉供血,因为血液循环的阻力超过了原来的正常阻力,为了冲破阻力心脏就要
46、加快加劲,崩出来的血液受到阻力反过来又加大了反流力,久而久之把左心室“憋”大了,(2)其余大都是因为药物降压造成的并发症;降压药物的并发症也有两个方面:(1)众所周知对脾胃、心脑、肝肾的“毒”作用;我们都知道怀孕不能吃药,怕药的毒性大,对胎儿不好;可是不怀孕吃药毒性就小了吗?对身体其它地方就没伤害了吗?(2)尚没被警觉的“副”作用,盲目抗压的反作用;这就是前文提到的,高血压是人体的“应答血压” ,是人体的自救行为;吃药是把血压是降下来了,但治“标”未治“本” ,真正的问题没解决;病人自己能够体会得到,每天吃药是把血压降压来了,但高血压造成的各种不适感觉并没有消失(象耳鸣、头疼、头沉、头晕、局部
47、没劲等) ;甚至身体状况越来越差,活力逐步下降、记忆力下降、反应力下降等;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药物抗压是使身体状况是好转了呢?还是更糟了?所以这是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二)降压药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1)吃降压药不等于“治疗高血压” ,只是控制高血压,很多人认为吃降压药是治疗,越吃对高血压越好;错了,吃降压药对高血压的好转一点帮助也没有,而是越来越重,慢慢加大服药量和药物种类就说明这一点;(2)高血压是“未明原因”病症,就是“糊涂病” ; 找不到具体病因,治本就无从下手,就无法解决根本问题;所有降压药都不是“靶向治疗” , 不是“对症疗法” (功能修复),这又是“糊涂治”
48、 ;所以现行的高血压防治是“糊涂病糊涂治” 。(3)治疗高血压的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脑血管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那么吃降压药是否就真的能达到这个目的呢?不尽然,值得探讨。高血压对心脑血管有三大危险:一是脑卒中,二是心肌梗死;脑卒中又分“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 ;问题来了,这三大危险是在血压“高和低”完全相反的状态下出现的结果:其一, “脑血栓”和“心肌梗死”的突发事件是在血压低的情况下出现的,我们都知道晚上最好不吃降压药,因为晚上血压处于低峰,如果吃药很容易“低上加低” ,诱发“脑血栓”和“心肌梗死” ;很多人睡觉“睡过去了”就是这个原因,所以降压对“脑血栓”和“心肌梗死”的突发事
49、件不是减少而是增多;我们看看身边年年出事的病人,是不是发生这两大危险的多?他们就象“好孩子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一样” ,天天按点吃、按量吃,可他们仍然“难逃恶运” ;为什么?我们不应该“琢磨琢磨”吗?其二,血压越高越容易造成“脑溢血” , 这也不尽然;因为也有两种情况:如果堵在颈静脉上(血压上的快下的慢) ,那么越高越容易突发“脑溢血” ;但是如果堵在颈动脉上呢(上的慢)? 血压越高说明脑缺血越严重,流速越慢越容易形成“脑栓塞“;(4)再看降压药物的原理:降压药的作用原理是借助调控身体的其它功能,达到“间接降压“的目的,并不是调理或修复身体本身自有的降压功能;如果说为了治病吃药的话,那是“饮鸠止渴” ;而如果为了降压而吃药的话,无疑是“为了保卒而丢帅” ;利尿剂,减少血液里的水份,就象用盐腌咸菜“摄水份”一样,也就是缩小血液的总容量;血压高是因为血液里的水份多吗?现代人的血液本来就秥稠, “秥上加秥”不更容易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