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国历史朝代1.doc

上传人:tkhy51908 文档编号:7773650 上传时间:2019-05-25 格式:DOC 页数:70 大小:1.0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历史朝代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中国历史朝代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中国历史朝代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中国历史朝代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中国历史朝代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国历史朝代表目录中国历史朝代 朝代记忆法 熟记口令 背诵口诀帝王全表 三皇 五帝 夏朝 商朝 周朝 西周 东周 秦朝 西楚 西汉 新朝 玄汉 赵汉 赤眉汉 成家 刘梁 东汉 三国 魏 蜀汉 吴 晋 西晋 东晋 桓楚 丁零 翟魏 十九国 成汉 匈奴汉 前赵 后赵 平赵 冉魏 前凉 后凉 西凉 南凉 北凉 前燕 后燕 西燕 北燕 南燕 胡夏 前秦 后秦 西秦 (前) 代国 (后) 代国 西蜀 南北朝 南朝 宋 齐 梁 侯汉 西梁(后梁) 陈 北朝 北魏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隋 许 唐 武周(南周) 唐(复辟 ) 渤海国 南诏国 大礼国 大封民国 大长和国 大天兴国 大义宁国 五代十国 五代

2、后梁 后唐 后晋 后汉(包括北汉) 后周 十一国 吴越 北平 闽国 殷国 荆南(南平) 南楚 南吴 岐国 桀燕 徐齐 南唐 南汉 前蜀 后蜀 东丹国(契丹) 辽 西辽 东辽 北辽 后辽 宋 北宋 南宋 大理 刘齐 西夏 前金(女真) 金 元(孛儿只斤氏) 北元 明 顺 大西 南明 清(爱 新觉罗氏) 太平天国 中华民国 中华帝国 中华民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展开中国历史朝代 朝代记忆法 熟记口令 背诵口诀帝王全表 三皇 五帝 夏朝 商朝 周朝 西周 东周 秦朝 西楚 西汉 新朝 玄汉 赵汉 赤眉汉 成家 刘梁 东汉 三国 魏 蜀汉 吴 晋 西晋 东晋 桓楚 丁零 翟魏 十九国 成汉 匈奴汉 前赵

3、后赵 平赵 冉魏 前凉 后凉 西凉 南凉 北凉 前燕 后燕 西燕 北燕 南燕 胡夏 前秦 后秦 西秦 (前) 代国 (后) 代国 西蜀 南北朝 南朝 宋 齐 梁 侯汉 西梁(后梁) 陈 北朝 北魏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隋 许 唐 武周(南周) 唐(复辟 ) 渤海国 南诏国 大礼国 大封民国 大长和国 大天兴国 大义宁国 五代十国 五代 后梁 后唐 后晋 后汉(包括北汉) 后周 十一国 吴越 北平 闽国 殷国 荆南(南平) 南楚 南吴 岐国 桀燕 徐齐 南唐 南汉 前蜀 后蜀 东丹国(契丹) 辽 西辽 东辽 北辽 后辽 宋 北宋 南宋 大理 刘齐 西夏 前金(女真) 金 元(孛儿只斤氏) 北

4、元 明 顺 大西 南明 清(爱 新觉罗氏) 太平天国 中华民国 中华帝国 中华民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展开编辑本段中国历史朝代排列:朝代- 起讫年代-都城- 今地-开国皇帝-末代皇帝一、上古【三皇五帝】,存在争议。三皇五帝年表燧人氏 约 公元前 10000 年 在位 110 年华胥氏伏羲氏 约公元前 7724 年 在位 118 年女娲氏(即女希氏) 约公元前 7000 年 在位 130 年大庭氏柏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连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浑沌氏昊英氏有巢氏(迁巢湖)朱襄氏葛天氏阴康氏朱襄氏无怀氏 少典炎帝 神农氏(少典之子) 前 3216-前 3077 年 在位 120 年临魁(炎帝之子) 前 30

5、76-前 2997 年 在位 80 年帝承 前 2996-前 2937 年 在位 60 年帝明 前 2936-前 2888 年 在位 49 年帝直 前 2887-前 2843 年 在位 45 年帝来(厘) 前 2842-前 2795 年 在位 48 年帝裹(哀) 前 2794-前 2753 年 在位 42 年榆罔炎帝 前 2752-前 2698 年 在位 55 年黄帝(少典之子) 前 2697-前 2597 年 在位 101 年少昊(黄帝长子) 前 2598-前 2525 年 在位 74 年颛顼(昌意子) 前 2514-前 2437 年 在位 78 年帝喾( 蟜极子) 前 2436-前 236

6、7 年 在位 70 年帝挚( 帝喾长子) 前 2366-前 2358 年 在位 9 年尧( 帝 喾次子) 前 2357-前 2286 年 在位 72 年舜(瞽叟 长子) 前 2285-前 2225 年 在位 61 年二、有文字可考的朝代列表:夏朝约前 2070-1600 年 中国学者一般认为河南洛阳 二里头遗址是夏朝首都遗址,有学者对此持有疑问。夏禹 夏桀商朝约前 1600-1046 年 亳 河南商丘(前 1300 年 盘庚迁到殷) 河南安阳(商朝也称殷朝) 后迁朝歌 河南淇县 商汤 商纣西周约前 1046-771 年 镐京 陕西西安 周武王姬发 周幽王 姬宫湦东周前 770-256 年 洛邑

7、 河南洛阳 周平王 姬宜臼东周又分为两个时期:春秋前 770-前 476 年、 战国前 475-前 221 年秦朝前 221-206 年 咸阳 陕西咸阳 始皇帝嬴政 秦三世嬴 子婴西楚前 206-202 年 彭城 江苏徐州 西楚霸王 项羽西汉前 202-公元 8 年 长安 陕西西安 汉高祖刘邦 孺子婴 刘婴新朝公元 8-23 年 常安 陕西西安 新始祖高皇帝( 建兴帝)王莽玄汉 23-25 年 常安 陕西西安 汉延宗更始帝刘玄赵汉 23-24 年 邯郸 河北邯郸 汉继帝(汉嗣帝)王郎赤眉汉 25-27 年 长安 陕西西安 汉昌宗建世帝刘盆子成家 25-36 年 成家 四川成都 成家帝 公孙述东

8、汉 25-220 年 洛阳 河南洛阳 汉光武帝刘秀 汉献帝 刘协三国分为魏蜀吴:魏 220-266 年 洛阳 河南洛阳 魏文帝曹丕 魏元帝 曹奂蜀 221-263 年 成都 四川成都 汉昭烈帝 刘备 汉怀帝刘禅吴 222-280 年 建业 江苏南京 吴大帝孙权 吴末帝 孙皓西晋 266-316 洛阳 河南洛阳 晋武帝司马炎 晋惠帝 司马衷东晋 317-420 建康 江苏南京 晋元帝 司马睿 晋安帝 司马德宗十六国304-439:汉( 前 赵)、成( 成汉)、前凉、 后赵( 魏)、前燕、前秦、后燕、后秦、西秦、后凉、南凉、北凉、南燕、西凉 、北燕、夏等国,另有西燕、冉魏等不记入十六国南北朝南朝宋

9、 420-479 建康 江苏南京 宋武帝刘裕 宋顺帝刘准齐 479-502 建康 江苏南京 齐高帝 萧道成 齐末帝 萧宝夤梁 502-557 建康 江苏南京 梁武帝 萧衍 梁末帝 萧庄陈 557-589 建康 江苏南京 陈武帝 陈霸先 陈炀帝 陈叔宝北朝北魏 386-534 平城 山西大同(公元 494 年孝文帝元宏迁都洛阳) 洛阳 河南洛阳 魏道武帝拓跋珪东魏 534-550 邺 河北临漳 魏孝静帝 元善见西魏 535-557 长安 陕西西安 魏文帝元宝炬北齐 550-577 邺 河北临漳 齐文宣帝高洋北周 557-581 长安 陕西西安 周孝闵帝 宇文觉隋朝 581-619 长安 陕西西安

10、 隋文帝杨坚 隋炀帝 杨广唐朝 618-907,含武周(690-705) 长安 陕西西安 唐高祖李渊 唐哀帝李柷zh五代十国(891-979):后梁 907-923 开封 河南开封 梁太祖朱晃后唐 923-936 洛阳 河南洛阳 唐庄宗李存勖后晋 936-946 开封 河南开封 晋高祖石敬瑭后汉 947-950 开封 河南开封 汉高祖 刘暠后周 951-960 开封 河南开封 周太祖郭威辽国 907-1125907 年建国,国号契丹, 916 年改为辽 皇都 辽宁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大理 937-1254 太和城 云南大理 大理太祖段思平北宋 960-1127 东京( 今河南开封) 宋太祖 赵匡

11、胤 宋钦宗 赵恒南宋 1127-1279 临安 浙江杭州 宋高宗 赵构 宋祥兴帝 赵昺西夏 1032-1227 兴庆府 宁夏 银川 夏景宗李元昊金 1115-1234 会宁 黑龙江阿城 金太祖 完颜阿骨打 金昭宗 完颜承麟元朝 1206-1368 大都 北京市注:1206 年元太祖建立蒙古汗国,1271年元世祖改国号为“元 ” 元太祖 孛儿只斤铁木真 元惠宗 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明朝 1368-1644 北京 北京市初都南京,后迁北京 明太祖朱元璋 明思宗 朱由检清朝 1616-1912 北京 北京市 清太祖 爱新觉罗 努尔哈赤 清 废帝 爱新觉罗溥仪注:1616 年清太祖建立后金;1636 年

12、清太宗改国号为“清” ;1644 年定鼎中原;1912 年 2 月 12 日清废帝 溥仪退位中华民国 1912-1949 南京 江苏南京注: 1912 年元旦 孙中山宣誓就职 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五色旗为国旗, 1949 年1 月 21 日蒋介石宣布“引退”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 年 10 月 1 日-至今编辑本段朝代记忆法熟记口令1.夏商周秦西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又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明清2.夏商与西周, 东周分两段春秋与 战国, 一统秦 两汉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 朝代 起讫年代 都城 今地 开国皇帝/国君三皇五帝黄帝王朝 约

13、前 2698前 2205 有熊 河南新郑 黄帝姬轩辕夏朝 约前 2049-前 1577 阳城,斟鄩,帝丘,原,老丘,西河(平阳,安邑,晋阳) . 大禹姒文命商朝 约前 1577-前 1046 亳,商,殷 . 成汤子天乙西周 前 1046-前 771 镐京 陕西西安 周武王姬发东周 前 770-前 256(东周国至前 249) 洛邑 河南洛阳 周平王 姬宜臼秦朝 前 221-前 206 咸阳 陕西咸阳 秦始皇嬴政西楚 前 206-前 202 彭城 江苏徐州 西楚霸王 项羽西汉 前 202-公元 8 年 长安 陕西西安 汉高祖刘邦新朝 公元 8 年- 公元 23 年 常安 陕西西安 新始祖/ 建兴

14、帝王莽玄汉 23-25 常安 陕西西安 汉更始帝刘玄赵汉 23-24 邯郸 河北邯郸 汉嗣帝王郎赤眉汉 25-27 长安 陕西西安 汉建世帝刘盆子东汉 25-220 洛阳 河南洛阳 汉光武帝刘秀魏 220-265 洛阳 河南洛阳 魏文帝曹丕蜀汉 221-263 成都 四川成都 汉昭烈帝 刘备吴 222-280 建业 江苏南京 吴大帝孙权西晋 265-316 洛阳 河南洛阳 晋武帝 司马炎东晋 317-420 建康 江苏南京 晋元帝 司马睿十六国 304-439 匈奴汉国 304-318 平阳 山西临汾 汉光文帝刘渊前赵(赵汉)319-329 长安 陕西西安 赵昭文帝刘曜成汉 306-347 成

15、都 四川成都 成武帝李雄前凉 314-363 姑臧 甘肃武威 凉昭王 张寔后赵 319-351 襄国 河北邢台 赵明帝石勒前燕 337-370 龙城 辽宁朝阳 燕文明帝慕容皝前秦 351-394 长安 陕西西安 秦惠武帝苻洪后秦 384-417 长安 陕西西安 秦武昭帝 姚苌后燕 384-407 中山 河北定州 燕成武帝慕容垂西秦 385-431 苑川 甘肃榆中 秦宣烈王乞伏国仁后凉 386-403 略阳 甘肃平凉 凉懿武帝 吕光南凉 397-414 西平 青海西宁 凉武王 秃发乌孤南燕 398-410 广固 山东益都 燕献武帝慕容德西凉 407-421 酒泉 甘肃酒泉 凉武昭王李暠胡夏 40

16、7-431 统万城 陕西靖边 夏武烈帝 赫连勃勃北燕 407-436 和龙 辽宁朝阳 燕惠懿帝高云北凉 397-439 张掖 甘肃张掖 凉恭愍帝/文王段业*冉魏 350-352 邺城 河北临漳 魏平帝 冉闵*西燕 384-394 长子 山西长子 燕烈文帝慕容泓*西蜀(后蜀)405-413 益州 四川成都 蜀王谯纵南北朝南朝 420-589宋 420-479 建康 江苏南京 宋武帝刘裕齐 479-502 建康 江苏南京 齐高帝 萧道成梁 502-557 建康 江苏南京 梁武帝 萧衍陈 557-589 建康 江苏南京 陈武帝 陈霸先北朝 386-581 北魏 386-534 平城 山西大同 魏道武

17、帝拓跋珪洛阳 河南洛阳东魏 534-550 邺 河北临漳 魏孝静帝 元善见西魏 535-556 长安 陕西西安 魏文帝元宝炬北齐 550-577 邺 河北临漳 齐文宣帝高洋北周 557-581 长安 陕西西安 周孝闵帝 宇文觉隋朝 581-619 大兴 陕西西安 隋文帝杨坚唐朝 618-907 长安 陕西西安 唐高祖李渊五代十国891-979 后梁 907-923 汴 河南开封 梁太祖朱晃后唐 923-936 洛阳 河南洛阳 唐庄宗李存勖后晋 936-947 汴 河南开封 晋高祖石敬瑭后汉 947-950 汴 河南开封 汉高祖刘暠后周 951-960 汴 河南开封 周太祖郭威前蜀 891-92

18、5 成都 四川成都 蜀高祖王建后蜀 925-965 成都 四川成都 蜀高祖孟知祥南吴 892-937 扬州 江苏扬州 吴太祖 杨行密南唐 937-975 金陵 江苏南京 唐烈祖李昪吴越 893-978 杭州 浙江杭州 武肃王 钱鏐闽国 893-945 长乐 福建福州 闽太祖 王审知南楚 896-951 长沙 湖南长沙 楚武穆王 马殷南汉 905-971 兴王府 广东广州 汉高祖刘龑南平 907-963 荆州 湖北荆州 武信王 高季兴北汉 951-979 太原 山西太原 汉世祖刘崇宋 北宋 960-1127 开封 河南开封 宋太祖 赵匡胤南宋 1127-1279 临安 浙江临安 宋高宗 赵构辽国

19、 907-1125 皇都 辽宁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大理 937-1254 太和城 云南大理 大理太祖段思平西夏 1032-1227 兴庆府 宁夏银川 夏景宗李元昊金 1115-1234 会宁 阿城 金太祖 完颜阿骨打中都 北京市开封 河南开封元朝 1206-1368 大都 北京市 元太祖孛儿只斤铁木真明朝 1368-1644 南京、北京 江苏南京、北京市 明太祖朱元璋清朝 1616-1912 北京 北京市 清太祖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中华民国 1912-1949 南京 江苏南京 孙中山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10.1-至今 北京 北京市 毛泽东背诵口诀【一】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

20、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二】夏商和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南北朝并列,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民国再共和,代代往下传。【三】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与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王朝就此完。编辑本段帝王全表说明:以下凡加*号的,表示追谥(追加的 谥号 ) 三皇盘古氏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 五帝黄帝 姬轩辕,少典之子少昊 姬己挚,又名 玄嚣,黄帝长子玄帝 姬颛顼,又名乾荒,昌意子帝喾 姬夋,又名姬俊,蟜极子, 黄帝孙帝挚 姬挚, 帝喾长子尧

21、 伊祁放勋, 帝喾次子舜 姚重华,瞽瞍长子,姬颛顼后裔 夏朝夏王,姒姓大禹(姒文命,鲧子)启(大禹 之子)太康(启长子)仲康(启次子)相(仲康子 )羿(后羿 ),夺位得立寒浞,夺位得立少康(相之子)予(也作 杼,少康子)槐(予子 )芒(槐子 )泄(芒子 )不降(泄子)扃(泄子 )廑(扃子 )孔甲(不降子)皋(孔甲子 )发(皋子 )桀(姒履癸,发子) 商朝商朝又称殷朝,商王为子姓,曾追尊先祖王亥 为高祖成汤(子天乙,示癸之子)太丁(成汤子)外丙(成汤之子)仲壬(成汤子)伊尹(本为丞相,非王室人员)太甲(太丁子,谥太宗)沃丁(太甲子)太庚(太甲子)小甲(太庚子)雍己(太庚子)太戊(太庚子,谥中宗)

22、中丁(太戊子)外壬(太戊子)河亶甲(太戊子)祖乙(中丁子)祖辛(祖乙子)沃甲(祖乙子)祖丁(祖辛子)南庚(沃甲子)阳甲(祖丁子)盘庚(祖丁子)小辛(祖丁子)小乙(祖丁子)武丁(小乙子,谥高宗)祖庚(武丁子)祖甲(武丁子)廪辛(祖甲子)康丁(祖甲子)武乙(康丁子)文丁(武乙子)帝乙(文丁子)帝辛/帝纣/ 纣王(帝乙子) 周朝西周西周共追封三人为王:周太王(古公亶父) 、周王季( 王季或 季历)、周文王*周文王 姬昌(王季子)周武王姬发(姬昌子)周成王姬诵(姬发子)周康王姬钊(姬诵子)周昭王 姬瑕(姬钊子)周穆王姬满(姬瑕子)周共王 姬繄扈(姬满子)周懿王 姬囏(姬繄扈子)周孝王 姬辟方(姬满子)

23、周夷王 姬燮(姬囏子)周厉王 姬胡(姬燮子)共和,前 841-前 828 年周宣王 姬静(姬胡子)周幽王姬宫湦(姬静子)周携王姬余臣(姬静子) 东周周平王 姬宜臼(姬宫湦子),前 771-前 720周桓王 姬林(太子泄父之子,姬宜臼之孙)周庄王 姬佗(姬林之子)周釐王 姬胡齐(也作僖王,姬佗之子)周惠王姬阆(姬胡齐之子)周王子姬颓(姬佗之子)周惠王姬阆(姬胡齐之子),第二次在位周襄王姬郑(姬阆子)周王子姬带(姬阆子,也称甘昭公)周顷王 姬壬臣(姬郑子)周匡王 姬班(姬壬臣之子)周定王 姬瑜(姬壬臣子)周简王 姬夷(姬瑜之子)周灵王 姬泄心(姬夷之子)周景王姬贵(姬泄心之子)周悼王 姬猛(姬贵之

24、子)周敬王姬匄(姬贵之子)周王子 姬朝(姬贵之子)周元王 姬仁(姬匄之子)周贞定王 姬介(姬仁之子)周哀王 姬去疾(姬介之子)周思王 姬叔(姬介之子)周考王 姬嵬(姬介之子)周威烈王 姬午(姬嵬之子)周安王姬骄(姬午之子)周烈王 姬喜(姬骄之子)周显王 姬扁(姬骄之子)周慎靓王 姬定(姬扁之子)周赧王 姬延(姬定之子),前 315-前 256周惠王姬杰,前 256-前 249 年在位 秦朝秦始皇称帝时,追尊其父为太上皇帝秦惠文王 嬴驷(秦孝公之子),前 338-前 311 年在位秦武王 嬴荡(赢驷之子)秦昭襄王 嬴则(赢驷之子)秦孝文王嬴柱(嬴则之子)秦庄襄王嬴子楚(嬴柱之子)秦始皇嬴政(嬴子

25、楚长子),前 247-前 221 在 秦王位、前 221-前 210 在皇帝位秦二世嬴胡亥(秦始皇第十八子),前 210-前 207 年在位秦三世嬴子婴(也称 秦王子婴,赢扶苏之子、秦始皇嫡长孙),前 207-前 206 年在位 西楚西楚霸王 项羽(又名 项籍, 项超之子),前 206-前 202 年在位 西汉刘邦称帝,封其父为太上皇帝,其生母王含始 和庶母李氏都被封为太上皇后;刘欣称帝时,追尊其父为恭皇,史称定陶恭皇汉高祖刘邦(刘煓第三子),前 202-前 195 年在位汉惠帝刘盈(刘邦次子)汉前少帝刘恭(刘盈长子)汉后少帝刘弘(刘盈第四子)汉高后 吕雉( 吕文之女)汉文帝刘恒(刘邦第四子)

26、汉景帝刘启(刘恒第五子)汉武帝 刘彻(刘启第十子)汉昭帝刘弗陵(刘彻第六子)汉废帝/昌邑王 刘贺(刘髆b之子) ,在位 27 日汉宣帝 刘询(又名刘病已, 刘进长子)汉元帝刘奭(sh,刘询长子) 汉成帝 刘骜(刘奭长子)汉哀帝刘欣(恭皇刘康之子)汉平帝刘衎( 刘兴之子)孺子婴 刘婴( 刘显之子,王莽摄政) 新朝新始祖高皇帝/ 建兴帝王莽(王曼次子), 公元 8 年 12 月 公元 23 年10 月 6 日在位,共在位 15 年 玄汉汉延宗/更始帝刘玄( 刘子张之子),23-25 年在位 赵汉汉嗣帝王郎(又名王昌),23-24 年在位 赤眉汉汉昌宗/建世帝刘盆子(刘萌之子),25-27 年在位

27、成家成家帝 公孙述(公孙仁之子),25-36 年在位,在位 12 年 刘梁梁武帝刘永(梁王刘立之子,汉文帝刘恒八世 孙),25-27 年在位梁末帝 刘纡(刘永之子),27-29 年 8 月在位,被 东汉所灭 东汉汉光武帝刘秀( 刘钦之子)汉明帝刘庄(刘秀之子)汉章帝刘炟(刘庄之子)汉和帝刘肇(刘炟之子)汉殇帝刘隆(刘肇之子)汉安帝刘祜(孝德皇 刘庆之子)汉前少帝/ 北乡侯刘懿(刘寿之子)汉顺帝刘保(刘祜之子)汉冲帝刘炳(刘保之子)汉质帝 刘缵( 刘鸿之子)汉桓帝刘志(孝崇皇刘翼之子,孝穆皇刘开之 孙)汉灵帝刘宏(孝仁皇 刘苌之子,孝元皇刘淑之 孙)汉后少帝/ 弘农怀王 刘辩(刘宏长子)汉献帝 刘协(刘宏次子) 三国魏魏国曾追封 曹腾( 曹嵩之父) 为高皇帝, 曹嵩 (曹操之父)为太皇帝,曹操为武皇帝*魏武帝曹操(曹嵩之子)魏文帝曹丕(曹操之子)魏明帝曹叡(曹丕之子)魏少帝/ 魏齐王/邵陵厉公曹芳(曹楷之子)高贵乡公曹髦(曹霖之子)魏元帝 曹奂(曹宇之子) 蜀汉汉昭烈帝/先主 刘备(刘弘之子),221-223 年在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