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药动学复习提纲.doc

上传人:11xg27ws 文档编号:7687472 上传时间:2019-05-2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76.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药动学复习提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药动学复习提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药动学复习提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药动学复习提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药动学复习提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第一章 生物药剂学概述熟悉生物药剂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了解药物的体内过程及生物药剂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一、生物药剂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1. 生物药剂学的定义: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和人体生物因素与药效的关系的一门科学。2.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药理上已证明有效的药物,当制成某种剂型,以某种途径给药后是否能很好地吸收,从而及时分布到体内的靶器官、靶组织,并在一定时间内维持一定的浓度。二、药物的体内过程1. 药物的吸收2. 药物的分布 3. 药物的代谢4. 药物的排泄转运:吸收+分布+排泄处置:分布+代谢+排泄消除:代谢+排泄转化:代谢第二章 口服药物

2、的吸收掌握口服给药药物吸收的特点和主要影响因素,了解制剂和剂型对药物吸收的影响。一、 药物的跨膜转运1. 跨膜转运的方式:包括脂溶扩散、膜孔扩散、主动转运、易化扩散、胞饮和吞噬。2. 脂溶扩散的基本规律:只有脂溶性药物或药物的脂溶性形式才能自由地经简单扩散透过脂质层,其扩散速度与药物浓度或扩散面积成正比。二、 影响药物口服吸收的生理因素1. 胃肠道 pH 值:弱酸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中易于吸收,弱碱性药物在碱性环境中易于吸收。2. 排空速率3. 肠内运行与食物4. 首关消除5P 糖蛋白6. 循环系统因素7. 疾病三、 影响药物吸收的药剂学因素1. 药物的解离常数:非离子性的有机弱酸和有机弱碱易吸收

3、,离子型药物难吸收。2. 脂溶性:与油/水分配系数有关,一般是脂溶性愈强吸收愈好3. 溶出速率:药物只有在溶解状态才能吸收。4. 药物在消化道中的稳定性收;药物不仅在贮藏期应有足够的稳定性,且应在胃肠液中保持稳定。四、生物利用度1. 定义:药物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速度与程度。2. 绝对生物利用度:参比标准是同一制剂静脉注射时所得到的比率。3. 相对生物利用度:试验制剂与参比制剂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的比率。4. 成盐因素:有些药物吸收入血液中时已不是原有化合物,而是脱掉了某些成盐基团,此时实际测得的血药浓度不能直接用来计算绝对生物利用度。五、口服给药药物吸收的特点口服给药的优点是:(1)给

4、药方式简便;(2)不直接损伤皮肤或黏膜;(3)药品生产成本较低,价格相对较低廉,故能口服给药者不首选注射给药。口服给药的缺点是:(1)意识不清或昏迷病人不宜采用;(2)吸收较慢且不规则,药效易受胃肠功能及胃肠内容物的影响;(3)某些药物会对胃肠产生不良刺激作用;(4)某些药物,如青霉素、胰岛素口服易被破坏而失效,只能注射给药。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掌握注射和吸入给药药物吸收的特点和影响因素,了解其他给药途径药物吸收的特点。一、 注射给药1. 作用性质:注射剂除有时作关节腔内注射或神经阻断以发挥局部作用外,通常多用于发挥全身作用。2. 静脉注射:一般可视为完全吸收,药物的利用度为 100%。3

5、. 肌内注射:虽不如静脉达到最高血液浓度快,多数药物肌注吸收较快。4. 皮下注射:皮下组织内的血流速度低于肌肉组织,故吸收也比肌肉慢5. 其他影响因素:注射部位的血流速度、药物的理化性质和溶媒和附加剂的选择。二、 口腔粘膜给药1. 生理特点:口腔粘膜上皮细胞膜也由脂质体构成,能充许脂溶性药物被动扩散。2. 给药方法:口腔给药法可将舌下片放于舌下,也有将口腔片置于面颊与齿之间。3. 影响吸收的因素:唾液分泌量,药物的溶出速度、保留时间,药物渗透力和制剂工艺。三、 皮肤给药1. 皮肤吸收途径:主要屏障功能几乎完全在于角质层,一般脂溶性药物可以透入角质层透皮吸收,也可通过毛囊、皮脂腺进入真皮或皮下组

6、织吸收。2. 影响透皮吸收的因素:皮肤的生理状态,药物的理化性质,基质与赋形剂的选择。透皮促进剂或离子导入技术可加速吸收过程。四、 吸入给药1. 定义:将药物分散成微粒(液体或固体)吸入呼吸系统进行治疗的方法称为吸入疗法。2. 作用性质:吸入治疗主要起局部作用,但药物经肺吸收后也能起全身吸收作用。3. 吸入剂型:应用最多的是气雾剂,为一速效制剂。气雾剂吸入后,随着药物微粒的沉着、溶解和扩散而出现呼吸道的局部作用和吸收作用,要达到不同的治疗目的,必须控制微粒可能达到的部位。4. 影响药物在呼吸道分布的因素:呼吸道气流、药物粒子的大小、药物的理化性质和制剂的种类。五、眼部给药1. 吸收途径:滴入结

7、膜囊内,可以角膜及结膜两条途径吸收,而主要是通过角膜进入眼内。2. 影响吸收因素:角膜通透性、药液在眼内的贮存量和药物的解离度及药液的 pH。第四章 药物的分布【教学要求】掌握药物在体内分布的一般规律和表观分布容积生理意义,熟悉影响药物体内分布的因素,了解药物经淋巴转运及其在脑、血细胞和胎儿的分布特点。【 本章重点与难点问题 】1、重点表观分布容积生理意义。2、难点药物与血浆蛋白和组织蛋白的结合对表观分布容积和药物的消除有何影响?【 教学时数 】 2 学时【 教学内容 】一、体内分布1. 定义:药物的分布是指药物经吸收后,通过血液和各组织间的屏障,转运至各组织的现象。2. 意义:药物向组织的转

8、运,不仅对发挥疗效,而且对用药的安全(如是否蓄积在组织中)均起重要作用。应使药物正确分布至发挥作用的靶器官,并在该部位停留必要的时间,充分发挥作用。3. 表观分布容积:用血药浓度来估计体内药量的一个比例常数。用 Vd 表示,为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的比值,其大小反映药物分布特性。二、影响分布的因素1. 体内循环与血管透过性2. 药物跨膜转运能力3. 与血浆蛋白和组织蛋白的结合能力:药物与血浆蛋白和组织蛋白的结合均属非特异性结合。结合型药物活性暂时消失,药效强弱仅与游离型药物浓度有关;结合是可逆的,结合存在饱和性,因而有竞争性阻断。三、淋巴系统转运1. 定义:某些特定物质(如蛋白质、脂肪等大分子物质

9、)的转运必须依赖淋巴管的转运,为给药后不通过肝脏的转运途径之一。2. 性质:从血液、组织液向淋巴液的转运均为单纯的滤过性扩散。四、脑内分布1. 药物进入脑内:必须通过血-脑屏障、其能力主要取决与 pH7.4 时的解离度。2. 脑脊液中药物向血液排出:主要通过蛛网膜绒毛的孔隙滤过方式,也可经脉络丛主动转运进入血液。五、血细胞内分布1. 特点:红细胞膜上存在被动转运、促进扩散和主动转运。2. 意义:多与血浆内转运平行,常用作药物跨膜转运体外模型。六、胎儿体内分布胎盘屏障对大多数药物不起作用,但胎儿体内药物分布与母体有区别。第五章 药物的代谢【 教学要求】 掌握药物代谢酶系统的概念及其特点,熟悉常见

10、的药物代谢类型和相关药物代谢酶、药物代谢的影响因素,了解药物代谢的部位及代谢与药效的关系。【 本章重点与难点问题 】1、重点药物代谢微粒体药酶系的概念及其特点2、难点肝提取率与肝清除率的关系【 教学时数 】1 学时【 教学内容 】一、 概述药物代谢是外来有机药物在体内的生理化学变化过程,是机体的保护机制。二、 药物代谢的类型和药物代谢酶1. 药物代谢反应的主要部位:最重要的代谢反应氧化反应几乎全部在肝脏中进行。2. 药物代谢酶的类型:通常分为微粒体酶和非微粒体酶两类。3. 微粒体药酶系:主要存在于肝或其他细胞的内质网上,可催化多种氧化反应;对催化底物的选择性低,酶的活性易受药物诱导或抑制。4.

11、 非微粒体酶:少数结构类似体内正常物质、脂溶性小、水溶性较大的药物被非微粒体酶系统代谢。5. 肠-肝循环:有些药物的代谢物经胆汁排入肠中,经肠道菌丛的酶系统转变为原形后又被吸收形成肠- 肝循环,能使药物作用时间延长,也增加了肝内药酶负担。6. 首关消除:在口服吸收过程中发生的药物代谢,某些药物在通过肠粘膜及肝脏时受酶代谢灭活,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降低。7. 肝提取率 ER:是药物经过肝脏后被减少比例, ER 高,肝血流量为主要影响因素; ER 低,血浆蛋白结合率为主要影响因素。8. 肝清除率 Clh:用于表示肝脏对药物的清除能力。 ER 高时,肝清除率受药酶活性变化的影响较

12、小,主要取决于肝血流量;ER 低时,肝清除率不受肝血流量的影响,而主要受肝药酶活性和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的影响。三、 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1. 生物因素:年龄、性别、种族、个体差异、疾病、饮食。2. 药剂学因素:给药途径、剂型、剂量、光学异构、酶的诱导剂和抑制剂。第六章 药物的排泄【 教学要求 】掌握药物经肾脏排泄的过程、特点及影响因素,熟悉药物经胆汁排泄的特点及肠肝循环,了解药物经其他途径排泄的特点。【 本章重点与难点问题】1、重点药物经肾脏排泄的过程、特点及影响因素。2、难点药物经胆汁排泄的特点及肠肝循环。【 教学时数 】 1 学时【 教学内容 】一、 肾脏排泄1. 肾排泄三环节:肾小球滤过、肾

13、小管分泌、肾小管重吸收。2. 肾清除率:肾脏在单位时间内排除药量相当于多少容积血浆中的药,体现肾排泄效率。3. 肌酐清除率的应用。二、胆汁排泄1. 意义:胆汁排泄是肾外排泄中最主要途径。2. 药物的排泄过程:肝摄取-代谢- 分泌-储存- 释放-排泄/ 重吸收3. 排泄物性质:包括药物原形及结合物。4. 肠-肝循环的意义:延缓药物的排泄,使作用时间延长、影响大小取决于药物的胆汁排泄量、可通过打断它加速药物排泄,可使药-时曲线出现双高峰现象。三、其他排泄途径1. 乳汁排泄:药物通过乳腺的上皮细胞膜从血浆进入乳腺,进而分泌入乳汁,大部分药物能从乳汁少量简单扩散排出。2. 唾液排泄:游离型药物简单扩散

14、,但离子型药物除外。3. 肺排泄:排泄挥发性药物。4. 汗腺排泄:少数药物简单扩散。第七章 药物动力学概述【 教学要求 】 掌握药物动力学学科、房室模型、转运速率过程和常用参数的基本概念,了解药物动力学研究的内容及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本章重点与难点问题 】1、重点药物动力学、房室模型、转运速率过程和常用参数的基本概念。2、难点转运速率过程和常用参数的基本概念。【 教学时数 】2 学时【 教学内容 】一、药物动力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1. 定义: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模式,定量地描述与概括药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 “血药浓度经时”变化的动态规律的一门科学。2. 研究的基

15、本任务:理论上创建模型,实验中选取合适的模型、求取相关的参数,实践中应用参数,设计理想制剂和指导临床合理用药。3. 研究内容:建立药物动力学数学模型,探讨药动学参数与药效的关系、药物结构与药物动力学规律的关系,药物剂型因素与药物动力学规律的关系。以药物动力学观点和方法进行药物质量的认证与评价,应用药物动力学方法和参数设计临床給药方案,并进行治疗药物监测。二、药物动力学的基本概念1. 数学模型:隔室模型、非线型药物动力学模型、生理药物动力学模型、统计矩模型。2. 隔室模型:根据药物的体内过程及分布速度,将机体划为若干具有动力学“均一”性的“隔室”,常用的隔室模型包括单室和二室模型。3. 药物转运

16、的速率过程:一级速率过程、零级速率过程和米-曼氏速率过程。三、药物动力学基本参数1. 速率常数:为描述药物转运速度过程的重要参数,在描述不同的速度过程时,k 表示该过程的不同速率常数。2. 生物半衰期 t :表示某一药物在体内的量或血药浓度通过各种途径消除一半所需要的时间,是衡量药物在体内转运速度的指标。3. 表观分布容积:反映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间相互关系的一个比例常数,用 V 表示,其值的大小能反映药物分布的特性。4. 清除率:单位时间内从体内消除药物的表观分布容积,表示从血液或血浆中清除药物的速率。补充:3P87 与药代动力学参数计算教学要求 掌握 3P87 程序使用方法,并结合实验结果选

17、择最佳数学模型和计算相关参数。本章重点与难点问题1、重点3P87 程序的使用方法。2、难点选择最佳数学模型。教学时数 1 学时教学内容一. 药动学参数计算的基本要求:在合理的设计基础上取样(对于非静脉注射给药, 一室模型不少于五个, 二室模型不少于八个, 三室模型不少十一个不同时刻的血药浓度数据。对于静脉推注给药和静脉滴注给药滴完药以后, 一室模型不少于四个, 二室模型不少于六个, 三室模型不少于九个不同时刻的血药浓度数据) ,硬件配置。二. 调用 3P87 程序前的准备工作:确定主数据(指浓度数据的均数或中位数) 、运行前准备(如果系统不包含软驱,可通过将 U 盘驱动器重新命名为 “A”驱动

18、器的方式,用 U 盘代替软盘) 。三、3P87 程序的使用方法:启动程序、输入数据(先输封面,其中有些项目是必须输入的,包括文件名、实验对象、浓度单位、时间单位及剂量单位。接着要按屏幕提示先后输入给药途径、剂量组数、实验对象个数、剂量等,最后分批输入 T-C 数据) ,计算主数据的有关参数按屏幕提示输入文件名后,计算机将自动计算) ,选择最佳数学模型(按屏幕要求输入首个报告序号和最后一个报告序号(静脉注射给药为 9,其他给药途径为 6)。然后通过屏幕将各个报告逐一浏览一遍,并记录下各种模型的 AIC,找出 AIC 值最小的一种) 。批处理计算各个体的参数(按屏幕提示输入文件名、选择房室模型类型

19、和权重系数) ,输出计算结果(如果要通过屏幕显示计算结果,选取输出结果分菜单的第2 项。首先按屏幕要求输入首个报告序号和最后一个报告序号。然后通过屏幕将各个报告逐一浏览一遍,并记录下有关参数) ,用简化系统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在确定计算机已与打印机有效连接的情况下可以选用,用户只须按屏幕显示出的表格依次键入有关内容后,计算机将自动按相关数据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无需指定算法, 收敛精度, 房室数, 权重. 计算完毕后, 自动打印出所需参数) ,各种数学模型的模式图(屏幕上将出现 12 种数学模型的菜单供你选择。输入各项前面相应的字母,屏幕上将显示出该种数学模型的模式图) ,退出程序第八章 单室模

20、型【 教学要求 】 掌握具有单室模型特征的药物静脉注射、静脉滴注和血管外给药的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熟悉相关药动学参数的计算方法,了解静脉注射给药尿液浓度变化与时间的关系及其基本药代动力学参数的计算。【 本章重点与难点问题 】1、重点1)单隔室模型药物静脉注射给药基本药代动力学参数的计算2)单隔室模型药物静脉滴注给药基本药代动力学参数的计算3)单隔室模型药物血管外给药基本药代动力学参数的计算2、难点1)模型建立2)相关计算公式推导及其应用3)尿药法相关计算【 教学时数 】 4 学时【 教学内容 】一、 静脉注射 1. 血药浓度变化与时间的关系,包括模型建立、推导血药浓度变化与时间的函数关系

21、、基本药代动力学参数的计算。2. 尿药浓度变化与时间的关系,包括速度法及亏量法尿药排泄速度或量的变化与时间的函数关系及其基本药代动力学参数的计算。二、 静脉滴注1. 模型建立2. 血药浓度变化与时间的函数关系的推导3. 稳态血药浓度、达坪时间及稳态前后停滴血药浓度的变化4. 负荷剂量三、 血管外给药1. 模型建立2. 血药浓度变化与时间的函数关系的推导3. 在达峰时的峰浓度与曲线下面积的计算4. 采用残数法求 k 和 ka5. 尿药浓度变化与时间的关系,包括速度法及亏量法尿药排泄速度或量的变化与时间的函数关系及其基本药代动力学参数的计算。第九章 多室模型【 教学要求 】掌握具有双室模型特征的药

22、物静脉注射、静脉滴注和血管外给药的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熟悉相关参数计算方法;了解隔室模型判别的方法和原则。【 本章重点与难点问题 】1、重点1)双隔室模型药物静脉注射给药基本药代动力学参数的计算2)双隔室模型药物静脉滴注给药基本药代动力学参数的计算3)双隔室模型药物血管外给药基本药代动力学参数的计算2、难点双隔室模型药物血管外给药基本药代动力学参数的计算【 教学时数 】2 学时【教学内容 】一、静脉注射1. 模型建立2. 血药浓度变化与时间的函数关系的推导3. 用残数法求算基本药代动力学参数4. 尿药浓度变化与时间的关系。二、静脉滴注1. 静脉滴注期间血药浓度与时间过程2. 静脉滴注停止

23、后的血药浓度与时间过程三、血管外给药1. 模型建立2. 血药浓度变化与时间的函数关系的推导3. 用残数法求算基本药代动力学参数。四、隔室模型的判别隔室模型判断的常用方法与原则,包括作图判断法、残差平方和判断法、拟合度(r2)判断法、AIC 法及 F检验法。第十章 多剂量给药【 教学要求 】掌握稳态血药浓度、平均稳态血药浓度、负荷剂量和维持剂量的基本概念及其求算公式;熟悉反映重复给药时体内药物的蓄积与血药浓度波动程度的指标及其影响因素;了解单室模型间歇性静脉注射和 n 次滴注给药时及滴注后血药浓度时间方程及该给药间隔内(Cn)max 和(Cn)min 的推导。【 本章重点与难点问题 】1、重点1

24、)单室模型静脉注射、血管外给药平均稳态血药浓度2)双室模型静脉注射、血管外给药稳态平均血药浓度2、难点重复给药的血浆药物浓度与时间关系【 教学时数 】 4 学时【 教学内容 】一、 单室模型重复给药1. 静脉注射重复给药的血药浓度与时间的关系及多剂量函数推导2. 血管外重复给药血药浓度与时间的关系3. 达稳态后血药浓度与时间的关系、达峰时间、峰浓度和谷浓度二、 双室模型重复给药1. 静脉注射重复给药第 n 次时血药浓度与时间的关系以及达稳态后血药浓度与时间的关系2. 血管外重复给药第 n 次血药浓度与时间的关系、达稳态后血药浓度与时间的关系(自学)三、 平均稳态血药浓度1. 平均稳态血药浓度的

25、定义2. 单室模型静脉注射及血管外给药的平均稳态血药浓度求算公式3. 双室模型静脉注射及血管外给药的平均稳态血药浓度求算公式四、重复给药时体内药物的蓄积1. 蓄积因子的概念以及静脉注射及血管外给药蓄积因子求算公式及其意义2. 剂量与维持剂量的概念、单室模型静脉注射及血管外给剂量与维持剂量的求算、双室模型药物静脉注射及血管外给剂量与维持剂量的求算五、间歇性静脉滴注给药1. 单室模型静脉注射第 n 给药后滴注时及滴注后血药浓度时间方程及该给药间隔内(Cn)max 和(Cn)min 的推导。2. 单室模型静脉滴注第 n 给药后滴注时及滴注后血药浓度时间方程及该给药间隔内(Cn)max 和(Cn)mi

26、n 的推导。六、重复给药的血药浓度波动程度常用反映血药浓度波动程度的指标及其意义,包括波动百分数、血药浓度变化率、波动度。第十一章 非线性药物动力学【 教学要求 】 掌握非线性药物动力学过程的特点和判别方法、掌握 Vm 与 Km 的意义;熟悉非线性药物动力学药物相关动力学参数的计算方法;了解非线型药物动力学药物血药浓度与时间函数关系的推导过程。【 本章重点与难点问题 】1)重点非线型药物动力学血药浓度与时间的关系及其参数的计算2)难点非线型药物动力学方程推导【 教学时数 】 2 学时【 教学内容 】一、非线性药物动力学的特点二、非线性药物动力学的识别常用的 4 种方法(见教材)三、非线性药物动

27、力学方程四、非线型药物动力学血药浓度与时间的关系及其参数的计算,包括 Vm、Km、生物半衰期、药时曲线下面积。第十二章 药物动力学研究中的统计矩分析【 教学要求 】掌握统计矩的基本概念;熟悉用矩量估算药物动力学参数的方法;了解矩量法研究体内过程的方法。【 本章重点与难点问题 】1、重点用矩量估算葯物动力学参数2、难点统计矩的定义及矩量的计算【 教学时数 】 2 学时【 教学内容 】一、 统计矩的基本概念1. 统计矩的定义2. 零阶矩、一阶矩 及二阶矩等矩量的计算二、 用矩量估算药物动力学参数,包括 AUC0- 、生物半衰期、清除率、表观分布容积、平均稳态血葯浓度和达稳态时间等物动力学参数的估算

28、三、尿排泄速率时间曲线的矩量及尿排量时间曲线的矩量的定义第十三章 临床给药方案设计与治疗药物监测【 教学要求 】掌握根据半衰期、平均稳态血药浓度以及使稳态浓度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的给药方案设计方法;熟悉治疗药物监测的概念及在临床的应用,熟悉肾功能衰竭患者的给药方案设计与调整;了解非线性药物动力学给药方案的设计方法。【 本章重点与难点问题 】1、重点1)给药方案设计2)肾功能衰竭患者的给药方案设计2、难点肾功能衰竭患者的给药方案设计算【 教学时数 】 2 学时【 教学内容 】一、给药方案设计1. 一般原则2. 根据半衰期确定给药方案3. 根据平均稳态血药浓度制定给药方案4. 根据最低稳态血药浓度制定

29、给药方案5. 非线性动力学给药方案设计二、治疗药物监测在药代动力学的应用1. 治疗药物监测(threaputic drug-monitoring TDM)概念2. TDM 在临床中的主要工作3. 常用于 TDM 的检测手段4. 需要进行需要治疗药物监测药物的条件三、肾功能衰竭患者的给药方案设计1. 如何评估患者肾功能状况2. Wagner 法预测药物的清除率或消除速度,并根据患者的药物清除率和消除速度常数调整剂量3. 应用 Ritschel 一点法调整肾功能衰竭患者的给药方案。第十六章 药物动力学在新药开发中的应用【 教学要求 】 掌握生物利用度与生物等效性的概念、生物利用度的研究方法和实验设

30、计、生物等效性的统计分析方法;熟悉生物利用度测定的影响因素;了解生物等效因子法。【 本章重点与难点问题 】1、重点生物利用度的研究方法2、难点生物等效性及其评价方法【 教学时数 】2 学时【 教学内容 】一. 生物利用度1. 概念及其意义,包括生物利用度、绝对生物利用度、相对生物利用度2. 生物利用度的研究方法,即血药浓度法、尿药浓度法3. 生物利用度实验设计原则4. 影响生物利用度的因素二. 生物等效性研究1. 概念及其意义2. 研究内容,包括方差分析、双单侧 t 检验、90%置信区间分析3. 生物等效因子法(自学)名词解释:稳态血药浓度:在静脉恒速滴注或等量、多间隔多次用药用药期间,血药浓度持续而缓慢上升,最后稳定在某一水平(称坪值) ,此时给药量与药物消除量达到动态平衡,药物血浆浓度水平趋近相对稳定状态,即达到稳态血药浓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